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赫鲁晓夫」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 圖像 = File:赫鲁晓夫5.jpg|缩略图|center|[http://a.hiphotos.baidu.com/bai…”)
 
(removed Category:中国共产党党员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5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8 次修訂)
行 1: 行 1:
 +
 +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
 
{{Infobox person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 姓名    =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 圖像    = [[File:赫鲁晓夫5.jpg|缩略图|center|[http://a.hiphotos.baidu.com/baike/w%3D268/sign=e11364c4b33533faf5b6942890d1fdca/d53f8794a4c27d1e2ad0d60e19d5ad6edcc43802.jpg 原图链接]]]
 
| 圖像    = [[File:赫鲁晓夫5.jpg|缩略图|center|[http://a.hiphotos.baidu.com/baike/w%3D268/sign=e11364c4b33533faf5b6942890d1fdca/d53f8794a4c27d1e2ad0d60e19d5ad6edcc43802.jpg 原图链接]]]
圖像說明 著名主持人
+
 
出生 日期 = 1894 年4月17
+
出生日期 {{birth date and age|1894|04|17}} <!-- 逝世用: {{Birth date|1971|09|11}} -->
 +
逝世 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71|09|11|1894|04|17}} <!-- 死亡 期在前, 出生日期在后 -->
 
| 國籍    = 苏联
 
| 國籍    = 苏联
 
| 别名    = 赫鲁晓夫
 
| 别名    = 赫鲁晓夫
 
| 職業    = 苏联领导人、政治家
 
| 職業    = 苏联领导人、政治家
| 知名原因 = 去斯大林化政策 平反“大清洗”的受难者 ,  推行农业改革 改善苏联的民生
+
| 知名原因 = 去斯大林化政策</br>  平反“大清洗”的受难者</br>  推行农业改革</br>  改善苏联的民生
 
| 知名作品 = 赫鲁晓夫回忆录
 
| 知名作品 = 赫鲁晓夫回忆录
 
}}
 
}}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以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等重要职务。
 
  
赫鲁晓 夫1894年出生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 卡,1918年加入共产 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参与指挥斯大林格勒攻防战及基辅保卫战。1953年9月3日当选为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1958年兼任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苏联]] 和国家最高领导人 ,曾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以及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苏联总理)等重要职务
  
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期间,他于1956 主持召开苏 共二 ,从根本上否定 斯大林 ,此后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 大清洗 的受害者平反, 苏联 的各领域均为活化,尤其是文艺获得解冻 同时, 赫鲁晓夫 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 苏联的 民生经济得到改善。
+
[[赫鲁晓夫]]1894年出生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1918 加入 产党,第 次世界 战期间曾参与指挥 斯大林 格勒攻防战及基辅保卫战。1953年9月3日当选 苏联共产党 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58年兼任 苏联 部长会议主席
 +
== 视频 ==
 +
1953年,斯大林去世, 赫鲁晓夫 如何给 苏联 带来11年 辉煌
 +
{{#ev:youku|XMzMxOTkwMjM4OA|alignment=left}}
  
外交方面,他的“秘密报告”震动了社会主义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20世纪60年代,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恶化,撤销了对中国的援助计划。 [1]  在冷战中,赫鲁晓夫领导苏联与美国和西欧等资 主义国家对峙,曾多次访问美国。1962年,他策划的古巴导弹危机一度使苏联和美国站在核战争的边缘,但最终危机得以平息。
+
==基 情况==
  
1964年10月,当 赫鲁晓夫 在黑海之滨度假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 赫鲁晓夫 “被退休”,从此被迫淡出政坛至1971年逝世。
+
{{Infobox person
TA说
+
| 姓名    =  赫鲁晓夫:"先告诉我,他是否活着" 赫鲁晓...
 +
| 圖像    = [[File: 赫鲁晓夫.jpg|缩略图|center|[http://img5.ph.126.net/WciESKBFA1dFvM2ukRVVKw==/1120551882302235925.jpg 原图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170f00501015p37.html 来自新浪网]]]
  
= = '''人物生平''' = =
+
}}
  
[[早年 活]]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
|-
 +
! 中文名 !!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 职    业 !!苏联领导人、政治家
 +
|-
 +
| 俄语名|| 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 || 毕业院校 || 卡里诺夫卡
 +
|-
 +
| 英语 名|| 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 ||信    仰|| 马克思列宁主义
 +
|-
 +
| 别    名 || 赫鲁晓夫 || 主要成就 || 去斯大林化政策,平反“大清洗”的受难者
 +
|-
 +
| 国    籍 || 苏联 || - ||推行农业改革、改善苏联的民
 +
|-
 +
| 民    族|| 俄罗斯人 || 代表作品 || 赫鲁晓夫回忆录
 +
|-
 +
| 出生地|| 俄罗斯帝国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 血    型 || O
 +
|-
 +
| 出生日期|| 1894年4月17日 || 所属政党|| 苏联共产党
 +
|-
 +
| 逝世日期 || 1971年9月11日 || 子    女|| 列昂尼德·赫鲁晓夫
 +
|}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出生于俄罗 南部一个名叫卡利诺夫卡的村庄(在今库尔 克州境内)。他 父母亲都是贫苦 农民 家里有一位年长他两岁的姐姐 父亲不久就离家迁徙到顿巴斯一带工作 当过铁路工人、矿工和砖厂工人 了足够的钱后又返回家中
+
  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期间,他于1956年主持召开苏共二十大,从根本上否定[[ 大林]],此后实施去[[ 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 受害者平反,苏联 各领域均为活化 尤其是文艺获得解冻 同时 赫鲁晓夫积极推行农业改革 使苏联的民生经济得 改善
  
  赫鲁晓夫在卡里诺夫卡接受过四年的学业 ,他的 老师丽迪娅·舍甫琴科使他接触到 了一 些沙俄时 违禁书籍 并鼓励他继续接受教育。但家庭糟糕的财政状况使他不得不离开学校 并于1908年随父母移居到顿巴斯城市尤索夫卡。14岁 的赫鲁晓夫在 工厂 成为了 名优秀 钳工
+
  外交方面 ,他的 “秘密报告”震动 社会主义阵营,引发东欧的 系列骚乱。20世纪60年 代, 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恶化 撤销了对中国 援助计划。<ref>[http://www.tiexue.net/?from=data    赫鲁晓夫].铁血网</ref> [1]  冷战 ,[[赫鲁晓夫]]领导[[苏联]]与[[美国]]和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峙,曾多次访问[[美国]]。1962年,他策划的[[古巴]]导弹危机 度使[[苏联]]和[[美国]]站在核战争 边缘,但最终危机得以平息
  
[[ 之初]]
+
1964年10月,当[[ 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度假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 变,[[赫鲁晓夫]] “被退休”,从此被迫淡出政坛至1971年逝世。
  
  他逐渐产 了对政治的兴趣,1912年5月,赫鲁晓夫为勒拿河大屠杀中被杀害的金矿罢工者家属筹集了一笔捐款,当地警察局得知后通知他所在工厂的主管机构,工厂随后将他解雇。之后他来到鲁钦科夫附近的矿井工作。到鲁钦科夫附近的矿井工作期间他参与了社会民主工党的宣传活动。他还曾一度打算移民美国。1914年7月28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赫鲁晓夫因其优秀的技术工人身份,他被免召入伍。在此期间,他积极参加并领导当地的罢工和反战示威活动。
+
== 人物 平 ==
  
1914 他与耶弗罗西尼娅·皮萨雷娃结婚。第二年,他们 的女儿尤莉娅·赫鲁晓娃降生。两年后他们又 下了一个儿子列昂尼德·赫鲁晓夫。
+
===早 年生 活===
  
1917年3月彼得格勒爆发二月革命,沙皇 古拉二世退位,俄罗斯帝国灭亡。同年5月29日, 赫鲁晓夫 当选为鲁钦科夫苏维埃主席。由 当时在乌克兰地区有多股政治势力,赫鲁晓 自称他 当时还搞不清楚它们的立场,直到1918年他才选择加入布 什维 阵营 有人认为 实际上更倾向于孟什维克立场。1918年3月德军占领乌克兰 赫鲁晓夫逃回老 卡利诺夫卡, 加入红军,并很快成了政治委员。俄国内战带来了严重 饥荒,赫鲁晓夫的妻子耶弗罗西尼娅·皮萨雷娃在他从军期间死于斑疹伤寒 内战结束后,赫鲁晓夫重返 顿巴斯 鲁钦科夫的煤 矿工
+
[[ 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出生 [[俄罗斯]]南部一个名叫卡利诺 卡的村庄( 今库 州境内) 。他 的父母亲都是贫苦的农民 ,家 里有一位 两岁 姐姐 父亲不久就离家迁徙到 顿巴斯 一带工作,当过铁路工人、 矿工 和砖厂工人,挣到了足够的钱后又返回家中
  
921年弗拉基米尔·列宁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赫鲁晓夫在 鲁钦科 煤矿担任副主任期间取得了很大 成功 于是 不久就被任命 附近的帕斯图赫夫煤矿担任主管 但是 没有 接受 任命 而是申请去刚刚开办 的工 人培训班学习(这个培训班后来 成为 顿涅茨克国立 业大学)。由于政治事务缠身,他的老师认为他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
+
[[ 赫鲁晓夫]] 卡里诺 卡接受过四年 学业 ,他 的老师[[丽迪娅·舍甫琴科]]使他接触 了一些沙俄时代违禁书籍 并鼓励 继续 接受 教育。但家庭糟糕的财政状况使他不得不离开学校 并于1908年随父母移居到顿巴斯城市尤索夫卡。14岁 赫鲁晓夫在 厂中 成为 了一名优秀的钳 工。
  
1922年赫鲁晓夫和马鲁西娅结婚,但两人很快又离婚了。不久后他又与乌克兰裔共产党人尼娜·彼得罗夫娜·库卡尔晓克结婚,但两人却一直未做结婚登记,直到1965年赫鲁晓夫下台为止。
+
===从政之初===
  
 +
他逐渐产生了对政治的兴趣,1912年5月,赫鲁晓夫为勒拿河大屠杀中被杀害的金矿罢工者家属筹集了一笔捐款,当地警察局得知后通知他所在工厂的主管机构,工厂随后将他解雇。之后他来到鲁钦科夫附近的矿井工作。到鲁钦科夫附近的矿井工作期间他参与了社会民主工党的宣传活动。他还曾一度打算移民美国。1914年7月28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赫鲁晓夫]]因其优秀的技术工人身份,他被免召入伍。在此期间,他积极参加并领导当地的罢工和反战示威活动。
  
1923年12月 ,赫鲁晓 夫参加了尤索夫卡地区共产党委员会的第四次会议,同月 加入 委员会成为政府官员中的 员。他一开始曾短暂地支持 · 托洛茨基的反对派,反对约瑟夫·斯大林的政治路线,然而对此 赫鲁晓夫 本人事后从未承认。1925年7月,赫鲁晓夫被任命为斯大林诺(以前的尤索夫卡)附近的彼得罗夫-马林斯基区的党委书记。不久之后,他又作为斯大林诺的几位代表之一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十四届联盟共产党代表大会 。  
+
1914年他与[[耶弗罗西尼娅·皮萨雷娃]]结婚。第二年 他们 的女儿[[尤莉娅· 赫鲁晓 娃]]降生。两年后 们又生下 了一 个儿子[[ 昂尼德 ·赫鲁晓夫]]
  
[[卡 氏门徒]]
+
1917年3月彼得格勒爆发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 俄罗斯]]帝国灭亡。同年5月29日,[[赫鲁晓夫]]当选为鲁钦科夫[[苏维埃]]主席。由于当时在乌克兰地区有多股政治势力,[[赫鲁晓夫]]自称他在当时还搞不清楚它们的立场,直到1918年他才选择加入布尔什维克阵营。有人认为他实际上更倾向于孟什维克立场。1918年3月德军占领乌克兰,赫鲁晓夫逃回老家 利诺夫卡,年底他加入红军,并很快成了政治委员。俄国内战带来了严重的饥荒,[[赫鲁晓夫]]的妻子[[耶弗罗西尼娅·皮萨雷娃]]在他从军期间死于斑疹伤寒。内战结束后,[[赫鲁晓夫]] 重返顿巴斯鲁钦科夫的煤矿工作。
  
1925 ,在乌克兰党委书记 尔· 卡冈诺维奇的提拔下, 赫鲁晓夫 迅速提升,1926年12月他被提升为斯大林诺共产党委员会的组织部部长与斯大林诺党组织的副书记。9个月后,赫 帮助安排 自己上司莫伊谢因科 下台。1928年卡冈诺维奇将 乌克兰首府哈尔科 夫, 并提拔 他成为 兰中央委员会组织部部长 。不 久后又将他调往基辅
+
1921 基米 尔· 列宁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赫鲁晓夫]]在 钦科 煤矿担任副主任期间取得 很大 成功,于是 不久就被任命 附近的帕斯图赫 煤矿担任主管 但是 没有接受任命,而是申请去刚刚开办的工人培训班学习(这个培训班后来 成为 顿涅茨 国立工业大学) 由于政治事务缠身,他的老师认为他的学习成绩并 理想
  
