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遣唐使

增加 38,93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Japanese[[File:遣唐使1.jpg|缩略图|japanese[http://baijiahao.baidu.com/s?id= 遣隋使|kana1601083476020114976&wfr= けんずいし|romajispider&for=Kensuishi}}''' pc 原图链接] 使''',:為7至9世紀時[[日本]][[推古天皇]]朝(倭国) 派遣 到隋国的使節團。從600年([[ 隋文帝唐朝]]的官方[[ 開皇使節]] 二十年)、607年(,成為[[ 隋煬帝华夏文化]][[大業]]三年)、608年([[隋煬帝]][[大業]]四年)、614年([[隋煬帝]][[大業]]十年)、618年([[隋煬帝]][[大業]]十四年)的18年之間至少有5次遣使入隋 在日本传播達到極盛時期的載體 到了唐时則稱為[[遣唐使]]
==第一次==''' 第一回始於[[開皇]]二十年(600年) 唐使''' 為7至9世紀時[[日本 書紀]] 》無記載。《派遣往[[ 隋書唐朝]] 》「東夷傳俀國傳」載有高祖文帝問遣使 對話:「開皇二十年,倭王姓阿每,字官方[[ 多利思北孤使節]], 號阿輩雞彌,遣使詣闕。上令所司訪其風俗。使者言倭王以天 兄,以 [[华夏文化]]在 為弟,天未明 本传播達到極盛 出聽政,跏趺坐,日出便停理務,雲委我弟。高祖曰:『此太無義理。』於是訓令改之 期的載體
== 第二 遣唐使的派遣== [[File:遣唐使2.jpg|缩略图|左|thumb|[https://baike.baidu.com/pic/%E9%81%A3%E5%94%90%E4%BD%BF/2398317/0/5202e5f2ec056276b07ec5df?fr=lemma&ct=single#aid=0&pic=5202e5f2ec056276b07ec5df 原图链接]遣唐使的航路]] 遣唐使延續了過往[[日本]][[遣隋使]]前往[[中國]]擔任使節。首任遣唐使是公元630年的[[犬上御田鍬]]。此後日本陸續都有使節派遣往唐朝達十多回合,直到894年由[[菅原道真]]建議廢止後再沒有繼續。中間時間長達200多年。使唐文化及佛教文化在日本的廣泛傳播作出重大貢獻。 [[File:遣唐使3.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9%81%A3%E5%94%90%E4%BD%BF/2398317/0/5202e5f2ec056276b07ec5df?fr=lemma&ct=single#aid=0&pic=0b07ec1f81329a06f624e486 原图链接]遣唐使路线图]] 遣唐使的派遣目的,除了與唐朝表示友好、以及把先進的唐朝制度及文化吸收輸入以外,亦包括搜集[[朝鮮半島]]及[[東亚]]地區的[[情報]]。 遣唐使的派遣不一定只有一位使節前往。而當有多於一人參與之時,會區分“大使”及“副使”,有時還有位於大使上的押使。而隨遣唐使被派遣往唐朝的,亦包括有[[留學生]]及[[僧人]]。每次出海,都有400-500人乘坐4艘船渡海。遣唐使船一行人在出發前,都會帶同船舳先到[[大坂]][[住吉]]的[[住吉大社]],祈求[[住吉大神]]保祐海上安全。之後,整船人從[[住吉津]]開始出發,經[[住吉細江]]前往[[大坂灣]],再去到[[難波津]]。經過[[瀨戶內海]]到達[[福岡]]的[[那津]],再前往[[玄界灘]]。 [[File:遣唐使4.gif|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9%81%A3%E5%94%90%E4%BD%BF/2398317/0/5202e5f2ec056276b07ec5df?fr=lemma&ct=single#aid=0&pic=6f061d950a7b0208a847439664d9f2d3572cc83f 原图链接]遣唐使路线图]] 過去日本與[[朝鮮半島]]友好之時,會在朝鮮半島北岸登陸,然後經陸路進入唐朝。但自從日本與[[新羅]]交惡之後,改為由海路直接前往中國。由於當時日本的航海技術尚未完全成熟,在大海航行的遣唐一行經常遇到海難。 [[File:遣唐使5.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9%81%A3%E5%94%90%E4%BD%BF/2398317/0/5202e5f2ec056276b07ec5df?fr=lemma&ct=single#aid=0&pic=730e0cf3d7ca7bcbf866b858b8096b63f624a8ac 原图链接]遣唐使]] ==背景== 四世纪中叶,大和朝廷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列岛]],日本国王曾多 向中国南朝政权遣使朝贡,并请求授予封号。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File:遣唐使6.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9%81%A3%E5%94%90%E4%BD%BF/2398317/0/5202e5f2ec056276b07ec5df?fr=lemma&ct=single#aid=0&pic=faedab64034f78f0f7795f977f310a55b3191c67 原图链接]遣唐使:西安遣唐使碑]] 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摄政,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而向中国派出了[[遣隋使]]。但是因为给隋炀帝的国书中对[[隋炀帝]]不敬,而引起隋炀帝的不悦。日本使者给隋炀帝的国书说“日出处天子至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称日本君主为“日出处天子”,称隋朝皇帝为“日没处天子”。隋炀帝看到后不高兴,对[[鸿胪卿]]说:“蛮夷的书信如果有无礼的,就不要拿来给我看了。”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建都[[长安]](今[[西安]])。唐帝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声威远扬,对 日本 書紀》 和[[亚洲]]各国都 記載607 巨大吸引力。