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远洋白鳍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远洋白鳍鲨,Carcharhinus longimanus (Poey, 1861),是真鲨科真鲨属的一种远洋鲨鱼,分布于热带温暖海域上层。因其硕长胸鳍的外缘镶有白斑而得名。一些研究显示,远洋白鳍鲨的数量一直在下跌——它们被人类大量捕捞,因为它们极具商业价值,它们的鳍更可制成鱼翅。远洋白鳍鲨(Carcharhinus longimanus)是一种分布于热带和温暖海域上层的大型鲨鱼。其敦实的身体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狭长、尖端白而圆的鳍。这种鲨鱼行动缓慢但很具攻击性,对于海难或海上空难事件的幸存者来说非常危险。研究表明远洋白鳍鲨的数量正急剧下降。其大片的鳍可制成鱼翅,因而拥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白鳍鲨面临着越来越多渔业捕杀。

中文学名: 远洋白鳍鲨

拉丁学名: Carcharhinus longimanus (Poey, 1861)

别 称: 长鳍真鲨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软骨鱼纲

目: 真鲨目

科: 真鲨科

属: 真鲨属

简介

远洋白鳍鲨和大白鲨沙虎鲨齐名,极具侵略性,甚至被认为是“所有鲨鱼中最危险的鲨鱼”。据有关统计,它攻击人类的次数比其他所有鲨鱼的总和都要多。也许,这和它大部分时间都在浅海中不无关系。远洋白鳍鲨的胸鳍和背鳍长长的像翅膀,而且比其他很多鲨鱼的要大、要圆,结果追逐美味鱼翅的人类让它濒临灭绝。幸好巴哈马政府宣布禁止此鲨的出口和商业性延绳捕捞,它才有了一个难得的避难所。

分布

喜浅好温,18℃为限:远洋白鳍鲨分布于全球各海洋温度高于18℃的区域。它们较喜欢介乎于20℃和28℃之间的水温,若水温低于此,它们就会潜意识地想要离开该地。但在2004年,一只远洋白鳍鲨被发现死于瑞典西岸,这件事反驳了人们长期认定的分布北界。远洋白鳍鲨曾一度非常常见,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但一份1992至2000年对大西洋西北部和中及西部的美国远洋延绳钓日志数据表明,仅在这几年的时间里,远洋白鳍鲨的数量就下降了70%。

远洋白鳍鲨在大部分时间都是留在海洋中较浅的地方,最多只深至150米,且它们大多宁可留在离岸较远的海洋。它们偶尔会很接近沿岸,在水深只有约37米的地方,这种情况主要是在海洋中的岛屿如夏威夷出现的。它们出现在这些地方也许是因为那里的食物较为充足。

远洋白鳍鲨并非单纯的昼行性动物,它们昼夜均极为活跃。它们的游泳速度很慢。尽管它们较喜欢独自活动,但是它们很喜欢跟领航鲸、海豚等其他动物活动。1988年,一位名叫杰里米·斯塔福德·迪奇的男子曾发现一只远洋白鳍鲨跟一只短肢领航鲸一起活动。

特征

白边长鳍,成幼有别。远洋白鳍鲨较为显著的个性特征是其长而像翅膀的胸鳍和背鳍。它们的胸鳍及背鳍比其他很多的鲨鱼要大得多,且要圆得多。

远洋白鳍鲨的背部呈褐色、棕色、青色或灰色(视其所在之地域),腹部则呈白色(有时其会带有淡黄色)。远洋白鳍鲨最长可达4米,但一般个体不会超过3米。它们最重可达170公斤。雌性远洋白鳍鲨比雄性要大一些。

远洋白鳍鲨身上的大部分鳍(背鳍、胸鳍和尾鳍)的外缘均镶有白色,幼鲨并没有这种特征,有时成年鲨也会有出现类似幼鲨的情况[1] 。除了白色外缘外,它们的鳍亦可能会有其他颜色——幼鲨甚至有黑色的斑驳。

远洋白鳍鲨有不同种类的牙齿——在下颚的牙齿外缘呈锯齿状,且较小而呈三角形。在上颚的牙齿也是呈三角形的,但是相对地要大和阔得多。远洋白鳍鲨的牙齿形态多样,下颚为相对较小的三角形薄锯齿,两侧各13至15颗。上颚为相对较大的三角形锯齿,两侧各14至15颗。锯齿较平,通常有5到7个脊。

习性

好随人行,谨慎投机:远洋白鳍鲨通常是会单独而缓慢地活动,且有在水面附近活动的倾向。它们是最有名的随船鲨鱼。在有食物出现时,它们会慎重地紧随着猎物,保持着最低限度的安全距离,但会在任何适当的时机突然冲上。

