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赵贞吉」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赵贞吉(1508年12月16日—1576年4月13日),字孟静,号大洲。四川内江桐梓坝人(今四川内江市内)。明代名臣、学者,南宋右…”)
 
 
行 1: 行 1:
 赵贞吉(1508年12月16日—1576年4月13日),字孟静,号大洲。四川内江桐梓坝人(今四川内江市内)。明代名臣、学者,南宋右丞相赵雄之后。
+
{{Infobox person
 嘉靖十四年(1535年),赵贞吉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迁国子司业。“庚戌之变”时,俺答包围京师,赵贞吉力言不可订城下之盟,应督促诸将力战。明世宗擢其为左谕德、监察御史,奉旨宣谕诸军。后两次遭权臣严嵩中伤,被夺职。明穆宗时复出,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掌都察院事、太子太保,参与促成“俺答封贡”。因与高拱不合,于隆庆五年(1571年)致仕归乡,居家闭门著述。万历四年(1576年),赵贞吉逝世,年六十九。获赠少保,谥号“文肃”。
+
| 姓名    = 赵贞吉
赵贞吉工诗文,文章雄快。与杨慎、任翰、熊过并称“蜀中四大家”[1] ,遗著有《赵文肃公文集》、《赵太史诗抄》等。
+
| 图像    =[[File: 赵贞吉.jpg|缩略图|center|[http://p1.pstatp.com/large/22d50004bb52f7a3be34 原图链接]]]
 本
+
| 图像说明 = '''<big></big>'''
 赵贞吉
+
| 出生日期 =
 
+
| 国籍    =
 赵文肃
+
| 籍贯    =
 字号
+
| 职业    =
 字
+
| 母校    =
 号
+
| 研究领域 =
  所处
+
}}
 明
+
'''赵贞吉''' (1508年12月16日—1576年4月13日),字孟静,号大洲。四川内江桐梓坝人(今四川内江市内)。明代名臣、学者,南宋右丞相赵雄之后。
  民族族群
+
 嘉靖十四年(1535年),赵贞吉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迁国子司业。“庚戌之变”时,俺答包围京师,赵贞吉力言不可订城下之盟,应督促诸将力战。明世宗擢其为左谕德、监察御史,奉旨宣谕诸军。后两次遭权臣严嵩中伤,被夺职。明穆宗时复出,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掌都察院事、太子太保,参与促成“俺答封贡”。因与高拱不合,于隆庆五年(1571年)致仕归乡,居家闭门著述。万历四年(1576年),赵贞吉逝世,年六十九。获赠少保,谥号“文肃”。赵贞吉工诗文,文章雄快。与杨慎、任翰、熊过并称“蜀中四大家”,遗著有《赵文肃公文集》、《赵太史诗抄》等。
 明人 (汉族)
+
 
 +
==学术思想==
 +
  赵贞吉被认为是王学传承之一的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立者为王阳明嫡传弟子王艮,其学术理论以"格物"为要,认为士人修身的目的在于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要干实事,把人的自然 质和社会本质统一起来,其学派的传承关系,脉络大致为"心斋(王艮)之后,为徐波石(徐樾),为颜山农(颜均)。盖心斋真英雄,故其徒亦英雄也。波石之后为赵大洲,大洲之后为邓豁渠。"(李贽·《为黄安二上人三首》)他曾与当时的王学传承者唐顺之(荆川)、徐樾(波石)、王畿(龙溪)、罗洪先(念蓭)、赵时春(浚谷)、胡直(庐山)、蒋信(道林)、孙应鳌(山甫)等相交论学。
 +
 
 +
==个人作品==
 +
 赵贞吉 著有《文肃集》二十三卷(《四库总目》)行于世。《皇明经世文编》辑有《赵文肃公文集》[1] 两卷。今人官长驰有《赵贞吉诗文集注》。
 +
 
 +
==人物评价==
 +
  赵贞吉博学才高,但他为人好强,容易发怒,常常得罪人。对一些重臣,他也直呼其名,因此招致诸多怨恨。高拱、张居正的名望、资历都不如赵贞吉,但都在他之前得到重用。赵贞吉与他们都恃才争强好胜,互不相让,赵贞吉最终被排挤离职。
 +
 