而日本通过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对中国文化更加仰慕向往,出现学习模仿中国文化的热潮。623年。遣隋留学僧惠齐、惠日等人在留学中国多 后回国,同天皇报告大唐国是法律制度最完备的国家.建议派使节赴唐学习。为了实现更加直接有效地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决定组织大型遣唐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臣,并携带留学生、留学僧去中国。 ==目的== [[File:遣唐使7.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9%81%A3%E5%94%90%E4%BD%BF/2398317/0/5202e5f2ec056276b07ec5df?fr=lemma&ct=single#aid=0&pic=906289ddc7695c515982ddb0 原图链接]遣唐使船]] 遣唐使的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视使团人员的选拔,特别是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如[[高向玄理]]﹑[[吉备真备]]曾长期在中国留学;不少成员是文章博士,[[山上忆良]]﹑[[小野篁]]﹑[[菅原道真]]更是有名的文学之士 后二人受命而未成行)。有两家父子先后被任命为使臣,也是由于具有教养和经验,利于向唐朝学习。随行的留学生,如[[阿倍仲麻吕]]([[晁衡]])与诗人[[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归航受阻,留唐官至秘书监。橘逸势被唐人目为秀才。 入唐的医师﹑乐师﹑画师﹐和各行业的工匠,也都在自己行业中具有根柢,受到唐人 重,同时也从唐人获益。遣唐使大量输入中国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中国文化风靡日本封建社会上层,渗透到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正仓院所藏大量唐代文物,是遣唐使输入的中国物质文化。遣唐使对唐的赠品,和唐朝的答礼,实际是两国之间互通有无的贸易。 代,日本是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为了改变落后的现状并使 自己强大起来,必须学习借鉴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因此日本政府痛下决心向唐朝派遣自己的遣唐使 。为了促进日本国家的文明开化和更好地控制日本国的社会秩序,作为日本政治的基础和精神武器, 佛教兼集促进日本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多重目的。对当时的世界各国而言,对佛教的掌控能使本国摆脱旧有的传统政治体制的束缚,使国内臣民变得顺从,尊重统治阶级意旨,进而跻身于先进国家的行列。 从日本遣唐使派遣的背景和目的来看,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公元 630 — 659 年为第一阶段时期,为了服务于日本当时对唐朝外交的双重政策,遣唐使最先必须学习唐朝先进的政治体制,担负起改革日本国内政治体制的使命,以帮助其改革本国内落后的政治体制,并建立先进的唐朝式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其次与唐朝相对立,为建立倭本制和保护在[[朝鲜半岛]]的既得利益,大力推进地域册封体制。可见为推进日本国内的大化改新等诸项改革, 遣唐使既要吸收借鉴唐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先进经验,又要为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探察与调和唐朝在朝鲜半岛的利益。 公元 665 — 669 年为第二阶段时期,因日本的地理位置和经济落后等原因,日本国长期处于被东亚诸国孤立的境地 。为改变日本地理上孤立的现状和落后闭锁局面,在新罗一统半岛朝鲜之后为了表示自己与唐朝之亲和关系和改变自己所处的不利状况,日本曾先后两次派遣唐使前往唐朝 。 公元 702 — 752 年为第三阶段时期,此时的唐朝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及技术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正值鼎盛期。故此,为了将唐朝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资料带回日本岛国,并促进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日本先后四次派遣了遣唐使来中土大唐,以全面广泛地借鉴吸收唐朝的先进文化和技术 。历史证明,日本当时的[[奈良文化]]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繁荣时期 。 公元 777 — 838 年为第四阶段时期,此时的唐朝日趋显出衰落的迹象。在察觉到唐朝此时动荡不安且不宜久留之后,日本僧人便立即向当时的日本 天皇 递交了国书,以建议尽可能地减少派遣遣唐使的数量与次数 所以, 相比较于其他的历史时期,日本此时期派遣的遣唐使无论是在次数还是在人数上都减少了很多 。 与之相配合,这一时期遣唐使的主要任务:一则是劝诱、迎回尚滞留在唐朝生活学习的日本学者和学问僧侣;二则是为了表达对以前在唐朝去世的日本国派出的使节和学习交流的文人的哀思,进行祭奠事宜 。  ==路线== 遣唐使在难波(今日本[[大阪]])登舟,通过[[濑户内海]],从博多(今日本[[福冈]])出发。从 7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约四 间,航线采取北路,即沿朝鲜半岛西岸北行,再沿辽东半岛南岸西行,跨过渤海,在[[山东半岛]]登陆,再由陆路西赴经过洛阳﹑最后到长安。这条航线大部分是沿海岸航行,比较安全,船只遇难情况较少。以后[[新罗]]灭[[百济]]﹑[[高句丽]],统一半岛,与 日本关系一度不甚融洽。 于是遣唐使船在7世纪70年代到8世纪60年代这一百年间,改取南岛路,即由[[ 聖德太 九州]]南下,沿南方的[[种 岛]]﹑屋久岛﹑奄美诸岛,向西北横跨中国东海,在长江口登陆,再由运河北上。这条航线主要航行于渺茫无边的东海上,难以靠岸,危险较大。北路和南岛路都需航行三十天左右,甚至更长时间。 