远洋白鳍鲨并非行动快速的鲨鱼,但是它们有能力突然爆发力量,以高速冲过一个短的距离。它们常会跟丝鲨争抢食物。当有大量食物在附近出现时,它们就会聚成一群摄食。远洋白鳍鲨会把握任何机会进食,而不会避过困难,希望不久后能轻易地进食到些少东西。它们并不会像其他鲨鱼那样,跟异性及其它动物分开。远洋白鳍鲨会跟随着鲔鱼乌贼群,且也会跟随鲸目动物群如海豚领航鲸等,从而进食它们猎得的食物。

现状

危险分子,难逃乱捕。

著名的海洋研究人员库斯托形容远洋白鳍鲨为“所有鲨鱼中最危险的鲨鱼”。除了恶名远播的大白鲨外,一般人认为远洋白鳍鲨攻击人类的次数比所有其他鲨鱼的总和还要多,它们会在公海中伤害遇上船难或空难的仅存者。1945年7月30日,有最少60到80名水手被鲨鱼杀害。同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Nova Scotia号轮船乘载着约1000名乘客在南非附近被德军潜艇用鱼雷击沉。在这次船难中只有192名生还者,而在死者中有很多人是被远洋白鳍鲨杀死的。

远洋白鳍鲨在商业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们的鳍可制成鱼翅,肉和油均也能加以利用。远洋白鳍鲨多会在公海中被捕捞。

国际大西洋金枪鱼资源保护委员会美国代表、海洋保护协会的鲨鱼保护专家及国际鱼类保育计划主持人Sonja Fordham表示,由于远洋白鳍鲨的繁殖速度慢,因此很容易受到人类过度捕捞的伤害。有关调查显示,自从1950年代,墨西哥海湾的远洋白鳍鲨数量下降了99%,美国将其列为“特级濒危物种”。

分类

博物学家勒内-普里梅韦勒·莱松于1822至1825年乘护卫舰“贝壳号”(Coquille)环游世界,他在此次旅程中首次描述了远洋白鳍鲨。莱松描述了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土阿莫土群岛发现的两个标本,并将该鲨鱼命名为“Squalus maou”,该词来源于波利尼西亚语,意为“鲨鱼”。但莱松的描述和命名之后被遗忘了。

1861年,古巴人费利佩·波伊将这种鲨鱼命名为“Squalus longimanus”,之后又更名为“Pterolamiops longimanus”。其种加词“longimanus”来源于拉丁文,有“很长的手”之意,指远洋白鳍鲨较长的胸鳍。。远洋白鳍鲨在英文中还有许多常见的别名,如“布朗·米尔伯特的沙条鲨鱼”(Brown Milbert's sand bar shark)、“棕鲨”(brown shark)、“长野鲨”(nigano shark)、“白鳍鲸”(whitetip whaler)和“白鳍鲨”(whitetip shark)。

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原则,通常最先发布的命名拥有优先权,因此远洋白鳍鲨的有效学名应该是“Carcharhinus maou”。然而,莱松的命名由于长期被遗忘,最终意为“很长的手”的学名“Carcharhinus longimanus”更广为人知并获得了认可。

猎物

来者不拒,方法多样

远洋白鳍鲨通常是会单独而缓慢地活动,且有在水面附近活动的倾向。直至16世纪,鲨鱼被海员们称为“海狗”(sea dogs),而远洋白鳍鲨是最有名的随船鲨鱼。在有食物出现时,它们会慎重地紧随着猎物,保持着最低限度的安全距离,但会在任何适当的时机突然冲上。远洋白鳍鲨并非行动快速的鲨鱼,但是它们有能力突然爆发力量,以高速冲过一个短的距离。它们常会跟丝鲨(silky shark)抢食物。

当有大量食物在附近出现时,它们就会聚成一群摄食。远洋白鳍鲨会把握任何机会进食,而不会避过困难,希望不久后能轻易地进食到些少东西。

远洋白鳍鲨并不会像其他鲨鱼般跟异性及异种分开。远洋白鳍鲨会跟随着鲔鱼及乌贼群,且也会跟随鲸目动物群如海豚及领航鲸等,从而进食它们猎得的食物。

解剖结构

远洋白鳍鲨最显著的特点其长型的翼状胸鳍和背鳍,其远长于其它大多数鲨鱼,且尖端圆润。远洋白鳍鲨的鼻子和眼睛都为圆形,眼睛存在瞬膜。

远洋白鳍鲨拥有典型的真鲨科身形,仅略扁平,而背弯。其背部因地区而异可呈青铜色、棕色、蓝色或灰色,腹部则为白色,少数呈黄色。在所有真鲨科物种里,远洋白鳍鲨体型尺寸中等,捕获的标本中最长的有4米。由于很少捕获长度超过3米标本,所以这条标本的尺寸已非常巨大。有纪录远洋白鳍鲨的体重最终可达170公斤。雌性通常会比雄性长10厘米。性成熟的雄性长多为1.7至1.9米,雌性则长1.8至2米。1950年代,生活在墨西哥湾的远洋白鳍鲨平均重86.4公斤,到了1990年代则下降至仅56.1公斤。