 +
杨廷和:孟静,社稷臣也。
 +
 
 +
胡直:公孝友天至,从绾发与弟颐吉(此处应为蒙吉)自相师友,刚忠英伟, 其气貌,解褐即身任天下,忧先一世,虽百千挫不回,稍激勇退倬,有凤翔千仞之志,至其学问渊源,上探尧孔之微,而并包逮于伯阳、子羽,爰远泥洹,雅自命曰:经世、出世。其亦希古之博大人哉!将与天地精神往来遨乎其初!荀杨诸子,未足窥其奥也。海内士业文章者,争高模拟。公负特操,不袭人后,而博辨雄深,环玮变化如出溟海、起神龙,不可端崖,要归于道。(《少保赵文肃公传》)
 +
 
 +
  姜宝:今世论学者多阴采二氏之微妙,而阳讳其名,公于此能言之,敢言之,又讼言之,倡言之,而不少避忌,盖其所见真,所论当,人固莫得而訾议也,于乎若公其可谓豪杰而圣贤矣。(《 赵文肃 公文集序》)
 +
 
 +
孙应鳌:公平生素秉真慧,洞契元铨。有疏观性命之志,含酝万象,条达九流;有雄视今古之识,矫历奇服,慷慨谋国;有尽瘁邦家之节,道合则从,时违斯止;有粃糠尘世之介,良由本体,澄澈精悟默成。故屡进不喜,数罢不忧,任劳怨不诎,触权势不惧,真人伦之师表,世儒之筮龟也。(《赵大洲墓志》)
 +
 
 +
何良俊:近代宰相,不由中人援引,则是营求而得,唯赵大洲入阁,出自圣裁。……然其人秉心持正,且刚直有口,遇事辄发,不能藏垢,……然一直不容于群枉,故不久而论罢。大洲每遇事泥古,不通时变,诚亦有之,然其忠诚许国,奋不顾身,何可掩也。夫山有猛兽,藜藿不采,朝廷岂可一日缺讽议之臣,留之以箴儆于国可也,何故群挤而力排之。昔晁错喜言事,遂为袁盎所陷,后人作忠鸟传以哀之。李令伯言,仕无中人,不如归田,盖从古而然矣。(《四友斋丛说》)
 +
 
 +
蔡汝南:赵大洲兄,近谪粤尉。此兄坚凝峻拔,迥驾流辈。《与陈给事中虚峰》
 +
 
 +
==史料记载==
 +
《明儒学案·卷三十三·泰州学案二》
 +
 
 +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
 +
 
 +
==亲属成员==
 +
先祖 赵雄 温叔,南宋孝宗时宰相,封卫国公。卒赠少师,谥 "文定"。
 +
 
 +
祖父 赵文杰 士英,号桂窝,举人,官至云梦知县,追赠尚书。
 +
 
 +
父亲 赵绩 号 山主人,官赠翰林编修,追赠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世称"资政公"。
 +
 
 +
母亲 余氏 初赠孺人,后赠夫人。
 +
 
 +
原配 陈氏 封一品夫人。
 +
 
 +
继室 李氏
 +
 
 +
侧室 郭氏 封太恭人。
 +
 
 +
  同辈 二弟 赵蒙吉 字仲通,号圭洲,少 。贡士,官至国子监学正。
 +
 
 +
  三弟 赵颐吉 字正甫,举人,官历唐县令。曾随兄于庚戌之变 奔赴前线军营宣谕,散金犒军。
 +
 
 +
幼弟 赵复吉
 +
 
 +
长子 赵鼎柱(赵台鼎) 字长玄,号金泉,于医学颇有建树,辑著有《脉望》,官历蜀王府左长史。
 +
 
 +
三子 赵景柱 字见泉,以父荫中书舍人。
 +
 
 +
孙子 赵祖荫 鼎柱子,以祖荫中书舍人,官历云南寻甸军民府知府。
 +
 
 +
==墓葬纪念==
 +
  赵贞吉墓位于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四合乡三山村12组碑亭湾,于2008年8月中旬被发现。经发掘勘测,墓葬为典型 代形制风格石室墓,由加工制作精细的条石、板石砌筑而成,再以封门石板封堵墓口、墓顶。
 +
 