8世纪70年代以后,直到停止遣唐使前,航线改取南路,即由九州西边的五岛列岛径向西南,横渡[[东海]],在[[长江]]口的[[苏州]] ﹑[[明州]]一带登陆,转由运河北上。这条航线所需时间较短,一般十天左右,甚至三天可达,但风涛之险基本上与南岛路相同。  ==规模== 遣唐使团的规模初期约一、二百人,仅一、二艘船,到中、后期规模庞大,一般约五百余人,四艘船,最多是838年第十七次竟达651人。使团成员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录事等官员,还有文书、医生、翻译、画师、乐师等各类随员和工匠水手。此外,每次还带有若干名留学生和学问僧。 日本朝廷选拔的使臣大多为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悉唐朝情况的第一流人才。甚至相貌风采、举止言辞也不同凡响,就是随员也至少有一技之长,至于留学生与学问僧也均为优秀的青年,有的在留学前已在国内崭露头角,学成归来一般均有一定建树。日本政府之所以精选这样强大阵容的遣唐使团,就是为了更好地吸学生活,赐物几乎与副使相同。遣唐使一旦安全回国,立即奏报朝廷,进京后举行盛大欢迎仪式。使臣奉还节刀,表示使命完成,天皇则为使臣晋级加官,赏赐褒奖,并优恤死难者。 遣唐使团在中国受到盛情接待。唐朝有关州府得到使团抵达的报告后,马上迎进馆舍,安排食宿,一面飞奏朝廷。地方政府 专差护送获准进京的使团主要成员去长安,路途一切费用均由中国政府负担。遣唐使抵长安后有唐廷内使引马出迎,奉酒肉慰劳,随后上马由内使导入京城,住进四方馆,由监使负责接待。按着遣唐使呈上贡物,唐皇下诏嘉奖,接见日本使臣,并在内殿赐宴,还给使臣授爵赏赐。 遣唐使臣在长安和内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处参观访问和买书购物,充分领略唐朝风土人情。遣唐使归国前照例有饯别仪式,设宴畅饮,赠赐礼物,珍重惜别。最后遣唐使一行由内使监送至沿海,乘船返回日本。 ==困难== 日本派遣遣唐使,财力负担很重。从任命使臣到出发,需准备两三年,包括造船,筹办礼品﹑衣粮﹑药物﹑薪俸﹑留学生和留学僧在唐费用等等。采取南岛路和南路时,还不掌握季风规律,海上惊涛骇浪,随时会把船裂为两截。几乎往返途中总有船只遇难,只有一次来去平安。因此, 唐使不仅出发前祷告神佛,航行中还祈祷佛教的观音﹑神道的住吉大神以至新罗神。受命为遣唐使虽是荣誉,也有人怕危险而畏缩不前。采取北路时,遣唐使平均约七年半一次,以后由十二年半到二十年一次。 838年以后,经过五十五年才考虑派遣,最后终于停止。这固然与日本吸取唐文化趋于饱和,和唐朝之日益衰落有关,同时,也由于负担沉重和航行艰险。9世纪以后,往来中日之间的唐朝和新罗商船大为增多。唐朝商船掌握季候风规律,一般七月间乘西南风赴日,三﹑四月或八月乘东北风返回。这些商船航程需时较短,遇难可能较少,往来的间隔也较短。因此出现不少短期勾留的还学生,如日僧[[惠萼]]在9世纪中叶曾三次来往中日之间。遣唐使虽然停止,并没有妨碍中日文化继续交流。 ==贡献== 遣唐使的贡献首先是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遣唐便在长安如饥似渴地考察学习,博览群书,回国后参与枢要,仿行唐制,如“[[大宝法令]]”即以唐代律令为规范制定的。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番人才。818年,嵯峨天皇根据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议,下诏改走礼仪,并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 大日本史]]》卷123)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仿效中国。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平。遣唐使每次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朝 妹子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白居易]] 等唐代著名诗人的诗集在日本广泛流传。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日本民族文化。 甚至围棋等技艺和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遣唐使团中常有日本画师、乐师以至围棋高手赴唐访师学艺、观摩比赛。 入唐留学生姓名可考的只二十余人,而随遣唐使 商船入唐僧人,见于文献的达九十余人。他们在中国巡礼名山,求师问法,带回大量佛经﹑佛像﹑佛具等,同时传入与佛教相关联的绘画﹑雕刻等,对促进日本文化的发展起了作用。[[最澄]]﹑[[空海]]分别创立了日本的[[天台宗]]和[[真言宗]],并且仿效唐朝,开创了日本佛教在山岳建寺的风气。空海所著《文镜秘府论》﹑《篆隶万象名义》,圆仁留唐十年的日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研究中国和日本的文艺批评﹑文字学和历史的重要文献。 遣唐使回日,唐朝有时派遣“送使”同去。由于航行艰险, 们往往居 下来,归化日本。如[[沈惟岳]]﹑[[袁晋卿]]等,见于日本史书的有十余人,都在日本朝廷任职。唐朝僧人也有随遣唐使赴日的,最著名的是东渡传授戒律的鉴真。随遣唐使船到日本的,还有[[天竺]]﹑[[西域]]﹑[[南海]]的人,不少受[[波斯]]﹑[[印度]]影响的唐朝文物,也输入日本。[[丝绸之路]]东端延至日本﹐遣唐使也是有作用的。 [[File:圆仁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9%81%A3%E5%94%90%E4%BD%BF/2398317/0/5202e5f2ec056276b07ec5df?fr=lemma&ct=single#aid=0&pic=034965f414f493bcf2d385a8 原图链接]遣唐使:圆仁]] ==废止== 北宋时,日本僧人[[奝然]]来华,受到比遣唐使更高的礼遇。《[[宋史]]》云:“太宗召见奝然,存抚之甚,厚赐紫衣。于太平兴国寺,上闻其国王一姓传继,臣下皆世官。因叹息谓宰相曰:“此岛夷耳,乃世祚遐久,其臣亦继袭不绝,此盖古之道也。中国自唐季之乱,宇县分裂,梁、周五代享历尤促,大臣世胄,鲜能嗣续。朕虽德惭往圣,常夙夜寅畏,讲求治本,不敢暇逸。建无穷之业,垂可久之范,亦以为子孙之计,使大臣之后世袭禄位,此朕之心焉。” 