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路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
原文名 Martin Luther
出生 1483年11月10日
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领地艾斯莱本
逝世 1546年2月18日
国籍 德国
职业 宗教领袖,宗教改革者
知名作品 九十五条论纲

路德,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创始人。1933年,德国著名高校哈勒大学(Uni Halle)为了纪念马丁路德450周年的诞辰,将校名冠以马丁·路德,即全名马丁·路德-哈勒-维滕贝格大学(德语:Martin-Luther-Universität Halle-Wittenberg,MLU),以纪念路德在该校的维滕贝格(Wittenberg)校区作为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人物生平

马丁·路德生于神圣罗马帝国(今德国)艾斯莱本,他是九个孩子中的第八个。父母原是勤俭的务农人家,但当时因社会商业方面开始发达了,并带动了工业的发展,故其父亲转而成为矿工,在当时以矿工当职业的人口并不多,算是新兴的行业,在父亲的积极努力下竟也自行当起了一个小矿主,后来上升为城市的议会会员。

严格而充满爱心的父亲,要他接受时尚的启蒙教育。父亲非常积极培育路德的教育,故送他到大城市就学。路德为了维持就学时的经济需要,和其它的就学孩子们共组了一个唱诗班,在富有人家吃晚餐的时候,让主人们享用丰盛晚餐之时,边聆听孩童诗班唱圣诗。当主人用餐过后即可开始享受主人们吃剩的菜肴,运气好的话还能拿到一些小费。

之后由于父亲的支持及栽培之下,路德进了一所有名的大学学习法律,看似前途似锦:毕业后可在皇宫谋得一份差事,后半辈子就可高枕无忧了。但就在此时他却正想着如何才能蒙上帝的喜悦呢?就在一次的暴风雪当中,在祷告中他经历了神的保佑,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到修道院中当修士,放弃法律的学习。而在修道院的学习中,其内心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平安,在他请益他所在的这所修道院院长之后,路德得到许多的属灵上的鼓励与支持,同时也完成了神学博士的学位。并在之后被派到威登堡任圣经教导的工作、思想更趋成熟,终于在1517年为赎罪券的争论,在教会界做了一件惊动宗教界的大事--宗教改革。

1498年他的父母将他送到埃森纳赫的方济各会修道院中。他在那里受到音乐和诗歌的教育,他是一个很好的歌唱家。从1501年到1505年路德在图林根的爱尔福特大学就学,他获得哲学系的文学士。他非常遵守修会的教规,1507年2月27日他被晋升为神父。虽然他每天都做忏悔,但他依然无法获得心灵上的安慰。他最主要的问题是"我如何才能获得上帝的怜悯?"他的忏悔神父、修道院的主持约翰·冯·斯道皮茨建议他学神学,并将他1508年送往维滕贝格。在这里他结识了威廉·奥克姆的神学理论。

路德在1517年万灵节前夕,也就是十月三十一日那天,宣布他反对赎罪券,写了九十五条论纲。其实这九十五条的目的并非是号召宗教改革,只是路德以一位大学教授的身份将赎罪券的神学提出来讨论罢了。路德反对赎罪券的曲解和误用,这不但对人的得救不利,还影响了教会的正常运作。当时的人们认为天国的钥匙在教会手里,一个人进入天堂前要先洗清生前所犯的一切罪行。他们最怕的是死后在炼狱中的刑罚,因此他们相信只要用赎罪券就可以上天堂,一张赎罪卷能缩短死后在炼狱中的刑罚。而赎罪劵可以在教堂里购买,因此当时的教堂和牧师都很有钱。

路德的宗教改革受到四面攻击。罗马教廷要路德收回他的言论和著作,路德并没有答应。在他隐居于瓦尔特堡(Wartburg)那段日子里,路德把整本新约圣经由希腊文译成精彩的德文。