大部分远洋白鳍鲨的鳍(背鳍,胸鳍,腹鳍,尾鳍)的末端呈白色,幼鱼标本和少数成鱼则无此特征。鳍其他部分可存在斑点,幼鱼可存在黑色的斑点。第一和第二背鳍之间可能存在明显的鞍状斑点。远洋白鳍鲨的牙齿形态多样,下颚为相对较小的三角形薄锯齿,两侧各13至15颗。上颚为相对较大的三角形锯齿,两侧各14至15颗。锯齿较平,通常有5到7个脊。

繁殖

远洋白鳍鲨的交配季节是在夏季初开始的,会发生于北大西洋及南印度洋,但是太平洋亦有雌性远洋白鳍鲨出现,说明该区的交配季节较长。远洋白鳍鲨是胎生动物。它们的妊娠期为期一年。它们从1到15岁是生长的年龄,体型会不断随着年龄增大,而它们刚出生时的体长才仅有0.6米。在成熟后,雄性长约1.75米,雌性则长约2米。

保护状态

1969年,托马斯·H·林尼亚韦弗三世(Thomas H. Lineaweaver III)和理查德·H·巴库斯(Richard H. Backus)在两人合著的书中描述远洋白鳍鲨“(数量)显得格外丰富,可能是地球表面超过45公斤的大型动物里数量最丰富的。”2003年以前都还有少许对于其数量的进一步研究。但从1992年到2000年,大西洋西北部和中、西部的数量就下降了70%之多。而另一项集中对于墨西哥湾的调查采用了195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期美国远洋延绳钓的混合数据,最后的结论显示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这一地区的远洋白鳍鲨数量下降了约99.3%。

根据这些研究结果,远洋白鳍鲨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的状态从全球低危/近危被移到了受威胁/易危,而在大西洋西北部和中、西部则成了受威胁/极危。

根据1995年的联合国跨界鱼类种群与高度洄游鱼类种群养护和管理协议,沿海国家和捕鱼国家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列表上的受威胁物种,但对于远洋白鳍鲨仍然没有什么进展。

从2013年初开始,生活在新西兰水域的远洋白鳍鲨因《1953年野生动物法》而获得了全面保护。

2013年3月,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2上增加了三类具有商业价值的濒危鲨鱼,分别是双髻鲨、远洋白鳍鲨和鼠鲨,使针对这些种类鲨鱼的捕捞和商用需要接受监管并获得授权方可进行。

与人类的关系

远洋白鳍鲨的鳍、肉和油都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肉可以鲜食、熏食、干制和盐腌,它的皮可制成皮革。远洋白鳍鲨生活的所有水域都有被捕获,但多数是被延绳钓上为其它鱼种准备的诱饵吸引过来的。

海洋研究员雅克-伊夫·库斯托曾形容远洋白鳍鲨是“最危险的一种鲨鱼”。虽然大白鲨及其他近海鲨鱼有着更大的恶名,但由于远洋白鳍鲨会猎食船难或空难的幸存者,所以人们怀疑远洋白鳍鲨是多起针对人类致命攻击的罪魁祸首。这样的事件没有包括在20世纪和21世纪的常见鲨鱼攻击指数中,因此记载的远洋白鳍鲨攻击事件不多,截止2009年还只有5起。1945年7月30日,美国海军波特兰级巡洋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被日本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而沉没,虽然报告中称大部分人都是死于鱼雷爆炸而非鲨鱼攻击,但许多人认为远洋白鳍鲨对多名在起初的沉没过程中幸存的水手进行了攻击。

同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艘承载了近千人的汽轮“新斯科舍号”(Nova Scotia)在南非附近遭一艘德军潜艇击沉。许多人被远洋白鳍鲨所害,最终仅有192人生还。

2010年,远洋白鳍鲨因牵扯进了埃及红海接近沙姆沙伊赫地区发生的多起攻击游客事件而声名狼藉,并出现在了一期名为《无赖鲨鱼》(Rogue Sharks)的《鲨鱼周》节目上。人们根据咬痕辨认出这条鲨鱼,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它已经习惯于人工喂食。潜水员用一个简易装置来给鲨鱼喂食,而它在看到潜水员背着的腰包里还有鱼留着没有喂给自己时就会对潜水员和浮潜装置发动攻击。鲨鱼还以潜水员的臀部和大腿为目标,希望可以获得一顿大餐。红海这一区域的过度捕捞导致情况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不得不更接近海岸来寻找食物,因此出现了攻击游客的事件。

由于远洋白鳍鲨就像尖吻鲭鲨和大青鲨一样是一种开阔水域鱼种,因此其圈养表现不佳。截止2013年3月,已知仅有一条圈养成功存活的远洋白鳍鲨,这条鲨鱼目前生活在蒙特雷湾水族馆的外部海湾展览馆。这条鲨鱼还曾在《鲨鱼周》的一期特别节目《玻璃下的鲨鱼》(Sharks Under Glass)中亮相。

视频

远洋白鳍鲨的秘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