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赵守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赵守一

赵守一(1917.2.16——1988.6.13)乳名汉阳,学名守义,1917年2月生于陕西渭南县渭文乡(渭南市临渭区田市镇)楼赵村。1935年5月,投奔陕甘边根据地,在苏维埃政府工作,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大学步兵学校教员、中共陇东特委宣传干事、延安《解放日报》编辑、西北局宣传处处长等职。建国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委宣传部部长、陕西省委书记和第二书记、陕西省政协主席、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安徽省革委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劳动人事部部长和党组书记等职。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全国代表会议(1985年)上增选中央顾委委员。1988年6月13日在北京病逝。

基本内容

别名:赵守义

出生日期:1917年

中文名称:赵守一

出生地:陕西渭南(今渭南市临渭区)

逝世日期:1988年6月13日

人物简历

1933年在陕西西安中学读书时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组织“互济会”和“抗日反帝大同盟”。

1935年参加革命工作。

1935年5月进入陕甘根据地,在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从事文教工作。

1935年10月任红军大学步兵学校(当时步兵学校校长为吴岱峰)文书、政治教员。

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8月任中共陇东特委宣传干事。

1938年7月任中共庆环分委宣传干事兼分委机关党支部书记。

1940年4月在延安大众读物社报纸科科长。

1941年任延安《解放日报》编辑、记者。

1943年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干事、科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处长、副部长,西北行政委员会干部教育局局长。

1954年8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

1954年10月-1960年9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部长。

1955年1月-1956年11月兼任中共陕西省委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

1958年4月-1960年11月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

1960年11月-1963年11月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

1963年11月-1966年8月任中共陕西省委第2书记。(1959年7月-1961年1月兼任中共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1960年10月-1964年8月任陕西省文教办公室主任)。

1963年12月-“文化大革命”初期任陕西省政协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

1977年6月任中共安徽省委常委。

1977年10月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安徽省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12月)。

1980年2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1982年5月-1985年8月任劳动人事部部长,党组书记。

1982年11月-1986年3月任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组长。第5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8大代表,第12届中央委员(-1985年9月),(1985年9月)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88年6月13日在北京逝世。

