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遣唐使

增加 1,66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File:遣唐使1.jpg|缩略图|[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1083476020114976&wfr=spider&for=pc 原图链接]遣唐使:為7至9世紀時[[日本]]派遣往[[唐朝]]的官方[[使節]],成為[[华夏文化]]在日本传播達到極盛時期的載體。]]
{{Japanese|image=Japanese embassy to the Tang court.jpg|width=300px|遣唐使|けんとうし|Kentōshi}}
'''遣唐使''' 為7至9世紀時[[日本]]派遣往[[唐朝]]的官方[[使節]],成為[[华夏文化]]在日本传播達到極盛時期的載體。[[File:Kentoshi-sen Osaka port Japan01n.jpg|缩略图|大阪遣唐使船複製品]]
==遣唐使的派遣==
[[File:Kentoshi route遣唐使2.pngjpg|300px缩略图|right|thumb| [https://baike.baidu.com/pic/%E9%81%A3%E5%94%90%E4%BD%BF/2398317/0/5202e5f2ec056276b07ec5df?fr=lemma&ct=single#aid=0&pic=5202e5f2ec056276b07ec5df 原图链接] 遣唐使的航路]] 
遣唐使延續了過往[[日本]][[遣隋使]]前往[[中國]]擔任使節。首任遣唐使是公元630年的[[犬上御田鍬]]。此後日本陸續都有使節派遣往唐朝達十多回合,直到894年由[[菅原道真]]建議廢止後再沒有繼續。中間時間長達200多年。使唐文化及佛教文化在日本的廣泛傳播作出重大貢獻。
 
[[File:遣唐使3.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9%81%A3%E5%94%90%E4%BD%BF/2398317/0/5202e5f2ec056276b07ec5df?fr=lemma&ct=single#aid=0&pic=0b07ec1f81329a06f624e486 原图链接]遣唐使路线图]]
遣唐使的派遣目的,除了與唐朝表示友好、以及把先進的唐朝制度及文化吸收輸入以外,亦包括搜集[[朝鮮半島]]及[[東亚]]地區的[[情報]]。
遣唐使的派遣不一定只有一位使節前往。而當有多於一人參與之時,會區分“大使”及“副使”,有時還有位於大使上的押使。而隨遣唐使被派遣往唐朝的,亦包括有[[留學生]]及[[僧人]]。每次出海,都有400-500人乘坐4艘船渡海。遣唐使船一行人在出發前,都會帶同船舳先到[[大坂]][[住吉]]的[[住吉大社]],祈求[[住吉大神]]保祐海上安全。之後,整船人從[[住吉津]]開始出發,經[[住吉細江]]前往[[大坂灣]],再去到[[難波津]]。經過[[瀨戶內海]]到達[[福岡]]的[[那津]],再前往[[玄界灘]]。過去日本與[[朝鮮半島]]友好之時,會在朝鮮半島北岸登陸,然後經陸路進入唐朝。但自從日本與[[新羅]]交惡之後,改為由海路直接前往中國。由於當時日本的航海技術尚未完全成熟,在大海航行的遣唐一行經常遇到海難。
遣唐使的派遣不一定只有一位使節前往。而當有多於一人參與之時,會區分“大使”及“副使”,有時還有位於大使上的押使。而隨遣唐使被派遣往唐朝的,亦包括有[[留學生]]及[[僧人]]。每次出海,都有400-500人乘坐4艘船渡海。遣唐使船一行人在出發前,都會帶同船舳先到[[大坂]][[住吉]]的[[住吉大社]],祈求[[住吉大神]]保祐海上安全。之後,整船人從[[住吉津]]開始出發,經[[住吉細江]]前往[[大坂灣]],再去到[[難波津]]。經過[[瀨戶內海]]到達[[福岡]]的[[那津]],再前往[[玄界灘]]。
 
[[File:遣唐使4.gif|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9%81%A3%E5%94%90%E4%BD%BF/2398317/0/5202e5f2ec056276b07ec5df?fr=lemma&ct=single#aid=0&pic=6f061d950a7b0208a847439664d9f2d3572cc83f 原图链接]]遣唐使路线图]
 
過去日本與[[朝鮮半島]]友好之時,會在朝鮮半島北岸登陸,然後經陸路進入唐朝。但自從日本與[[新羅]]交惡之後,改為由海路直接前往中國。由於當時日本的航海技術尚未完全成熟,在大海航行的遣唐一行經常遇到海難。
 
[[File:遣唐使5.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9%81%A3%E5%94%90%E4%BD%BF/2398317/0/5202e5f2ec056276b07ec5df?fr=lemma&ct=single#aid=0&pic=730e0cf3d7ca7bcbf866b858b8096b63f624a8ac 原图链接]遣唐使]]
==遣唐使列表==
 
關於日本遣唐使的回數,[[藤家禮之助]]認為共12次。此為正式發遣且實際入唐的遣唐使總次數,不含送唐客使(送唐使歸國)或極有可能并未渡唐的日本使節,即第1次舒明天皇二年(630)遣唐使於唐太宗貞觀中入唐,至第12次仁明天皇承和五年(838)遣唐使於唐文宗時最後一次入唐。
 
[[File:遣唐使6.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9%81%A3%E5%94%90%E4%BD%BF/2398317/0/5202e5f2ec056276b07ec5df?fr=lemma&ct=single#aid=0&pic=faedab64034f78f0f7795f977f310a55b3191c67 原图链接]遣唐使:西安遣唐使碑]]
[[東野治之]]、[[王勇]]根據大使的任命記載,認為共20回。
18次以發遣次數計,去除日本詔令停止的天平十八年(746)與寬平六年(894)。前一次停止於李林甫專權時<ref>李林甫逼殺大臣韋堅、皇甫惟明及李適之前後</ref>。後一次停止於晚唐景福二年(893)昭宗時,入唐僧中瓘<ref>在此十二年前曾向日本朝廷傳達廢太子高岳親王(僧真如)的死訊,其時上距真如之死已逾十五年</ref>托唐商致書日本朝廷,備言“大唐凋敝”之狀<ref>各地軍閥不遜,大臣以死紓難而皇帝不能救</ref>,次年菅原道真上《請令諸公卿議定遣唐使進止狀》,日本解除遣唐使任命。
 
[[File:圆仁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9%81%A3%E5%94%90%E4%BD%BF/2398317/0/5202e5f2ec056276b07ec5df?fr=lemma&ct=single#aid=0&pic=034965f414f493bcf2d385a8 原图链接]遣唐使:圆仁]]
16次以實際渡海次數計,在18次的基礎上去除未出發的天平寶字五年(761)與同六年兩次,其時唐朝尚在平定安史之亂的尾聲中。
15次以實際入唐回數計,在16次的基礎上去除天平寶字三年(759)因唐朝安史之亂滯留渤海、未能完成使命的日本遣唐使。
 
[[File:遣唐使7.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9%81%A3%E5%94%90%E4%BD%BF/2398317/0/5202e5f2ec056276b07ec5df?fr=lemma&ct=single#aid=0&pic=906289ddc7695c515982ddb0 原图链接]遣唐使船]]
14次在15回的基礎上,去除遣唐大使被蠻族所戮、日本未持節入唐的齊明天皇五年(659)一次。
<references/>
[[Category: 遣唐使| 日本]]
[[Category:唐朝與日本關係]]
128,6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