遣唐使于公元895年废止,其原因除唐朝政局动荡不安以外,还有经过二百多年的吸引移植唐代文化,已基本上完成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开始萌 具有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因此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已不那么迫切。而且每次遣唐使耗费巨大,加上路程艰辛,也令使臣视为畏途。而唐朝赴日贸易也不断增加,也弥补过去靠遣唐使解决对唐货的需求。因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了已任命而未出发的第十九次遣唐大使的奏请,于次年正式宣布停派遣唐使。  ==评价== 日本统治者为了平复内政的混乱,确立宪法,因此以当时最发达国家唐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为目标,远渡来到中国。遣唐使们在航海技术未发达时,乘坐简易的使船,为了完成任务拼命地来 隋國 中国。遣唐使团内有很多成员,他们各自担任不同的工作,齐心协力共渡难关。遣唐使们在中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吸收隋國 学成归国的人给日本的 政治 、文化、经济等方面带来了显著的影响,还促进了中日的贸易往来。另外,也有很多的遣唐使留在了中国,为唐朝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这谦虚好学,不畏困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在现在如此发达的科技下,跟以前相比我们有着各种方便与优势,因此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缔造一个和谐共进的社会! 由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是先进的、并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有所贡献的科学文化知识,不管是古今中外,也不管他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都不应排斥。而应抱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善待善学善取善用,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光和襟怀,正确对待那无法避免的文化冲突问题,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关资料== ===遣唐使船=== 在[[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展现从中国流传至日本的文化千年传承的历史演进,以重现历史的方式来纪念那些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先驱。为此,日本角川文化振兴财团投入巨资,领衔推出了“‘遣唐使船’再现计划”,依据历史资料、按当年尺寸和结构仿 的“遣唐使船”已在张家港市长明造船有限公司建成,经水上调试后将于近日运回日本。 重建的这艘“遣唐使船”船长33.6米,宽9.2米,头尾高翘,共分三层,通体以红白为主色,船体内核为钢结构,以柴油为动力,但外表皆为木质结构,不仅帆、桨、锚、舵等一应俱全,在顶层当年遣唐使们用以祈祷的佛龛内还陈列着一列辟邪的鱼叉和铜钟。据介绍,这艘“遣唐使船”是以日本[[飞鸟时代]]到[[平安时代]](公元7世纪-9世纪)的“遣唐使船”为蓝本重建的,为了最大程 重现其历史原貌,所有细节均经过专家反复考证。 ===史料相关===朝鲜半岛三足鼎立日本趁火升起狼烟 据史料记载:公元4世纪,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百济、新罗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百济因受到高句丽和新罗的威胁,想借日本之力进行对抗。而日本则企图利用这种形势 ,在 朝鲜半岛建立自己的统治势力。 4世纪60年代,日本大和(奈良)朝廷出兵侵略新罗,征服弁韩之地(今[[韩国]][[庆尚南道]]),设“日本府”进行统治。百济由此成为日本的朝贡国。4世纪末,随着日本国土统一、国力增强,大和朝廷又多次入侵朝鲜半岛。 公元594年,高句丽、百济、新罗开始向[[ 朝]]朝贡。日本也于600年向隋朝派遣使节。622年,唐朝与高句丽、百济、新罗建立册封关系。7世纪中叶,朝鲜半岛纷争升级。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合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660年,唐高宗派大将率水陆联军13万前往救援,大败百济,俘获其国王。同年九十月间,百济两次派遣使者到日本朝廷,请求援助,并要求送还在日本作人质的丰璋王子。 大化改新后 日本,开始由农奴制向封建制转化。为了转移国内守旧势力的锋芒和人民群众的不满,扩大在朝鲜半岛的影响,日本借机出兵朝鲜半岛。于是,朝鲜半岛的纠纷扩大为东亚地区的国际争端。 白村江上战火纷飞盛唐战捷倭国败北 661年正月(农历,下同),日本[[齐明天皇]]和中大兄皇子(后来的[[天智天皇]],668年即位)亲赴九州,欲统兵渡海西征。但齐明女皇因旅途劳顿,于当年七月病死,出征计划被迫推迟。八月,中大兄皇子监国,令先遣部队及辎重渡海。九月,5000日军护送百济丰璋王子归国即位。 龙朔二年(662),熊津都督[[刘仁愿]]、带方州刺史[[刘仁轨]]在熊津之东大破百济:刘仁愿、刘仁轨先是攻占百济的支罗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栅,杀死以及俘获很多敌军,分兵守之;百济增加军队防守险要的真岘城;随后刘仁轨仍然攻占了真岘城,打通了新罗运粮之路。刘仁愿上奏请增加士兵。诏发淄、青、莱、海之兵七千人去熊津。  百济王派使者到高句丽、倭国(日本)求援军来抵抗唐军。  662年正月,日本向百济赠送大批物资。同年五月,日本将军率舟师170艘增援。日本本土则“修缮兵甲、各具船舶、储设军粮”,随时准备渡海作战。663年三月,日本又增兵2.7万人,唐朝也任命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统舟7000进驻熊津城(今韩国公州)。唐军与新罗军队于八月十三日包围了百济王所在的周留城(今韩国扶安)。至此,白村江海战拉开序幕。 663年八月十七日,唐将刘仁愿、孙仁师与新罗王率陆军团团围住周留城。