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谭廷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谭廷襄(?-1870年),字竹崖,山阴华舍(今浙江绍兴县)人。清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

生平简介

“陕西产米少,转输不便。请改折解款,由部召籴,费节而事集。”

道光十三年(1833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刑部主事,再迁郎中。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谭廷襄出任直隶永平知府,同年十月,调任保定知府。调保定,迁顺天府尹,擢刑部侍郎。 咸丰六年(1856年)正月,谭廷襄与仓场侍郎阿彦达到天津验收成米。八月,出任陕西巡抚。外放陕西 咸丰七年(1857年)正月,直省采米运京仓,廷襄疏言:“陕西产米少,转输不便。请改折解款,由部召籴,费节而事集。”七年,署直隶总督。 是时英、法、俄、美四国合军陷广东省城,廷襄疏请封货闭关,恩威并用,上以海运在途,激之生变,虚声无实益,不允。

惟有密饬官吏稽查保甲,列册密记,乘机启导

咸丰八年(1858年)四月,英兵北犯,占大沽炮台,窥内河。大沽口外积沙,海舟不能直入,敌舟至,数以小汽船采测。时方议款,不为备,不虞其骤发。钦差大臣僧格林沁劾廷襄,夺官戍军台。 咸丰九年(1859年),以三品顶戴署陕西巡抚。

咸丰十年(1860年),上命直省禁习天主教,廷襄疏言:“天主教流行中国二百馀年,到处穷搜,转滋骇愕。惟有密饬官吏稽查保甲,列册密记,乘机启导。”时款议未定,或请西巡,偕总督乐斌疏陈三便三难,议乃寝。

咸丰十一年(1861年),谭廷襄担任山东巡抚。频岁军兴,山东诸郡县群盗蜂起,皖捻入境,勾结土匪,滋扰几遍。僧格林沁大军驻山东督剿,廷襄率兵出省协助,并督各郡县团练防剿兼施,具详僧格林沁传。

经历

同治元年,兼署河东河道总督。 同治二年(1863年),谭廷襄镇压捻军,并生擒起义首领杨蓬山张全堂。 同治三年(1864年),谭廷襄任刑部侍郎,随后担任工部侍郎、户部侍郎。 同治五年(1866年)湖北巡抚曾国荃上奏折弹劾总督官文-,朝廷命尚书绵森及谭廷襄共同前往查办。谭廷襄据实回奏,总督官文受到严肃处理。 同治六年(1867年)上用前事夺官文总督,是冬,国荃亦以病乞罢。 回京,担任吏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务。 同治九年(1870年)卒,赠太子少,谥'端恪。[1]

英法舰队第一次攻击大沽口,坐镇海神庙的总督谭廷襄逃走

1841年,清廷遣派重臣改进大沽口防御,经过数年经营,形成大沽炮台群,包括大炮台5座、土炮台12座、土垒13座。河口以西五六里有海神庙,此处有浮桥联系两岸。

1850年英军舰艇、1854年的英美舰队、1857年的俄国舰队在大沽口进行过军事侦察。

为进一步攫取利益,英法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958年5月,英法舰队第一次攻击大沽口,坐镇海神庙的总督谭廷襄逃走,炮台守兵在游击将军沙元春带领下孤军奋战,重伤法炮艇1艘,毙伤英法军百馀人,两个小时后炮台相继陷落,沙元春战死,清军共死伤400馀名。英法占领天津,清政府被迫签署《天津条约》。[2]

参考文献

Template:道光十三年癸巳科殿试金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