人物贡献

改革

当时封建制度下的西欧,社会危机和教会危机激化。一些民族王侯和市民阶层对现状不满,下层人民苦难更为深重;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威信明显下降,教会内部的改革派已多次发难。路德在大学时期已对当时的世事和教会景况感到苦闷。他在修院虔修和钻研神学、哲学理论时,悉心探讨释除苦闷的真谛,但自觉毫无收获。当他为解除自己"心灵之痛苦"寻找"蒙神赦罪而得救赎"之路时,认识到传统教会要求人们履行的礼仪和神功,并无助于人们解除这种深沉的内心苦闷,经院神学亦只能引领人的心灵走入死胡同。他对中世纪一些具有改革思想的人物如维廉·奥康、J.胡斯等虽有所向往,并受到人文主义者如D.伊拉斯谟等的影响,但尚无意反对传统教会和教皇体制。

教皇利奥十世以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教廷大员到德意志各地兜售赎罪券聚敛资财。不少诸侯及市民阶层对此甚为不满。一向赞助路德的萨克森选侯弗里德里希不许在萨克森选侯区兜售赎罪券,但在萨克森公国并未被禁止,而事实上兜售活动已深入维登堡附近。对此,路德于在1517年10月31日(一说11月1日)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城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出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以神学论辩的笔调写成,语气甚和缓;仅指责某些教会弊端而无意攻击教会本身,在第71条中还明确肯定教皇的赦罪权。论纲认为: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肉身的苦修和禁欲,若无内心的忏悔便毫无用处;靠积累功德赎罪也无益,只有基督的功德才能有助于赦罪;教会的"功库"只在于上帝通过取得基督施行救赎恩典的福音。

在1520年的8-10月,路德连续发表《关于教会特权制的改革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信》、《论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论基督徒的自由》等文章,公开提出教皇无权干预世俗政权。宣称教会如果不能自己进行改革,国家政权应予挽救,并将罗马教会称为"打着神圣教会与圣彼得的旗帜的、人间最大的巨贼和强盗"。他认为:教皇不是圣经的最后解释人,信徒人人都可直接与上帝相通而成为祭司,无需神父作中介。然而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当时对圣经有多个不同之解释本,路德对此通通打压, 因此又有抨击者说他其实是把解释权改为由他自己所拥有。

在神学哲学思想方面,路德愈益趋于保守。1525年他发表《论意志的束缚》,驳斥曾支持过他的伊拉斯谟却反而把上帝都包括在内,此事反过来证明了路德对上帝的不敬, 伊拉斯谟甚至指路德的书是野蛮的书。他从此便与人文主义分道扬镳。他又为了圣餐的意义和礼仪问题与U.茨温利展开激烈争论。在1529年马尔堡会谈中,路德拒绝了各方包括茨温利提出的内部和解,一致对抗罗马教廷的建议,终于同瑞士宗教改革派分裂。

影响

首先,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在客观上结束了天主教内部的统一,结束了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的统治,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已成为广义基督教中的三大教派。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欧洲民众开始强调个人信仰的独立,解放了自己的思想,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其次,建立了各种不同的新教派。新教团体只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而且是最小的分支。宗教改革运动所带来的第二个重大结果是随之而来的在欧洲广泛进行的宗教战争,其中有些是叫人难以相信的血腥战争(例如从1618年到1648年的德国三十年战争)。结果是德国死了八百万人, 从此德国的天主教人数变为少数,而德国的前身"神圣罗马帝国没落,二百年后才再组成德意志,而进入现代社会更是在二战之后。

最后,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带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变了两种教派, 长期斗争的结果是天主教在十七世纪的改革,引入了人民主义的色彩而出现十八世纪法国的自由思想, 而基督教却在十八世纪没落而发动其自己的改革,结果产生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资本主义。

人物影响

他的许多作品都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圣经》[1]的德译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而不依赖教会及其教士们(顺便提一下,路德把《圣经》译成了华丽的散文,对德国的语言和文学产生了影响)。可是,他的译本亦是最差的一本, 直到1984年仍在删改。其中最明显的是他把路加中耶稣的对话:"人。.放弃父母,兄弟, 妻子,儿女。来跟随的" 中删去"妻子"。以为自己娶妻扫平道路。

