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邦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全景网 的图片

邦国,外文名:Nations,基督教圣经名词。

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公元一世纪30年代)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耶稣声称,他的来临不是要取代犹太人过去记载在旧约圣经[1]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耶稣传道宣讲天国的福音[2],劝人悔改,转离恶行。

简介

基于共同的政治性或社会性志向,或基于血缘关系而聚合的群体。尽管“列邦”也可以包括犹太人在内,这词常指希伯来人以外的民族。

起源

根据创世记,挪亚的3个儿子是世上不同家族或民族(当时约有70个)的始祖,他们都散居于地中海以东地区(创十)。每一族都各有自己的居地和语言(创十5、20、31)。塔顶通天的巴别塔的故事(创十一),说明了各族因语言的隔阂而分散各地,使他们不能再合谋非分之事。〔保罗在雅典的讲道,跟创世记的作者一样,假定了不同邦国是同出一源,并接受不同邦国的地理界限,是神的计划(徒十七26)〕。先知西番雅预言有一天神会改变现今的情况,使万民都说相同的语言(番三9)。启示录的作者在新天新地的异象中,看见自然的界限除去了。列邦在新耶路撒冷毫无阻隔地联合在一起(启二十一22-26)。

其实,“以色列”和“列邦”并没有清楚的划分。“以色列族”与多个不同的种族有关,好几个“外邦”则可溯源于以色列某些知名的人物。犹太民族的先祖亚伯拉罕原居在迦勒底的吾珥,即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谷的三角洲地带。他与父亲一起移居至哈兰以北,最后转向西南,到达迦南地(创十一31至十二9)。申命记二十六章5节(“我祖原是一个将亡的亚兰人”)提示亚伯拉罕的原居地,是米所波大米一个叫“亚兰拿哈连”(和合本作“米所波大米”)的地区。亚伯拉罕与神立约后,神给他立约的凭据,就是割礼。买来作奴仆的外邦人也必须受割礼,他们也被列为立约的子民。摩西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进入旷野的时候,“又有许多闲杂人和他们一同上去”(出十二38),这显示与以色列人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归化为以色列民。

但另一方面,以色列族却没有接纳所有亚伯拉罕的后裔为国民。亚伯拉罕跟一个埃及女人生的第一个儿子以实玛利,是在旷野南部游荡的游牧民族以实玛利人的祖先(创十六)。艾萨克和利百加所生的孪生兄弟中,首生的以扫是居住于巴勒斯坦东南面的以东人祖先,以东人一向与以色列人为敌(创二十五23;民二十21)。

神和列邦

圣经对列邦的态度有正有反。居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谷与尼罗河之间一带地区的列邦是凶恶的。因此,神要取去他们的地,赐给亚伯拉罕的后裔(创十五16、18-20)。乱伦、通奸、同性恋、人兽淫合等,都是这些邦国的特性,当然招致神的不悦(利十八)。外邦人沈迷于招魂、占卜、巫术和通灵等事情,希伯来人则禁戒这些风俗(利十九26,二十6)。外邦人敬拜多神,并献人为祭,通常献小孩为祭,这是神所憎恶的(利二十1-5;王下十七29-34)。先知以赛亚严厉地批评那些工匠,砍下树枝,部分拿来取火,余下的拿去雕刻神像,然后跪拜那像(赛四十四12-20)。迦南人所拜的生殖神巴力和亚斯他录,一直以来都成了以色列人的试探。圣经一再重复的信息是,由于上述的原因,神要逐出列邦,把土地赐给以色列人(出三十四24;申十二29-31)。先知针对外邦所发的神谕更加强了这负面的态度(耶四十六至五十一;摩一3至二3)。

然而,圣经也显示对列邦有较正面的态度。正如诗篇所说的,神不单关心以色列;祂的眼睛也鉴察列邦,全地都赞美祂、敬拜祂(诗六十六1-8)。诗人祷告盼望列邦的人都晓得神拯救的大能。他肯定神会公正地审判万民,引导万邦。地的四极都要敬畏祂(诗六十七7)。先知以赛亚宣告耶路撒冷的圣殿要成为万民祷告的殿,并且神欢迎那些带着祭物和礼物来敬拜的外邦人(赛五十六6-8)。以赛亚看见末日的异象,各国的民要涌入耶路撒冷,敬拜耶和华,并学习祂的道。各国不再争战,万民和平共处,都在神的管治之下(赛二2-4)。

