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迈克尔·翁达杰

迈克尔·翁达杰 Philip Michael Ondaatje (1943年9月12日-),生于斯里兰卡可伦坡一个富裕农场主家庭,他的身上流著荷兰人、僧伽罗人和泰米尔人等多个民族的血液。[1]

是一名加拿大小说家与诗人,以改编成同名包揽了1996年奥斯卡的9项大奖、获布克奖的小说《英伦情人》闻名。

1954年,跟随母亲移居英国伦敦,在那里读了小学和中学。

1962年,他从英国到加拿大,在多伦多大学就读并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此后主要在多伦多一所大学教授英语文学。

翁达杰相信创作中“即兴”的重要,所以他的笔下看似不相干的人总是轮番登场讲述他们的故事。在生活中,他本人也担任著很多角色:教师、小说家、诗人、传记作家、电影剪辑师,还与同为小说家兼学者的妻子Linda Spalding合办了一本名为Brick的文学杂志,并为这本杂志担任了三十年的编辑。

目录

小说是一个大口袋,它可以容纳任何东西

“小说是一个大口袋,它可以容纳任何东西,只要你找到某一种方式把它们架构起来。”在与爱尔兰作家科伦·麦凯恩的对话中,迈克尔·翁达杰的这句话,可以作为他在创作中注重文体实验的注解。

尽管,他声称自己从未打算做一个实验作家、或过度专注于小说文体。说他的写作过于激进,则是因为当下的小说看似前卫,其实依然非常保守。“既然二十世纪的绘画与音乐都经历了种种激进的变革运动,小说又有什么理由仍停留在相较固定的形式?”

正如他自己所想,作为在诗歌与小说领域,都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翁达杰最大限度地对传统进行了反叛和颠覆。[2]

在小说中,他打破了与其他文学体裁的阻隔,将诗歌、笔记、传记、医学档案、病史记录、新闻报导等融入其中;他同时还颠覆了小说创作的传统套路,呈现给读者一种“非小说”的文学图景。而这似乎恰好印证了他复杂的血统。

风格

翁达杰喜欢使用笔记本写作。他通常会手写完成最初三四稿,有时还用剪刀和胶带,对段落、甚至整个章节剪剪贴贴。

他的有些笔记本,里页叠著四层稿纸。对于他来说,写作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他要做的工作主要就是整理和重写语句,因此他简直没法理解文思堵塞是为何故。但这并不意味著他的写作如何不同凡响,这种癖好,却关联著他独出机杼的写作手法。

翁达杰总能以一种饱含激情和诗意的笔触,用一种文化杂汇的微妙组合,将虚构与事实、抒情与机智、反讽与幽默、诗歌与小说、新闻与笔记等等,完美地融为一体。

翁达杰笔下的主角,无论年龄、性别,大多抹去了国籍与身份,流浪他乡。比如,他的小说《猫桌》写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一个十一岁的男孩从科伦坡乘上了开往英国的轮船。他被安排坐在了离船长及达官贵人们最远的“猫桌”上——跟一群“无足轻重”的成人和两个男孩坐在一起。轮船横渡印度洋,跨越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在甲板的自由空气中,男孩们开始了一场又一场的冒险。同时也有其他的事物吸引了他们的注意:一个男人跟他们聊爵士与女人;一个男人为他们打开了文学世界的大门;男孩美丽又难以捉摸的表姐艾米丽成为了他的知己,第一次让他“保持一定距离”地审视自己,第一次感受到强烈的欲望;还有一个每天晚上出来放风的犯人,让这趟旅程变得神秘起来……

无国界作家

“无国界作家”群中的重要一员,写作一种“世界小说”,便是理所当然。

他“跨文体”的写作给图书分类带来了麻烦,有的机构只是粗略地将他的作品分成“散文”与“诗歌”两类;不同的文学史家将他的同一部作品分列于“回忆录”和“小说”门下。

他独特的写作实践,同样也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的挑战,有意思的是,这并不妨碍他作品的畅销。

