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赵继鼎 (清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赵继鼎 (清朝)

赵继鼎,明末清初御史。

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曾与吕黄钟陈赞化弹劾兵部尚书熊明遇误国。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七日,与程先贞共推香河知县朱帅𨨢 为盟主,称济王。清取德州,杀大顺州牧吴徵文,赵继鼎与谢升迎降,封官复原职。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十一日(癸亥),赵继鼎上疏「奏请纂修《明史》,并博选文行鸿儒充总裁、纂修等官。」

人物经历

福州为福建省会城市,属于宦官魏忠贤当权时所控制的地域之一,冤假错案俯首即是。作为掌管刑狱的赵继鼎,顶住方方面面的压力秉公执法,对发现的冤假错案该平反的平反,对逍遥法外的恶人该判刑的判刑,时人送有 "赵铁面"绰号。 任职期满后,升任都察院浙西道和山西道监察御史,专门纠察官吏失职或贪赃枉法行为。后因所到之处没有发现有劣迹的官吏,而引起崇祯皇帝对他的猜疑。有一天,崇祯皇帝在翻看各地对外派御史的评价册簿时,临时决定将赢得好评的御史勒令停职,理由是不认真纠察官吏才会受到下面的赞扬。在这种思维逻辑下,赵继鼎不得不卸甲归田并乡居数年。家居期间,他参与了德州有名的 "甲申殊伪"事件,为德州经济的持续繁荣和文脉延续做出了巨大贡献。清王朝建立后,从稳定国家局势的需要出发起用了一大批明朝官吏,赵继鼎即属其一。他初授河南道监察御史。从服务清朝不忘明朝的立场出发,赵继鼎于顺治二年 (1645)四月,上书请求组织编写 《明史》和编纂 《皇清律例》。他的奏折报上之后,即得到清统治者的肯定。一个月后,朝廷即组建了以大学士冯铨为首,由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祈充格等6人组成的 《明史》总裁机构。

这次编纂 《明史》显然有些仓促,尤其南明政权才刚刚运行,明王朝的历史还没有真正结束,所以只编出一个初稿就不得不停了下来。但这次编修 《明史》的举动,为康熙年间的官修 《明史》积聚了材料,也为清王朝的档案管理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后来,赵继鼎调大理寺丞,负责大案要案的审查定性,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再调京畿道监察御史。国子监准备将署名保送学生为鸿胪寺教习的机会安排给赵继鼎儿子赵起睿,但赵继鼎竟拒之曰: "此公典也。坐名涉私。"终不允。不久,晋升太仆寺卿,转太常寺卿,掌管宫廷养马和祭祀事务。

在一次皇帝召见时,赵继鼎条陈时弊,所建议的问题皆得次第举行。召见结束后,由擢右副都御使很快改右都御使,主持都察院的工作。后以右都御使管户部右侍郎的事,期间督理京省钱法,挖出铜库监守自盗者,收缴脏铜千斤;挖出铸钱过程中的不法分子多名,没收脏铜4万斤。赵继鼎的忠勤事事和廉洁自律,深得清统治者青睐。在他告老还乡之时,朝廷赐驿驰归,可谓礼遇殊隆。在他去世时,皇帝遣官谕祭,葬礼隆重奢华。

赵继鼎为人处世重情义轻金钱。他曾对人说: "藏笥惟金,不如瓦砾。瓦砾可蔽风雨,金能乎?"又说, "食惟充腹,过则疾生,衣惟适体,多则增累。而营营不厌,实为可嗤"。他童年丧父,少年丧母。成名后,事继母如亲慈。至于治弟丧,嫁弟女,视异母弟无不备极其至。曾学范仲淹置祭田20余顷,所得收入用作族内学子们的学费,促进了家族的读书氛围,后来他的儿孙接连考出5名举人和1名进士。

赵继鼎是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中的焦点人物之一。虽然他为明清社会,尤其为德州历史做出过巨大贡献,但受封建帝王所倡导的忠君原则影响,他的事迹很少受到宣传。虽然康熙 《德州志》中有他的传记,也收录了他死后皇帝发来的谕祭文,但从乾隆 《德州志》开始,他的名字在德州地方志籍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对赵继鼎受到的这种不公正待遇,今天的人们有重新审视的必要,应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史料记载

赵继鼎,邱县飞地南胜永村(在邱城西南一百里)人,今属广平县,曰胜营。例贡生,举鸿胪寺序班,鸣赞,升光禄寺监事,授代府(大同府)左长史,奉政大夫。,宗政克举,因法裁王子,坐谪回籍。明崇祯十一年(1638)戊寅之变,邑侯高重光檄征守城,城破,死之。邱城南街原有"累锡纶命坊",即为长史赵继鼎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