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赵耀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赵耀东
图片来自王超网络原图链接
出生 1915年10月25日
江苏省淮阴县
逝世 2008年8月20日
国籍 中国
教育程度 武汉大学机械系
职业 曾任台湾当局“经济部”部长
“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
出任第一任中钢董事长兼总经理

赵耀东[1](1915-2008),男,曾任台湾当局“经济部”部长、“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就读于江苏扬州中学、武汉大学,194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其父亲赵隶华是当时江苏省财政厅的厅长。赵耀东的父亲丧偶后迎娶出身于教育世家,时任江苏省扬州中学音乐老师的李崇祜女士。其妻子叫朗英,似乎身体欠佳,有两儿一女。老伴去世后,赵并未续弦,由长子及大儿媳照顾其生活。

基本简介

赵耀东194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后留学美国,获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曾任台湾经济部部长、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

赵耀东校友在台湾,长期从事企业和经济管理工作,创建过10座纺织厂,主持创办中钢,在他担任台湾经济部长之职时,以铁肩担重任的大无畏精神,一展长才,博得“铁头”部长之形象,为台湾的经济腾飞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2年5月,他作为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的顾问访问大陆,对两岸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提供建言,受到杨尚昆、朱镕基李岚清等领导的接见和赞许。

赵耀东校友离开母校半个多世纪,但始终心系母校,关注母校教育事业的发展。2002年10月,学校授予赵耀东校友“武汉大学名誉教授”,在访问母校期间,他为师生作了题为《从台湾经济发展过程看大陆经济前景》的报告,深受好评。他还积极倡导两岸文化、教育、科技、经济领域的交流。

生平履历

  • 1940年 赵耀东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
  • 1940—1946年 投身于国民党官办企业经营,任中央机器厂助理工程师、资源委员会天津机器厂厂长。
  • 1947年 赴美留学,获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

1950年 赴台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及中本纺织公司总工程师、代总经理。

  • 1951年 筹建台北纺织厂
  • 1959年 调赴南越援建纺织工业,任越南纺织厂设计经理、纺织工艺公司设计经理。
  • 1964年 转援新加坡,任纺织公司设计经理。
  • 1966年 返台后,任利台纺织纤维公司副董事长兼“经济部”大钢铁厂筹备处主任。
  • 1968年 任中钢筹备处主任。嗣后赴美考察实业机构及制度,国企与民企的差异与配合。
  • 1971年 奉命回台筹建中钢,赵耀东曾发下豪语,若中钢办不成,他将提头见蒋中正父子。有赵耀东长跪15分钟求才的佳话。
  • 1973年 出任第一任中钢总经理。致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推广发明创造,科学经营管理,中钢发展迅速,颇具效益,为官办企业之冠,深为时论赞誉。任内请客吃饭自己掏钱,绝不报公帐,也不接受下属的宴请与送礼。
  • 1978年 升任中钢董事长兼总经理(当时已经66岁)。他退出中钢时只领20万退休金。
  • 1981年 升任“经济部长”,在任期间从不拿特别费,为了平衡进出口贸易逆差,他断然禁止1533项日货进出口。民进党执政后曾怀疑他是否清廉,特派人到台北、高雄、新加坡、日本等地查他有无私人存款。经此调查后,才相信他确实是清白的。
  • 1984年任“经建会”主任委员,为台湾财经系统著名骨干人物。在他担任台湾“经济部长”之职时,以铁肩担重任的大无畏精神,一展长才,博得“铁头”部长之形象,为台湾的经济腾飞做出了重大贡献。

淡出政坛后,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中钢高级顾问等职,仍在幕后参与台湾高层财经决策。1992年5月,他作为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的顾问访问大陆,对两岸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提供建言,受到杨尚昆、朱镕基、李岚清等领导的接见和赞许,更在岛内引起震撼。

赵耀东是武汉大学第三届杰出校友,虽然离开母校半个多世纪,但始终心系母校,关注母校教育事业的发展。2002年10月,武汉大学授予赵耀东校友“武汉大学名誉教授”,在访问母校期间,他为师生作了题为《从台湾经济发展过程看大陆经济前景》的报告,深受好评。

中钢奇迹

1973年,出身民间实业界的赵耀东被选入当时台湾的经济发展策划机构“经济设计合作委员会”,并向时任主任委员兼“行政院”副院长的蒋经国力陈台湾自主发展钢铁产业的重要性。

