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邬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邬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姓氏。

邬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78位。当代邬姓人口约有52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左右(排名第194位)。

源自妘姓或出自姬姓或祁姓,妘求言、邬臧、司马弥牟为得姓始祖。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邬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趋势。在全国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浙江、安徽,这三省大约占邬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江西、重庆、黑龙江、上海、广东、湖南。

得姓始祖

妘求言、邬臧(祁臧)、司马弥牟。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曰:"邬郡太守司马弥牟之后,因以为氏。"这位司马弥牟,也曾登名于左丘明所著的伟大史书《左传》,该书的"昭二十八年"指出:"司马弥牟为邬大夫"。可见得邬姓的这位始祖,曾经是晋国一位相当显赫的人物。《通志氏族略》说:"晋大夫邬臧之后食邑于邬,因以为氏。"这位邬臧,也是晋国的重臣,所以才有资格拥有食邑。根据这两段记载,邬姓的发源之地相同,但他们的始祖则有两位,而且得姓的时间也相差了好几百年,后世的邬姓人士究竟谁是出于司马弥牟,谁又传自邬臧,真相虽然已不可考,无法确实地追本溯源,然而不管哪一位才是自己的真正始祖,邬姓人士还是很有资格以自己的姓氏为傲的,因为这两位邬姓始祖,都曾经是当年晋国的重要人物。《左传》上面,还曾提到过"王取邬、刘、蒍、邘之田于郑"一事。这个属于郑国的邬地,根据考证跟后世的邬姓是扯不上什么关系的,因为这个邬地,指的是现在河南省偃师市西南的一个地方,与山西省的邬邑,有着一段不短的距离。邬氏后人奉司马弥牟、邬臧为邬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邬子家:讳单,徒祀。孔子庙庭封颖川侯。子一,朝用。按《南县邬南亭子家谱》记载,唐太宗赠铜鄡伯,宋徽宗大观四年加封聊城侯,徒祀圣庙。湖南沅江邬氏希贤堂始祖。

邬华山:原名菊正,号朝菊,字韫玉,又号翠峰。明正德十年乙亥九月初十戌时生,年五十四,隆庆三年已巳八月初五戌时没,葬湖广沅江金盆洲子山午向。公自明嘉靖三十九年庚申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勺溪小江口来沅相宅廖保金盆洲。按华字派等丰城衮房谱正字派。元配:陈氏,明嘉靖二年癸未五月二十四未时生,没未详,葬江西丰城县钓船尾杨家田。续配:赵氏,明嘉靖十七年戊戌五月十三寅时生,寿六十三,万历二十八年庚子十月初三寅时没,葬金盆洲子山午向。子二:长子西川,次子景川。湖南沅江邬氏始祖。

邬爽:远祖邬单,生周景王年间,其先受采食邑于山西汾州介休县,后由介休而后开封而后南阳,单二十九世孙爽,晋元兴二年为工部尚书,被尊为一世祖,爽子梦龙,由南阳迁居江西丰城,为迁江西之始祖,历唐宋元明,裔孙或迁高安,或迁武宁,或迁湖广,或迁贵州、四川。