1929 年赫鲁晓夫 跟随卡冈诺维奇来到莫斯科 进入斯大林工业学院继续接受教育 虽然最 后他 没有完成学业,但在政治上却飞黄腾达。当时工业学院正充满反斯大林的“右派分子”,赫鲁晓夫积极响应学校 委攻击那些右派分子,并协助《真理报》指控和告发他们,他自己则很快成为学校所在的鲍曼地区的会议主席。在学校期间赫鲁晓 还结识了斯大林的妻子 杰日达 · 阿利卢耶娃,他在回忆录中将她称为自己“幸运的彩票” 并认为她会在斯大林面前提到自己的表现。 也有 认为当时 赫鲁晓夫 的地位还很低,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其实是卡冈诺维奇
+
1922 [[ 赫鲁晓夫]]和[[马鲁西娅]]结婚 但两人很快又离婚了 不久 后他 又与乌克兰裔共产 人[[尼娜·彼得罗 夫娜· 库卡尔晓克]]结婚 ,但 却一直未做结婚登记,直到1965年[[ 赫鲁晓夫]]下台为止
  
1930年 赫鲁晓夫 科最 的区克拉斯诺普雷斯奈斯基区的党委书记;1932年他成为莫斯科党组织在卡冈诺维奇身后的第二书记;1934年他被任命为莫斯科市的党组织领导并入选苏共中央委员会。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赫鲁晓夫为 何清算 斯大 林?
 +
| 圖像    = [[File:赫鲁晓夫999.jpg|缩略图|center|[http://photocdn.sohu.com/20130208/Img365888398.jpg 原图链接]  [http://roll.sohu.com/20130208/n365888395.shtml 来自百度]]]
  
在此期间 ,赫鲁晓夫 冈诺维奇全力投入莫斯科 修建工作。一 次他 们要求工人连续工作48小时,并无视技术人 坍塌危险 警告 结果导致了严重 事故 这些 故最 只是作为为伟大事业服务的英雄主义事迹记录而已。尽管地铁的修建 能在计划日期内完成 ,赫鲁晓夫 还是因为自己表现而被授予列宁勋章。1935年他 被任命为莫斯科 州州委 一书记
+
}}
 +
1923年12月 [[ 赫鲁晓夫]]参加了尤索夫 卡地 区共产党委员会 第四 会议,同月 加入了委员会成为政府官员中的一 。他一开始曾短暂地支持列夫·托洛茨基 反对派 反对[[约瑟夫·斯大林]] 政治路线 然而对此[[赫鲁晓夫]]本人 事后 承认。1925年7月 [[ 赫鲁晓夫]] 被任命为 斯大林诺(以前的尤索夫卡)附近的彼得罗夫-马林斯基区的党委书记。不久之后,他又作为[[斯大林诺]]的几位代表之一参加了在 莫斯科 举行的 十四届联盟共产党代表大会 <ref>[http://junshi.xilu.com/2009/1109/news_1375_354770_2.htm   赫鲁晓夫 ],西陆网, 2009-11-09 </ref>
  
[[清洗风波]]
+
===卡氏门徒===
  
1934 年, 斯大林发起了大规模政治清洗 ,赫鲁晓夫 则是 斯大林 路线最起劲的鼓吹者之一。在审判期间,他要求处死格里哥里·季 维也夫与列夫·加米涅夫:“任何一个对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成功、对我 在伟大 的斯大林 同志领导下所取得 胜利感到欢欣鼓舞 人都会发现,对于这些托洛茨基·季 诺维 集团唯利是图的法西斯走狗 我们只有一句话,就是处死
+
1925 年, 在乌克兰党委书记[[拉扎尔·卡冈诺维奇]]的提拔下 [[ 赫鲁晓夫]]迅速提升,1926年12月他被提升为 斯大林诺 共产 委员会 组织部部长与 斯大林 诺党组织 副书记。9个月后,赫鲁晓夫帮助安排了自己上司莫伊谢因科 下台。1928年卡冈 诺维 奇将他调到乌克兰首府哈尔科 夫, 并提拔他成为乌克兰中央委员会组织部部长。不久后又将 调往基辅
  
赫鲁晓夫 协助 逮捕并消灭 他自己的 同事与朋友 。在 科市委和省委党组织的38名高级官员 中, 只有3人得以幸免。 科地区 其他城市与 总共146名党委书记中,有136 “被镇压”
+
1929年[[ 赫鲁晓夫]]跟随卡冈诺维奇来到莫斯科,进入斯大林工业学院继续接受教育。虽然最后他没有完成学业,但在政治上却飞黄腾达。当时工业学院正充满反[[斯大林]]的“右派分子”,[[赫鲁晓夫]]积极响应学校党委攻击那些右派分子,并 协助[[《真理报》]]指控和告发他们, 他自己 则很快成为学校所在的鲍曼地区 会议主席 。在 学校期间[[赫鲁晓夫]]还结识了[[ 大林]]的妻子[[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他在回忆录 将她称为自己“幸运的彩票” 并认为她会 [[ 大林]]面前提到自己的表现。但也有人认为当时[[赫鲁晓夫]] 的地 位还很低,起到关键作用 的人 物其实是[[卡冈诺维奇]]
  
赫鲁晓夫 的回忆录中说:“几乎所有和我一起工作的人都遭到了逮捕。”按照程序,清洗行动必须得到赫鲁晓夫签发的逮捕令,而在帮助他的朋友与同事方面他却做得很少,甚至什么都没有做。1937年6月27日,政治局确定了在 莫斯科 州抓捕3.5万名"敌人" 定额,其中要执行枪决 大约有5000人。赫鲁晓夫则要求将生活在 莫斯科的 约2000名前富农消灭,以部分完成规定的定额。7月10日, 向斯大林报告说 莫斯科 已经逮捕了大约41304名“罪犯与富农分子”。在同一份文件 ,他自己圈定了8500名应该执行死刑的“第一类”敌人
+
1930年[[ 赫鲁晓夫]]成为 莫斯科 最大 区克拉斯诺普雷斯奈斯基区 党委书记;1932年他成为 莫斯科 党组织在卡冈诺维奇身后 第二书记;1934年 被任命为 莫斯科市 的党组织领导并入选苏共 央委员会
  
  赫鲁晓夫 也很快遇到了麻烦,他向 卡冈诺维奇 坦白了 他在1923年与托洛茨基主义 关系 后者催促他向斯大林说出 这些事 情。斯 林接待了赫鲁晓夫,起初斯大林劝告他在党员大会上不要提及这件 ,但是在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 的建 议下 又认为他最好还是在公开场合坦白。于是 赫鲁晓夫 在大会上供认了 自己 曾经的犯罪行 ,并补充说 大林“知道我犯的错误”,结果他的“坦白”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并立即被重新选入党 委。
+
  在此期间,[[ 赫鲁晓夫]]和 卡冈诺维奇 全力投入莫斯科地铁的修建工作。一次他们要求工人连续工作48小时 并无视技术人员坍塌危险 警告,结果导致了严重的事故 ,这些事 故最后只是作为为伟 大事 业服务的英雄主义事迹记录而已。尽管地铁 未能在计划日期内完成 [[ 赫鲁晓夫]]还是因为 自己 表现而被授予[[列宁]]勋章。1935年他被任命 [[莫 科]]州州 第一书记
  
1937年底,斯大林任命赫鲁晓夫为乌克兰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于
+
===清洗风波===
  
1936 赫鲁晓夫 斯大林
+
1934 ,[[斯大林]]发起了大规模政治清洗,[[ 赫鲁晓夫]]则是[[斯大林]]路线最起劲的鼓吹者之一。在审判期间,他要求处死[[格里哥里·季诺维也夫]]与[[列夫·加米涅夫]]:“任何一个对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成功、对我党在伟大的[[ 斯大林]]同志领导下所取得的胜利感到欢欣鼓舞的人都会发现,对于这些[[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集团唯利是图的法西斯走狗,我们只有一句话,就是处死他们。”
  
1936年的 赫鲁晓夫和斯 大林
+
[[ 赫鲁晓夫]]还协助逮捕并消灭他自己的同事与朋友。在[[莫斯科]]市委 省委党组织的38名高级官员中,只有3人得以幸免。在[[莫 科]]地区的其他城市与地区的总共146名党委书记中,有136人“被镇压”。
  
1938年1月到达乌克兰首府基辅。在他到来后,乌克兰的政治清洗步伐明显加快了。1938年就有106119人被逮捕,而在1938年-1940年被捕人数达到了165565名。乌克兰共产党政治局与书记处中除了一人外所有的成员都被逮捕,整个政府机构被更换了一遍。然而赫鲁晓夫也意识到被清洗的人中有相当部分是无辜的,他在第十四届乌克兰党代会上说:“同志们,我们必须撕下所有人民的敌人的伪装,将他们无情地打倒。但是我们不能让一个忠诚的布尔什维克受到伤害,我们必须同造谣中伤者进行斗争。”
+
[[赫鲁晓夫]]的回忆录中说:“几乎所有和我一起工作的人都遭到了逮捕。”按照程序,清洗行动必须得到[[赫鲁晓夫]]签发的逮捕令,而在帮助他的朋友与同事方面他却做得很少,甚至什么都没有做。1937年6月27日,政治局确定了在莫斯科州抓捕3.5万名"敌人"的定额,其中要执行枪决的大约有5000人。[[赫鲁晓夫]]则要求将生活在莫斯科的约2000名前富农消灭,以部分完成规定的定额。7月10日,他向[[斯大林]]报告说莫斯科省市已经逮捕了大约41304名“罪犯与富农分子”。在同一份文件中,他自己圈定了8500名应该执行死刑的“第一类”敌人。
 +
 
 +
但[[赫鲁晓夫]]也很快遇到了麻烦,他向[[卡冈诺维奇]]坦白了,他在1923年与[[托洛茨基]]主义的关系,后者催促他向[[斯大林]]说出这些事情。[[斯大林]]接待了[[赫鲁晓夫]],起初[[斯大林]]劝告他在党员大会上不要提及这件事,但是在[[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的建议下,又认为他最好还是在公开场合坦白。于是[[赫鲁晓夫]]在大会上供认了自己曾经的犯罪行为,并补充说[[斯大林]]“知道我犯的错误”,结果他的“坦白”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并立即被重新选入党委。
 +
 
 +
1937年底,[[斯大林]]任命赫鲁晓夫为乌克兰第一书记。
 +
 
 +
1938年1月到达[[ 乌克兰]] 首府基辅。在他到来后,乌克兰的政治清洗步伐明显加快了。1938年就有106119人被逮捕,而在1938年-1940年被捕人数达到了165565名。乌克兰共产党政治局与书记处中除了一人外所有的成员都被逮捕,整个政府机构被更换了一遍。然而[[ 赫鲁晓夫]] 也意识到被清洗的人中有相当部分是无辜的,他在第十四届乌克兰党代会上说:“同志们,我们必须撕下所有人民的敌人的伪装,将他们无情地打倒。但是我们不能让一个忠诚的[[ 布尔什维克]] 受到伤害,我们必须同造谣中伤者进行斗争。”
 +
 
 +
===侵略波兰===
 +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赫鲁晓夫访华趣事500辆坦克换500套爆米花炉子
 +
| 圖像    = [[File:赫鲁晓夫访华趣事500辆坦克换500套爆米花炉子.jpg|缩略图|center|[http://pic.92to.com/201709/12/110721991_5_20170912050922323.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92to.com/xuexi/2017/09-12/28359392.html 来自山西九亚商贸有限公司]]]
  
[[侵略波兰]]
+
}}
  
1939年8月,苏联和纳粹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纳粹军队于9月1日向波兰发动进攻,9月17日苏联红军向西进入波兰东部,赫鲁晓夫则陪同苏军入境。由于占领区内的乌克兰少数族裔曾受到波兰当局的压迫,他们对入境的苏军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希望能在苏联的支持下获得民族独立。
+
1939年8月,[[ 苏联]] 和纳粹[[ 德国]] 签署了[[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纳粹军队于9月1日向[[ 波兰]] 发动进攻,9月17日[[ 苏联]] 红军向西进入[[ 波兰]] 东部,[[ 赫鲁晓夫]] 则陪同苏军入境。由于占领区内的[[ 乌克兰]] 少数族裔曾受到波兰当局的压迫,他们对入境的苏军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希望能在[[ 苏联]] 的支持下获得民族独立。
  
 
 赫鲁晓夫的任务则是让西乌克兰人民“自愿”的投票加入苏联。期间他们组织会议、游行和示威活动,甚至在选举投票中作弊。同时他们解散了乌克兰的教育与宗教机构,逮捕了具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同年11月1日,西乌克兰加入了苏联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然而赫鲁晓夫用东乌克兰官员管理西乌克兰组织、推行农业集体化等政策使当地人对苏联的统治逐渐疏远。
 
 赫鲁晓夫的任务则是让西乌克兰人民“自愿”的投票加入苏联。期间他们组织会议、游行和示威活动,甚至在选举投票中作弊。同时他们解散了乌克兰的教育与宗教机构,逮捕了具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同年11月1日,西乌克兰加入了苏联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然而赫鲁晓夫用东乌克兰官员管理西乌克兰组织、推行农业集体化等政策使当地人对苏联的统治逐渐疏远。
  
