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贵州雷山

增加 11,803 位元組, 11 個月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贵州雷山</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baike.soso.com/ugc…”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贵州雷山</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23937/20220507035807-1088768386_jpeg_1024_682_138096.jpg/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10958047&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ugc%2Fbaikepic2%2F23937%2F20220507035807-1088768386_jpeg_1024_682_138096.jpg%2F0&type=1&category=#simple_0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
雷山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与[[凯里]]、[[台江]]、[[榕江]]、[[丹寨]]四县市相邻。县城距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42公里,距省城贵阳184公里,距雷公山主峰30公里。雷山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特别是苗族传统的民族文化,光彩夺目,被誉为苗族文化中心。这里,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郎德上寨,有中国苗族第一寨西江千户苗寨,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古朴的民族风情于一体,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旅游开发得天独厚。
==基本内容==
中文名:贵州雷山

人口:14.93万人

总面积:1218.5平方千米

区号:0855
==概述==
雷山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与凯里、台江、榕江、丹寨四县市相邻。县城距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42公里,距省城贵阳184公里,距雷公山主峰30公里。雷山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特别是苗族传统的民族文化,光彩夺目,被誉为苗族文化中心。这里,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郎德上寨,有中国苗族第一寨西江千户苗寨,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古朴的民族风情于一体,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旅游开发得天独厚。
==行政辖区==
雷山县辖4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丹江镇、西江镇、永乐镇、郎德镇、望丰乡、大塘乡、桃江乡、达地水族乡、方祥乡。
==地理状况==
雷山县地处云贵高原湘、桂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雷公山最高,海拔2178.8米,最低处海拔480米。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14℃-15℃之间,最高气温35.6℃,最低气温零下8.9℃。无霜期240-250天,年均降水量1375毫米,年均日照1225小时。因地处贵州的暴雨中心,水资源丰富,全县有大小溪流216条,总长647公里,年均径流量5.3亿立方米,可开发水能资源1.56万千瓦。

雷山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地表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2%,林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9.07%,草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8%。雷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境内最高海拔2317.8米,最低海拔480米,以1694米的垂直高差,跨黄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灌丛土四个土带,含7个土类,33个土属,77个土种;越温暖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三个气候带;构成高山灌丛、山地常绿落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等三个垂直植被形态。孕育了二千余种生物物种,含国家珍稀保护动植物资源五十余种。
==旅游资源==
近几年,雷山县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建起了西江、上郎德、下郎德、猫猫河、掌坳、排卡、新桥、大固鲁、小固鲁、大塘等一批民族旅游村寨,初步形成了响水岩、雷公山顶、猴子岩、雷公坪、格头秃杉群落等风景旅游区,新修了雷公山旅游公路,修建了雷山宾馆、建鑫宾馆、新世纪宾馆、响水岩宾馆等旅游接待设施。雷山正以崭新的风貌,迎接中外游客,八方来宾。
==民族风情==
雷山县以苗族为主的民族风情浓郁、古朴典雅,富有极其深远的文化内涵,被誉之为苗族的民族文化中心。雷山县的苗族建设、服饰、习俗、歌舞、乐器、工艺等仍保留着传统、古老、原汁原味的丰富文化内涵,是活生生的"苗族历史文化教科书"。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吊脚楼独具特色。雷山县苗族有三大舞:铜鼓舞、木鼓舞、芦笙舞;有三大歌:苗飞歌、别福歌(苗族叙事史诗)、游方歌;三大节:爬坡节、吃新节、鼓藏(苗年)节;三大赛:斗牛、斗鸡、斗鸟;有三大传统手工艺:银饰、蜡染、刺绣。走进雷山,你能见到唐代发型、宋时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将领略一部浓缩的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史。
==雷公山==
雷公山,苗岭之巅,主峰海拔2178.8米,雷山县因此得名。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群峰起伏,由冷塘山、乌东山、野草坡、木姜坳、雷公坪、冷竹山、猫鼻岭、九洞山等11座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总面积71万亩,其中雷山县辖区52.7万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4.23%,占雷山县总面积的29.08%。雷公山是母亲山,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是清水江、都柳江主要支流的发源地,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重要维持者。雷公山无山不绿,有水皆清,森林覆盖率高达90.7%以上,在已知的1390种植物中,被列为国家濒危、珍稀植物的有20种,如秃杉、红豆杉、种萼木、银杏、鹅掌秋、马尾树、榉木、楠木等,还有黑熊、猕猴、林麝、大鲵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500多种动物,是我国中亚热带一个极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雷公山是神奇的山,它有三绝:"万木之王"秃杉、佛光胜景、雷公山"天书";有七特:穿衣树、苗皇城、八封林、飞瀑群、猴啸谷、千角场、睡莲池。雷公山养育了各族儿女,雷山人民保护了雷公山。1997年4月,联合国专家考察雷公山后向世界公布:雷公山是当今保护得最好的一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地,是人们追求反璞归真、重返大自然的理想王国,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区之一。
==旅游特产==
雷山银球茶

