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赤膀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赤膀鴨Mareca strepera),俗稱漈鳧,是一種廣泛分佈的中型,体长44-55厘米,体重0.7-1千克。雄鸟嘴黑色,脚橙黄色。上体暗褐色,背上部具白色波状细纹,腹白色,胸暗褐色而具新月形白斑,翅具宽阔的棕栗色横带和黑白二色翼镜,飞翔时尤为明显。雌鸟嘴橙黄色,嘴峰黑色。上体暗褐色而具白色斑纹,翼镜白色。以水生植物为主。常在水边水草丛中觅食。觅食时常将头沉入水中,有时也头朝下,尾朝上倒栽在水中取食。

牠們最初是由卡爾·林奈(Carolus Linnaeus)於1758年描述。

外形特征

赤膀鴨長約46-56厘米,翼展78-90厘米。繁殖期的雄鴨呈灰色,形成一種圖案,尾巴黑色,翼斑毛呈白色。非繁殖期時的雄鴨則像雌鴨[1]

雌鴨呈淺褐色,像雌性綠頭鴨。不過牠們的喙邊呈深橙色,體型較為細小,而且沒有明顯的翼斑毛。

分布范围

赤膀鴨在歐洲亞洲北部及北美洲中部繁殖。分佈地擴展至北美洲東部。牠們是一種候鳥,遷往南方過冬。

赤膀鴨原在很少會在英國出現,但近年開始有增加的趨勢。估計是因牠們入侵當地,及在蘇格蘭等地繁殖。

栖息环境

赤膀鴨生活在開放的塘地,如大草原沙地、潮濕的草原沼澤。牠們會將頭潛入水中吃植物。牠們在地上築巢,有時甚至會遠離海邊。牠們並非如其他鑽水鴨般群居,傾向小群生活。牠們較為寂靜,雄鴨的叫聲沙啞,雌鴨會發出像綠頭鴨的嘎嘎聲。雛鴨最初是吃昆蟲的,成鴨在繁殖期則有時會吃軟體動物及昆蟲。牠們是《非洲-歐亞大陸遷徙水鳥保護協定》下受保護的物種之一。

生活习性

103-11-29 赤膀鴨

迁徙

春季于3月中旬至3月末见于华北地区,3月末至4月中旬见于东北地区,其中部分留在当地繁殖,其余继续北迁。秋季于9月末至10月中下旬见于东北地区南部,10月末至11月中旬迁至华北地区。11月中下旬大量到达南方越冬地。迁徙时常呈家族群或由家族群组成的小群迁徙。

习性

常成小群活动,也喜欢与其他野鸭混群。性胆小而机警,有危险时立刻从水草中冲出。飞行极快,两翅扇动快速而有力。

食性

以水生植物为主。常在水边水草丛中觅食。觅食时常将头沉入水中,有时也头朝下,尾朝上倒栽在水中取食。觅食时间多在清晨和黄昏,白天多在开阔水面休息。除食水生植物外,也常到岸上或农田地中觅食青草、草子、浆果和谷粒。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迁到繁殖地时己成对。营巢于水边草丛或灌木丛中,巢很隐蔽,有时也在离水域较远的地方营巢。巢域面积较大,但在一些营巢条件好的小岛上,有时巢也很密集。每窝产卵8-12枚,通常10枚,1天1枚。孵卵由雌鸟承担,但在孵卵前期,雄鸟亦常守候在巢附近,后来则离开雌鸟到僻静地方换羽,孵化期26天。雏鸟早成性,雏鸟孵出后不久,雌鸟即领着雏鸟到更深的沼泽或大的水域边缘地带活动,50-60天后雏鸟才能飞翔。

參考文獻

  1. 赤膀鴨的描述,臺灣生命大百科,2013-05-10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