[[对德作战]]
+
===对德作战===
 +
 
 +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突然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赫鲁晓夫]]此时正在基辅任职。[[斯大林]]任命他为政治委员,他的职权与司令一样,没有他的签署不能发布任何命令。[[斯大林]]下令[[赫鲁晓夫]]所在的红军西南方面军死守基辅,可红军在基辅遭到了[[德军]]的围歼,[[赫鲁晓夫]]和[[谢苗·布琼尼]]、[[谢苗·铁木辛哥]]等将领突围逃离。[[德国]]称他们在基辅战役中抓获了65.5万名俘虏,根据[[苏联]]的说法,被围苏军在677085人中只有150541人突围逃脱。[[格奥尔基·朱可夫]]元帅在回忆中称,当他在战前试图说服斯大林应该撤退时,[[赫鲁晓夫]]对斯大林说基辅是可以守住的。而[[赫鲁晓夫]]回忆录则说自己和布琼尼决定调动军队以防止德军的包围,直到铁木辛哥从中央赶来接替了布琼尼的位置。他在回忆录痛心疾首的说:“这一切从军事观点来看是很不理智和无知的。我很难找到合适的措辞。对于‘寸步不让!’的口号存在着不正确的、错误的理解。这就是寸步不让的下场。我们没能抢救这些部队,没有把他们撤走,结果就这么丧失了……这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啊!”
 +
 
 +
===重返乌克兰===
 +
 
 +
战争给[[乌克兰]]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丧失了大约530万人,1.6万工业企业和2.8万集体农庄被摧毁。[[赫鲁晓夫]]重返[[乌克兰]]后,他致力于重新加强党的控制,重建集体农庄,打击西乌克兰地区的民族主义游击分子。1944年苏军重新占领西[[乌克兰]],征召了75万名士兵。所有19-50岁的男人不论健康情况,都在几个月的简单训练后被投入战场。另一些乌克兰人抵制征兵,他们选择加入了民族主义游击队。[[赫鲁晓夫]]忙于奔走各地,期间他还拜访了自己的故乡[[卡利诺夫卡]]。他曾多次提议扩张[[乌克兰]]的领土,但这些建议均被[[斯大林]]拒绝。[[赫鲁晓夫]]因为[[乌克兰]]地区的重建工作而获得奖赏,1944年4月50岁生日时,他获得了第二枚列宁勋章。 [[赫鲁晓夫]]在西乌克兰地区推行农业集体化,这引起当地人民的不满,他们在武装民族主义分子的帮助下对集体化进行了抵制。[[赫鲁晓夫]]对乌克兰起义军等民族武装分子实施了积极的镇压,1944年2月到1946年5月间,[[苏联]]军队和警察一共报告杀死了110825名“匪徒”,逮捕了250676人;在1944年到1952年间,西乌克兰有60万人被逮捕,其中三分之一被处决,其余三分之二则被囚禁和流放。[[赫鲁晓夫]]同时逮捕了天主教负责人,解散天主教教堂,并使其日后与[[俄罗斯]]东正教合并。他还曾策划了对天主教牧师的暗杀活动。
 +
 
 +
1945年,一场大规模的旱灾降临[[乌克兰]]。而此时国家却在1946年提高了粮食的上缴配额,其中部分是供应给东欧的共产主义盟国的。这导致[[乌克兰]]地区的严重饥荒,并多次出现了人吃人的惨象。[[赫鲁晓夫]]于1946年10月15日写信给[[斯大林]],要求减少谷物上缴的配额。12月,他向[[斯大林]]建议发放供应卡,以保障农村人口有最低的食物保障。却遭到[[斯大林]]的怒骂。[[赫鲁晓夫]]亲自来到[[莫斯科]],[[斯大林]]最终同意了向[[乌克兰]]提供有限的食品援助。但这也使[[赫鲁晓]]夫失去了[[斯大林]]对他的信任。1947年3月,[[斯大林]]将[[卡冈诺维奇]]派往[[乌克兰]]协助他的工作,[[乌克兰]]中央议会将[[卡冈诺维奇]]推举为第一党委书记。
 +
 
 +
[[卡冈诺维奇]]到达基辅以后,[[赫鲁晓夫]]病倒了。他的疾病好像是政治病,事实上,他得了感冒,后来转型为肺炎。他的子女称他的病情一度十分严重。[[赫鲁晓夫]]康复以后,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带领全家来到拉脱维亚的海滩休息。1947年末[[卡冈诺维奇]]被召回[[莫斯科]],[[赫鲁晓夫]]重新成为了乌克兰第一党委书记。他在[[乌克兰]]的最后两年十分顺利。1947年和1948年的粮食收成超过了计划目标。到1949年中期,集体化已经合并了农民60%的财产。为了实现他“消灭城乡差别”的理想,[[赫鲁晓夫]]还试图将集体农场合并为农业城市,他建立了一个样板点并于1949年10月献给[[斯大林]],作为他70岁的生日礼物。[[赫鲁晓夫]]在回忆中给予[[乌克兰]]人很高的评价:“我在乌克兰的最后一年是1949年……这也是我最惬意的一年。我们在农业上取得的成功在全国人民眼里提高了乌克兰的地位与我们乌克兰领导人的愿望……不过,将功劳归到我个人的名下是远远不够的。我自己就是[[俄罗斯]]人,我不想贬低[[俄罗斯]]人,但是我必须将我们的功劳归结于[[乌克兰]]人民。”
 +
 
 +
===追随斯大林===
 +
 
 +
1949年,[[斯大林]]将[[赫鲁晓夫]]从乌克兰招往[[莫斯科]],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平衡拉夫连季·贝利亚、格奥尔基·马林科夫等人的权力,后两者被普遍视为[[斯大林]]的接班人。在最后几年里,[[斯大林]]大幅减少了党的会议,处理公务基本上都是在通宵达旦的宴会上进行。[[斯大林]]习惯将核心集团(贝利亚,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布尔加宁等人)召集到克里姆林宫看他最喜欢的[[美国]]西部牛仔电影,然后于凌晨1点左右到自己的别墅中聚餐,并经常将[[赫鲁晓夫]]等人灌的酩酊大醉。[[斯大林]]还喜欢叫他们跳舞取乐,[[赫鲁晓夫]]不得不为他表演乌克兰的传统舞蹈戈帕克。
 +
 
 +
在此期间,[[贝利亚]]和[[马林科夫]]利用[[列宁格勒]]案件逮捕并处决了他们的竞争对手。而[[斯大林]]发动的医生案件又使他们陷入麻烦。[[赫鲁晓夫]]则在他们之间巧妙的处理关系,巩固自己的权力。在担任[[莫斯科]]党委书记期间,[[赫鲁晓夫]]利用预制的加强型水泥住宅对莫斯科的住房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解决了市内的住房危机问题。这种廉价而简约的住房后来被称为“赫鲁晓夫楼”。同时他还积极筹划将莫斯科附近的集体农场合并为更大的农业城市,即使这样大的规模使其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在1951年3月4日的[[《真理报》]]上,赫鲁晓夫关于农业城市化的讲话稿整整占据了两个版面。但[[斯大林]]并不喜欢他的建议,真理报立即修正了观点。在4月的莫斯科党的全体会议上,众人纷纷对[[赫鲁晓夫]]大加鞭挞。然而幸运的是,[[斯大林]]最后对他的处理是相当轻的。
 +
 
 +
1953年3月1日,[[斯大林]]出现了严重的中风。[[赫鲁晓夫]]等人轮流值班守在斯大林的身边。3月5日,[[斯大林]]终于离开人世。[[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评价道:“[[斯大林]]把不同意他看法人当作“人民的敌人。”他说,他们想要恢复旧秩序,为此目的,“人民的公敌”和国际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结果几十万诚实的人因此丧生。那些日子里,每个人都生活在恐惧之中……这一切现在竟能被原谅和遗忘?永远不会!”
 +
 
 +
==权力巅峰==
 +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斯大林之死.
 +
| 圖像    = [[File:斯大林之死.jpg|缩略图|center|[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22/61bf106b764b473e96cb6799bfe446b0.jpeg 原图链接]  [http://www.sohu.com/a/199414559_613478 来自百度]]]
 +
 
 +
}}
 +
 
 +
[[斯大林]]去世后,由[[马林科夫]]担任新的部长会议主席,贝利亚则掌管秘密警察力量和国家核导弹计划。1953年3月14日[[,马林科夫]]辞掉中央书记职务,由[[赫鲁晓夫]]等五人组成书记处。[[赫鲁晓夫]]成为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但此职务的权力仅集中宣传和意识形态上,政治和经济事务则落入马林科夫和贝利亚手中。刚刚上台后不久,贝利亚就发动了一系列大胆的自由化改革:实施大赦,将劳改营中数百万被关押的政治犯释放并平反;终止对苏联内各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化政策,恢复本民族语言的地位;并酝酿使东德和西德合并为一个中立的[[德国]]。[[赫鲁晓夫]]认为[[贝利亚]]迟早会害死他们,于是他表面上顺应[[贝利亚]],而背地里却和[[马林科夫]]、[[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等人密谋将其推翻。1953年6月26日的[[克里姆林宫]]会议上,[[马林科夫]]等人突然展开了对[[贝利亚]]的围攻,并在[[莫斯卡连科]]、[[朱可夫]]等军人的协助下将他逮捕。又于同年12月18日以叛国罪、恐怖主义和反革命罪将[[贝利亚]]处决。
 +
 
 +
[[贝利亚]]被处决后,马[[林科夫]]逐渐加强自己在政府中的影响力,而[[赫鲁晓夫]]则不断增强自己在党内的权势。1953年8月,[[马林科夫]]提出降低税收、增加国家对谷物的采购价格、鼓励农民经营小块自留地的农业政策。[[赫鲁晓夫]]为夺回声望,于是在9月提出了更高的采购价格、强化农民自留地等政策,并进一步计划开垦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的荒地。1954年春夏期间,[[赫鲁晓夫]]鼓动30多万志愿者来到东部垦荒,由于缺乏调查和准备,这场运动在几年内演变为农业和生态上的灾难。[[赫鲁晓夫]]还对公众开放了[[克里姆林宫]],在民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在此期间,暗中搞垮[[马林科夫]]的计划也在秘密进行着。[[赫鲁晓夫]]让法院调查团追查1949年发生的[[列宁格勒]]案件,他知道这起调查最终会把[[马林科夫]]牵扯进来。1954年间,[[赫鲁晓夫]]逐渐赢得[[布尔加宁]]、[[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伏罗希洛夫]]、[[米高扬]]等人的支持。1955年2月的最高[[苏维埃]]会议上,[[赫鲁晓夫]]及其支持者指控[[马林科夫]]对[[列宁格勒]]案件中的责任,最终[[马林科夫]]被解除了总理职务。
 +
 
 +
搞垮[[马林科夫]]后,[[赫鲁晓夫]]与莫洛托夫的矛盾逐渐升级。[[莫洛托夫]]反对[[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他更倾向于对已耕作的土地进行投资,同时他还对[[赫鲁晓夫]]住房政策表示不满。在外交政策上,[[莫洛托夫]]坚持认为[[南斯拉夫]]为修正主义国家,而[[赫鲁晓夫]]率领的代表团却抛下[[莫洛托夫]]于1955年5月主动访问了[[贝尔格莱德]]。在7月的全体会议上,[[赫鲁晓夫]]和主席团的所有其他成员对[[莫洛托夫]]展开了围攻,[[莫洛托夫]]被迫认错。[[赫鲁晓夫]]没有立即清算[[莫洛托夫]],会议后他依然担任外交部长和主席团成员。
 +
 
 +
1961年,为防止个人崇拜死灰复燃,[[赫鲁赫夫]]做出了一项震惊世界的决定——把[[斯大林]]的遗体移出[[列宁]]墓。  <ref>[https://www.russia-online.cn/Overview/detail_8_266.shtml   赫鲁晓夫策划把斯大林遗体移出列宁墓事件始末 ] .俄罗斯旅游中文网</ref>
 +
 
 +
==外交政策==
 +
 
 +
===西方政策===
 +
 
 +
[[赫鲁晓夫]]曾对西方国家的外交官当面声称“我们要埋葬你们”("Мы вас похороним!"),这被西方世界普遍视为[[赫鲁晓夫]]敌对态度的信号。[[赫鲁晓夫]]事后对此作出解释:“如果我想要把你们每个人都埋葬掉,那我一辈子还干不完。我的确说过这个,但是有人故意歪曲了我的讲话。
 +
 
 +
这并不是说在什么时候把什么人从肉体上埋葬,而是说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社会制度的改变。”“我说过,从历史的发展和历史的观点来看,资本主义要被埋葬,共产主义将代替资本主义。”1958年11月27日,赫鲁晓夫在克里姆林宫记者招待会上发言,称西柏林“已经成为东德的一个恶性肿瘤”,苏联已经“决定动一下手术,切除这个恶性肿瘤”。
 +
 
 +
他要求[[美国]]、[[英国]]、[[法国]]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要求它们在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的驻军,使西柏林成为自由市,否则[[苏联]]会把西柏林的过境检查改由东德负责,意为封锁西德到西柏林的通道。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对此毫不示弱,表示将不惜以战争保卫西柏林,苏美关系一度陷入紧张。1959年1月,[[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访问[[美国]],使双方紧张的对立情绪得到缓和。
 +
 