人物经历

1924年,赵守一在家乡私塾读书。1930年到1932年,在西安东关崇道小学读书,品学兼优。1933年,他进入西安中山中学,在进步思想影响下,先后加入党所领导的革命组织“互济会”和“抗日反帝大同盟”,参加了本校学生痛打反动校长的斗争,被开除学籍,转入西安第一师范学校后,他又写了反映农民破产的《途中见闻》,并阅读进步书籍,再次被开除学籍。1934年,他先后在西安民立中学、乐育中学和基督教青年会英语补习班当无籍学员。1935年5月他和共产党员秦武山,穿过国民党军队的封锁,投奔陕甘边苏区政府(在洛河川),在苏维埃文化教育部当工作人员。同年9月,陕北苏区开展“肃反”,他被关押在安塞县坐牢一个多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获救,分配到红军大学工作。1936年8月,他在环县木钵镇骑兵连上课时,手提大刀和奉命攻打曲子镇的骑兵连,解放了曲子镇。1936年10月他在环县木钵教导队骑兵连入党,12月在庆阳转正。1937年8月在中共陇东特委宣传部工作。次年春,他按照组织的安排到平凉搞地下党工作。在回渭南家乡筹款期间,发动群众进行了反对国民党政府和民团团长的斗争。之后他带着自筹的400元大洋,在西安生活书店购买了一批进步书籍,在平凉开起书店,不久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同年七月,在庆环分委任宣传干事兼分委机关党支部书记。1940年4月调到延安大众读物社任报纸科科长,他同胡绩伟一起创办了《边区群众报》。后来成为边区党委、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先后受到党中央、边区党委、西北局领导和毛主席的表扬。1941年到延安《解放日报》任编辑,他负责地方版.由于工作成绩出色,1943年被评为模范工作者和劳动英雄,出席了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1945年调到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任干事,除做好党的理论教育和学校教育外,还编写一些通俗读物。1948年8月他编写的《党员课本》和建党30周年之际编写的具有独到见解的《跟着共产党走》两本书先后由西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949年7月至1954年7月,赵守一先后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理论宣传处处长、副部长,西北局《党内通讯》主编,西北行政委员会干部教育局局长,中共陕西省委青委书记。在此期间,他起草的《关于加强有关群众切身经济生活问题的宣传工作的指示》被中共中央批转全国执行。1954年8月,赵守一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1955年9月省委宣传部写出《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报告》被中宣部转发全国。在1957到1964年的全民整风、"反右派斗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他及时纠正干部思想问题,保护了一大批干部群众。如对长安画派的奠基人赵望云同志,只批不戴子帽;对《陕西农民报》主编马汉卿同志,第一天戴帽子,第二天摘子帽;由于他政治敏锐,及时实事求是地再解放大批干部,扭转了当时的政治形势。1958年4月,任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科学院和社会科学院。亲自起草教育改革的《关于推广西安第一航空技校实行勤工俭学的决定》、《关于推广西北农学院与烽火农业社建立联学制度的决定》、《关于工科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必须为地方工业培养技术人才的决定》等决定,前两个决定的主要内容被毛泽东收入《工作方法六十条》,在全国推广。1960年12月任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主持省委日常工作。在三年困难时期,因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有病,他承担主要工作任务,采取精简职工,缩短基本建设和重工业战绩,加强农业,实行口粮预分到户,棉籽返还社员,扩大自留地,恢复集市贸易等措施,使陕西地区的经济形势迅速好转。1964年1月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二书记.同年11月,胡耀邦任陕西省委书记,他积极支持省委"一手抓粮食生产,一手抓多种经营"的主张。1965年2月9日在渭南县下吉公社五级干部会议上作《二十三条》辅导讲话。不久受到打击,文革中多次被造反派游街示众,隔离审查,下放到陕西省杨梧干校劳动,遣送长安县拖拉机修配厂当工人。粉碎“四人帮”后,才重新工作。

1977年7月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工作,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率先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提出“以生产为中心”的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及时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在全省推广“包产到户”、“大包干”等经营形式,解决了皖西和皖北部分县几百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后来,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对他做法给以坚决支持,把“大包干”发展成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他为中国的农业改革走出了一条新路,为中国经济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也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赞扬。

1980年5月,赵守一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经常注意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既着重肃清“左”倾流毒,又时刻警惕右倾。1982年4月,他受党中央、国务院委托组建国家劳动人事部(由国家劳动总局、国家人事局、国务院科技干部局、国家编制委员会组成),担任部长、党组书记。在工作中,他反复强调"劳动人事部要做一个改革部"。要求全部的每一个同志都要有改革的精神,全部的一切工作都要着眼于改革。他以顽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的革命锐气,大力开展劳动、人事、工资三大制度改革,他提出这些改革的观点和对策,同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关于三大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也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他首次提出编制工作必须立法,第一次提出打破“大锅饭”、“铁饭碗”,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工资增长要与生产发展相适应。在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上强调灵活多样。1983年6月6日,他参加了国际劳工组织恢复中国席位的第一次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言,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劳工的工作和生活,权利和义务,介绍了中国改革劳动制度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和成果,引起大会的注意。1985年9月中央决定赵守一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8年6月13日,因心脏病在北京逝世,骨灰安放在西安市南郊陵园。

人物评价

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家劳动人事部部长、党组书记;[1]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勤奋敬业,勇于创新,以坚韧不拔的献身精神和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团结和带领群众完成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交给的任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显著贡献。他笔耕不缀,先后亲自撰写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40余篇,大部分文章被《边区群众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半月谈》等国家级和省级报刊发表,有些观点和提法在全国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