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豆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豆象

来自 动物界 的图片

中文学名:豆象

别 称:Bruchuidae

界:动物界

目:鞘翅目

科:豆象科

分布区域:世界各地

特 点:复眼大,

前缘强烈凹入等

豆象,学名 Bruchuidae;bruchid;seed beetle ,鞘翅目叶甲总科豆象科的通称。约1000种,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有40多种。 体卵圆,中小型,少数种类较大。复眼大,前缘强烈凹入。触角11节,锯齿状,栉齿状。鞘翅毛有白色、棕色,常形成斑纹 ,末端截形 。幼虫为复变态,第1龄有长足,胸板有齿,经过一次蜕皮后,足部分或全部消失,形成不甚活泼的蠕虫型幼虫。 [1]

豆象简介

豌豆象(Bruchus pisorum) 鞘翅目(Coleoptera)豆象科(Bruchidae)900多种甲虫的统称,幼虫生活于干豆上,并以其为食。卵圆形或卵形,长1~10公釐(大至2/5吋),黑色或褐色。成虫鞘翅短,腹端露出,头部延伸为宽而短的喙。生命周期以豌豆象(Bruchus pisorum)和大豆象(Acanthoscelides obtectus)为典型代表,这两种全球都有分布。

该科昆虫主要为害豆科植物的种子。大多数种类在野外、部分在仓库内生活。在气温较高的地区和仓库内能全年繁殖,为害虫,造成豆类大量损失。常见的有绿豆象和蚕豆象,分别为害绿豆、赤小豆、蚕豆和其他一些豆类。豌豆象是豌豆的重大害虫。有的种类是某些豆类的危险性害虫,如四纹豆象、菜豆象已列入国际检疫对象。

豆象性活泼,善于飞翔,多以成虫越冬。产卵习性因种而异,除野生外,仓库内的豆象在所寄生的豆上产卵;豌豆象则在仓内越冬,次年春天飞出到大田,在结荚的豌豆上产卵。豆象多为单宿主,即专寄生于某一种豆科植物,少数食性广,为害多种豆类。

豌豆象长约5公釐(1/5吋),深褐色,鞘翅上有白斑。雌虫产卵在嫩豆荚上,幼虫钻荚入豆。受侵染的豌豆能在水上漂浮。大豆象与豌豆象不同,把卵产在干豆上,可产卵多次。形似豌豆象,惟鞘翅上无白斑。

豆象生活习性

该科昆虫主要为害豆科植物的种子。大多数种类在野外、部分在仓库内生活。在气温较高的地区和仓库内能全年繁殖为害,造成豆类大量损失。常见的有绿豆象和蚕豆象,分别为害绿豆、赤小豆、蚕豆和其他一些豆类。豌豆象是豌豆的重大害虫。有的种类是某些豆类的危险性害虫,如四纹豆象、菜豆象已列入国际检疫对象。   豆象性活泼,善于飞翔,多以成虫越冬。产卵习性因种而异,除野生外,仓库内的豆象在所寄生的豆上产卵;豌豆象则在仓内越冬,次年春天飞出到大田,在结荚的豌豆上产卵。豆象多为单宿主,即专寄生于某一种豆科植物,少数食性广,为害多种豆类。 豆象(5张)

豆象危害特征

该科昆虫主要为害豆科植物的种子。大多数种类在野外、部分在仓库内生活。在气温较高的地区和仓库内能全年繁殖,为害,造成豆类大量损失。常见的有绿豆象和蚕豆象,分别为害绿豆、赤小豆、蚕豆和其他一些豆类。豌豆象是豌豆的重大害虫。

豆象发生规律

各种豆象均以成虫在豆粒内、仓库缝隙、包装物等处越冬,每年4月中、下旬成虫开始活动,豆类结荚时,迁飞到田间,于豆荚上产卵。待幼虫孵化后,蛀人豆荚内危害,豆粒成熟后随之进入仓库。 豆象生性活泼,善于飞翔。豆象多为单宿主,即专寄生于某种豆科植物,少数食性广,为害多种豆类。

