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道德風險

增加 547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僑委會2022/09/23] 正在紐約訪問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召開記者會表示,日本為了防疫而採取的邊境管制,將從10月11日起撤除入境人數上限,個人旅行也解禁,入境人士若短期停留也可以免除簽證。*日本經濟新聞電子版報導,岸田在美國紐約發表上述的措施,期待能發揮日圓貶值,擴大招攬外籍觀光客訪日,以刺激日本經濟。'''道德風險'''(moral hazard)是在 [[ 資訊不對稱 ]] 條件下,不確定或不完全合同使得負有責任的經濟行為主體不承擔其行動的全部後果,在最大化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於他人行動的現象。*概念起源於海上保險,1963年美國數理 [[ 經濟學家 ]] 阿羅將此概念引入到經濟學中來,指出道德風險是個體行為由於受到保險的保障而發生變化的傾向。*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相對于逆向選擇的事後 [[ 機會主義 ]] 行為,是交易的一方由於難以觀測或監督另一方的行動而導致的風險。
*道德風險一詞是源於研究保險合同時提出的一個概念; 簡單地說,由於機會主義行為而帶來更大風險的情形稱為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是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的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或者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後果時所採取的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
*道德風險是指參與合約的一方所面臨的對方可能改變行為而損害到本方利益的風險。
*當某人獲得某保險公司的保險,由於此時某人行為的成本由那個保險公司部分或全部承擔。
*此時保險公司面臨著道德風險; 如果此人違約造成了損失,他自己並不承擔全部責任,而 [[ 保險公司 ]] 往往需要承擔大部分後果。
*此時某人缺少不違約的激勵,所以只能靠他的道德自律; 他隨時可以改變行為造成保險公司的損失,而保險公司要承擔損失的風險。
*被保險人行為的改變有2種類型; 第一種為危險的行為本身導致的稱為事前道德風險(ex-ante moral hazard); 在這種類型,被保險人會以危險的態度來行動,而導致保險公司必需支付更多的負面結果。
*壽險業者表示,投保時雖會詢問民眾體況、辦理體檢等方式來調查被保人狀況,但最瞭解體況的往往是被保人本身,如被保人刻意隱瞞體況不佳,保險公司可能因資訊不對稱導致評估核保時產生誤差,進而造成保險公司低估風險而蒙受損失。
*而因資訊不對稱造成保險逆選擇也會衍生道德風險問題,亦即當被保人成功核保後,認為既然已有保險就忽略對財產及身體的維護。
*逆選擇可能造成某些保單大幅增加理賠金額,業者通常是以調漲保費因應,但可能就會讓健康的人不想續保,而風險愈高的人愈想投保,反而讓狀況更加惡化。 <ref name="經濟日報">{{cite web |url=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2229/6095797 | title= 保險小百科/保險逆選擇 有道德風險 | language=zh | date=2022-02-14 | publisher=經濟日報| author=記者陳芝瑄| accessdate=2022-09-2223}}</ref>
https://images1.epochhk.com/pictures/188348/GettyImages-806924788@1200x1200.jpg
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21-02-26/87158764
*比如說前不久,美僑商會和歐僑商會發出聯合聲明,針對政府部門政治力介入許多投資案,讓外資的投資行為受阻表達關切。
*其中政府對於中嘉案的干預,就是一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如果政府的政策有透明性,可以增加民眾(或企業)對於政策的了解,從而減少政府和民眾訊息不對稱的問題;另一方面,如果政府政策有一致性和可預測性,將可大幅減少民眾(或企業)決策上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也比較可以避免政府的道德危險。  <ref name="遠見 電子報雜誌">{{cite web |url=https://www.gvm.com.tw/article/22333 | title= 三大策略,避免政府道德危險 | language=zh | date=2016-10-28 | publisher=遠見 電子報雜誌| author=林祖嘉 | accessdate=2022-09-2223}}</ref>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521 教育心理學;教學;課程]]
[[Category:503 社會科學教育及研究]]
6,5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