 +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平顶,内空最高1.63米。一前室横贯靠前,两端分别线刻文臣、武将站像,有镇墓守护之意。后室分为三个棺室,前室一侧对应三个龛台,作置放祭品或随葬物之用。
 +
 
 +
  赵贞吉墓室由甬道、主室和两侧室组成。甬道左右两侧壁线刻文、武官员站立画像;三后室居中为赵贞吉棺室,长2.78米,宽1.26米,主墓室石质门框雕凿楹联一副:"三朝元老忠良墓,一代名儒理学茔。"正壁刻有清晰精美侍者图,竖行楷体书写" 敕建少保赵文肃大洲墓"。左右两侧室的正壁也分别刻有"一品夫人陈氏墓"和"太恭人郭氏墓"。三室墓顶均为平顶,整个墓室面积为17平方米。经考古人员队初步发掘清理、拍摄、测绘、拓片等程序,并参考比对相关文史资料后确认,古墓主 为明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夫妻。

於 2019年2月20日 (三) 22:52 的最新修訂

趙貞吉

趙貞吉(1508年12月16日—1576年4月13日),字孟靜,號大洲。四川內江桐梓壩人(今四川內江市內)。明代名臣、學者,南宋右丞相趙雄之後。 嘉靖十四年(1535年),趙貞吉進士及第,授翰林編修,遷國子司業。「庚戌之變」時,俺答包圍京師,趙貞吉力言不可訂城下之盟,應督促諸將力戰。明世宗擢其為左諭德、監察御史,奉旨宣諭諸軍。後兩次遭權臣嚴嵩中傷,被奪職。明穆宗時復出,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掌都察院事、太子太保,參與促成「俺答封貢」。因與高拱不合,於隆慶五年(1571年)致仕歸鄉,居家閉門著述。萬曆四年(1576年),趙貞吉逝世,年六十九。獲贈少保,諡號「文肅」。趙貞吉工詩文,文章雄快。與楊慎、任翰、熊過並稱「蜀中四大家」,遺著有《趙文肅公文集》、《趙太史詩抄》等。

學術思想

趙貞吉被認為是王學傳承之一的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創立者為王陽明嫡傳弟子王艮,其學術理論以"格物"為要,認為士人修身的目的在於知善知惡,為善去惡,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要干實事,把人的自然本質和社會本質統一起來,其學派的傳承關係,脈絡大致為"心齋(王艮)之後,為徐波石(徐樾),為顏山農(顏均)。蓋心齋真英雄,故其徒亦英雄也。波石之後為趙大洲,大洲之後為鄧豁渠。"(李贄·《為黃安二上人三首》)他曾與當時的王學傳承者唐順之(荊川)、徐樾(波石)、王畿(龍溪)、羅洪先(念蓭)、趙時春(浚谷)、胡直(廬山)、蔣信(道林)、孫應鰲(山甫)等相交論學。

個人作品

趙貞吉著有《文肅集》二十三卷(《四庫總目》)行於世。《皇明經世文編》輯有《趙文肅公文集》[1] 兩卷。今人官長馳有《趙貞吉詩文集注》。

人物評價

趙貞吉博學才高,但他為人好強,容易發怒,常常得罪人。對一些重臣,他也直呼其名,因此招致諸多怨恨。高拱、張居正的名望、資歷都不如趙貞吉,但都在他之前得到重用。趙貞吉與他們都恃才爭強好勝,互不相讓,趙貞吉最終被排擠離職。

楊廷和:孟靜,社稷臣也。

胡直:公孝友天至,從綰髮與弟頤吉(此處應為蒙吉)自相師友,剛忠英偉,稱其氣貌,解褐即身任天下,憂先一世,雖百千挫不回,稍激勇退倬,有鳳翔千仞之志,至其學問淵源,上探堯孔之微,而並包逮於伯陽、子羽,爰遠泥洹,雅自命曰:經世、出世。其亦希古之博大人哉!將與天地精神往來遨乎其初!荀楊諸子,未足窺其奧也。海內士業文章者,爭高模擬。公負特操,不襲人後,而博辨雄深,環瑋變化如出溟海、起神龍,不可端崖,要歸於道。(《少保趙文肅公傳》)