当时,许多顾问公司及美国钢铁业者均认为,台湾一无市场、二无原料,发展钢铁工业不可能成功。但蒋经国“今天不做,明天就后悔”的裁示,决定了台湾发展钢铁工业的方向,也使赵耀东这位自称“一不懂财务、二不懂政治、三不懂钢铁”的民间实业家挑下了重任——在台湾办“第一间中国人自主、自有的一贯作业钢厂”。

赵耀东为压低成本、避免单一厂商竞标,通过“厂建分离”,分别从全世界六个国家进口不同系统的设备器材,方告完成。为了四处寻觅人材,赵耀东还有过长跪15分钟的纪录。

从基层工程师一路升上管理职的赵耀东不仅治军严明,同时又深谙人性在企业行为中扮演的角色,因此,他一方面为中钢这个公营企业制定了极为严明的纪律,另一方面又敢放手予年轻一辈的工程师与经理人挥洒成长的空间。

他曾说“从未犯错,就表示你从未做事”。为杜绝公营企业内决策需层层转呈、贻误事机的弊端,赵耀东曾经替僚属立下字据,称“一切责任,由弟本人负责”,甚至将个人印章都交给部属。而他更紧盯公营企业兴办大型工程的效率,曾屡屡告诉员工,“我们中钢、台电的工程款多一个小时就是多1万美金,要分秒必争啊。”

经过二十多年发展,中钢至今已成为台湾公营企业中经营绩效的标杆,年产能已突破当年赵耀东所设定的1500吨万粗钢、达到1700万吨,并可望于2011年突破2000万吨,跻身世界第八大钢厂。

执掌经济

1981年,赵耀东受命出任台湾“经济部长”。在任期间,赵的方针就是“一切为了经济”、“一切为了出口”,在美、日等经济强国保护主义日盛之际,他大力推动厂商外销。

赵耀东曾说:“‘经济部’的一切措施都要经过工商界的认可,让他们感到‘经济部长’是工商界的一分子,是他们董事长的董事长,不要有官与商之分。”

赵耀东刚猛的性格并未因走上仕途而软化,相反,他把不分职别都要据理力争的传统带进了政坛。赵耀东曾经为了是否采取物价管制措施等问题向当时的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抗颜直谏。

据作家郭冠英记述赵耀东的谈话说,赵一上任就有五件事情和蒋经国起了冲突。甫上台时,家中恭贺电话不断,赵却对妻子说“没什么好庆贺的,我要做政务官的典范,搞不好还要坐牢,要有心理准备。

有一次,蒋经国质问赵耀东,“你为什么反对物价管制”?赵反驳道:“物价管制违反自由化、国际化的原则。台湾和国际做生意,就要按着国际上的规矩走。现在台湾外汇已经不少了,不能把以前在大陆经济困难时期的方法生搬应套。”

赵耀东还曾经回绝蒋经国幕僚建议政府出手挽救两家民企的要求,“不是我不救,是救不了!他们连财报都拿不出来,救了,也救不活。”此言既出,成为赵耀东的又一“直面犯上”的证据。

但到了晚年,赵耀东回忆起蒋经国仍然充满感念,“要不是他破格用我,不会有赵耀东,也不会有中钢”。

赵耀东1984年从部长任上去职,转作经建会主委。1988年,美国要求台湾开放鸡肉市场,遭到本土鸡农强烈反对,赵耀东即出面和时任国贸局长的萧万长一齐面对压力,向群众解释协调,最后和美方达成肉和内脏分离的协议,获得台湾鸡农的谅解。

在蒋经国逝世、李登辉继任台湾“总统”后,赵耀东即因政治立场和李登辉不愿折腰而渐渐淡出政坛,但仍受到政界及产业界的普遍敬重。

退休后,尽管已是含饴弄孙的年纪,但他每天仍上网三四个钟头,还对记者说“最怕自己落伍,要不断吸收新知”。[2]