唐将刘仁轨、[[杜爽]]与[[百济]]降将[[扶余隆]]则带领战船170艘列阵白村江口。八月二十七日,日本援军万余人,分乘战船千艘,与唐朝水军不期而遇。《三国史记》中描述道:“此时倭国船兵,来助百济。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新罗骁骑,为汉前锋,先破岸阵。” 翌日,日军诸将与百济王商讨对策。他们依仗兵力优势,妄言“我等争先,彼应自退”,遂未加整顿部署,便“率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结果,唐军“左右夹船绕战”,巧施包抄合击之术,致使日军“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 龙朔三年癸(663),百济与日本援助高句丽。孙仁师、刘仁愿与新罗王[[法敏]]率陆军前进,没有遇到日本军。刘仁轨率水军与粮船从熊津入白江,在白江口遇到日本军。刘仁轨指挥唐军四次击败日本军,焚烧日本船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济王丰逃到高句丽,王子忠胜、忠志等率众投降,百济全部被平定,只剩下任存城还没被唐军攻下。黑齿常之投降于唐军。不久之后唐军攻占任存城。 战后,百济丰璋王逃亡高句丽,残军尽皆投降,百济复国化为泡影。 大唐一战江山扬 东亚地区重定格局 [[白村江战役]],基本上决定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百济灭亡后,667年,唐朝和新罗联军乘机进攻,翌年攻陷[[平壤]],存在705年之久的高句丽灭亡。 白村江之战,促使日本退守本土,九百余年(至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间未敢再大规模入侵朝鲜半岛。白村江战败后,日本中大兄皇子深恐唐朝与新罗军队进攻日本本土,于是从664年起,花费巨资,先后构建了四道防线。其中,日本在九州的太宰府建“水城”,它实际上是一座用于防御的土坝,坝长1.2公里,底部宽80米,高十余米,外侧是一条5米深的水沟。为了保险,667年,日本将都城从飞鸟迁至近江大津宫。然而,唐朝和新罗的军队并没有乘胜进军日本本土…… 白村江战役后的古代日本,在朝鲜惨败后,深知自己不是中国的对手,若不赶紧求和,唐朝一旦下决心发动进攻日本连还手之力都没有。自此以后,日本连连派“遣唐使”赴华,对大唐天子毕恭毕敬。日本遣唐使到中国来只是倾力学习唐朝文化,不再向朝廷要求册封,甚至甘心于等同“蕃国”。其国策也由过去的地区政治进取转向了内敛、和平、发展的方向。这就使日本在吸收唐朝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很快发展,又成为东亚强国。 纵观历史,那场中日白村江战役规模虽不大但却使日本彻底放弃了抵抗意志。结束了新罗与百济间的长期纠纷,日本败北的直接后果,是停止了对朝鲜半岛的扩张,大约在千余年之内,未曾向朝鲜半岛用兵。自此之后一直到明末除了海盗滋扰,日本再无妄动之举。从此派大量遣唐使频繁来华,虔诚地吸收、学习着盛唐的文化等。 ==井真成== [[中国西北大学]]在2019年10月1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发现了一块8世纪初期日本遣唐使的墓志(放在墓内,记录死者生平的方形石块)。这一消息在日本引起巨大反响,日本《[[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产经新闻]]》等各大报均在头版做了详细报道。 井真成负责管理皇帝服饰 据报道,西北大学发现的这块墓志是中国首次发现的遣唐使客死中国的实物记录。该墓志上刻著“赠尚衣丰御井公墓并序: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该墓志还记载著这位姓井的日本遣唐使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并作为正式官吏侍奉朝廷。他在开元22年(公元734年)因患急病去世,享年36岁。当时的[[唐玄宗]]十分痛惜,追封他为尚衣丰御(负责管理皇帝服饰的五品官)。墓志上还写著“客死他乡,魂归故里”。 “日本”称号“提前出现” 有关专家根据墓志的记载分析说,新发现的这个叫“井真成”的遣唐使虽然在中日两国的文献中都没有记载,但应该是随唐玄宗开元5年(公元717年)的第八批遣唐使来到长安(现在的西安)的,和中日友好交流史上十分著名,受到唐玄宗重用的[[阿倍仲麻吕]]等人是同期生。 日本专家认为,这块墓志对研究古代[[东亚]]交流史具有重大意义,可以使后人更多地了解遣唐使,也反映了日中交流史上的一个侧面。而且,这块墓志还表明,中国早在唐朝开元年间就将现在的日本正式称为“日本”,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明确“日本”国号的标记。 创价大学文学部教授、中国古代史专家[[池田温]]说,中国虽然出土了5000多件唐代墓志,但发现记载有“日本”国号的墓志则是首次。井真成死后被唐朝皇帝追封为“尚衣丰御”,这是个很高的官职,它表明日本遣唐使受到了很高的待遇。这也是日中交流史上十分珍贵的史料。奈良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町田章]]也认为,历史上记载的奈良时代的遣唐使资料不多,这块墓志的发现对详细了解遣唐使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遣唐使列表== 關於日本遣唐使的回數,[[藤家禮之助]]認為共12次。此為正式發遣且實際入唐的遣唐使總次數,不含送唐客使(送唐使歸國)或極有可能并未渡唐的日本使節,即第1次舒明天皇二年(630)遣唐使於唐太宗貞觀中入唐,至第12次仁明天皇承和五年(838)遣唐使於唐文宗時最後一次入唐。 [[東野治之]]、[[王勇]]根據大使的任命記載,認 「蘇 共20回。 18次以發遣次數計,去除日本詔令停止的天平十八年(746)與寬平六年(894)。前一次停止於李林甫專權時<ref>李林甫逼殺大臣韋堅、皇甫惟明及李適之前後</ref>。後一次停止於晚唐景福二年(893)昭宗時,入唐僧中瓘<ref>在此十二年前曾向日本朝廷傳達廢太子高岳親王(僧真如)的死訊,其時上距真如之死已逾十五年</ref>托唐商致書日本朝廷,備言“大唐凋敝”之狀<ref>各地軍閥不遜,大臣以死紓難而皇帝不能救</ref>,次年菅原道真上《請令諸公卿議定遣唐使進止狀》,日本解除遣唐使任命。 16次以實際渡海次數計,在18次的基礎上去除未出發的天平寶字五年(761)與同六年兩次,其時唐朝尚在平定安史之亂的尾聲中。 15次以實際入唐回數計,在16次的基礎上去除天平寶字三年(759) 高」 唐朝安史之亂滯留渤海、未能完成使命的日本遣唐使。 14次在15回的基礎上,去除遣唐大使被蠻族所戮、日本未持節入唐的齊明天皇五年(659)一次。 以上諸說未有定論,舊時教科書以15回為多見