姜寶:今世論學者多陰采二氏之微妙,而陽諱其名,公於此能言之,敢言之,又訟言之,倡言之,而不少避忌,蓋其所見真,所論當,人固莫得而訾議也,於乎若公其可謂豪傑而聖賢矣。(《趙文肅公文集序》)

孫應鰲:公平生素秉真慧,洞契元銓。有疏觀性命之志,含醞萬象,條達九流;有雄視今古之識,矯歷奇服,慷慨謀國;有盡瘁邦家之節,道合則從,時違斯止;有粃糠塵世之介,良由本體,澄澈精悟默成。故屢進不喜,數罷不憂,任勞怨不詘,觸權勢不懼,真人倫之師表,世儒之筮龜也。(《趙大洲墓誌》)

何良俊:近代宰相,不由中人援引,則是營求而得,唯趙大洲入閣,出自聖裁。……然其人秉心持正,且剛直有口,遇事輒發,不能藏垢,……然一直不容於群枉,故不久而論罷。大洲每遇事泥古,不通時變,誠亦有之,然其忠誠許國,奮不顧身,何可掩也。夫山有猛獸,藜藿不採,朝廷豈可一日缺諷議之臣,留之以箴儆於國可也,何故群擠而力排之。昔晁錯喜言事,遂為袁盎所陷,後人作忠鳥傳以哀之。李令伯言,仕無中人,不如歸田,蓋從古而然矣。(《四友齋叢說》)

蔡汝南:趙大洲兄,近謫粵尉。此兄堅凝峻拔,迥駕流輩。《與陳給事中虛峰》

史料記載

《明儒學案·卷三十三·泰州學案二》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

親屬成員

先祖 趙雄 字溫叔,南宋孝宗時宰相,封衛國公。卒贈少師,諡號"文定"。

祖父 趙文杰 字士英,號桂窩,舉人,官至雲夢知縣,追贈尚書。

父親 趙績 號靜山主人,官贈翰林編修,追贈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世稱"資政公"。

母親 余氏 初贈孺人,後贈夫人。

原配 陳氏 封一品夫人。

繼室 李氏

側室 郭氏 封太恭人。

同輩 二弟 趙蒙吉 字仲通,號圭洲,少號小洲。貢士,官至國子監學正。

三弟 趙頤吉 字正甫,舉人,官曆唐縣令。曾隨兄於庚戌之變時奔赴前線軍營宣諭,散金犒軍。

幼弟 趙復吉

長子 趙鼎柱(趙台鼎) 字長玄,號金泉,於醫學頗有建樹,輯著有《脈望》,官曆蜀王府左長史。

三子 趙景柱 字見泉,以父蔭中書舍人。

孫子 趙祖蔭 鼎柱子,以祖蔭中書舍人,官曆雲南尋甸軍民府知府。

墓葬紀念

趙貞吉墓位於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四合鄉三山村12組碑亭灣,於2008年8月中旬被發現。經發掘勘測,墓葬為典型明代形制風格石室墓,由加工製作精細的條石、板石砌築而成,再以封門石板封堵墓口、墓頂。

墓室平面呈長方形,平頂,內空最高1.63米。一前室橫貫靠前,兩端分別線刻文臣、武將站像,有鎮墓守護之意。後室分為三個棺室,前室一側對應三個龕台,作置放祭品或隨葬物之用。

趙貞吉墓室由甬道、主室和兩側室組成。甬道左右兩側壁線刻文、武官員站立畫像;三後室居中為趙貞吉棺室,長2.78米,寬1.26米,主墓室石質門框雕鑿楹聯一副:"三朝元老忠良墓,一代名儒理學塋。"正壁刻有清晰精美侍者圖,豎行楷體書寫"明敕建少保趙文肅大洲墓"。左右兩側室的正壁也分別刻有"一品夫人陳氏墓"和"太恭人郭氏墓"。三室墓頂均為平頂,整個墓室面積為17平方米。經考古人員隊初步發掘清理、拍攝、測繪、拓片等程序,並參考比對相關文史資料後確認,古墓主人為明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趙貞吉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