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豚尾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豚尾猴

中文学名: 豚尾猴
拉丁学名:Macaca leonina
别 称:北豚尾猴、平顶猴
猪尾猴、猪猴
二名法: Macaca leonina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灵长目
科:猴科
属:猕猴属
种:豚尾猴
亚 种: 无亚种
命名者及时间: Blyth,1863
同义学名: Macaca adusta
英文名称: Northern Pigtail Macaque
英文名称: Leonine Macaque
英文名称: Burmese Pig-tailed Monkey

豚尾猴'(学名:Macaca leonina):体长54-62厘米,体型较粗壮,头顶平坦,具辐射排列的黑褐色顶毛。脸周毛斜向后方,耳周毛则向前方,彼此相连似一围带。通体毛色淡黄褐,唯背中线色较深暗,略呈一脊纹。尾较细长,常上翘呈S型。尾两色型,背面暗黑,腹面赭黄。尾端毛蓬松,形似帚状或猪尾。尾长不及身长的四分之一。通体浅黄褐色,头顶毛短,辐射排列成一棕褐色平顶区,似帽状;尾上的毛大部分短而稀,形似猪尾。脸侧及颞需的毛斜向后方生长,耳周的毛侧向前生长,彼此相连似一围带。分布于中国西藏的豚尾猴,上体颜色较深,脸部橙黄色,体背至尾端黑褐色,颈和头后为赤黑色;头顶黑色,两侧土黄色染赤色;腹面黄白或灰白。[1]

栖息环境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或海拔较低的针叶林内,营树栖生活,喜群居,经常在地面活动,以植物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和小鸟。

外形特征

​豚尾猴雄兽的体长为50-77厘米,体重为6-15千克,雌兽的体长为40-57厘米,体重4-11千克。通体浅黄褐色,头顶毛短,辐射排列成一棕褐色平顶区,似帽状;尾上的毛大部分短而稀,形似猪尾。脸侧及颞需的毛斜向后方生长,耳周的毛侧向前生长,彼此相连似一围带。分布于西藏的豚尾猴,上体颜色较深,脸部橙黄色,体背至尾端黑褐色,颈和头后为赤黑色;头顶黑色,两侧土黄色染赤色;腹面黄白或灰白。头顶平而有一毛旋,又被叫作“平顶猴”。

额头较窄,吻部长而粗,略有些象狒狒。面部较长,呈肉色,具较长的黄褐色须毛,颊部的毛斜向后方生长,耳朵周围的毛向前生长,彼此相连,似一条围巾将耳朵遮盖住,眼睛具有明显的白色眼睑。冠毛短而黑,头顶上有放射状的毛旋,但前额却辐射排列为平顶的帽状,象是留着“板寸”发型,所以也被叫做平顶猴。

尾巴也很短,约为体长的十分之三左右,尾巴上的毛也很稀疏,尾的基部较粗,尾梢较细,但末端有一簇长毛,在行动的时候常呈“S”形弯曲如弓,状似扫帚或猪尾,所以得名,也叫猪尾猴。

豚尾猴的大拇趾和一般猕猴相似,是向外展的,但显得很大,原因可能是其他猕猴爱下地,豚尾猴则主要在树上栖息。体态较为雄壮,尤其特别是成年雄兽,体毛长而柔软,具有光泽,身上略有一些斑点,背脊和尾巴的色泽为深棕色至黑色,其他部位为浅黄色至灰棕色。雌兽不仅体形较小,毛色也不如雄兽的光亮。

生活习性

豚尾猴能够攀爬高大的树木。善于挑选较好的果子为食,也常到农作区盗食谷物。豚尾猴在地面活动的时间较猕猴和熊猴多。当其在树上活动受惊时,能迅速下地远逃,很少从树冠间跳窜。但睡休仍在树上。是一种昼行性、树栖、杂食的动物。喜欢群居,每群大约为3-20只不等。在野外的生活习性与猕猴相似,在地面活动的时间较多,行走、奔跑时用四肢着地,趾行性,但在树上行走是跖行性。能与叶猴群和睦相处,和其他猴子一样,喜欢彼此“捉虱子”,其实是猴类在互相梳毛修饰。平时多是雄猴给雄猴梳理,雌猴给雌猴梳理,两性间互相“捉虱子”的较少。到了繁殖季节,则多是雌雄互相梳饰,这是配偶亲昵结伴的一种表示。

雄性豚尾猴身体强壮力气大,在动物园里饲养的老雄猴性情较凶,雌猴及幼猴性情温顺。喜欢群居,还有个本领很厉害,就是它们一天可以摘几千个椰子,爬树爬的非常快。在泰国,人们训练豚尾猴摘椰子。

地理分布

分布于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加里曼丹印度东部阿萨姆等地。

中国分布于在西藏门隅、珞渝地,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勐腊、勐仑、勐海)、思茅地区(景谷和景东)和西南部临沧地区(临沧、双江、沧源、耿马)。

繁殖方式

雄兽在发情期显得异常凶猛而强悍。雌兽的月经周期为30-40天,在发情时,臀部和尾巴根部的皮肤明显肿胀和发红。妊娠期为162-186天,每胎产1仔,哺乳期为6-8个月。3-5岁时性成熟,寿命为26年。

种群现状

分布区也较狭窄,应加强保护。过去只知道分布在缅甸、泰国和印度的阿萨姆邦,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在中国云南南部发现。中国的豚尾猴数量不多,1988年在云南约有900一1000只。无量山区的豚尾猴据1993年调查已接近绝迹。估计云南仅有豚尾猴约900-1000只。

栖息环境的缩小、恶化和人为的猎捕是此物种致危的主要因素。豚尾猴栖息的主要环境无量山区、澜沧江两岸的原始森林被破坏殆尽,据1992年在无量山区的考察,豚尾猴仅残存两种群,10余只。

在包括西双版纳、纳版河、临沧大雪山、南滚河、景东无量山、新平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的云南的6个保护区等都有豚尾猴分布。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兽类》濒危种。

首次拍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豚尾猴画面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