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路易·皮埃爾·阿爾都塞

增加 52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生平 ==
出生于[[阿尔及利亚]],1937年進入[[里昂]]知名中學Lycée du Parc讀書,課業表現十分優異,並於畢業後被最高學府[[巴黎高等師範學院]]錄取。然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阿爾都塞成為德國的戰俘。在戰俘營中,他廣泛而深入地認識了共產主義。1945年重返[[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在哲學家巴歇拉爾指導下研究哲學。194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留校從教,並于同年加入法國共產黨。1962年升為教授,1975年通過答辯,又被[[庇卡底大學]]授予文學博士學位。1980年患精神病,退休療養。
 
== 思想 ==
阿爾都塞長期在大學執教,但在政治思想戰線上積極參與現實鬥爭。50年代中後期,圍繞[[馬克思主義]]同[[人道主義]]和[[黑格爾]]哲學的關係問題,他同[[新左派]]展開了激烈論戰。發表的主要著作有《[[孟德斯鳩]]、盧棱、馬克思:政治和歷史》、《保衛馬克思》、《閱讀〈[[資本論]]〉》、《列寧與哲學》、《自我批評》等。在批判把馬克思主義人道化、黑格爾化的思潮中,他以“反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威脅的正統捍衛者”姿態出現,在黨內外贏得了頗高聲譽。在他看來,馬克思從黑格爾那裏吸取的不是辯證法和異化概念,而是“無主體過程”的哲學範疇。[[馬克思主義]]是在在[[費爾巴哈]]抽象的“人”、“[[人道主義]]”決裂中產生的,嚴格地說,它是“理論反人道主義”。歷史唯物主義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20px 0 0px; text-align:left">{| class="wikitable"|<img src="https://cdn.radiofrance.fr/s3/cruiser-production/2018/07/92160c59-63f6-4625-a622-bcbc42ce83a0/838_gettyimages-583021790.jpg" width="250"><br><small>路易·皮埃爾·阿爾都塞 讀報</small><br><small>[https://www.franceculture.fr/conferences/maison-de-la-recherche-en-sciences-humaines/althusser-liberateur-des-sciences-sociales <small>圖片來源france culture]</small> |}</div> 作為科學的歷史理論是社會科學中發現的“新大陸”,而作為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卻以“實踐狀態”仍包含在《[[資本論]]》等著作中,還有待於從理論上系統闡述。他按照“對應閱讀法(symptomatic reading)”,把《資本論》作為認識物件,進行了深入研究,企圖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中抽取出來。所以,他把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定義為“理論實踐的理論”。實際上,他是運用“多元決定”、“結構因果性”等概念所體現的[[結構主義]]原則,對社會形態、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作了新的解釋。認為社會是由經濟、政治和[[意識形態]]等因素按一定結構方式構成的複雜統一體,歷史發展不是按“人的本質的[[異化]]”和“揚棄異化”的人道主義方式進行,而是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構成的“無主體過程”。<div style=“clear:both"></div>
== 外部链接 ==
* [http://samvak.tripod.com/althusser.html Althusser's concept of interpellation]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