以色列从列邦分别出来

希伯来人最早期的传统描述他们是游牧民族,飘流各地,没有自己的土地,并且与不同社会、宗教和文化的人交往。古时希伯来人要尽可能与列邦保持友好关系,但在摩西的约中,暗示他们借着神的帮助,有一日必征服外邦人。这样,希伯来人就开始视外邦人为要根除和赶逐的敌人。以色列人对一些外邦宗教的风俗(例:迦南人的生殖崇拜,或亚扪人献小孩为祭等礼仪)的反感,使这心态更强烈。可是,虽然有一群中坚分子抗拒外邦的崇拜和不道德的行为,但许多以色列人都受到诱惑和吸引。于是,律法严厉地禁止以色列人参与邻国的文化和宗教活动。他们征服了一些土地之后,不可与当地民族立约,却要消灭他们,拆毁外邦人的祭坛,并烧毁他们的偶像。他们不可与外邦人通婚,因为这样做会引诱他们参与外邦神的敬拜(申七1-5)。

然而,圣经记载以色列人征服和占领外邦之后,常提到他们与外邦人通婚,以及敬拜外邦假神。例如,所罗门就有许多外邦妻子,她们各人都把自己本族的神带进王宫中(王上十一1-8)。

在王国的早年,以色列人征服外邦,仍可保持自己原有的政治、文化和宗教特性。但在王国的末期,他们已不能持守这独特性。当时,亚述和巴比伦的势力强大,犹大人被掳至列邦中,这些邦国的生活直接威胁他们本身的宗教和政治地位。先知杰里迈亚确实劝谕他们说:“我(神)使你们被掳到的那城,你们要为那城求平安……因为那城得平安,你们也随着得平安。”(耶二十九7)然而,他们总是盼望有一天神会恢复以色列的国运,从列国聚集犹大人,并把土地归还他们(耶二十九14)。虽然在波斯征服巴勒斯坦(主前538)后,一些犹大人归回故土,重建圣殿圣城,但直至犹大马加比时,以色列才享有短暂的独立时期(主前166-63)。其后直至1948年以色列国独立,他们才再次成为独立的国家。

以色列对列邦的使命

圣经虽强调以色列要与外邦分别,但这命令不应掩盖以色列对外邦的使命。神给亚伯拉罕的应许是:“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十二3)在圣殿落成的时候,所罗门曾在献殿祷告说:“论到不属你民以色列的外邦人,为你名从远方而来,向这殿祷告,求你在天上你的居所垂听……使天下万民都认识你的名,敬畏你像你的民以色列一样。”(王上八41-43)在以赛亚的预言中,“神的仆人”是“众民的约”、“外邦人的光”(赛四十二6)。但以理在异象中看见“亘古常在者”将国权赐给“人子”的时候,很明显这国并非犹太人的国,而是一个普世性的王国(但七14)。撒迦利亚预言将来必有人从列邦中出来,与犹太人一同归回耶路撒冷(亚八23)。

新约中的列邦

福音书记载耶稣不单向犹太人传道,也按着古时先知的预言,向外邦的人传道(太四15、16)。耶稣在加利利,在一个主要是非犹太人的地区教训人。祂又前往推罗和西顿(可七24),并在低加波利境内到处传道(可七31)。祂也曾向罗马百夫长(路七1-10)、拿因城的寡妇(路七11-17),以及一个叙利非尼基妇人(可七26)传道。又有些人从以土买来看祂的神迹(可三8)。

耶稣教导的范围也十分广阔。在大审判的记述中(太二十五31-46),祂预言各国的人都聚集在人子面前。祂又差遣使徒去“使万民作我(耶稣)的门徒”(太二十八19)。

虽然使徒行传没有忽视外邦人在耶稣的死(徒四27)和拦阻保罗的传道工作(徒二十六17)上都有责任,但书中仍指出教会的使命是要向非犹太的民族传福音。彼得曾向一名罗马军人,意大利营的百夫长哥尼流及其全家,传讲有关耶稣的信息(徒十)。虽然早期教会否定非犹太人也可以自由地接受圣灵的恩赐这事实,但他们最后都接受这结论(徒十一1-8,十五1-29)。保罗走遍居比路、小亚细亚、希腊和意大利,建立和探访一些以外邦人占多数的教会。使徒行传结束时,保罗正戏剧性地在罗马帝国的中心罗马城传讲福音。

保罗了解耶稣应验了神给亚伯拉罕的应许,要赐福万民(加三14)。彼得以外邦人为教会周围的旁观者,教会必须在他们面前有美好的见证(彼前二12)。启示录的作者清楚声明教会包括来自“各族、各方、各民、各国”的人(启五9、10,七9、10)。在新耶路撒冷的异象中,他看见“列国的荣耀和尊贵”,人间一片祥和(启二十一24-2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