 +
同年5月,美英法苏四国于日内瓦举行四国外长会议,双方未能对[[德国]]问题取得任何协议,但[[苏联]]方面取消了六个月的限期。期间,艾森豪威尔向赫鲁晓夫发出来美国做一次访问的邀请。
 +
 
 +
在1959年7月23日于[[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博览会(American National Exhibition)开幕式上,[[赫鲁晓夫]]与时任[[美国]]副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展开过一场著名的关于美苏意识形态和核战争的论战,史称“厨房辩论”。[[尼克松]]借展览会上的美式房屋、家用电器向观众展示资本主义制度下美国的富裕和多样化,而[[赫鲁晓夫]]则针锋相对的声称社会主义制度下苏联人民也平等的 拥有同样富裕的生活,最后双方为废除军事竞赛、和平竞争的意见达成一致。
 +
 
 +
他多次访问[[美国]]等西方国家,但他的对外政策仍然导致美苏核对抗,他是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
 +
 
 +
===中国政策===
 +
 
 +
[[赫鲁晓夫]]上台伊始,中苏关系呈现良好开局,并且在1956年达到顶峰,当时[[毛泽东]]同志即将访问苏联,[[赫鲁晓夫]]同志听说毛泽东不会使用马桶,于是[[赫鲁晓夫]]要求将马桶用砖块砌起来做成蹲坑的样子。这一个小小的举动使得[[毛泽东]]非常高兴,而且在访苏期间,苏联进一步加大对[[中国]]的援助,中国也在苏共20大之后东欧出现的乱局这一问题上声援了当时被孤立的苏联,也使得苏联暂时摆脱了困境。
 +
 
 +
但是在随后的1957,1958年赫鲁晓夫曾经多次提出“联合舰队”这一说法,[[中国]]当时希望能解放台湾,但是没有强大的海军来对付美国的“第7舰队”,赫鲁晓夫希望苏联和中国能够把海军力量联合起来(实际上赫鲁晓夫希望控制中国海军),但是[[中国]]认为这是侵犯我们主权的行为,并没有同意。在1958年的8月23日,[[中国]]军队集结在福建沿海对于大,小金门岛进行了大规模炮击,在短短45分钟的炮击中,一共向金门岛发射了36000枚炮弹,[[赫鲁晓夫]]认为[[中国]]并没有事先像[[苏联]]方面告知而擅自行动,违背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
[[中国]]认为这是对我们内政的指手画脚,是大国沙文主义的体现。这也是中苏关系出现的第一道明显裂痕。[[赫鲁晓夫]]问过[[中国]]并对毛泽东发起的所谓人民公社运动和大跃进发生过争论,戏称“[[苏联]]的共产主义是吃马铃薯烧牛肉,[[中国]]的共产主义是喝大锅清水汤”。文革时称其为“现代修正主义”。 <ref>权延赤. 《毛泽东与赫鲁晓夫》.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1-8-1</ref> 在[[赫鲁晓夫]]时期,中苏分歧越来越大,导致中苏关系恶化。在1959年的[[中国]]国庆10周年阅兵式,[[赫鲁晓夫]]应邀来天安门参加,在城楼上,[[林彪]],[[陈毅]]等我国党,国家重要领导对于[[赫鲁晓夫]]展开围攻,[[赫鲁晓夫]]只有他自己和一个翻译,显然寡不敌众。于是非常气愤的回到了[[苏联]]。在1960年[[赫鲁晓夫]]终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并且撤走了在[[中国]]的所有专家。在专家撤离时候是非常突然的,几乎所有专家都来不及准备,于是大部分专家把图纸和机密文件留给了或是口述给了[[中国]]专家。
 +
 
 +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和[[苏联]]开始了大规模论战,首先是对于[[南斯拉夫]]共产党的批判(其实矛头直指[[莫斯科]]),[[苏联]]也对于[[南斯拉夫]]共产党进行批判(其实矛头直指[[北京]])(但是[[南斯拉夫]]退出了华约阵营)。中苏在含沙射影一段时间之后开始了针锋相对的“中苏大论战”。人民日报首先刊登社论[[ 《打倒新沙皇》]],苏联也不干示弱, 于[[中国]]的批判也进行了一一反驳。中苏大论战中人民日报出版最著名9篇社论史称[[《九评》]]。中苏大论战一直到[[赫鲁晓夫]]下台才有所平息(赫鲁晓夫下台当天也是[[中国]]原子弹试爆成功的一天)(人民日报也发表了题为[[《为什么赫鲁晓夫会下台》]]的社论)其实[[毛泽东]]与[[赫鲁晓夫]]是中苏大论战对立双方的主角,中苏大论战带有他们鲜明的个性化印记。
 +
 
 +
如果说[[苏联]]和[[中国]]的领导人或者其中的任何一方从一开始就希望把双方的关系彻底搞坏,那显然是有悖于史实的。事实上,双方都曾为相互关系的日益恶化而感到焦虑不安,并为阻止这一趋势进行过艰苦努力。但大多数时候,努力的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有当时的客观因素的作用之外,两人鲜明的个性因素也是不能忽略的。
 +
 
 +
===东欧政策===
 +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赫鲁晓夫与梦露的"约会":梦露称救了世界和平
 +
| 圖像    = [[File:赫鲁晓夫与梦露的约会梦露称救了世界和平.jpg|缩略图|center|[http://img0.utuku.china.com/650x0/news/20161221/16e1af0c-9312-4199-8a2f-3563e6630fb8.jpg 原图链接]  [https://news.china.com/history/all/11025807/201612 来自中华网]]]
 +
 
 +
}}
 +
 
 +
由于[[赫鲁晓夫]]对西欧态度良好,反而造成了对东欧兄弟党的冷淡。不可忽视的是,[[赫鲁晓夫]]时期,由于民主[[德国]](东德)经济不好,人民对联邦德国(西 )充满向往,从而造成了劳动力量的大流失。于是,[[赫鲁晓夫]]筑起了柏林墙。
 +
 
 +
===日本政策===
 +
 
 +
[[苏联]]方面在1956年与[[日本]]达成外交协议,发表[[《日苏共同宣言》]],[[苏联]]与[[日本]]恢复外交关系,并接受日本加入联合国。同时日苏双方亦就二战期间被红军俘虏之日本战俘进行交涉,苏联将部分人士释放回[[日本]]。不过苏联就[[日本]]由于北方四岛领土问题关系,双方始终没有正式签订和平条约,而且双方往后在北方四岛问题上也没有实质进展。
 +
 
 +
==人物评价==
 +
 
 +
[[赫鲁晓夫]]的新政策猛烈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他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也有史学家认为,是[[赫鲁晓夫]]的改革使得苏联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才有了后来[[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短暂繁荣。
 +
 
 +
但是[[赫鲁晓夫]]的继任者[[勃列日涅夫]]几乎将[[赫鲁晓夫]]任内的改革全部取消。 <ref>[https://news.china.com/history/all/11025807/20140903/187592   赫鲁晓夫外孙女:普京正一步步走回斯大林老路 ].中华网</ref>
 +
 
 +
总体来说,[[赫鲁晓夫]]并没有非常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许多著 ,但他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他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明白[[斯大林]]的极端、极其粗暴的行为和非常严重的错误。他具有改革意识。但在权利斗争中,[[赫鲁晓夫]]做出了许多错误决定;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时,并没有领导得非常出色。
 +
 
 +
1954年,曾经在[[乌克兰]]长年工作的[[赫鲁晓夫]],以[[俄罗斯]]和[[乌克兰]]合并300周年为理由,把原属[[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半岛作为礼物划归乌克兰。1991年[[乌克兰]]脱离苏联独立,境内俄乌两大民族对立加剧。2014年,以俄罗斯人为多数的克里米亚宣布独立,并于3月16日举行公投,决议加入俄罗斯。时至今日,在很多俄罗斯人眼里,把克里米亚划给乌克兰是赫鲁晓夫的错误,而克里米亚到任何时候都应该属于俄罗斯,这就为当下克里米亚局势的演变埋下了伏笔。
 +
 
 +
 
 +
==轶事典故==
 +
 
 +
===赫氏风格===
 +
 
 +
[[赫鲁晓夫]]出身卑微,酗酒,讲话文法混乱,穿着过时而风度不雅,态度生硬而举止粗鲁,而且常常发表轻率失当的声明,讲起话来无所顾忌,言过其实,因此在许多西方观察家眼里,他连给[[斯大林]]擦靴子都不配。 在1960年10月联合国大会会议期间,当[[菲律宾]]代表发言抨击[[苏联]]在东欧干的正是他们所反对的殖民主义时,[[赫鲁晓夫]]脱下皮鞋,敲打桌子,表示抗议。成为著名的外交事件。然而,后来经过对现场照片的分析,发现实际的情况是:赫鲁晓夫在手拿皮鞋敲打的同时,他的两只脚上其实都穿着皮鞋。也就是说,[[赫鲁晓夫]]提前就预备了一只额外的皮鞋。他并不是一时兴起脱下皮鞋抗议,这个举动是精心安排过的,典型的[[苏联]]恐吓式外交手段。(也有说法认为,他手中拿的鞋是身边一个人的。当时只是一时兴起,顺手抄起了那只鞋,敲打桌面。) 他关注农业,认为[[美国]]人大量种植玉米,[[苏联]]人也不该落后,继而在全国推广玉米运动。 [[赫鲁晓夫]]直至下台后登记户口时,警察才发现他与夫人[[尼娜·彼得罗夫娜]]没有做过正式的婚姻登记。
 +
 
 +
===幸运彩票===
 +
 
 +
20世纪20年代末期,年轻的[[赫鲁晓夫]]曾在[[苏联]]工业学院里学习和任职。当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第二任妻子[[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也在工业学院学习。由于她是领导人的妻子,工业学院的许多师生一开始都很谨慎,很少和[[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说什么话。但相处的时间久了,大家发现阿利卢耶娃其实个性温柔随和,平易近人,丝毫没有官太太的架子,对社会对民众都充满了关怀和同情。于是,大家和阿利卢耶娃的交往逐渐多了起来,和她聊天谈话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了。
 +
 
 +
按照[[赫鲁晓夫]]自己的回忆,自己当初之所以受到[[斯大林]]的关注、垂青和提拔,是因为斯大林通过自己的妻子阿利卢耶娃了解到,“赫鲁晓夫同志”一直在工业学院里为维护斯大林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总路线而斗争。按照[[赫鲁晓夫]]自己的说法,斯大林的妻子阿利卢耶娃就是“我的幸运彩票”。
 +
但后来的[[苏联]]历史学家们在访问依然健在的工业学院师生时,得知了完全不同的情况。
 +
 
 +
当时正值[[斯大林]]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时期。大量不服从强制集体化的[[俄国]]农民被判刑和流放[[西伯利亚]],许多人被镇压和枪决。特别是当时操之过急,许多工作人员作风简单粗暴,造成了更多的悲剧……。当时工业学院的许多师生也被动员,下乡去帮助推进农业集体化。因此,他们亲眼目睹许多可怕的事情:饥饿,孤儿,流放,枪决……他们回到学校之后,把这些情况都告诉了阿利卢耶娃。善良的阿利卢耶娃痛心之下,回家后对丈夫斯大林谈到了这个问题。
 +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赫鲁晓夫首次访美之旅
 +
| 圖像    = [[File:1959年赫鲁晓夫首次访美之旅.jpg|缩略图|center|[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0096/2016-07-19/BSB125GT4GJ60096.jpg 原图链接]  [http://help.3g.163.com/photoview/dutu/99693.html 来自网易]]]
 +
 
 +
}}
 +
 
 +
而斯大林则勃然大怒,喝问是谁向她传播“这些可耻的谣言”。
 +
 
 +
“但这怎么是谣言呢,大家都是这么对我说的啊!”阿利卢耶娃争辩着。
 +
 
 +
“学校里的每个人都对你这么说?”斯大林逼问道。
 +
 
 +
“只有一个人没这么说,他说这些都是敌人的谎言。他叫[[尼基塔·赫鲁晓夫]]。但我相信,他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因为他坚持真理,而只是胆小怕事和奉承领导而已。”阿利卢耶娃说道。但她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斯大林已经记住[[尼基塔·赫鲁晓夫]]这个名字了。
 +
 
 +
随后,阿利卢耶娃就读的工业学院成为“大清洗”的重灾区,许多接触过阿利卢耶娃和向她述说实情的师生都被逮捕。
 +
 
 +
但是,[[赫鲁晓夫]]却开始官运亨通起来。在斯大林的关照和批示下,年轻的赫鲁晓夫很快成为学校党委的一把手,没过几年甚至成为莫斯科市的市委书记,一路顺畅。
 +
 
 +
===惧斯大林===
 +
 
 +
30年代后期的[[苏联]]大清洗期间,有一天,[[赫鲁晓夫]]去[[克里姆林宫]]的[[斯大林]]办公室汇报工作。他进门时,[[斯大林]]正坐在桌子后边埋头阅读和批示文件。[[斯大林]]桌子上文件堆的像小山一般,几乎把[[斯大林]]都挡住了。
 +
 
