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连珠山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连珠山镇隶属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地处密山市西部,东与密山镇为邻,西与黑台镇毗邻,南隔穆棱河与当壁镇相望,北与裴德镇接壤,距市区11千米,行政区域总面积210平方千米。

清末,连珠山镇一带被称为东八方;1980年5月,由连珠山镇公社改为连珠山镇。截至2018年末,连珠山镇户籍人口为16457人。2019年,连珠山镇下辖11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镇城区东侧。

2018年,连珠山镇有工业企业5个,其中规模以上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5个。[1]

建置沿革

清末,称东八方。

民国十四年(1925年),设连珠山保,属密山县。民国二十年(1931年),日本侵略者于此建筑军火仓库,重兵把守,称西大营。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设连珠山区。

1950年9月,改名第十区。

1956年3月,分为东方红、工建2乡。

1957年9月,工建乡改为连珠山镇;同年8月,并人东方红公社。

1959年3月,析东方红公社置连珠山镇公社。

1980年5月,珠山镇公社改连珠山镇。

行政区划

2011年,连珠山镇下辖连珠山、保安、沙岗、永新、发展、新发、东方红、新忠、解放、红光、永泉11个行政村。

2019年,连珠山镇下辖沙岗村、保安村、永新村、发展村、新发村、永泉村、新忠村、东方红村、解放村、红光村、连珠山村11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镇城区东侧。[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连珠山镇地处密山市西部,东与密山镇为邻,西与黑台镇毗邻,南隔穆棱河与当壁镇相望,北与裴德镇接壤,距市区11千米,行政区域总面积21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连珠山镇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气候

连珠山镇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2574.2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37.8毫米。

自然资源

连珠山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以石墨为主,位于永泉村北部;野生动物主要有有狍子、免、獾子、狐狸、貉子、刺猬、松鼠、野鸭、大雁等;森林树种主要有落叶松、樟子松、杨树、桦树、椴树等。

人口

2011年,连珠山镇总人口33619人;总人口中,男性17184人,占51%;女性16435人,占49%;18岁以下5391人,占16%;18-35岁9073人,占27%;35-60岁14792人,占44%;60岁以上4363人,占13%;以汉族为主,达30745人,占91.5%;朝鲜族2874人,占8.5%。2011年,连珠山镇人口出生率6.4‰,人口死亡率4.6‰,人口自然增长率1.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47人。

截至2018年末,连珠山镇户籍人口为16457人。[3]

经济

连珠山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西瓜、香瓜、烤烟、地瓜、袋栽木耳为主,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山绵羊、黄牛为主。

2011年,连珠山镇农业总产值2.6亿元,农业耕地面积15.4万亩,人均4.6亩。2011年,连珠山镇生猪存栏53039头,山绵羊存栏18161只,黄牛存栏9320头,奶牛存栏615头。2011年,连珠山镇农民人均纯收入9800元。2011年,连珠山镇有工业企业10家,工业总产值0.8亿元。2011年,连珠山镇财政总收入778万元,比2010年增长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万元,比2010年增长5%。

2018年,连珠山镇有工业企业5个,其中规模以上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5个。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连珠山镇有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258人,专任教师15人;有小学2所,在校生1120人,专任教师52人,有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606人,专任教师64人,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文体事业

2011年末,连珠山镇有文化站和文化活动中心各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11个;公共有图书室8个,藏书800册;文艺活动主要有大秧歌表演、少数民族文艺节目表演、中老年健身操等。2011年末,连珠山镇有休闲体育广场10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0%。2011年末,连珠山镇有广播电视站1个;有线电视用9513户,有线电视覆盖率95%。

医疗卫生

2011年末,连珠山镇有卫生院2个,村卫生所10个,卫生室6个;病床32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张。

社会保障

2011年,连珠山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582户,人数937人,支出97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29人,支出6.9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41人,支出7.3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5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共23万元。2011年末,连珠山镇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9643人,参保率96%。[4]

交通

连珠山镇有牡东铁路横穿境内东西,设有四级站1个--连珠山站;省道有方虎公路过境,通往鸡西、虎林等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