== 遣隋使列表 ==
關於日本派遣遣隋使的次數,有不同種說法。但根據《[[日本書紀]]》和《[[隋書]]》的記載來看,其次數不少於5次。
{|border="1" frame="box" rules="all"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 style="font-size:smaller;"
|+'''日本遣 使一覽'''
|-bgcolor="#EEEEEE"
!次数||出發年||歸國年|| 遣隋 大使||副 使||其他派遣者||船數||備 |-|align="center"|1||舒明2年<br />(630年)||舒明4年<br />(632年)||[[犬上御田鍬]]|| || [[藥師惠日]] || ||唐使[[高表仁]]赴日,<br/>僧[[旻]]歸國|-|align="center"|2||白雉4年<br />(653年)||白雉5年<br />(654年)||吉士長丹、<br/>高田根麻呂||吉士駒、<br>掃守小麻呂||[[道昭]]、<br/>[[定惠]]||align="center"|2||第2船在赴唐朝途中遭難|-|align="center"|3||白雉5年<br />(654年)||齊明元年<br />(655年)|| [[高向玄理]](押使)、<br>[[河邊麻呂]]||藥師惠日|| ||align="center"|2||高向玄理在回國途中死於唐朝境內|-|align="center"|4||齊明5年<br />(659年)||齊明7年<br />(661年)||[[坂合部石布]]||[[津守吉祥]]||[[伊吉博德]]||align="center"|2|| 出處第1船在赴唐途中漂流南海島嶼,坂合部石布為當地人殺害
|-
|align="center"|15|| ? 天智4年<br />(665年)|| 600 天智6年<br />(667 )||colspan="2"| ? (送唐客使)守大石 || 坂合部石積、<br>吉士岐彌、<br>吉士針間|| || 《隋書·倭 送唐使劉德高歸 傳》。唐使法聰赴日
|-
|align="center"|2(6)|| 607 天智6年<br />(667 || 608 天智7 <br />(668年)|| colspan="2"|(送唐客使)[[ 小野妹子伊吉博德]] || || 持國書赴隋,隋遣[[裴世清]]赴日  || 《日本書紀》<br>《隋書·倭 送唐使法聰歸 傳》。不知是否出發赴唐
|-
|align="center"|?7|| ? 天智8年<br />(669年)||不明|| 608年 河內鯨|| ? ||  || 不知與608年至609年的遣隋使是否是同一次  || 《隋書·煬帝紀》第5次至第7次可能在駐留百濟中與唐軍交渉
|-
|align="center"|38|| 608 大寶2年<br />(702 || 609 慶雲元 || [[小野妹子]]<br/>[[吉士雄成]] (704年)|| '''學生''':<br>[[ 倭漢直福因]]<br>[[奈羅譯語惠明粟田真人]](執節使)、<br>[[ 向漢人玄理]]<br>[[新漢人 橋笠間|| 坂合部 圀]]<br>'''學問僧''':<br>分 ||[[ 新漢人日文山上憶良]] (即[[ 僧旻]])<br>[[南淵請安道慈]] || 入隋留學。隋使裴世清歸國 align="center"|4|| 《日本書紀》<br>《 隋書·倭國傳》 
|-
|align="center"|49|| ? 養老元年<br />(717年)|| 610 養老2 <br />(718年)||多治比縣守(押使)、<br>大伴山守| ? |藤原馬養| |[[阿倍仲麻呂]]、<br>[[吉備真備]]、<br>[[玄昉]]、<br>[[井真成]]| |align="center"| 《隋書·煬帝紀》4|| 
|-
|align="center"|510|| 614 天平5 <br />(733年)|| 615 天平7 <br />(735年)||多治比廣成|| 中臣名代||[[平群廣成]]、<br>[[大伴古麻呂]]||align="center"|4| |歸途中第3船遇風浪,平群廣成漂流[[ 占城|崑崙國]]。天平11年(739年)10月27日歸國。第4船遇風未歸|-|align="center"|(11)||天平18年<br />(746年)||align="center"| - ||[[石 御田鍬乙麻呂]]|| || ||align="center"|-||停止|-|align="center"|12||天平勝寶4年<br />(752年)||天平勝寶6年<br />(754年)||[[藤原清河]] || [[吉備真備]]、<br>大伴古麻呂|| ||align="center"|4||[[鑑真]]赴日。第1船在歸途遭遇風浪沉沒,藤原清河與阿倍仲麻呂未歸|-|align="center"|13||天平寶字3年<br />(759年)||天平寶字5年<br />(761年)||colspan="2"| [[高元度]](迎入唐大使使)、<br>內藏全成(判官) || ||align="center"|1||由[[渤海國|渤海]]路入唐,因[[安史之亂]]的發生未果。內藏全成自渤海路歸國|-|align="center"|(14)||天平寶字5年<br/>(761年)||align="center"| - ||仲石伴 || [[ 石上宅嗣]]、<br>藤原 部造麻呂|| || ||因船破損,停止出發|-|align="center"|(15)||天平寶字6年<br />(762年)||align="center"| - ||colspan="2"| 中臣鷹主(送唐客使) || 高麗廣山 || ||送唐使沈惟岳。未渡海|-|align="center"|16||宝龜8年<br />(777年)||宝龜9年<br />(778年)||[[小野石根]] (持節副使)|| 大神末足(副使)|| ||align="center"|4||大使佐伯今毛人稱病不行。大伴益立、藤原鷹取兩副使被撤換,改以小野石根為持節副使、大神末足為副使。第1船在歸途中遭難,副使小野石根、唐使趙寶英死亡|-|align="center"| 17||宝龜10年<br />(779年)||天應元年<br />(781年)|| 布施清直(送唐客使)|| || 多治比廣成 ||align="center"|2||送唐使孫興進歸國|-|align="center"|18||延曆23年<br />(804年)||大同元年<br />(806年)10月||[[藤原葛野麿]] || 石川道益 ||[[最澄]]、<br>[[空海]]、<br>[[橘逸勢]]、<br>[[靈仙]]||align="center"|4||石川道益在唐病沒。