自1524年第一本维登堡赞美诗问世起,他写的许多圣诗至今仍著称于世。1529年他编写的《教理问答》和1530年他参与制订的《奥格斯堡信纲》均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他在瓦特堡开始的圣经翻译和修订工作,20余年间从未中辍。这项工作不仅具有重大的宗教改革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在圣事问题上,他曾于1520年仅承认传统教会所认定七件圣事中的洗礼和圣餐两项,当时曾遭英王亨利八世的反对。以后路德在这方面的见解也趋于保守,主要表现于他主持制定的礼仪改革中,仍保留了一些古老传统。

马丁路德尽管并不是一个自由主义者,甚至在他的晚年还一再的表现出反自由的强烈意识。然而,在他的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的接受起来。所谓因信称义就是内心真诚,外在不论,只要内心信仰上帝,无论具体的外在特征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在内心真诚的基础上,西方政治思想开始进入自由主义时代。

人物评价

路德并不是一位完人。传记作家罗兰·培登说1546年路德逝世时,已经是一个"脾气暴躁,容易发怒,放纵自己,有时还有点粗鄙的老人。"这一位由德国东部小城出来的中世纪修士,最后成为整个基督教会的表征。那么,他在今天象征些什么?

首先,他象征着改教对基督教运动的重要性。改教并不是几百年前所发生的一件事,一举完成,以致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第二,教会应该完全依靠上帝的话语,路德说:"教会的全部生命和本质就是上帝的话语。"这话语就是基督耶稣。如果缺少了上帝话语全备而丰富的内涵,教会只不过是一个会所、一间博物馆或是一座音乐厅而已。第三,一位圣徒就是一个因信靠耶稣基督,蒙他的恩典,得到他拯救的罪人。教会是圣洁的,因为教会的元首基督是圣洁的。虽然是圣洁的,但这身体中的肢体仍然是罪人,不断需要赦免和领受新的力量。因此路德希望教会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教会。在那里生病的人可以得医治,贫穷的人得饱足,伤心的人得安慰,缺乏知识的人得到教导,罪人得蒙拯救。

幸运的是,这位年迈的反抗者的个人缺点并没有对他崇高的成就造成任何影响。他最终不仅改变了基督教,也改变了整个西方文明,尽管这一切的工作并非仅仅是他一个人做的。路德对历史做出的最大贡献不在政治方面,而是宗教上。他就像是一个起点,一道曙光!从他开始,基督教的信仰的根基开始回到圣经当中,不在是教会的公会议。他对"人如何得救"、"宗教权威性何在"、"何为教会"、"基督徒生活的真谛是什么"这四个基本问题,给予了鼓舞人心的崭新答案。而这些具有深远意义的答案均是他从圣经中所找到的。

人物语录

."我对那位公义刑罚罪人的神,说不上爱。我对他隐存忿怒;我恨他,因为可怜的罪人,在律法和悲惨恐惧下生活,不但被原罪毁坏,还要受福音折磨。。.."

. "因为你污损神的真理,愿神把你毁灭在这火里!"

."我觉得自己得到了重生,经过敞开的门,进入了乐园!"

."如果今次大难不死,就会成为一名修士"(天主教)

."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地说服我,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话捆绑。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见,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当。我不能那样作。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

. "我是粗野! 狂暴!激烈! 好战!"

."我是上帝话语的奴仆"

."我是民族的战士"

. "应该把他们戳碎、扼杀、刺杀,就象打死疯狗一样"。《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

."我是一个好修士,严守纪律,我可以宣称,若有修士能因着遵守纪律就能到达天堂,那应该就是我。 在这屋的伙伴,只要是知道我的,都能够为此做证。 我若是拖延着礼拜,祈祷,阅读和其他这类的工作,我想我可能会痛苦而死。"

参考文献

  1. 《圣经》 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