 +
看到[[斯大林]]正在忙着,[[赫鲁晓夫]]就没吭声,自己搬了张椅子,坐到[[斯大林]]的办公桌旁,打算等他忙完了再开口。
 +
 
 +
桌子上的文件堆的像小山,赫鲁晓夫就像坐在文件堆后边一般。
 +
 
 +
这时,[[斯大林]]抬头瞄了[[赫鲁晓夫]]一眼,老虎一般的黄褐色眼珠里有些不悦的神色,嘴里不满的嘟哝着:“过来把文件挪开,坐近点!你躲什么,我们又不会逮捕你……”
 +
 
 +
可怜的[[赫鲁晓夫]],当时被吓出了一身冷汗。
 +
 
 +
还有一次,[[赫鲁晓夫]]等人陪同[[斯大林]]在郊外的小别墅里吃饭。当时二 已经结束,[[斯大林]]已经是晚年了。惊恐万状的[[赫鲁晓夫]]听见[[斯大林]]竟然这样嘟哝着:“我是个不可救药的人,我不信任何人,我谁也不信,我连我自己都不信……”
 +
 
 +
===特殊礼物===
 +
 
 +
曾仅次于[[斯大林]]的重要领导人[[莫洛托夫]],他的妻子是犹太人。在1949年的一场苏联国内的反犹太人运动中,莫洛托夫的妻子也被逮捕(因为当时以色列已经建国,苏联方面担心自己国内犹太民族的稳定性,甚至莫须有的怀疑许多苏联犹太人都是潜在的叛徒)。对此,作为高官之一的莫洛托夫也是噤若寒蝉,不敢对妻子被捕做什么表示,更别提营救了。
 +
 
 +
但是,几年后[[斯大林]]去世了,一切自然就过去了。而且非常巧的是,为斯大林抬棺下葬的那一天,竟然正好是莫洛托夫的生日。于是,[[赫鲁晓夫]]在葬礼结束后就问莫洛托夫,想要什么样的生日礼物。
 +
 
 +
“还我妻子来”,莫洛托夫冷冷的说着,然后就径直离开了。
 +
 
 +
于是,他的妻子就被顺利释放了。先叫她去了秘密警察首脑贝利亚的办公室,宣布释放她的消息。贝利亚热情的张开双臂拥抱她,把这个可怜的女人吓的晕厥了过去……然后,让她换上新衣服,派汽车送她回家去,作为给莫洛托夫的“生日礼物”。
 +
 
 +
===土豆政客===
 +
 
 +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在争夺苏联最高权力的斗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胜利者。可是在他获胜前,他的那些“同志们”或竞争对手们,对[[赫鲁晓夫]]这个矮胖的、秃顶的、粗俗的、有点滑稽的人都很轻视。
 +
 
 +
[[莫洛托夫]]和[[卡冈诺维奇]]都瞧不起他,[[马林科夫]]也不把他放在眼里,而那个骄横的、恐怖的、人见人怕的秘密警察首脑[[贝利亚]],则直接嘲笑[[赫鲁晓夫]]是“那个土豆政客……”
 +
 
 +
可是,他们都最后败在了这个矮胖、秃顶、粗俗的“土豆政客”手里。[[卡冈诺维奇]]被剥夺党籍赶出了政治局,到了一个普通的小岗位上去干活儿;[[斯大林]]去世后骄横一时的[[贝利亚]],被赫鲁晓夫审判和枪决了;[[马林科夫]]也被赶走,被“发配”到荒凉的[[西伯利亚]],去管理一个小小的发电站2019年1月22日 (二) 10:35 (CST)而那个[[莫洛托夫]],则被“流放”到了万里之外的外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和蒙古人碰杯喝酒去了[[User:Wuhongxia|Wuhongxia]]([[User talk:Wuhongxia|讨论]]) 2019年1月22日 (二) 10:35 (CST)土豆政客开始大权独揽。
 +
 
 +
===皮鞋妙用===
 +
 
 +
1956年,[[匈牙利]]发生骚乱,苏军后来出兵布达佩斯,将骚乱坚决镇压了下去,时为轰动一时的“匈牙利事件”。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都决定开会讨论[[匈牙利]]事件,[[美国]]等北约国家希望以此为机会,狠狠的抨击一下苏联人。
 +
 
 +
于是,[[苏联]]代表团预先讨论决定,按照国际外交礼节行事,当联合国会议开始讨论“匈牙利问题”时,[[苏联]]代表团将集体退场,以示抗议。
 +
 
 +
[[赫鲁晓夫]]得知这个决定后大吃一惊,表示反对:“退场?我们干嘛要退场呢!”于是在[[赫鲁晓夫]]的安排下,[[苏联]]方面决定:不退场,而是要搅乱会场,让会议开不成!
 +
 
 +
会议开始的那一天,[[赫鲁晓夫]]带领苏联人按计划行动了……。当主持人宣布开始讨论“[[匈牙利]]问题”时,[[赫鲁晓夫]]大声的打断主持人发言,喝问主持人有什么资格说话,并大声宣称自己按照会议程序也有权发问[[User:Wuhongxia|Wuhongxia]]([[User talk:Wuhongxia|讨论]]),其他的[[苏联]]代表们也立即大声的喧哗起来,吵成一团。为了增强气势,[[苏联]]人还用摆在桌子上的名牌来敲击桌面,噼噼啪啪的响个不停……
 +
 
 +
顿时,会场里吵闹声、斥责声和哄笑声响成一片,会议再也开不下去了。[[User:Wuhongxia|Wuhongxia]]([[User talk:Wuhongxia|讨论]])
 +
 
 +
就在这个当口,[[赫鲁晓夫]]的手表掉在地上了,他于是弯下腰去捡手表……可是,他在桌子底下捣鼓了半天,竟然提了一只皮鞋上来!!他接着就用皮鞋使劲的敲起桌子来,咚咚咚,咚咚咚……
 +
 
 +
那天的会议于是彻底完蛋了。
 +
 
 +
第二天,会议决定讨论“[[阿尔及利亚]]问题”,阿尔及利亚当时还是[[法国]]的殖民地(也是齐达内的故乡……)。一听要讨论这个问题,法[[国]]人自然也不乐意了。但[[法国]] 人没有那么强悍,没有俄国人那种敢于搞砸会场的气魄……于是,法国代表团就集体退场来抗议。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突然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 赫鲁晓夫此时正在基辅任职。斯大林任命他为政治委员,他的职权与司令一样,没有他的签署不能发布任何命令。斯大林下令赫鲁晓夫所在的红军西南方面军死守基辅,可红军在基辅遭到了德军的围歼,赫鲁晓夫和谢苗·布琼尼、谢苗·铁木辛哥等将领突围逃离。德 称他们在基辅战役中抓获了65.5万名俘虏,根据苏联的说法,被围苏军在677085 中只有150541人突围逃脱。格奥尔基·朱可夫元帅在回忆中称,当他在战前试图说服斯大林应该撤退时,赫鲁晓夫对斯大林说基辅是可以守住的。而赫鲁晓夫回忆录则说自己和布琼尼决定调动军队以防止德军的包围,直到铁木辛哥从中央赶来接替了布琼尼的位置。他在回忆录痛心疾首 的说:“ 这一切从军事观点来看是很不理智和无知的。我很难找到合适的措辞。对于‘寸步不让!’的口号存在着不正确的、错误的理解。这就是寸步不让的下场。 我们 没能抢救这些部队,没有把他们撤走, 果就这么丧失了……这原本是可以避免 !”
+
临走前 [[法 ]] 狠狠 的说 :“我们 要去买双更 皮鞋来,滑雪皮鞋 !”
  
[[参考资料]]
+
===退休老朽===
  
1.  赫鲁晓夫  .铁血网[ 引用 期2016-02-02]
+
后来,[[ 赫鲁晓夫]]被[[勃列 涅夫]]和[[克格勃]] 主席谢米恰斯内发动的政变赶下了台,被强制“退休”,失去了一切权力,和家人住进了郊外一座景色还算不错的小别墅里。
  
2.  赫鲁晓夫  .西陆网[引用日期2016-02-02]
+
下台之初的[[ 赫鲁晓夫]]很不适应,感觉很痛苦,感觉自己被欺骗了、被抛弃了。他常常一个人坐在椅子里发呆,常常老泪纵横。
  
3.  赫鲁晓夫 图片来源  .图片网[引用日期2013-06-09]
+
[[ 赫鲁晓夫]]的孙子当时很小,正上小学呢。学校老师逗孩子玩,问“你爷爷在干什么啊?”孩子回答道:“爷爷正在家里哭呢!”
  
4.  赫鲁晓夫 策划把斯大林遗体移 列宁墓事件始末  .俄罗斯旅游中文网[引用日期2012-12-05]
+
后来,[[ 赫鲁晓夫]]逐渐看的开了,心情也恢复了正常,也常常 去和外边的农民们聊聊天,有时候就在自家院里的小菜园忙活着。
  
5.  赫鲁晓夫  .中文百科 线[引用日期2016-02-02]
+
有一天,有几个从梁赞州来的老农路过,听说退休后的[[ 赫鲁晓夫]]就住 这里。于是,几个老农就壮起胆子,决定去看看他。
  
6. 1963年邓小平前往莫斯科同苏联共产党代表团谈判  .中华网[ 引用日期2016-02-02]
+
  老农们打听着来到[[赫鲁晓夫]] 家的院子围墙外。他们把随身的皮箱垒在墙角,然后爬到皮箱上,扒着墙头,伸长脖子朝院子里张望着。
  
7.  权延赤. 《毛泽东与 赫鲁晓夫 》.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1-8-1
+
  他们看见[[ 赫鲁晓夫]]正在院里的小菜园忙活着,颇有些自得其乐。
  
8.  赫鲁晓夫外孙女:普京正 步步走回斯 林老路  .中华网[引用日期2016-02-02]
+
“喂,尼基塔!他们不会在这儿把你干掉吧!” 个老农 声问他。
  
9.  克里米亚是“礼物”还是 信物 ?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4-10-04]
+
[[赫鲁晓夫]]头也不抬,一边忙活一边答道: 不会的,不会的!
  
10.  1969年珍宝岛冲突 (1)  .楚风在线.2009-09-22[引用日期2013-03-03]
+
==参考资料==
  
11.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名 [ 引用日期2016-02-02]
+
[[Category:其他國家軍政人物]]
 +
[[Category:政治哲學家]]
 +
[[Category:蘇聯 ]]
 +
[[Category:500 社會科學總論]]

於 2020年5月28日 (四) 10:32 的最新修訂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出生 (1894-04-17) 1894年4月17日(130歲)
逝世 1971年9月11日(1971-09-11)(77歲)
國籍 蘇聯
別名 赫魯曉夫
職業 蘇聯領導人、政治家
知名於 去斯大林化政策
平反「大清洗」的受難者
推行農業改革
改善蘇聯的民生
知名作品 赫魯曉夫回憶錄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蘇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曾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以及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蘇聯總理)等重要職務。

赫魯曉夫1894年出生於俄羅斯庫爾斯克州卡利諾夫卡,1918年加入共產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參與指揮斯大林格勒攻防戰及基輔保衛戰。1953年9月3日當選為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1958年兼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

視頻

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魯曉夫如何給蘇聯帶來11年的輝煌

基本情況

赫魯曉夫:"先告訴我,他是否活着" 赫魯曉...
中文名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職 業 蘇聯領導人、政治家
俄語名 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 畢業院校 卡里諾夫卡
英語 名 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 信 仰 馬克思列寧主義
別 名 赫魯曉夫 主要成就 去斯大林化政策,平反「大清洗」的受難者
國 籍 蘇聯 - 推行農業改革、改善蘇聯的民生
民 族 俄羅斯人 代表作品 赫魯曉夫回憶錄
出生地 俄羅斯帝國庫爾斯克州卡利諾夫卡 血 型 O
出生日期 1894年4月17日 所屬政黨 蘇聯共產黨
逝世日期 1971年9月11日 子 女 列昂尼德·赫魯曉夫

擔任蘇聯最高領導人期間,他於1956年主持召開蘇共二十大,從根本上否定斯大林,此後實施去斯大林化政策,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蘇聯的各領域均為活化,尤其是文藝獲得解凍。同時,赫魯曉夫積極推行農業改革,使蘇聯的民生經濟得到改善。

外交方面,他的「秘密報告」震動了社會主義陣營,引發東歐的一系列騷亂。20世紀60年代,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惡化,撤銷了對中國的援助計劃。[1] [1] 在冷戰中,赫魯曉夫領導蘇聯美國和西歐等資本主義國家對峙,曾多次訪問美國。1962年,他策劃的古巴導彈危機一度使蘇聯美國站在核戰爭的邊緣,但最終危機得以平息。

1964年10月,當赫魯曉夫在黑海之濱度假時,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發動了政變,赫魯曉夫「被退休」,從此被迫淡出政壇至1971年逝世。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1894年4月17日出生於俄羅斯南部一個名叫卡利諾夫卡的村莊(在今庫爾斯克州境內)。他的父母親都是貧苦的農民,家裡有一位年長他兩歲的姐姐。父親不久就離家遷徙到頓巴斯一帶工作,當過鐵路工人、礦工和磚廠工人,掙到了足夠的錢後又返回家中。

