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谢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谢裒[póu](282-347年),本名谢魮,字幼儒,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时期大臣,散骑常侍谢衡的儿子,太保谢安的父亲[1]

  • 出身陈郡谢氏,才兼文武。永嘉年间,起家琅琊王(司马睿)掾、丞相参军。
  • 晋元帝即位,授丹阳郡尉。永昌元年(322年),授太常卿。
  • 永和三年(347年),打败后赵军队有功,受封福禄县伯,累迁吏部尚书、国子祭酒,卒于任上,时年六十六岁,追赠太常卿。

人物话题

基本信息

姓名    谢裒  
字号    字幼儒      
官职    吏部尚书、国子祭酒 
爵位    福禄县伯  
追赠    太常卿     
出生地   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
出生时间  282年   
去世时间   347年 
所处时代   东晋   
主要成就   东晋时期大臣    

人物生平

初入仕途

  • 谢裒( póu)自幼文武出众,随父南渡始宁县东山以后,成为琅邪王司马睿的王府担任掾吏(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人)。

永嘉南渡

  • 当时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永嘉元年(307年)九月,永嘉之乱后,安东将军司马睿[2] 渡江到达建邺。晋室政治中心,自此逐渐南移江东。谢裒与哥哥谢鲲带领北方的谢氏家族一起南下,被拜参军。
  • 东晋版图,是几十年前征服孙吴政权得来的江东地区,司马氏对江东人民始终心怀忧虑。西晋时候,武帝就讲“东吴地方的人民屡教不改,老是反政府”,不安心当顺民,时不时就动乱,简直是一群恐怖分子。所以西晋从头到尾都没怎么重用江东人才。从武帝时代到晋朝皇室搬家江南不过几十年,在这期间,江东叛乱不断,对当权者来说,实在是乱臣贼子。所以说,作为一个没有民众基础、内斗不止的政权,东晋政府能够立足江东已是万幸,需要依靠谢氏家族那样的北方人。
  • 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即位,建立东晋,改元建武。立宗庙社稷于建康。谢裒转郡尉,开始在军职。永昌元年(322),升太常卿;次年,担任吏部尚书、万寿县子(“子”是爵位)。

成为士族

  • 江东人民靠不住,司马氏想巩固政权,靠得住的只有一同从中原过来的移民,陈郡就是河南太康,属于中原地区,属于信得过的郡望。
  • 站在江东人民的立场,司马氏政权属于外来政权,司马氏把政权中心移到江南以后,大批北方士族“空降”南方,从好的一方面来说,促进南方发展,从坏的一方面说,是和南方人抢夺生产、生活资源,再加上司马氏政权对于南方人的传统歧视,使双方对立更加严重。强权歧视一定引发暴力抗争。郡望制与政权紧密相连,而且建立在对南人的歧视基础上,导致东晋战乱频仍。郡望制虽然从隋唐之后不再存在,可靠的郡望是谢氏家族地位上升的基础,但是由于谢家父祖名位不高,经过长期经营,到了东晋朝中后期,谢家才慢慢崛起,这一切的关键在于谢裒是晋元帝司马睿的嫡系,并且追随他南渡。

人物关系

  • 祖父:谢缵,曹魏典农中郎将。
  • 父亲:谢衡,西晋国子祭酒、太子少傅、散骑常侍,追赠太常卿。
  • 孙氏、周氏、焦氏、庄氏、辜氏、王氏。
  • 兄长:谢鲲,江州长史、豫章太守。
  • 弟弟:谢广,字幼临,吏部尚书。
  • 儿子

郯县县令、晋陵太守、吏部尚书、豫州刺史。升平二年(358年),去世。配偶:阮容、王氏、程氏、柯氏;八子四女:谢寄奴、谢探远、谢渊、谢攸、谢道韫(女)、谢靖、谢道聆、谢豁、道粲、谢玄、道辉、谢康(出继谢尚)。

谢据:小名谢虎,字元通,历任东阳太守、散骑侍郎,早年去世,配偶王绥;生三子:谢朗、谢方、谢允。

谢安,东晋丞相

谢万,字万石,吴兴太守;升平二年(358年),担任西中郎将、豫州刺史、淮南太守。工诗能文,有文集16卷,今佚。现存《兰亭诗二首》和残篇《春游赋》等。配偶:王荃,生三子:谢韶、谢怿、谢腾;一女。

谢石,字叔石,号少患,秘书郎、黄门侍郎、尚书仆射,大败前秦苻坚于淝水,授中军将军、尚书令、南康郡公,累迁卫将军、散骑常侍、开府仪同三司。配偶:诸葛文熊、范氏、杨氏;生四子:谢汪、谢敷、谢惠、谢猷。

谢铁,字铁石,担任永嘉太守。配偶王氏、杨氏、冯氏、吴氏;生三子:谢邈、谢翀、谢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