豆象防治措施

豆象的防治同其他储粮害虫一-样,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①清洁卫生。粮食储存前,清除粮食中的害虫、杂质,保证粮食干燥,清除粮仓中的尘杂、地脚粮和虫卵;通过日光曝晒、开水烫、药剂消毒等办法对木、竹、棉、麻质等储粮装具进行消毒。 ②空仓消毒。入库前按每立方米80%敌敌畏乳油0.2克稀释100~500倍喷雾,密闭熏蒸72小时后,通风散气27小时。 ③物理机械防治 日光曝晒法:在盛夏高温晴天,先将场地晒干晒烫,然后将生虫粮食倒在晒场摊薄、勒翻,并使粮温在48C左右保持2~4小时即可杀灭害虫。 低温冷冻防治:选择干燥寒冷的天气,在下午气温最低时将虫粮薄摊在场地上,勤加翻动,冷冻数日。北方寒冷地区可用。 风扬去虫:把粮食放人风车,摇动风车,把粮食内比较轻的虫子吹出来,最后将收集的虫子及杂物烧掉或挖坑深埋。 筛子除虫:利用粮粒和害虫的大小形状不同,用适当大小筛孔的筛子,通过过筛使它们分开。 ④谷物保护剂。粮食人仓时拌人粮食中,防止虫害的发生。常用药剂有95%马拉硫磷10ppm、辛硫磷5~10ppm、甲嘧硫磷5~10ppm、杀螟硫磷5~10ppm、溴硫磷8~12ppm、杀虫畏10~20ppm、溴氰菊酯1ppm等。 ⑤熏蒸剂。密封良好的粮仓每吨粮食可用磷化铝3~5片(每片重3克),空仓每立方米用0.2~0.4片。一般的密封仓库,每吨粮食用5~7片,空仓每立方米用0.3~0.5片,密闭约5昼夜或更长些。

豆象分类

四纹豆象 拉丁文名: Callosobruchus maculatus

鉴别特征:成虫体长2.5~4.0mm。触角11节,由第4节向后呈锯齿状。前胸背板亚圆锥形。小盾片方形。鞘翅长稍大于两翅的总宽,肩胛明显。臀板倾斜,侧缘弧形。卵椭圆形扁平,长约0.6mm。老熟幼虫体长3.0~4.6mm。身体弯曲呈"C"形,淡黄白色。蛹椭圆形,乳白色或淡黄色,体被细毛。

生物学特性:在广东1年可达11~12代。在热带地区,可在田间和仓内危害,在温带区主要在仓内进行危害。成虫或幼虫在豆粒内越冬,次年春化蛹。新羽化的成虫和越冬成虫飞到田间产卵或继续在仓内产卵繁殖,产卵期5~20天。幼虫4龄。成虫寿命一般不超过12天,生活周期为36天。个体变异很大,每一性别的成虫存在着两个型,即飞翔型和非飞翔型。 原产地:东半球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但美国最早发现。

中国分布现状:台湾较早发现,后在广东、福建、云南、湖南、江西、山东、河南、天津、浙江、湖北、广西等地发现,但基本得到了控制和消灭。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现已传至欧洲、非洲、澳大利亚等地。20世纪60年代初从香港传入内地,1997年在浙江省首次发现。主要通过被害种子的调运,藏匿于包装物、交通工具的缝隙处进行远距离传播。通过成虫飞翔、搬运货物或工具可近距离传播。危害木豆、鹰嘴豆、扁豆、大豆、金甲豆、绿豆、豇豆等多种豆类植物。此虫在广西严重危害绿豆、扁豆、蚕豆、豇豆,一般虫蛀率都在20%~30%,甚至80%以上,经济损失严重。

控制方法:除加强严格的检疫制度之外,可采取磷化铝熏蒸,高频或微波加热处理包装物等方法。国外报道,使用花生油均匀拌入小豆中,可免受四纹豆象的危害。田间也要适时适量地喷洒杀虫剂以防危害。 柠条因其抗逆性强、极耐干旱成为山西省河曲县退耕还林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主要栽植树种。但由于造林模式单一、管理粗放等原因,近年来随着柠条面积的不断增加,柠条豆象的发生也逐年严重,极大影响了柠条种子收获和林木自然更新。为此,笔者研究探索了山西省河曲县柠条豆象的危害特点及成因,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及措施。