1970年,出版《小子比利作品选集》,假托美国历史上出现的草莽英雄、左撇子枪手小子比利的作品集的名义,运用多层结构和后现代的拼贴手法,把历史传说、作家想像杂糅在一起,探讨了美国梦的暴力。

1976年,推出长篇处女作《劫后馀生》,小说以爵士乐先锋、吹奏短号的查尔斯·巴迪·博尔登为主人公,他嗜酒成性,与两个女人有瓜葛,被死亡的噩梦所困扰,以致31岁时发疯。从零零落落的事实中,翁达杰重构了这位爵士乐殉难者起伏跌宕的一生。

1982年,发表《世代相传》。在这部追述自己在故乡斯里兰卡成长过程的回忆录里,翁达杰一反传统小说的线性模式,将时间、地点、章节结构统统打乱,重新编排,并僭越文体界限,以民谣、诗歌、照片、地图、采访记录、录音材料、档案等夹杂其中。文体革新,为这部小说赢得了“后现代编史元小说”的名声。

赢得了“立体主义”小说家的声誉

1987年,翁达杰出版了《身著狮皮》,这部小说为翁达杰赢得了“立体主义”小说家的声誉。

书名取自于古代巴比伦的神话传说史诗《吉尔伽美甚》,说的是英雄吉尔伽美甚在朋友死去之后,独自披上狮子皮浪迹于荒野之中。在这部小说里,翁达杰首次真正触及加拿大题材。移民后裔帕特里克·刘易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从加拿大偏僻林区来到多伦多,在这个跃动、混杂的城市里,他靠搜索一位失踪的百万富翁和挖掘安大略湖底隧道谋生。在此过程中,他先后爱上了两个女人——其中一位是富翁的情妇,另一位则是她的闺中密友。帕特里克生命中的这两个女人都有著最奇特的神秘特质,让他痴迷,赋予他力量,使他平凡的人生发生了巨大改变。[3]

== 2000年,《安尼尔的鬼魂》,小说中法医安尼尔受国际人权组织派遣,回到祖国斯里兰卡调查因内战而愈演愈烈的人口失踪案。此时的科伦坡被恐怖与悲伤笼罩,政府自负虚荣,“每种政治观点都有它自己的军队撑腰”,市民无故失踪,不计其数的尸体被焚烧、藏匿和掩埋。随著无名尸骸身份的确证,屠杀的丑行暴露于天光之下:一个挖掘黑暗的故事。或许,每个人心里都存在著一个需要被拯救的世界,他们默默地构想著自己的拯救之途。拯救的意愿把他们紧紧连接起来,而不同的方向却让他们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经典语录

你相信孤独,也相信隐退;你浪漫得起,因为你自给自足。 ——翁达杰 《一轮月亮与六颗星星》

你最恨什么?他问。谎言,你呢?占有,他说,当你离开时,就忘了我吧。 ——翁达杰 《英国病人》

有些部落在起风的时候,会朝着风亮出他们的手心。他们相信只要在恰当的时机这么做,就可以转移风向。 ——翁达杰《英国病人》

歌手不过是一个声音,声音的背后是群山巍峨。 ——翁达杰《英国病人》

我们想了解一些事情,想要把前因后果搞清楚,谈话者引诱我们,用语言引我们入瓮。我们迫切想成长和改变,我们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翁达杰《英国病人》[4]

获奖与荣誉

1992年,《英国病人》让他获得该年度布克奖。

1996年,根据《英国病人》改编的电影更是包揽了奥斯卡的9项大奖。

2018年,(时隔26年)该《英伦情人》获颁“半个世纪以来布克奖最佳作品”。

主要作品

诗集

《优雅怪物》 1967年出版。

《七个脚趾的人》1969年出版。

《比利小子作品集》1970年出版。

《世俗之爱》1984年出版。

《肉桂舞娘》 1997年出版。

《手》1998年出版。

小说

《戮后馀生》1976年出版。

《狮皮之下》1987年出版。

《英国病人》。“英伦情人”是由这篇小说改编拍成的电影。1992年出版。

《阿妮的魅影》 2000年出版。

回忆录

《自传回忆录》

《追忆家史 》1982年出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