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

作品名称: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

创作年代:明末清初

文学体裁:诗词

作者:吴伟业

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娄东诗派开创者吴伟业所作的一首诗词。

作者介绍

吴伟业 朝代:清代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汉族,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1]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代表作品《永和宫词》、《洛阳行》、《萧史青门曲》、《圆圆曲》等。

吴伟业他一生写诗千余首。著有《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梅村诗馀》,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史乘《绥寇纪略》,《春秋地理志》等。 

诗以宗法唐人为主,兼取宋代苏轼、陆游。《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其少作大抵才华艳发,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眠之致。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颇能概括其特色及前后变化。[2]

正文

寒潮冲废垒,火云烧赤冈。 四月到金陵,十日行大航。 平生游宦地,踪迹都遗忘。 道遇一园叟,问我来何方。 犹然认旧役,即事堪心伤。 开门延我坐,破壁低围墙。 却指灌莽中,此即为南厢。 衙舍成丘墟,佃种输租粮。 谋生改衣食,感旧存园庄。 艰难守兹土,不敢之他乡。 我因访故基,步步添思量。 面水背苍崖,中为所居堂。 四海罗生徒,六馆登文章。 松桧皆十围,钟筦声锵锵。 百顷摇澄潭,夹岸栽垂杨。 池上临华轩,菡萏吹芬芳。 谈笑尽贵游,花月倾壶觞。 其南有一亭,梧竹生微凉。 回头望鸡笼,庙貌诸侯王。 左李右邓沐,中坐徐与常。 霜髯见锋骨,老将东瓯汤。 配食十六侯,剑珮森成行。 得之为将相,宁复忧封疆。 北风江上急,万马朝腾骧。 重来访遗迹,落日唯牛羊。 吁嗟中山孙,志气胡勿昂! 生世苟如此,不如死道旁。 惜哉裸体辱,仍在功臣坊。 萧条同泰寺,南枕山之阳。 当时宝志公,妙塔天花香。 改葬施金棺,手诏追褒扬。 袈裟寄灵谷,制度由萧粱。 千尺观象台,太史书桢祥。 北望占旄头,夜夜愁光鋩。 高帝遗衣冠,月出修蒸尝。 图书盈玉几,弓剑堆金床。 承乏忝兼官,再拜陈衣裳。 南内因洒扫,铜龙启未央。 幽花生御榻,苔涩青仓琅。 离宫须望幸,执戟卫中郎。 万事今尽非,东逝如长江。 钟陵十万松,大者参天长。 根节犹青铜,屈曲苍皮僵。 不知何代物,同日遭斧创。 前此千百年,岂独无兴亡! 况自百姓伐,孰者非耕桑! 群生与草木,长养皆吾皇。 人理已澌灭,讲舍宜其荒。 独念四库书,卷轴夸缥缃。 孔庙铜牺尊,斑剥填青黄。 弃掷草莽间,零落谁收藏! 老翁见话久,妇子私相商。 人倦马亦疲,剪韭炊黄粱。 慎莫笑家贫,一一罗酒浆。 从头诉兵火,眼见尤悲怆。 大军从北来,百姓闻惊惶。

下令将入城,传箭需民房。 里正持府帖,佥在御赐廊。 插旗大道边,驱遣谁能当! 但求骨肉完,其敢携筐箱? 扶持杂幼稚,失散呼耶娘。 江南昔未乱,闾左称阜康。 马阮作相公,行事偏猖狂。 高镇争扬州,左兵来武昌。 积渐成乱离,记忆应难详。 下路初定来,官吏逾贪狼。 按籍缚富人,坐索干金装。 以此为才智,岂曰惟私囊。 今日解马草,明日修官塘。 诛求却到骨,皮肉俱生疮。 野老读诏书,新政求循良。 瓜畦亦有畔,沟水亦有防。 始信立国家,不可无纪纲。 春来雨水足,四野欣农忙。 父子力耕耘,得粟输官仓。 遭遇重太平,穷老其何妨! 薄暮难再留,瞑色犹青苍。 策马自此去,凄侧摧中肠。 顾羡此老翁,负耒歌沧浪。 牢落悲风尘,天地徒茫茫。[3]