赫魯曉夫在卡里諾夫卡接受過四年的學業,他的老師麗迪婭·舍甫琴科使他接觸到了一些沙俄時代違禁書籍,並鼓勵他繼續接受教育。但家庭糟糕的財政狀況使他不得不離開學校,並於1908年隨父母移居到頓巴斯城市尤索夫卡。14歲的赫魯曉夫在工廠中成為了一名優秀的鉗工。

從政之初

他逐漸產生了對政治的興趣,1912年5月,赫魯曉夫為勒拿河大屠殺中被殺害的金礦罷工者家屬籌集了一筆捐款,當地警察局得知後通知他所在工廠的主管機構,工廠隨後將他解僱。之後他來到魯欽科夫附近的礦井工作。到魯欽科夫附近的礦井工作期間他參與了社會民主工黨的宣傳活動。他還曾一度打算移民美國。1914年7月28號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赫魯曉夫因其優秀的技術工人身份,他被免召入伍。在此期間,他積極參加並領導當地的罷工和反戰示威活動。

1914年他與耶弗羅西尼婭·皮薩雷娃結婚。第二年,他們 的女兒尤莉婭·赫魯曉娃降生。兩年後他們又生下了一個兒子列昂尼德·赫魯曉夫

1917年3月彼得格勒爆發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俄羅斯帝國滅亡。同年5月29日,赫魯曉夫當選為魯欽科夫蘇維埃主席。由於當時在烏克蘭地區有多股政治勢力,赫魯曉夫自稱他在當時還搞不清楚它們的立場,直到1918年他才選擇加入布爾什維克陣營。有人認為他實際上更傾向於孟什維克立場。1918年3月德軍占領烏克蘭,赫魯曉夫逃回老家卡利諾夫卡,年底他加入紅軍,並很快成了政治委員。俄國內戰帶來了嚴重的饑荒,赫魯曉夫的妻子耶弗羅西尼婭·皮薩雷娃在他從軍期間死於斑疹傷寒。內戰結束後,赫魯曉夫重返頓巴斯魯欽科夫的煤礦工作。

1921年弗拉基米爾·列寧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赫魯曉夫在魯欽科夫煤礦擔任副主任期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於是他不久就被任命到附近的帕斯圖赫夫煤礦擔任主管,但是他沒有接受任命,而是申請去剛剛開辦的工人培訓班學習(這個培訓班後來成為頓涅茨克國立工業大學)。由於政治事務纏身,他的老師認為他的學習成績並不理想。

1922年赫魯曉夫馬魯西婭結婚,但兩人很快又離婚了。不久後他又與烏克蘭裔共產黨人尼娜·彼得羅夫娜·庫卡爾曉克結婚,但兩人卻一直未做結婚登記,直到1965年赫魯曉夫下台為止。

赫魯曉夫為何清算斯大林?

1923年12月,赫魯曉夫參加了尤索夫卡地區共產黨委員會的第四次會議,同月他加入了委員會成為政府官員中的一員。他一開始曾短暫地支持列夫·托洛茨基的反對派,反對約瑟夫·斯大林的政治路線,然而對此赫魯曉夫本人事後從未承認。1925年7月,赫魯曉夫被任命為斯大林諾(以前的尤索夫卡)附近的彼得羅夫-馬林斯基區的黨委書記。不久之後,他又作為斯大林諾的幾位代表之一參加了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十四屆聯盟共產黨代表大會。[2]

卡氏門徒

1925年,在烏克蘭黨委書記拉扎爾·卡岡諾維奇的提拔下,赫魯曉夫迅速提升,1926年12月他被提升為斯大林諾共產黨委員會的組織部部長與斯大林諾黨組織的副書記。9個月後,赫魯曉夫幫助安排了自己上司莫伊謝因科的下台。1928年卡岡諾維奇將他調到烏克蘭首府哈爾科夫,並提拔他成為烏克蘭中央委員會組織部部長。不久後又將他調往基輔。

1929年赫魯曉夫跟隨卡岡諾維奇來到莫斯科,進入斯大林工業學院繼續接受教育。雖然最後他沒有完成學業,但在政治上卻飛黃騰達。當時工業學院正充滿反斯大林的「右派分子」,赫魯曉夫積極響應學校黨委攻擊那些右派分子,並協助《真理報》指控和告發他們,他自己則很快成為學校所在的鮑曼地區的會議主席。在學校期間赫魯曉夫還結識了斯大林的妻子娜傑日達·阿利盧耶娃,他在回憶錄中將她稱為自己「幸運的彩票」,並認為她會在斯大林面前提到自己的表現。但也有人認為當時赫魯曉夫的地位還很低,起到關鍵作用的人物其實是卡岡諾維奇

1930年赫魯曉夫成為莫斯科最大的區克拉斯諾普雷斯奈斯基區的黨委書記;1932年他成為莫斯科黨組織在卡岡諾維奇身後的第二書記;1934年他被任命為莫斯科市的黨組織領導併入選蘇共中央委員會。

在此期間,赫魯曉夫和卡岡諾維奇全力投入莫斯科地鐵的修建工作。一次他們要求工人連續工作48小時,並無視技術人員坍塌危險的警告,結果導致了嚴重的事故,這些事故最後只是作為為偉大事業服務的英雄主義事跡記錄而已。儘管地鐵的修建未能在計劃日期內完成,赫魯曉夫還是因為自己表現而被授予列寧勳章。1935年他被任命為莫斯科州州委第一書記。

清洗風波

1934年,斯大林發起了大規模政治清洗,赫魯曉夫則是斯大林路線最起勁的鼓吹者之一。在審判期間,他要求處死格里哥里·季諾維也夫列夫·加米涅夫:「任何一個對我們國家所取得的成功、對我黨在偉大的斯大林同志領導下所取得的勝利感到歡欣鼓舞的人都會發現,對於這些托洛茨基·季諾維耶夫集團唯利是圖的法西斯走狗,我們只有一句話,就是處死他們。」

赫魯曉夫還協助逮捕並消滅他自己的同事與朋友。在莫斯科市委和省委黨組織的38名高級官員中,只有3人得以倖免。在莫斯科地區的其他城市與地區的總共146名黨委書記中,有136人「被鎮壓」。

赫魯曉夫的回憶錄中說:「幾乎所有和我一起工作的人都遭到了逮捕。」按照程序,清洗行動必須得到赫魯曉夫簽發的逮捕令,而在幫助他的朋友與同事方面他卻做得很少,甚至什麼都沒有做。1937年6月27日,政治局確定了在莫斯科州抓捕3.5萬名"敵人"的定額,其中要執行槍決的大約有5000人。赫魯曉夫則要求將生活在莫斯科的約2000名前富農消滅,以部分完成規定的定額。7月10日,他向斯大林報告說莫斯科省市已經逮捕了大約41304名「罪犯與富農分子」。在同一份文件中,他自己圈定了8500名應該執行死刑的「第一類」敵人。

赫魯曉夫也很快遇到了麻煩,他向卡岡諾維奇坦白了,他在1923年與托洛茨基主義的關係,後者催促他向斯大林說出這些事情。斯大林接待了赫魯曉夫,起初斯大林勸告他在黨員大會上不要提及這件事,但是在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的建議下,又認為他最好還是在公開場合坦白。於是赫魯曉夫在大會上供認了自己曾經的犯罪行為,並補充說斯大林「知道我犯的錯誤」,結果他的「坦白」贏得了大家的掌聲,並立即被重新選入黨委。

1937年底,斯大林任命赫魯曉夫為烏克蘭第一書記。

1938年1月到達烏克蘭首府基輔。在他到來後,烏克蘭的政治清洗步伐明顯加快了。1938年就有106119人被逮捕,而在1938年-1940年被捕人數達到了165565名。烏克蘭共產黨政治局與書記處中除了一人外所有的成員都被逮捕,整個政府機構被更換了一遍。然而赫魯曉夫也意識到被清洗的人中有相當部分是無辜的,他在第十四屆烏克蘭黨代會上說:「同志們,我們必須撕下所有人民的敵人的偽裝,將他們無情地打倒。但是我們不能讓一個忠誠的布爾什維克受到傷害,我們必須同造謠中傷者進行鬥爭。」

侵略波蘭

赫魯曉夫訪華趣事500輛坦克換500套爆米花爐子

1939年8月,蘇聯和納粹德國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納粹軍隊於9月1日向波蘭發動進攻,9月17日蘇聯紅軍向西進入波蘭東部,赫魯曉夫則陪同蘇軍入境。由於占領區內的烏克蘭少數族裔曾受到波蘭當局的壓迫,他們對入境的蘇軍表示熱烈的歡迎,並希望能在蘇聯的支持下獲得民族獨立。

赫魯曉夫的任務則是讓西烏克蘭人民「自願」的投票加入蘇聯。期間他們組織會議、遊行和示威活動,甚至在選舉投票中作弊。同時他們解散了烏克蘭的教育與宗教機構,逮捕了具有影響的知識分子。同年11月1日,西烏克蘭加入了蘇聯的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然而赫魯曉夫用東烏克蘭官員管理西烏克蘭組織、推行農業集體化等政策使當地人對蘇聯的統治逐漸疏遠。

對德作戰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突然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入侵蘇聯,赫魯曉夫此時正在基輔任職。斯大林任命他為政治委員,他的職權與司令一樣,沒有他的簽署不能發布任何命令。斯大林下令赫魯曉夫所在的紅軍西南方面軍死守基輔,可紅軍在基輔遭到了德軍的圍殲,赫魯曉夫謝苗·布瓊尼謝苗·鐵木辛哥等將領突圍逃離。德國稱他們在基輔戰役中抓獲了65.5萬名俘虜,根據蘇聯的說法,被圍蘇軍在677085人中只有150541人突圍逃脫。格奧爾基·朱可夫元帥在回憶中稱,當他在戰前試圖說服斯大林應該撤退時,赫魯曉夫對斯大林說基輔是可以守住的。而赫魯曉夫回憶錄則說自己和布瓊尼決定調動軍隊以防止德軍的包圍,直到鐵木辛哥從中央趕來接替了布瓊尼的位置。他在回憶錄痛心疾首的說:「這一切從軍事觀點來看是很不理智和無知的。我很難找到合適的措辭。對於『寸步不讓!』的口號存在着不正確的、錯誤的理解。這就是寸步不讓的下場。我們沒能搶救這些部隊,沒有把他們撤走,結果就這麼喪失了……這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啊!」

重返烏克蘭

戰爭給烏克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喪失了大約530萬人,1.6萬工業企業和2.8萬集體農莊被摧毀。赫魯曉夫重返烏克蘭後,他致力於重新加強黨的控制,重建集體農莊,打擊西烏克蘭地區的民族主義游擊分子。1944年蘇軍重新占領西烏克蘭,徵召了75萬名士兵。所有19-50歲的男人不論健康情況,都在幾個月的簡單訓練後被投入戰場。另一些烏克蘭人抵制徵兵,他們選擇加入了民族主義游擊隊。赫魯曉夫忙於奔走各地,期間他還拜訪了自己的故鄉卡利諾夫卡。他曾多次提議擴張烏克蘭的領土,但這些建議均被斯大林拒絕。赫魯曉夫因為烏克蘭地區的重建工作而獲得獎賞,1944年4月50歲生日時,他獲得了第二枚列寧勳章。 赫魯曉夫在西烏克蘭地區推行農業集體化,這引起當地人民的不滿,他們在武裝民族主義分子的幫助下對集體化進行了抵制。赫魯曉夫對烏克蘭起義軍等民族武裝分子實施了積極的鎮壓,1944年2月到1946年5月間,蘇聯軍隊和警察一共報告殺死了110825名「匪徒」,逮捕了250676人;在1944年到1952年間,西烏克蘭有60萬人被逮捕,其中三分之一被處決,其餘三分之二則被囚禁和流放。赫魯曉夫同時逮捕了天主教負責人,解散天主教教堂,並使其日後與俄羅斯東正教合併。他還曾策劃了對天主教牧師的暗殺活動。

1945年,一場大規模的旱災降臨烏克蘭。而此時國家卻在1946年提高了糧食的上繳配額,其中部分是供應給東歐的共產主義盟國的。這導致烏克蘭地區的嚴重饑荒,並多次出現了人吃人的慘象。赫魯曉夫於1946年10月15日寫信給斯大林,要求減少穀物上繳的配額。12月,他向斯大林建議發放供應卡,以保障農村人口有最低的食物保障。卻遭到斯大林的怒罵。赫魯曉夫親自來到莫斯科斯大林最終同意了向烏克蘭提供有限的食品援助。但這也使赫魯曉夫失去了斯大林對他的信任。1947年3月,斯大林卡岡諾維奇派往烏克蘭協助他的工作,烏克蘭中央議會將卡岡諾維奇推舉為第一黨委書記。

