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超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超重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

关于汉字的起源[1],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2]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名词解释

超重是物体所受限制力,也可称之为弹力(拉力或支持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现象。当物体做向上加速运动或向下减速运动时,物体均处于超重状态,即不管物体如何运动,只要具有向上的加速度,物体就处于超重状态。超重现象在发射航天器时更是常见,所有航天器及其中的宇航员在刚开始加速上升的阶段都处于超重状态。

超重公式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N-mg=ma

所以N=m(g+a)>mg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mg

得出结论:向上加速向下减速:加速度方向向上,产生超重现象

故只要加速度方向向上就是超重,与速度方向无关。

实验

从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现象。当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航天器在加速上升阶段,其中的人和物体处于超重状态,他们对其下方物体的压力是其自身重力的几倍;而当航天器进入轨道后,其中的人和物体又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此时他们对其下方物将没有一点压力。物体在宇宙飞船中完全可以处于漂浮状态,而这在地球上是很难想象的事情!

其实,只要物体相对于地球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时,就会产生超重现象;反之则会产生失重现象。应当指出,无论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地球作用于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看起来好像物体的重量有所增大或减小。那么如何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超重和失重现象呢?现在用生活用品“沟卡板式”裤带为主要材料制作了一个超重、失重实验装置,实验效果很好!

1.实验材料:木板(1.5×10×100cm)1块、弹簧(劲度系数为100N/m)1根、木拧圈2个、粗铁丝1根、沟卡板式裤带2条、木螺丝4个、指针1个、槽型铁片2个(如图1所示)、500g勾码1个、小木楔卡1个、胶(哥俩好)、铆钉等。

2.制作方法(1)在木板的一面画上相等的刻度线!

(2)在木板的一端用木拧圈将弹簧及其指针固定好!

(3)固定裤带卡取两条裤带卡,用A、B胶(哥俩好)将带孔的槽型铁片分别固定在两个裤带卡的上表面!

(4)将带有槽型铁片的裤带卡用木螺丝固定在木板上,其中上方裤带卡的卡片方向向上,下方裤带卡的卡片方向向下!

(5)分别将两条沟卡板式裤带的沟卡板部分用剪刀剪掉,让沟卡方向相反,然后用铆牢固地连接到一起!

(6)将倒顺沟卡板的两端分别从木板上的两个裤带卡内穿过,并使带倒顺沟卡的裤带板上的卡棱与裤带卡的卡片方向相吻合。

(7)将带倒顺沟卡的裤带板的上方与木板上的弹簧固定在一起,下方与木拧圈内的粗铁钩固定在一起,这样一个超重、失重演示实验装置就制作成功了。

超重实验①将上方裤带卡上的卡控扭用小木楔卡住(使卡片不起作用)。

②在粗铁钩上悬挂一个质量为500g的勾码,此时弹簧下拉,指针指向某一刻度。

③用手握住木板用力加速上提,此时弹簧突然伸长,带倒顺沟卡的裤带板下移,停止后被下方的裤带卡内的卡片卡住,可观察到指针又下滑到某一刻度,由此说明,当系统加速上升时,物体对弹簧的拉力大于了自身的重力,即产生了超重现象。

训练

超重训练对航天员来说是一项自我极限的挑战,这是为了培养航天员抗负荷能力的一种航天生理训练。目的是让航天员适应航天器发射和返回再入时的超重环境,增强航天员抗超重的能力,训练航天员的超重耐力以及在超重环境条件下操纵飞船和通信的能力。

超重适应性训练的训练方法主要采用离心机模拟航天器起飞和返回过程中的超重曲线,进行胸-背向对抗动作训练和头–盆向耐力维持训练。在离心机高速旋转中,航天员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做头盆方向超重训练时,血流向下肢,使头脑缺血眩晕;做胸背向超重时,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每一项训练,都要消耗巨大体力。 目前用于“神七”航天员训练的中国航天员中心的离心机是亚洲规模最大的载人离心机。它有着长达8米的旋转手臂,前端连着一只椭圆形不锈钢封闭吊舱,转动时像极了游乐场中的“飞碟”,但其转动的速度和摇摆角度则是“飞碟”无论如何都无法比拟的。当离心机按照一定的速度旋转起来时,可以模拟出载人航天器上升和返回时的持续超重状态。

1个G是地面标准重力环境。人的身体结构和各系统的调节功能对此已经相当适应。游乐场的过山车是勇敢者的游戏,可是几圈下来,再勇敢的人也会觉得晕乎乎的,甚至有人面色苍白,头晕呕吐,过山车人体承受的过载大约是自身重量的两倍(2个G)。正常人在离心机上达到3个G的负荷时就难以忍受,而航天员平时训练则要求过载达到人体自重的8至9倍,要比玩过山车的感觉强4倍,持续时间为40至50秒,普通人是无法想象的。在进行这种训练时,航天员的面部肌肉都会在强大作用力的牵引下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外流,呼吸异常困难。

航天员在时速100千米的高速旋转中,不仅要练习坚持腹肌和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问题,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