发生规律 柠条豆象,属鞘翅目、豆象科,是危害柠条种子的主要害虫。此虫在该县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种子内越冬。翌春化蛹,5月上、中旬羽化、产卵,5月下旬孵出幼虫,8月中旬幼虫即进入越夏过冬期。有的幼虫还有滞育现象,长达2年之久。成虫羽化盛期稍后于柠条开花盛期,即在柠条70%已形成嫩荚时成虫飞翔力较强,行动迅速,遇惊即飞。成虫白天栖息于阴暗处,傍晚飞出活动,不断用头管插入花筒吸取蜜汁,并取食嫩叶作为补充营养,因此,它也是一种食叶害虫。成虫羽化2~3天后交尾、产卵。雄虫寿命7~8天,雌虫8~10天,最长17天。卵散产于柠条果荚,果荚有卵3~5粒,最多达10粒。卵期10~15天。幼虫多从卵壳下部钻入果荚内,虫道为直孔。幼虫多从种脐附近蛀入种子危害。幼虫共5龄,1头幼虫一生只危害1粒种子。

二、危害特点 1.该虫主要在5~7月间蛀食柠条种子,被害种子的种皮呈黑褐色,表面多有小突起,常有胶液溢出。种子采收后在阳光下曝晒时,常见有带虫种子向上跳动。据调查,近几年柠条豆象幼虫危害该县柠条荚果和种子,荚果被害率达20%~35%,种子被害率达10%~25%。被害种子的胚多数被破坏,大部分只留光壳,丧失发芽力。

2.由于该县90%的柠条林地为纯林,树种的单一,使林内生物种类贫乏,生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平衡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加之近年管理粗放,生长多年的柠条林未平茬更新复壮,致使抗虫能力逐渐下降,导致柠条豆象的发生纯林重于混交林,疏林重于密林,未平茬林分重于平茬林分。 拉丁学名: Acanthoscelides pallidipennis 门: 节肢动物门 纲: 昆虫纲 目: 鞘翅目 科: 豆象科 属: 原产地: 美洲 入侵地: 南昌,山东,陕西,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内蒙古。

入侵时间及地点: 1980年河北,1998年南昌和山东日照,美国传入 传播途径: 无意引进,随入境货物和动植物进入。主要通过种子的调运进行传播。 寄主: 紫穗槐,加州紫穗槐

为害特点: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2.1—2.8mm。头长而宽,密布刻点;表皮黑色,仅口器部分有时显褐色;额区及头顶疏生白色至淡黄色细毛,额中脊不明显。触角11节,向后几乎伸达鞘翅肩胛部;基部4节(有时也包括第5节)红褐色,其余节暗褐至黑色;基部3—4节丝状,末节端部尖,其余节锯齿状。前胸背板圆锥形;表皮黑色;两侧密被白色或淡黄色毛,中区有时着生黄褐色毛,在基部边缘及中线处有时着生白色毛,形成较明显的中纵线。小盾片近似方形,密被白色至淡黄色毛。鞘翅长约等于两翅总宽;行纹深,行纹内刻点粗大;肩胛突出,色暗而有光泽;表皮大部呈红褐色,通常在近基缘、侧缘及翅缝处黑色;上面密被白色或淡黄色毛,在翅的基部、中部和端部散布不太明显的黄褐色毛斑。腹部及臀板被均一的白色毛;胸部腹板表皮黑色;腹部腹板及臀板表皮多呈黑色,部分个体呈红褐色。雄虫腹部第1腹板中部扁平,中央有一个由细而短的茸毛构成的白色圆形毛斑,且第5腹板端缘显著凹入;雌虫第1腹板中部不扁平,无上述圆形毛斑,第5腹板端缘不明显内凹,以上特征可区分两性成虫。足红褐色。后足腿节基部有时色暗;腿节与基节约等宽,近端部有小齿突3个;胫节具前纵脊、后纵脊及侧纵脊,端部通常有3个小齿及1个大齿,大齿长约为第1跗节长的1/4。2、雄性外生殖器:由腹面观,外阳茎瓣端部尖、,两侧缘稍凹,基部与阳茎几乎等宽;内阳茎有1个大的楔形骨片,骨化极强,其余微刺呈毛状,组成1对带状物。阳基侧突端部稍膨大,顶端着生数根刚毛;两阳基侧突基部愈合,约在端部1/3处开始分离。3、卵长约0.5mm,宽约0.2mm。长椭圆形,淡黄色,半透明,孵化前颜色稍变深。4、幼虫初孵幼虫淡乳黄色,长0.4一0.5mm。头及单眼深褐色。1龄幼虫疏被淡色长刚毛,有胸足3对。进入2龄后胸足退化。老熟幼虫体长2.4—3.Omm,肥胖弯曲无足,头部红褐色,体被多数长刚毛。-5、蛹离蛹。体长2.3—2.7mm。乳黄色。复眼“U”形,初期为淡红色,接近羽化时复眼、触角、足的腿节及胫节端部逐渐变为深褐色。 生物学特征及发生消规律:

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年2代,以2—4龄幼虫在野外紫穗槐宿存荚果种子或仓贮种子内越冬。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种子内化蛹,蛹期8—10天。新羽化成虫在被害种子内停留3—5日后飞出。羽化孔圆形,直径0.8—1mm,边缘不整齐。羽化孔多位于种荚上端1/4处。6月中旬始见第1代成虫,6月下旬为成虫羽化盛期。成虫飞翔力强,喜在紫穗槐花序和种荚间爬行,受惊时有坠地假死习性,在晴天气温较高时活动力增强。成虫寿命17—34天。成虫取食紫穗槐花蜜,啃食花瓣和幼嫩种荚皮。室内饲养,成虫对水、糖蜜水及阳光均表现为正趋性。成虫由种子钻出后即可交尾产卵,交尾在上午10时左右最集中,一般历时8— 39min。交尾3日后开始产卵。成虫产卵开始于7月初,卵产于前一年宿存荚果的花萼与种荚间缝隙中。卵多单产,1个种荚上产卵2—5粒。7月上旬始见幼虫。幼虫孵出后直接咬穿卵壳底部垂直蛀人种子,7月下旬至8月上旬幼虫老熟化蛹。幼虫有4个龄。8月上、中旬第2代成虫羽化,8月中旬始见第2代成虫在当年成熟的紫穗槐种荚上产卵。8月下旬始见越冬幼虫,9月中旬以2—4龄幼虫越冬,1头幼虫仅危害1粒种子。若被害种子在仓贮条件下,该虫可正常发育并完成全部生活史,并可繁殖后代,反复危害。此虫的发生与紫穗槐平茬关系密切。平茬的林分发生少,危害轻。

控制方法: 1.监测。在紫穗槐的开花结荚期,仔细观察花序中是否有成虫访花或产卵。也可通过捕虫网捕获部分成虫;或采集去年的旧荚,看荚上是否有成虫羽化孔。2.检验。用肉眼观察紫穗槐荚上是否有成虫羽化孔。3.通过过筛检查混在种子内的成虫。用孔径为2.2mm、2.Omm及1.Omm的3个筛子及筛底,上下叠加过筛。4.染色检验法。可将种子浸入1%碘化钾溶液中染色1.5min,再移入0.5%氢氧化钾溶液中处理0.5min,取出后用清水冲洗0.5min 后,将种皮有异常变化的种粒挑出,再进行剖检。被害种子接近种托处有1个直径1mm左右的黑色圆点。5.比重检验法。将种子样品放入清水内,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止10min后将漂浮的种子捞出进行剖检。6.X光检验。将被检查的种粒粘在9mmX12mm的白纸板上,用X光机检查,种仁为一均匀白色实体者为健康种子;种仁颜色灰暗者为未成熟的干瘪种子;种仁内有一弓形弯曲的幼虫影象者为被害种子。7.处理:恒温下,用70℃的热水处理种子5-10min, 60℃的热水处理10—20min;用微波处理,当种温达60℃后持续3—5min;溴甲烷、硫酰氟每立方米用药30—35g,氯化苦每立方米40ml, 磷化铝每立方米9一12g,重蒸48—72h,低温条件下溴甲烷及磷化铝的用量可提高到35—40g,重蒸72—96h。以上方法均可全部杀灭幼虫。在种子含水量小于12%时不影响发芽率。8、其他防治方法:营造乔灌混交林,结合割条生产,有计划地做好紫穗槐林的平茬更新复壮,或全面采净当年的荚果加以处理;种子入库前用25%敌百虫粉剂拌种,种子与药剂的重量比为400:1;林内喷洒50%倍硫磷乳油1000一1500倍液或50%磷胺乳油1000倍液毒杀成虫,50%杀螟松乳油500倍液毒杀卵和幼虫。

参考来源

  1. 豆象, 动物界,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