卡岡諾維奇到達基輔以後,赫魯曉夫病倒了。他的疾病好像是政治病,事實上,他得了感冒,後來轉型為肺炎。他的子女稱他的病情一度十分嚴重。赫魯曉夫康復以後,在醫生的建議下,他帶領全家來到拉脫維亞的海灘休息。1947年末卡岡諾維奇被召回莫斯科赫魯曉夫重新成為了烏克蘭第一黨委書記。他在烏克蘭的最後兩年十分順利。1947年和1948年的糧食收成超過了計劃目標。到1949年中期,集體化已經合併了農民60%的財產。為了實現他「消滅城鄉差別」的理想,赫魯曉夫還試圖將集體農場合併為農業城市,他建立了一個樣板點並於1949年10月獻給斯大林,作為他70歲的生日禮物。赫魯曉夫在回憶中給予烏克蘭人很高的評價:「我在烏克蘭的最後一年是1949年……這也是我最愜意的一年。我們在農業上取得的成功在全國人民眼裡提高了烏克蘭的地位與我們烏克蘭領導人的願望……不過,將功勞歸到我個人的名下是遠遠不夠的。我自己就是俄羅斯人,我不想貶低俄羅斯人,但是我必須將我們的功勞歸結於烏克蘭人民。」

追隨斯大林

1949年,斯大林赫魯曉夫從烏克蘭招往莫斯科,這樣做的目的可能是為了平衡拉夫連季·貝利亞、格奧爾基·馬林科夫等人的權力,後兩者被普遍視為斯大林的接班人。在最後幾年裡,斯大林大幅減少了黨的會議,處理公務基本上都是在通宵達旦的宴會上進行。斯大林習慣將核心集團(貝利亞,馬林科夫,赫魯曉夫,布爾加寧等人)召集到克里姆林宮看他最喜歡的美國西部牛仔電影,然後於凌晨1點左右到自己的別墅中聚餐,並經常將赫魯曉夫等人灌的酩酊大醉。斯大林還喜歡叫他們跳舞取樂,赫魯曉夫不得不為他表演烏克蘭的傳統舞蹈戈帕克。

在此期間,貝利亞馬林科夫利用列寧格勒案件逮捕並處決了他們的競爭對手。而斯大林發動的醫生案件又使他們陷入麻煩。赫魯曉夫則在他們之間巧妙的處理關係,鞏固自己的權力。在擔任莫斯科黨委書記期間,赫魯曉夫利用預製的加強型水泥住宅對莫斯科的住房進行了革命性的改造,解決了市內的住房危機問題。這種廉價而簡約的住房後來被稱為「赫魯曉夫樓」。同時他還積極籌劃將莫斯科附近的集體農場合併為更大的農業城市,即使這樣大的規模使其無法實施有效的管理。在1951年3月4日的《真理報》上,赫魯曉夫關於農業城市化的講話稿整整占據了兩個版面。但斯大林並不喜歡他的建議,真理報立即修正了觀點。在4月的莫斯科黨的全體會議上,眾人紛紛對赫魯曉夫大加鞭撻。然而幸運的是,斯大林最後對他的處理是相當輕的。

1953年3月1日,斯大林出現了嚴重的中風。赫魯曉夫等人輪流值班守在斯大林的身邊。3月5日,斯大林終於離開人世。赫魯曉夫在回憶錄中評價道:「斯大林把不同意他看法人當作「人民的敵人。」他說,他們想要恢復舊秩序,為此目的,「人民的公敵」和國際反動勢力勾結在一起。結果幾十萬誠實的人因此喪生。那些日子裡,每個人都生活在恐懼之中……這一切現在竟能被原諒和遺忘?永遠不會!」

權力巔峰

斯大林之死.

斯大林去世後,由馬林科夫擔任新的部長會議主席,貝利亞則掌管秘密警察力量和國家核導彈計劃。1953年3月14日,馬林科夫辭掉中央書記職務,由赫魯曉夫等五人組成書記處。赫魯曉夫成為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但此職務的權力僅集中宣傳和意識形態上,政治和經濟事務則落入馬林科夫和貝利亞手中。剛剛上台後不久,貝利亞就發動了一系列大膽的自由化改革:實施大赦,將勞改營中數百萬被關押的政治犯釋放並平反;終止對蘇聯內各加盟共和國的俄羅斯化政策,恢複本民族語言的地位;並醞釀使東德和西德合併為一個中立的德國赫魯曉夫認為貝利亞遲早會害死他們,於是他表面上順應貝利亞,而背地裡卻和馬林科夫伏羅希洛夫卡岡諾維奇莫洛托夫等人密謀將其推翻。1953年6月26日的克里姆林宮會議上,馬林科夫等人突然展開了對貝利亞的圍攻,並在莫斯卡連科朱可夫等軍人的協助下將他逮捕。又於同年12月18日以叛國罪、恐怖主義和反革命罪將貝利亞處決。

貝利亞被處決後,馬林科夫逐漸加強自己在政府中的影響力,而赫魯曉夫則不斷增強自己在黨內的權勢。1953年8月,馬林科夫提出降低稅收、增加國家對穀物的採購價格、鼓勵農民經營小塊自留地的農業政策。赫魯曉夫為奪回聲望,於是在9月提出了更高的採購價格、強化農民自留地等政策,並進一步計劃開墾哈薩克斯坦和西伯利亞的荒地。1954年春夏期間,赫魯曉夫鼓動30多萬志願者來到東部墾荒,由於缺乏調查和準備,這場運動在幾年內演變為農業和生態上的災難。赫魯曉夫還對公眾開放了克里姆林宮,在民眾中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在此期間,暗中搞垮馬林科夫的計劃也在秘密進行着。赫魯曉夫讓法院調查團追查1949年發生的列寧格勒案件,他知道這起調查最終會把馬林科夫牽扯進來。1954年間,赫魯曉夫逐漸贏得布爾加寧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伏羅希洛夫米高揚等人的支持。1955年2月的最高蘇維埃會議上,赫魯曉夫及其支持者指控馬林科夫列寧格勒案件中的責任,最終馬林科夫被解除了總理職務。

搞垮馬林科夫後,赫魯曉夫與莫洛托夫的矛盾逐漸升級。莫洛托夫反對赫魯曉夫的墾荒政策,他更傾向於對已耕作的土地進行投資,同時他還對赫魯曉夫住房政策表示不滿。在外交政策上,莫洛托夫堅持認為南斯拉夫為修正主義國家,而赫魯曉夫率領的代表團卻拋下莫洛托夫於1955年5月主動訪問了貝爾格萊德。在7月的全體會議上,赫魯曉夫和主席團的所有其他成員對莫洛托夫展開了圍攻,莫洛托夫被迫認錯。赫魯曉夫沒有立即清算莫洛托夫,會議後他依然擔任外交部長和主席團成員。

1961年,為防止個人崇拜死灰復燃,赫魯赫夫做出了一項震驚世界的決定——把斯大林的遺體移出列寧墓。 [3]

外交政策

西方政策

赫魯曉夫曾對西方國家的外交官當面聲稱「我們要埋葬你們」("Мы вас похороним!"),這被西方世界普遍視為赫魯曉夫敵對態度的信號。赫魯曉夫事後對此作出解釋:「如果我想要把你們每個人都埋葬掉,那我一輩子還干不完。我的確說過這個,但是有人故意歪曲了我的講話。

這並不是說在什麼時候把什麼人從肉體上埋葬,而是說在社會的歷史發展中社會制度的改變。」「我說過,從歷史的發展和歷史的觀點來看,資本主義要被埋葬,共產主義將代替資本主義。」1958年11月27日,赫魯曉夫在克里姆林宮記者招待會上發言,稱西柏林「已經成為東德的一個惡性腫瘤」,蘇聯已經「決定動一下手術,切除這個惡性腫瘤」。

他要求美國英國法國承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並要求它們在六個月內撤出西柏林的駐軍,使西柏林成為自由市,否則蘇聯會把西柏林的過境檢查改由東德負責,意為封鎖西德到西柏林的通道。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對此毫不示弱,表示將不惜以戰爭保衛西柏林,蘇美關係一度陷入緊張。1959年1月,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米高揚訪問美國,使雙方緊張的對立情緒得到緩和。

同年5月,美英法蘇四國於日內瓦舉行四國外長會議,雙方未能對德國問題取得任何協議,但蘇聯方面取消了六個月的限期。期間,艾森豪威爾向赫魯曉夫發出來美國做一次訪問的邀請。

在1959年7月23日於莫斯科舉行的美國國家博覽會(American National Exhibition)開幕式上,赫魯曉夫與時任美國副總統的理查德·尼克松展開過一場著名的關於美蘇意識形態和核戰爭的論戰,史稱「廚房辯論」。尼克松借展覽會上的美式房屋、家用電器向觀眾展示資本主義制度下美國的富裕和多樣化,而赫魯曉夫則針鋒相對的聲稱社會主義制度下蘇聯人民也平等的 擁有同樣富裕的生活,最後雙方為廢除軍事競賽、和平競爭的意見達成一致。

他多次訪問美國等西方國家,但他的對外政策仍然導致美蘇核對抗,他是冷戰期間的蘇聯主要領導人;第二次柏林危機、古巴導彈危機等事件的主要策劃者。

中國政策

赫魯曉夫上台伊始,中蘇關係呈現良好開局,並且在1956年達到頂峰,當時毛澤東同志即將訪問蘇聯,赫魯曉夫同志聽說毛澤東不會使用馬桶,於是赫魯曉夫要求將馬桶用磚塊砌起來做成蹲坑的樣子。這一個小小的舉動使得毛澤東非常高興,而且在訪蘇期間,蘇聯進一步加大對中國的援助,中國也在蘇共20大之後東歐出現的亂局這一問題上聲援了當時被孤立的蘇聯,也使得蘇聯暫時擺脫了困境。

但是在隨後的1957,1958年赫魯曉夫曾經多次提出「聯合艦隊」這一說法,中國當時希望能解放台灣,但是沒有強大的海軍來對付美國的「第7艦隊」,赫魯曉夫希望蘇聯和中國能夠把海軍力量聯合起來(實際上赫魯曉夫希望控制中國海軍),但是中國認為這是侵犯我們主權的行為,並沒有同意。在1958年的8月23日,中國軍隊集結在福建沿海對於大,小金門島進行了大規模炮擊,在短短45分鐘的炮擊中,一共向金門島發射了36000枚炮彈,赫魯曉夫認為中國並沒有事先像蘇聯方面告知而擅自行動,違背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中國認為這是對我們內政的指手畫腳,是大國沙文主義的體現。這也是中蘇關係出現的第一道明顯裂痕。赫魯曉夫問過中國並對毛澤東發起的所謂人民公社運動和大躍進發生過爭論,戲稱「蘇聯的共產主義是吃馬鈴薯燒牛肉,中國的共產主義是喝大鍋清水湯」。文革時稱其為「現代修正主義」。 [4]赫魯曉夫時期,中蘇分歧越來越大,導致中蘇關係惡化。在1959年的中國國慶10周年閱兵式,赫魯曉夫應邀來天安門參加,在城樓上,林彪陳毅等我國黨,國家重要領導對於赫魯曉夫展開圍攻,赫魯曉夫只有他自己和一個翻譯,顯然寡不敵眾。於是非常氣憤的回到了蘇聯。在1960年赫魯曉夫終止了《國防新技術協定》並且撤走了在中國的所有專家。在專家撤離時候是非常突然的,幾乎所有專家都來不及準備,於是大部分專家把圖紙和機密文件留給了或是口述給了中國專家。

上世紀60年代,中國蘇聯開始了大規模論戰,首先是對於南斯拉夫共產黨的批判(其實矛頭直指莫斯科),蘇聯也對於南斯拉夫共產党進行批判(其實矛頭直指北京)(但是南斯拉夫退出了華約陣營)。中蘇在含沙射影一段時間之後開始了針鋒相對的「中蘇大論戰」。人民日報首先刊登社論《打倒新沙皇》,蘇聯也不干示弱,對於中國的批判也進行了一一反駁。中蘇大論戰中人民日報出版最著名9篇社論史稱《九評》。中蘇大論戰一直到赫魯曉夫下台才有所平息(赫魯曉夫下台當天也是中國原子彈試爆成功的一天)(人民日報也發表了題為《為什麼赫魯曉夫會下台》的社論)其實毛澤東赫魯曉夫是中蘇大論戰對立雙方的主角,中蘇大論戰帶有他們鮮明的個性化印記。

如果說蘇聯中國的領導人或者其中的任何一方從一開始就希望把雙方的關係徹底搞壞,那顯然是有悖於史實的。事實上,雙方都曾為相互關係的日益惡化而感到焦慮不安,並為阻止這一趨勢進行過艱苦努力。但大多數時候,努力的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這種情況的出現,除了有當時的客觀因素的作用之外,兩人鮮明的個性因素也是不能忽略的。

東歐政策

赫魯曉夫與夢露的"約會":夢露稱救了世界和平

由於赫魯曉夫對西歐態度良好,反而造成了對東歐兄弟黨的冷淡。不可忽視的是,赫魯曉夫時期,由於民主德國(東德)經濟不好,人民對聯邦德國(西德)充滿嚮往,從而造成了勞動力量的大流失。於是,赫魯曉夫築起了柏林牆。

日本政策

蘇聯方面在1956年與日本達成外交協議,發表《日蘇共同宣言》蘇聯日本恢復外交關係,並接受日本加入聯合國。同時日蘇雙方亦就二戰期間被紅軍俘虜之日本戰俘進行交涉,蘇聯將部分人士釋放回日本。不過蘇聯就日本由於北方四島領土問題關係,雙方始終沒有正式簽訂和平條約,而且雙方往後在北方四島問題上也沒有實質進展。

