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货币中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货币中性是一个专有名词术语。

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独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中,只有中国由于其民族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与同化性而始终没有间断过的文化传承,这使汉字成为世界上较少的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约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出现的甲骨文[2]被广泛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一直发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名词解释

货币中性是指货币对实际经济变量不产生影响。古典经济学把变量分为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认为货币只会对名义变量产生影响,而不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

实际上,在长期,货币中性是成立的;但在短期,货币非中性,即货币对实际经济变量会产生影响。不同学派对货币非中性的解释不同,凯恩斯认为是由于短期价格刚性,而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是由于人们预期的错误或政府的干预,使得短期货币非中性。

货币中性理论

货币中性来源于货币数量论,是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总体来看,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不影响实际产出水平,因而货币是中性的。

古典学派货币中性论理论的典型代表是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最基本的观点是货币供应量变化将最终体现于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上。剑桥方程式M=kPY和费雪方程式MV=PY虽然形式不同,但这两个方程式却表现了同一实质内容的关系:货币供给量M的变化将完全体现于价格P的变化上,所以货币是中性的。

新古典学派认可货币中性完全是基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由于人们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政府的经济政策不管是被人们所预期到的,还是没有被人们预期到的,都不会对实际经济产生真正的影响。具体来说,已经被人们准确预期到的经济政策,只要他们希望维持原先的经济地位,就必然会采取措施设法抵消这些政策的作用,从而使这些政策无效。

有关货币中性的争论

有关货币中性的问题是理论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量的增减只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化,而不会带动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货币是中性的。

魏克塞尔首先对货币中性的问题提出质疑,他认为货币只有在银行利率和自然利率相等时才是中性的,否则经济就会发生累积性扩张或者收缩,货币就不是中性的。

哈耶克则认为货币只有在影响一般价格水平,而不影响相对价格水平的情况下才是中性的,否则也会影响经济运行,货币就是非中性的。根据这样的标准,凯恩斯理论中的货币是非中性的,因为货币供给和需求对实际收入是在充分就业水平,还是非充分就业水平的决定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帕廷金的“实际余额效应”分析说明在特定的条件下,货币存量的变动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同方向、同比例地变动。这就是说,帕廷金用与古典数量论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与古典学派相同的货币中性的结论。但是,帕廷金的分析突出了古典数量论没有展开的货币影响经济的过程分析,而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影响了实际经济的运行,因此是非中性的。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折中观点

目前,关于货币中性和非中性的争论非常多,折中的一个结论是:货币在短期是非中性的,长期是中性的。这里的短期和长期是宏观经济学惯有的区分,其实不完全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对经济体灵活程度、弹性的一个说法。短期指的是信息不完全存在摩擦,工资和物价调整也不完全也存在摩擦的一个时期;长期则是不存在这两种摩擦的情形。因此,货币既是中性也是非中性的,这依赖于对经济运行特征的看法。

货币中性与货币非中性的作用

货币中性和非中性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性的思考,其实际上有非常重要的政策含义。

如果货币是中性的,则意味着货币供给增加只能导致通胀增加,而对产出没有任何影响。通胀即货币购买力的不稳定会对货币的交易手段职能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最好的策略是保持货币的稳定以降低通胀的水平和波动,这其实是货币学派的观点。其认为采取稳定的货币量(货币供给量目标制)以稳定低水平通胀是最重要的,且货币的大幅调整不仅无益于经济体,还会是经济波动的罪魁祸首。

如果货币是非中性的,则意味着货币供给可以对产出有显著的影响。从而货币供给量可以采取逆经济周期调整,也即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供给量政策,而这则是凯恩斯学派一贯的观点(但凯恩斯本人更倾向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货币中性的影响

如果货币是中性的,政策的施行不能改变实际产出量,只会改变名义产出。因此,货币政策应该按照某一个政策来实施,比如单一货币规则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