社会评价

台湾联合新闻网发表社论指出报道,许多人都知道陈水扁任内用过六个经济部长,但有几个人说得出他们的名字?又有谁记得他们推动过什么政策?八年来,不只是经济部长丧失了国家经济领航员的角色,他们也失去了个人尊严;同时,台湾经济也失却了成长动力。铁头部长赵耀东先生辞世,正好提醒我们深省这页台湾经济活力由盛而衰的转折。 不论是从国营事业开创“中钢模式”,或在经济部长任内闯出“铁头风格”,赵耀东在经济史上创造的传奇,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他以企业化模式打造的中钢公司,不仅让这家国营事业足以吸引国内俊秀投效,经营绩效更足与国际最强大的钢铁厂媲美。扁政府任内将中钢当成肥羊宰割,却始终未能撼动中钢的核心基石,可见中钢制度化落实透彻而得以免遭政治黑手荼毒,赵耀东作为创办人功不可没。  

赵耀东在经济部长任内推动的政策,偶亦引发争议,但他以大开大阖的作风引领台湾企业展望世界舞台,不惮迎战对手,激发了台湾昂扬的意志。当时他组织的自动化、生产力及能源等“服务团”,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有效的现场指导;包括当时宣扬的许多经济观念,诸如自由化、制度化、国际化及规模经济等,不仅指引了台湾经济发展的方向,开启了工商企业的眼光,也让一般民众深受浸染。那个年代,还没发明“拼经济”一词,但台湾生产及贸易迭创新高,企业充满斗志,人民充满自信,那是一个有明确方向感的时代。 

作为政坛的意外过客,赵耀东能从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到成为留名青史的部长,主要在他过人的胆识和魅力,当然也有赖国家领导人的知人善任。赵耀东深谙企业经营实务,对台湾产业发展也有自己的想像及擘划;人们之所以乐于追随他的蓝图前进,是因为没有人怀疑其中藏有什么私心。无私,是赵耀东最大的资产。赵耀东常说,乌纱帽不是戴在头上,乌纱帽应该拿在手上,随时准备挂冠。不在乎那顶乌纱帽,使“铁头”成为铁头;相对的,扁政府八年,许多人拚命钻营就是要抢戴那顶乌纱帽,他们又如何直得起腰杆? 

尹仲容孙运璿李国鼎、到赵耀东,台湾完成了“脱贫致富”的经济发展历程,凭藉的全是无私政务官的戮力从公,领引了人民自我提升的渴望。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在威权时代可以看到赵耀东这类敢于犯颜直谏的政务官,为何到了民主时代,反而只见唯唯诺诺、苟且阿谀之辈呢?且不说“误闯政治丛林”的宗才怡连经济的ABC都不懂,黄营杉又靠什么本事混了几个月部长?当何美玥被形容为“阿信部长”,那么陈瑞隆会应新闻局长之邀在“富士宴”中帮民间财团“牵猴仔”,也就不足为奇了。有这种自甘纡降的部长,台湾竞争力怎么可能提升?

过去十几年,是台湾“主体性”、“本土化”口号喊得最响亮的时刻,但国家领导者用人的胸襟在窄化,政务官的角色也在大幅退化。陈水扁任内八年换掉一百多名政务官,不仅把“部长”当成“卒子”,也剥夺了他们向人民负责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走马灯的内阁,连留下自己的名字都有困难,又能带给人民什么振奋和期待? 

社会的前进与提升,需要一些传奇来激荡;赵耀东的铁头年代不论在经济胆识、在为官风格、在经营思维,都提供了人们美好的追求图景,他的故事已深刻地留在台湾人民心里。相对的,近年台湾政务官出现严重工具化、官僚化、及自我矮化的倾向,廿年民主改革竟只造就总统唯我独尊、百官皆下品的反民主现象,连检调司法都在为贪渎护航,岂不值得人们深切警惕?

逝世

在台湾经济起飞年代曾扮演重要推手之一的台湾原“经济部长”赵耀东于8月20日在台辞世,享年93岁。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亲往吊唁,马英九的副手萧万长更难掩哀恸地称赵耀东是发展经济的老兵,也是他从政道路上的贵人。

台湾媒体评论称,在台湾官箴操守亟待重建的今日,被昵称为“赵铁头”的赵耀东所为人怀念者,在于他勇于为政策负责的风骨与清廉自持的政风。而他身上鲜明的“政策规划导向的自由市场经济”色彩,以及创办台湾中国钢铁公司的艰辛历程,即便在20多年后,仍予台湾产官学三界许多启示。[3]

参考文献

  1. 赵耀东名人简历
  2. 关于赵耀东先生的两本书新浪博客
  3. 赵耀东王朝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