人物評價

赫魯曉夫的新政策猛烈衝擊了「神聖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開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閘門,具有探索性和開創性。但是,由於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和總體的規劃和科學的實驗,他未能從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也有史學家認為,是赫魯曉夫的改革使得蘇聯社會重新煥發了活力才有了後來勃列日涅夫時代的短暫繁榮。

但是赫魯曉夫的繼任者勃列日涅夫幾乎將赫魯曉夫任內的改革全部取消。 [5]

總體來說,赫魯曉夫並沒有非常了解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許多著作,但他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他了解什麼是真正的共產主義,明白斯大林的極端、極其粗暴的行為和非常嚴重的錯誤。他具有改革意識。但在權利鬥爭中,赫魯曉夫做出了許多錯誤決定;在領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外交時,並沒有領導得非常出色。

1954年,曾經在烏克蘭長年工作的赫魯曉夫,以俄羅斯烏克蘭合併300周年為理由,把原屬俄羅斯克里米亞半島作為禮物劃歸烏克蘭。1991年烏克蘭脫離蘇聯獨立,境內俄烏兩大民族對立加劇。2014年,以俄羅斯人為多數的克里米亞宣布獨立,並於3月16日舉行公投,決議加入俄羅斯。時至今日,在很多俄羅斯人眼裡,把克里米亞劃給烏克蘭是赫魯曉夫的錯誤,而克里米亞到任何時候都應該屬於俄羅斯,這就為當下克里米亞局勢的演變埋下了伏筆。


軼事典故

赫氏風格

赫魯曉夫出身卑微,酗酒,講話文法混亂,穿着過時而風度不雅,態度生硬而舉止粗魯,而且常常發表輕率失當的聲明,講起話來無所顧忌,言過其實,因此在許多西方觀察家眼裡,他連給斯大林擦靴子都不配。 在1960年10月聯合國大會會議期間,當菲律賓代表發言抨擊蘇聯在東歐乾的正是他們所反對的殖民主義時,赫魯曉夫脫下皮鞋,敲打桌子,表示抗議。成為著名的外交事件。然而,後來經過對現場照片的分析,發現實際的情況是:赫魯曉夫在手拿皮鞋敲打的同時,他的兩隻腳上其實都穿着皮鞋。也就是說,赫魯曉夫提前就預備了一隻額外的皮鞋。他並不是一時興起脫下皮鞋抗議,這個舉動是精心安排過的,典型的蘇聯恐嚇式外交手段。(也有說法認為,他手中拿的鞋是身邊一個人的。當時只是一時興起,順手抄起了那隻鞋,敲打桌面。) 他關注農業,認為美國人大量種植玉米,蘇聯人也不該落後,繼而在全國推廣玉米運動。 赫魯曉夫直至下台後登記戶口時,警察才發現他與夫人尼娜·彼得羅夫娜沒有做過正式的婚姻登記。

幸運彩票

20世紀20年代末期,年輕的赫魯曉夫曾在蘇聯工業學院裡學習和任職。當時,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的第二任妻子娜傑日達·阿利盧耶娃也在工業學院學習。由於她是領導人的妻子,工業學院的許多師生一開始都很謹慎,很少和娜傑日達·阿利盧耶娃說什麼話。但相處的時間久了,大家發現阿利盧耶娃其實個性溫柔隨和,平易近人,絲毫沒有官太太的架子,對社會對民眾都充滿了關懷和同情。於是,大家和阿利盧耶娃的交往逐漸多了起來,和她聊天談話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了。

按照赫魯曉夫自己的回憶,自己當初之所以受到斯大林的關注、垂青和提拔,是因為斯大林通過自己的妻子阿利盧耶娃了解到,「赫魯曉夫同志」一直在工業學院裡為維護斯大林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總路線而鬥爭。按照赫魯曉夫自己的說法,斯大林的妻子阿利盧耶娃就是「我的幸運彩票」。 但後來的蘇聯歷史學家們在訪問依然健在的工業學院師生時,得知了完全不同的情況。

當時正值斯大林強制推行農業集體化的時期。大量不服從強制集體化的俄國農民被判刑和流放西伯利亞,許多人被鎮壓和槍決。特別是當時操之過急,許多工作人員作風簡單粗暴,造成了更多的悲劇……。當時工業學院的許多師生也被動員,下鄉去幫助推進農業集體化。因此,他們親眼目睹許多可怕的事情:飢餓,孤兒,流放,槍決……他們回到學校之後,把這些情況都告訴了阿利盧耶娃。善良的阿利盧耶娃痛心之下,回家後對丈夫斯大林談到了這個問題。

赫魯曉夫首次訪美之旅

而斯大林則勃然大怒,喝問是誰向她傳播「這些可恥的謠言」。

「但這怎麼是謠言呢,大家都是這麼對我說的啊!」阿利盧耶娃爭辯着。

「學校里的每個人都對你這麼說?」斯大林逼問道。

「只有一個人沒這麼說,他說這些都是敵人的謊言。他叫尼基塔·赫魯曉夫。但我相信,他之所以這麼說,並不是因為他堅持真理,而只是膽小怕事和奉承領導而已。」阿利盧耶娃說道。但她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斯大林已經記住尼基塔·赫魯曉夫這個名字了。

隨後,阿利盧耶娃就讀的工業學院成為「大清洗」的重災區,許多接觸過阿利盧耶娃和向她述說實情的師生都被逮捕。

但是,赫魯曉夫卻開始官運亨通起來。在斯大林的關照和批示下,年輕的赫魯曉夫很快成為學校黨委的一把手,沒過幾年甚至成為莫斯科市的市委書記,一路順暢。

懼斯大林

30年代後期的蘇聯大清洗期間,有一天,赫魯曉夫克里姆林宮斯大林辦公室匯報工作。他進門時,斯大林正坐在桌子後邊埋頭閱讀和批示文件。斯大林桌子上文件堆的像小山一般,幾乎把斯大林都擋住了。

看到斯大林正在忙着,赫魯曉夫就沒吭聲,自己搬了張椅子,坐到斯大林的辦公桌旁,打算等他忙完了再開口。

桌子上的文件堆的像小山,赫魯曉夫就像坐在文件堆後邊一般。

這時,斯大林抬頭瞄了赫魯曉夫一眼,老虎一般的黃褐色眼珠里有些不悅的神色,嘴裡不滿的嘟噥着:「過來把文件挪開,坐近點!你躲什麼,我們又不會逮捕你……」

可憐的赫魯曉夫,當時被嚇出了一身冷汗。

還有一次,赫魯曉夫等人陪同斯大林在郊外的小別墅里吃飯。當時二戰已經結束,斯大林已經是晚年了。驚恐萬狀的赫魯曉夫聽見斯大林竟然這樣嘟噥着:「我是個不可救藥的人,我不信任何人,我誰也不信,我連我自己都不信……」

特殊禮物

曾僅次於斯大林的重要領導人莫洛托夫,他的妻子是猶太人。在1949年的一場蘇聯國內的反猶太人運動中,莫洛托夫的妻子也被逮捕(因為當時以色列已經建國,蘇聯方面擔心自己國內猶太民族的穩定性,甚至莫須有的懷疑許多蘇聯猶太人都是潛在的叛徒)。對此,作為高官之一的莫洛托夫也是噤若寒蟬,不敢對妻子被捕做什麼表示,更別提營救了。

但是,幾年後斯大林去世了,一切自然就過去了。而且非常巧的是,為斯大林抬棺下葬的那一天,竟然正好是莫洛托夫的生日。於是,赫魯曉夫在葬禮結束後就問莫洛托夫,想要什麼樣的生日禮物。

「還我妻子來」,莫洛托夫冷冷的說着,然後就徑直離開了。

於是,他的妻子就被順利釋放了。先叫她去了秘密警察首腦貝利亞的辦公室,宣布釋放她的消息。貝利亞熱情的張開雙臂擁抱她,把這個可憐的女人嚇的暈厥了過去……然後,讓她換上新衣服,派汽車送她回家去,作為給莫洛托夫的「生日禮物」。

土豆政客

斯大林去世後,赫魯曉夫在爭奪蘇聯最高權力的鬥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勝利者。可是在他獲勝前,他的那些「同志們」或競爭對手們,對赫魯曉夫這個矮胖的、禿頂的、粗俗的、有點滑稽的人都很輕視。

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都瞧不起他,馬林科夫也不把他放在眼裡,而那個驕橫的、恐怖的、人見人怕的秘密警察首腦貝利亞,則直接嘲笑赫魯曉夫是「那個土豆政客……」

可是,他們都最後敗在了這個矮胖、禿頂、粗俗的「土豆政客」手裡。卡岡諾維奇被剝奪黨籍趕出了政治局,到了一個普通的小崗位上去幹活兒;斯大林去世後驕橫一時的貝利亞,被赫魯曉夫審判和槍決了;馬林科夫也被趕走,被「發配」到荒涼的西伯利亞,去管理一個小小的發電站2019年1月22日 (二) 10:35 (CST)而那個莫洛托夫,則被「流放」到了萬里之外的外蒙古首都烏蘭巴托,和蒙古人碰杯喝酒去了Wuhongxia討論) 2019年1月22日 (二) 10:35 (CST)土豆政客開始大權獨攬。

皮鞋妙用

1956年,匈牙利發生騷亂,蘇軍後來出兵布達佩斯,將騷亂堅決鎮壓了下去,時為轟動一時的「匈牙利事件」。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都決定開會討論匈牙利事件,美國等北約國家希望以此為機會,狠狠的抨擊一下蘇聯人。

於是,蘇聯代表團預先討論決定,按照國際外交禮節行事,當聯合國會議開始討論「匈牙利問題」時,蘇聯代表團將集體退場,以示抗議。

赫魯曉夫得知這個決定後大吃一驚,表示反對:「退場?我們幹嘛要退場呢!」於是在赫魯曉夫的安排下,蘇聯方面決定:不退場,而是要攪亂會場,讓會議開不成!

會議開始的那一天,赫魯曉夫帶領蘇聯人按計劃行動了……。當主持人宣布開始討論「匈牙利問題」時,赫魯曉夫大聲的打斷主持人發言,喝問主持人有什麼資格說話,並大聲宣稱自己按照會議程序也有權發問Wuhongxia討論),其他的蘇聯代表們也立即大聲的喧譁起來,吵成一團。為了增強氣勢,蘇聯人還用擺在桌子上的名牌來敲擊桌面,噼噼啪啪的響個不停……

頓時,會場裡吵鬧聲、斥責聲和鬨笑聲響成一片,會議再也開不下去了。Wuhongxia討論

就在這個當口,赫魯曉夫的手錶掉在地上了,他於是彎下腰去撿手錶……可是,他在桌子底下搗鼓了半天,竟然提了一隻皮鞋上來!!他接着就用皮鞋使勁的敲起桌子來,咚咚咚,咚咚咚……

那天的會議於是徹底完蛋了。

第二天,會議決定討論「阿爾及利亞問題」,阿爾及利亞當時還是法國的殖民地(也是齊達內的故鄉……)。一聽要討論這個問題,法人自然也不樂意了。但法國人沒有那麼強悍,沒有俄國人那種敢於搞砸會場的氣魄……於是,法國代表團就集體退場來抗議。

臨走前,法國人狠狠的說道:「我們要去買雙更結實的皮鞋來,滑雪皮鞋!」

退休老朽

後來,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克格勃主席謝米恰斯內發動的政變趕下了台,被強制「退休」,失去了一切權力,和家人住進了郊外一座景色還算不錯的小別墅里。

下台之初的赫魯曉夫很不適應,感覺很痛苦,感覺自己被欺騙了、被拋棄了。他常常一個人坐在椅子裡發呆,常常老淚縱橫。

赫魯曉夫的孫子當時很小,正上小學呢。學校老師逗孩子玩,問「你爺爺在幹什麼啊?」孩子回答道:「爺爺正在家裡哭呢!」

後來,赫魯曉夫逐漸看的開了,心情也恢復了正常,也常常出去和外邊的農民們聊聊天,有時候就在自家院裡的小菜園忙活着。

有一天,有幾個從梁贊州來的老農路過,聽說退休後的赫魯曉夫就住在這裡。於是,幾個老農就壯起膽子,決定去看看他。

老農們打聽着來到赫魯曉夫家的院子圍牆外。他們把隨身的皮箱壘在牆角,然後爬到皮箱上,扒着牆頭,伸長脖子朝院子裡張望着。

他們看見赫魯曉夫正在院裡的小菜園忙活着,頗有些自得其樂。

「喂,尼基塔!他們不會在這兒把你幹掉吧!」一個老農大聲問他。

赫魯曉夫頭也不抬,一邊忙活一邊答道:「不會的,不會的!」

參考資料

  1. 赫魯曉夫.鐵血網
  2. 赫魯曉夫 ,西陸網, 2009-11-09
  3. 赫魯曉夫策劃把斯大林遺體移出列寧墓事件始末 .俄羅斯旅遊中文網
  4. 權延赤. 《毛澤東與赫魯曉夫》. 北京: 人民日報出版社. 2011-8-1
  5. 赫魯曉夫外孫女:普京正一步步走回斯大林老路 .中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