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赤车使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赤车使者
t017d7c67da6c45d2da.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2709995&sid=2861057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赤车使者

汉语拼音:Chì Chē Shí Zhě
别名:小锦枝、半边山、半边伞、到老嫩、细水麻叶、石边采、小白沙
性味:味辛、苦,性温
功能:具有祛风胜湿,活血行瘀的功效
主治:风湿骨痛,跌打肿痛,骨折,疮疖,牙痛,骨髓炎,丝虫病引起的淋巴管炎,肝炎,支气管炎,毒蛇咬伤,烧烫伤

赤车使者,中药名。为荨麻科植物赤车使者Pellioniaradicans(Sieb.etZucc.)Wedd.[ProcrisradicansSieb.etZucc.]的全草及根。具有祛风胜湿,活血行瘀的功效。主治风湿骨痛,跌打肿痛,骨折,疮疖,牙痛,骨髓炎,丝虫病引起的淋巴管炎,肝炎,支气管炎,毒蛇咬伤,烧烫伤。[1]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赤车使者

拼音名:Chì Chē Shí Zhě

别名:小锦枝、毛骨草、天门草、猴接骨、岩下青、拔血红、坑兰、风湿草、半边山、见血青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llionia radicans(Sieb.Et Zucc.)Wedd.[Procris radicans Sied.et Zucc.]

出处

出自《雷公炮炙论》。

  • 1.《唐本草》:赤车使者,苗似香柔、兰香,叶茎亦,根紫赤色。生溪谷之阴,出襄州。
  • 2.《蜀本草》:《图经》云,赤车使者,根紫如倩根。生荆州、襄州山谷。
  • 3.《本草纲目》:赤车使者与爵床相类,但以根紫赤为别。

来源

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赤车的全草及根。

采收和储藏

夏、秋季拔起全草,或除去地上部分,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肉质,长达25cm,上部渐升,下部铺地生不定根,无毛或疏生微柔毛。叶具短柄或无柄,不对称;叶片狭卵形或卵形,长1.4-4.5cm,宽0.7-2cm,先端短渐尖至长渐尖,基部在较狭一侧楔形,在较宽一侧耳形,边缘在基部或中部以上疏生浅牙齿,下面无毛或沿脉疏生微柔毛。雌雄异株;雄花序分枝稀疏,总花梗长0.5-2cm,花被片5,倒卵形,长约2mm,具角,雄蕊5;雌花序无柄或具短柄,近球形,直径达7mm,具多数密集的花。瘦果卵形,长约0.8mm,有小疣点。花期4-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2500m的山谷沟边或林下阴湿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贵州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根茎呈圆柱形,细长,长短不一,直径约1mm,表面棕褐色。叶互生,皱缩卷曲多破碎,完整叶展平后呈狭卵形或卵形,基部不对称,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灰绿色,质脆易碎。有的可见小花序。气微,味微苦、涩。

性味

辛;黄;性温;小毒

功能主治

祛风胜湿,活血行瘀,解毒止痛。。主风湿骨痛;跌打肿痛;骨折;疮疖;牙痛;骨髓炎;丝虫病引起的淋巴管炎;肝炎;支气管炎;毒蛇咬伤;烧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未调敷。[2]

摘录

中华本草

参考资料

  1. 赤车使者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赤车使者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