作者生平

吴伟业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五月二十日出生于江苏太仓的一个读书人家中。吴伟业出生时,他母亲梦见一位身穿红衣的使者送来会元坊,因此,父母对小伟业寄寓了深切的期望。伟业七岁开始读家塾,十四岁能属文。著名学者张溥见到伟业的文章,感叹地说:“文章正印在此子矣!”于是收留吴伟业在门下受业,传授通今博古之学。

天启四年(1624年),张溥创立复社,吴伟业即成入室弟子,名重复社。崇祯四年(1631年),吴伟业参加会试,遭到乌程党人的诬陷,被指控徇私舞弊,幸亏崇祯帝调阅会元试卷,亲自在吴伟业的试卷上批上“正大博雅,足式诡靡”,才得以高中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同年,吴伟业奉旨归娶先室程氏,荣极一时。陈继儒描绘当时盛景说:“年少朱衣马上郎,春闱第一姓名香。泥金帖贮黄金屋,种玉人归白玉堂。”(《送吴榜眼奉旨归娶诗》)张溥也高兴地夸奖自己的弟子:“人间好事皆归子,日下清名不愧儒。”(《送吴骏公归娶诗》)

崇祯十年(1637年),吴伟业迁东宫讲读官,与温体仁党斗争剧烈。崇祯十一年(1638年),崇祯帝临场视学,观看皇子就学情况,亲问《尚书》大义,讲毕,获赐“龙团月片,甘瓜脆李”。十二年(1639年),再迁南京国子监司业。十三年(1640年),升中允谕德(太子官属)。十六年(1643年),升庶子。这段时期,吴伟业仕途之上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而这一切与崇祯帝对他的殊遇是密切相关的,他从内心感激崇祯帝。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先生里居,闻信,号痛欲自缢,为家人所觉。朱太淑人抱持泣曰:‘儿死,其如老人何?’乃已”(顾师轼《梅村先生年谱》)。出于对明王朝的依恋,特别是对崇祯帝的感恩心理,吴伟业在其编撰的《绥寇纪略》中,极力诋毁、攻击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政府召拜吴伟业为少詹事,居官仅两月,因与马士英、阮大铖等权臣不合,谢官归里。 对清朝政权,吴伟业开始采取的是消极的不合作的态度,在明亡以后长达十年的时间内,一直屏居乡里,保持名节

顺治十年(1653年),“诏举遗佚,荐郯交上”,有司再三敦逼,吴伟业控辞再四,二亲流涕相求,不得已乃应诏入都,授秘书院侍讲,寻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伟业借口身体有病,辞官请假归里。

对这段历史,吴伟业内心深感耻辱,晚年以仕清为“误尽平生”之憾事。民国蒋芷侪《都门识小录》载:“昔吴梅村宫詹,尝于席上观伶人演《烂柯山》(即《买臣休妻》),某伶于科白时,大声对梅村曰:‘姓朱的有甚亏负于你?’梅村为之面赤。”他的好友侯方域(朝宗)在顺治九年(1652年)贻书相约,终隐林泉,杜门不通。后侯方域去世,吴伟业在《怀古兼吊侯朝宗诗》中万分悲痛地自责:“死生总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尊。”

康熙十年(1671年)夏季,江南酷热,吴伟业“旧疾大作,痰声如锯,胸动若杵”(《致冒辟疆书》),他预感自己不久于人世,便留下遗言:“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险,无一境不尝艰辛,实为天下大苦人。吾死后,敛以僧装,葬吾于邓尉灵岩相近,墓前立一圆石,日:‘诗人吴梅村之墓’。”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代大诗人吴伟业病逝,葬于苏州元墓山之北。[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