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邢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邢劭
逝世 569年(72-73岁)
国籍 中国
别名 字子才
职业 北朝大臣,著名文学家、藏书家
知名于 作品风格独特
知名作品邢特进集

邢劭(496-569年),字子才,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北)人,北朝大臣,著名文学家、藏书家,"北朝三才"之一。

十岁既能作文,为当时名士所赏识。北魏孝明帝继位,授奉朝请,迁著作郎,累官中书侍郎、尚书令,加侍中。北齐建立,出为骠骑将军、西兖州刺史,累迁太常卿,兼中书监,摄国子祭酒,授特进,卒于任上。有文集三十卷,辑有《邢特进集》。 [1]


人物轶事

邢劭(shào)擅长骈文,史称其"所作诏诰,文体宏丽"。又说"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劭援笔立成,证引该洽,帝命朝章,取定俄顷。词致宏远,独步当时。与济阴温子升为文士之冠,世论谓之'温邢'"(《北齐书·邢劭传》)。他现存的文章多为应用文字,辞藻华丽,讲究对仗。《北史》和《颜氏家训》都说他爱慕和仿效南朝梁沈约的文风。

除骈文外,他也能作诗赋。诗现存八首,其中如《七夕》、《思公子》等,内容与形式均摹仿齐梁诗。他的《冬日伤志篇》较有特色,写到了北魏都城洛阳经尔朱荣之乱及高欢挟魏帝迁邺后的残破景象,以"遨游昔宛洛,踟蹰今草莱;时事方去矣,抚己独伤怀"作结,风格比较高古,情调也颇苍凉。他的赋仅存《新宫赋》佚文一段,《艺文类聚》有著录,似是铺采摛文的大赋。

邢劭对文学有一些见解颇为可取。他主张"自汉逮晋,情赏犹自不谐;江北江南,意制本应相诡"(《萧仁祖集序》)。他还说:"沈约文章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颜氏家训·文章篇》)这些议论都很有见地。此外据《北齐书·杜弼传》载,他还和杜弼争论轮回问题,主张"神之在人,犹光之在烛,烛尽则光穷,人死则神灭"。这种观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

《隋书·经籍志》载,邢劭集原有三十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邢特进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2]

正史记载

邢劭,字子才,河间鄚人,魏光禄少卿刑虬第二子,小字吉少,时有避,遂不行名,释巾。魏宣武挽郎,除奉朝请,迁著作佐郎;孝昌中,元罗请为青州司马;永安初,累迁中书侍郎;普泰中,兼给事黄门侍郎,寻为散骑常侍;太昌初,直内省,除卫将军、国子祭酒,解职归;后为尚书令,加侍中,复解职归。文襄辅政,除给事黄门侍郎,与温子升对为侍读;皇建中,出除骠骑将军,西兖州刺史。武成时,入为中书令,迁太常卿兼中书监,摄国子祭酒,后授特进,有集三十卷。

邢劭,北朝藏书家、文学家,字子才,小字吉少。河间鄚(今属河北任丘)人。仕于北魏、北齐两朝。十岁能属文,雅有才思。在洛阳,专以山水游宴为娱。文章典丽,年未二十,已名震公卿士大夫,每文初出,京师为之纸贵。仕东魏时,官著作郎。永安初,累迁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国子祭酒,尝奏请置办学校,除为兖州刺史,擢太常卿兼中书监,入齐授特进卒。祖邢颖,父邢虬,皆喜文史,博览群书。至劭时,家有藏书甚多,他益加聚之。官府藏书校勘曾向其借本参校。但他的藏书不重视校勘。他说"日思误书,更是一适",认为校雠是一种迂腐之为。晚年博览典籍,无不精通。著有文集30卷。 [3]

人物评价

但是世事难料,所以能把自己的名字永远被后人记住的只有自己才华。当时的政场也是非常乱的,因为政治上的一些事,他的好朋友被杀,而他自己也不被重用,邢劭晚年的时候,他的生活和年轻事后的生活完全不同。他晚年的时候身体也出现了健康状况,而且当时繁华的洛阳城因为战争变得非常凄凉荒芜,没有人烟气息。看到这样的场景,想到自己的遭遇,自己的心情就像是霜冻把一切事物全部封冻一样的哀凉。能怎么办呢?只能自己安抚着自己,独自伤怀。人生在世,就像是在渡劫一样,我们需要度过九九八十一劫,才能够真正的修成正果。当你回望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后,你的内心也会变得非常强大。当时的文人有很多像邢劭一样经历过家庭的剧变,国家的衰落。他们把自己的心境寄托在自己的诗歌中,我想这也算是一种解脱自己的痛苦的内心。虽然邢劭留下来的古诗很少,他的诗也体现了北朝的诗歌风格,所以他被人称为北间第一才士,他得到这个称号也是名副其实。

文献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