产于雷山县着名的自然保护区雷公山,采用海拔1,400米以上的“清明茶”的一芽二叶,经过炒制加工后,精制为小球状,即美观漂亮,又清香耐泡。每颗“银球”直径18-20毫米,重2.5克,冲茶时,一般使用一颗。

其茶汤淡黄明亮,鲜爽回甜。1986年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1991年被中国外交部选作馈赠礼品。

云、贵、川高原向全国传播,古有“蜀地茶称圣,蒙顶第一家”的说法。秦统一中国后,茶叶顺长江而下传遍半个中国,现我国有17省,900余县产茶。又我国沿海传向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茶叶作为商品于1610年输入欧洲,先是荷兰、葡萄牙,1638年输入英国。1664年输入沙俄。17世纪输入美洲,1674年输入纽约。美国威廉.乌克斯着《茶叶全书》中说:“饮茶代酒之习惯,东西方同样重视,唯东方饮茶之风盛行数世纪之后欧洲人才始习饮之。”作为茶叶引种传到世界各地,当然是在唐宋以后的事,公元729引日本,828年传朝鲜;1618年到俄国;1780到印度;1828年传印尼,1834年斯里兰卡;1914年马来西亚,作为商品传到这些国家当然更早许多。

雷山县银球茶叶公司主要产品:银球茶、天麻银球茶、清明嫩芽、特级清明茶、雷公山雪芽、碧曲毫峰茶、云雾茶、苦丁茶、三尖杉杜仲茶等九大系列茶叶产品。

芦笙

芦笙是雷山苗族民众最喜爱的乐器之一,是苗族文化的象征。雷山苗族芦笙制作,世代相传,能工巧匠辈出,以致传袭至今。芦笙是由簧片、竹管、气斗、共鸣筒四个部分组成,其作用分别叙述如下:

簧片,用响铜铸成(也有少数用黄铜),由工匠艺人将木炭在小红炉把铜烧熔后,按大、小芦笙需要,轻轻打成厚、薄、大、小、长、短不等的条形铜片,然后在铜片内凿通三面,成一个等边梯形小簧舌,又多次烧红锤打,铸成光平密封似的整块铜片,用刀片刮平现黄,检查舌边缘是否有空隙,以防止漏气,当吹气、吸气时,中间簧舌就上下抖动发出声响,音响的高低取决于簧舌片的长短和厚薄。

竹管(也叫笙笛)一般用白竹、紫竹、苦竹制作,其竹节长、中空大、竹壁厚薄适中,且不易裂破。制作时将竹子洗净晒干,把竹节凿通至尖端。把底部堵严,在竹管下端适当位置割开一长方口,把铸成的簧舌片安放管竹口处,边缘用腻封实,以防漏气,每根竹管要凿通一个眼,吹奏时能随音按眼。

气斗(也叫笙柱),是用来装竹管簧片部分的,一般用闪木做成。先把木柱下端至炊气口间挖空中心,后削成下端大、上端小的圆柱体,然后再下端适当位置按6音竹管从正面往斗脚斜度为45度角分别挖凿对通6个眼子,把已安装好的簧片竹管插上气斗眼,调式音量、音节,能吹出6音。芦笙分6管,这是传统6管的工艺,现能在此基础上制作成15管、17管、18管、21管、24管不等,其调门分为C、B、E、q、f的中、高音多管芦笙。其管数越多,吹奏的难度也越大。此外,还用比笙管大的竹筒做成22至35厘米的共鸣筒,根据笙管所需及音节高低配在几根竹管尖端,这样能使该音管声倍增,音质更好。

雷山芦笙不仅能够吹奏苗族歌曲,同时还能吹奏各种现代曲调,因此,很受世人青睐。

蜡染

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的故事: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楞,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蜡迹。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

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着姑娘教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KR7I5IB0552IAUQ.html  贵州雷山:苗寨处处丰收景]网易网,2021-09-26</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21,85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