赴唐途中,第3船在肥前松浦郡遭難|-|align="center"|19||承和5年<br />(838年)||承和6年<br />(839年)|| [[藤原常嗣]] || [[小野篁]] || [[圓仁]] ||align="center"|4||承和3年、承和4年兩次渡航失敗。此後小野篁稱病不行,被處流罪。歸途中雇傭新羅船9隻以歸。第2船漂着南海之地,知乘船事[[菅原梶成]]回到大隅|-|align="center"|(20)||寬平6年<br />(894年)||align="center"| - ||[[菅原道真]] || [[ 百濟紀長谷雄]] || || ||停止派遣遣唐使。解除大使一職|}*<div class="references-small">遣唐 使 次數有不 至隋 種說法本表採用20回說。</div>*<div class="references-small">()為未到達唐 的遣唐使。</div> ==遣唐使停止==875年,發生[[黃巢之亂]]。[[黃巢]]攻陷[[洛陽]]・[[長安]],建立[[齊 (黃巢)|| 大齊]]。齊雖然在短期間滅亡,但是唐已弱體化。因此,[[寬平]]6年(894年)的派遣在遣唐大使[[菅原道真]]的建議下停止。此次的停止並非立即中止,道真等遣唐使預定者仍繼續保有遣唐使的職位。但是,道真因[[昌泰之變]]而左遷,喪失大使職位。[[延喜]]7年(907年),唐滅亡,遣唐使走入歷史。 == 遣唐使之外 == 其後唐宋之際, 日本 相國於940年(左相藤原仲平)、947年(左相藤原實賴)、953年(右相藤原師輔)曾三次致 信於吳越國王。 [[北宋]]時,日本僧人[[奝然]]來華,受到比遣唐使更高的禮遇。《[[宋史]] -{云}-:「[[宋太宗|太宗]]召見奝然,存撫之甚厚,賜紫衣。于太平興國寺,上聞其國王一姓傳繼,臣下皆世官。因歎息謂宰相曰:『此島夷耳,乃世祚遐久,其臣亦繼襲不絕。此蓋古之道也。』」 入宋僧在日本長保年間有寂照(俗名大江定基,1003年入北宋),日本延久年間有成尋(俗姓藤原,1072年入北宋)。 南宋有日本相國平清盛復借朝廷名義開展國家之間的貿易(1173年與南宋建交,其時宋孝宗在位)。 日本國與渤海國於公元727—922年之間存在正式國交,另有[[渤海遣日使]]。|}
==參看==
* [[渡來人]]* [[遣 使]]
* [[遣新羅使]]
* [[遣渤海使]]
* [[渤海遣日使]]
* [[遣耽羅使]]
* [[宋日貿易]]
* [[遣明使]]
==延伸閱讀==*大庭修:〈[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49984645 日本遣唐使]〉。*阿南惟茂:〈[Categoryhttp: //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35252568 遣隋 (唐)使与东亚交流]〉。*{{cite book|title=《日本遣唐使简史》|author=[[池步洲]]|publisher=[[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year=1983|location=中國}}*{{cite book|title=《遣唐使全航海》|author=[[上田雄]]|publisher=[[草思社]]|date=2006-11-25|location=日本}}*{{cite book|title=《遣唐使研究と史料》|author=[[茂在寅男]]、[[田中健夫]]、[[西嶋定生]]、[[石井正敏]]|publisher=[[東海大學出版會]]|year=1987|location=日本}}*{{cite book|author=東野治之|title=《遣唐使船》|publisher=[[朝日選書]]|isbn=4022597348}}*{{cite book|author=東野治之|title=《遣唐使》|publisher=[[岩波新書]]|isbn=4004311041}}*{{cite book|author=[[森公章]]|title=《遣唐使の光芒》|publisher=[[角川学芸出版|角川選書]]|isbn=4047034681}}*{{cite book|author=古瀬奈津子|title=《遣唐使の見た中国》|publisher=[[吉川弘文館]]|isbn=4642055541}}*{{cite book|title=《遣唐使の見た中国と日本》 |publisher=[[専修大学]]|isbn=4022598808}}*{{cite book|author=王勇|title=《唐から見た遣唐使》|publisher=[[講談社]]選書メチエ|isbn=4062581256}}*{{cite book|author=曹復|title=《遣唐使が歩いた道》』|publisher=二玄社|isbn=4544052084}}*{{cite book|author=[[茂在寅男]]|title=《遣唐 使研究と史料》|publisher=東海大学出版会|isbn=4486009460}}*[[Joyce Ackroyd|Ackroyd]], Joyce. (1982) ''Lessons from History: The [[Tokushi Yoron]].'' Brisbane: [[昆士蘭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 ISBN 978-0-7022-1485-1; ISBN 978-0-7022-1485-1[http://www.worldcat.org/oclc/1622199 OCLC 1622199]*Kitagawa, Hiroshi and Bruce T. Tsuchida. (1977).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fz2BAAAAIAAJ&q=The+Tale+of+the+Heike+and+Kitagawa&dq=The+Tale+of+the+Heike+and+Kitagawa&client=firefox-a&pgis=1 ''The Tale of the Heike.''] Tokyo: [[東京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ISBN 978-0-86008-128-9; ISBN 978-0-86008-128-9; [http://www.worldcat.org/oclc/1684591 OCLC 1684591]*Mizuno, Norihito. (2003). [http://www.chinajapan.org/articles/15/mizuno15.108-144.pdf ''China in Tokugawa Foreign Relations: The Tokugawa Bakufu’s Perception of and Attitudes toward Ming-Qing China,'' p. 109.] excerpt from ''Japan and Its East Asian Neighbors: Japan's Perceptionf of China and Korea and the Making of Foreign Policy fromthe Seventeenth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h.D. dissertation, Ohio State University, 2004, as cited in Tsutsui, William M. (2009).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KC2T9HchWTEC&pg=PT95&dq= ''A Companion to Japanese History,'' p. 83.]*Nussbaum, Louis Frédéric and Käthe Roth. (2005). ''Japan Encyclopedia.'' Cambridge: [[哈佛大學出版社]](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74-01753-5; ISBN 978-0-674-01753-5; [http://www.worldcat.org/oclc/48943301/editions?editionsView=true&referer=br OCLC 48943301]*[[Richard Ponsonby-Fane| Ponsonby-Fane]], Richard Arthur Brabazon. (1959).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SLAeAAAAMAAJ&q=The+Imperial+House+of+Japan&dq=The+Imperial+House+of+Japan&client=firefox-a&pgis=1 ''The Imperial House of Japan.''] Kyoto: Ponsonby Memorial Society. [http://www.worldcat.org/wcpa/oclc/194887 OCLC 194887]*[[Isaac Titsingh|Titsingh, Isaac.]] (1834). ''[[Nihon Odai Ichiran]]''; ou,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18oNAAAAIAAJ&dq=nipon+o+dai+itsi+ran ''Annales des empereurs du Japon.''] Paris: [[亞洲文會]] (Royal Asiatic Society, Oriental Translation Fund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http://www.worldcat.org/title/nipon-o-dai-itsi-ran-ou-annales-des-empereurs-du-japon/oclc/5850691 OCLC 5850691]*[[H. Paul Varley|Varley, H. Paul.]] (1973).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niMEGQAACAAJ&dq=Japanese+Culture:+A+Short+History&client=firefox-a ''Japanese Culture: A Short History.''] New York: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Praeger Publishers]]. [http://www.worldcat.org/oclc/590531&referer=brief_results OCLC 590531]*__________. (1980).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tVv6OAAACAAJ&dq= ''Jinnō Shōtōki: A Chronicle of Gods and Sovereigns.''] New York: 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 ISBN 978-0-231-04940-5; ISBN 978-0-231-04940-5;[http://www.worldcat.org/title/chronicle-of-gods-and-sovereigns-jinno-shotoki-of-kitabatake-chikafusa/oclc/59145842 OCLC 59145842]*Yoda, Yoshiie. (1996). ''The Foundations of Japan's Modernization: a comparison with China's Path towards Modernization.'' Leiden: Brill. ISBN 978-90-04-09999-9/ISBN 978-90-04-09999-9; [http://www.worldcat.org/oclc/246732011 OCLC 246732011]*[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217155506/http://applepig.idv.tw/kuon/furu/text/waka/kanke/bunsou/bunsou09.htm#601 菅原道真 請令諸公卿議定遣唐使進止狀]
==腳註==
<references/>
[[brCategory:Kannaderezh an Impalaer da Sina]][[en:Imperial embassies to China日本军政人物]]
8,70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