邬诜试:始迁祖:元末迁居奉化金溪乡镇宝桥。

邬德远:始迁祖:元明之际迁居奉化停山镇宝里。

邬省怀、邬仕贤:始迁祖:省怀,明朝由镇江丹徒迁锡邑蓉滨,弟仕贤,迁江阴香山之安机,是为锡邑省怀后裔谱。

邬景和、邬发伍、邬发贤:始迁祖:邬景和,始迁祖:邬发伍、邬发贤,明隆庆间迁宁邑之西城。

邬金溪:始迁祖:明嘉靖年间人。暨阳十里铺邬氏始祖。

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抚州:江西抚州历史悠久。夏禹时地处扬州域。春秋时为百越之地。战国时属楚。秦时属扬州九江郡。汉改九江郡为豫章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南城县,属豫章郡。东汉永元八年(公元96年),分南城一部置临汝县,县治设在今抚州市,仍属豫章郡。三国时为吴地,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建临川郡,郡治设在临汝县。两晋、南朝相沿。南朝梁陈时,以今之崇仁、丰城、永丰、新淦等县增置巴山郡。临川郡初属江州,陈武帝时与巴山郡同属高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郡扩州,以临川郡并巴山郡之一部置抚州,隶属洪州总管府,抚州从此定名。唐朝时期,抚州属江南西道。五代时期,属杨吴,升为昭武军。宋朝时期,分为抚州和建昌军,属江南西路。元朝时期改为抚州路、建昌路,另置南丰州,同属江西行中书省。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改抚州路为临川府,不久易名抚州府,同年农历2月升建昌路为肇昌府,农历9月改为建昌府。明朝洪武初期,仍设抚州府、建昌府,南丰降州为县,属建昌府,均隶属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东道。清时仍称抚州府、建昌府,属南抚建道。辛亥革命后,废府及直隶州。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全国实行县制,次年,全省划四道分领八十一个县,原抚州府、建昌府境内各县隶属豫章道。民国十五年(公元1916年)废道,各县直隶省政府。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划全省为十三个行政区时,原抚州、建昌两府各县分属第五、七、八、十一行政区。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以后,行政区屡有变更,除广昌县属第八区外,域内各县均为第七区。1930~1934年间,黎川、资溪、广昌、南丰、宜黄、乐安等县均先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分属苏区闽赣省和江西省。1932年7月,东乡珀玕一带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属苏区赣东北省。1949年5月9日,人民解放军解放抚州,7月1日组建抚州分区,江西省抚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临川市(今抚州城区)。1950年9月13日,改抚州分区为抚州区。1952年8月,更名为抚州专区。1967年3月,改名为抚州地区。1968年2月,复称抚州专区。1971年1月22日,再度改为抚州地区。2000年6月2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抚州地区,设立地级抚州市。2000年10月20日,抚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另外,还有一个古抚州,在今河北省张家口。

崇仁县: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废巴山郡及所领七县,以旧巴山西宁新建三县地置崇仁县,县域东南抵宁都界一百五十余公里,西南抵永丰界四十五公里,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素有"抚郡望县"之称。1984年5月31日,桃源公社分设桃源乡、张坊乡;相山公社分设相山乡、山斜乡、港下乡。1985年3月15日,撤销相山乡,设置相山镇。1993年1月3日,撤销航埠乡、礼被乡、孙坊乡、河上乡,设立航埠镇、礼被镇、孙坊镇、河上镇。2000年,全县辖六个镇、十五个乡:巴山镇、河上镇、孙坊镇、航埠镇、礼陂镇、相山镇、白路乡、东来乡、三山乡、六家桥乡、白陂乡、郊西乡、沙堤乡、马鞍乡、石庄乡、郭圩乡、许坊乡、桃源乡、张坊乡、港下乡、山斜乡。2001年3月2日,撤销马鞍乡,设立马鞍镇。2001年9月6日,撤销沙堤乡、郊西乡,划归巴山镇;撤销山斜乡、港下乡,划归相山镇;撤销东来乡,划归河上镇;撤销张坊乡,划归桃源乡管辖。2004年底,全县辖七镇八乡。

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

抚州堂:以望立堂。

崇仁堂:以望立堂。

颍川堂:以望立堂。 [1]

研究考证

1、源于妘姓

出自春秋时期陆终四子求言的封地邬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的记载,邬氏来源于封地,源于陆终第四子求言。在典籍《国语》中记载:"陆终第四子来言为妘姓,别封邬,望出南昌,抚州、崇仁。"妘求言,相传是帝颛项元孙陆终的第四个儿子,封地在郐(今河南新郑),当时自称为会人(郐人)。妘求言的别支郐人之后裔中,有子孙在西周时期被封在邬,称邬侯,并建立了邬国。春秋初期,邬国即被雄心勃勃的郑武公姬寤生所吞并,成为了郑国的一个邑地。在郑国语言文字中,"邬"字与周王朝的"鄢"字通假,因此,宋朝学者王应麟在编纂《姓氏急就篇》的时候,就将"邬"字按周语讹作"鄢"字。此后,诸多姓氏书籍遂皆称该"邬"为"鄢"。后来的周桓王姬林二十一年(公元前699年),楚武王熊通率军攻郑国,邬地被楚国所夺取,并改设为县。邬,就是今天的河南省腹地许昌市的鄢陵县,实际上应称邬陵县。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晋、楚两国在邬地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鄢陵之战"。二百九十六年之后的周赧王姬延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国大将白起与楚国之间在邬地又爆发了著名的"鄢郢之战"。再五十五年之后的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国大将王翦灭楚国,邬地最终成为了秦朝之地。

在这一历史时期,有鄢陵之邬侯的后裔子孙以故国名位姓氏者,称邬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邬氏族人皆尊奉妘求言为得姓始祖,且不与祁姓邬氏合谱。

2、源于祁姓

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邬臧的封地邬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晋大夫邬臧之后,食邑于邬,因以为氏。"这位邬臧,是当年晋国重臣祁盈的家臣之一,原名叫祁臧。事由,则源起于史籍《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中所记载的:"晋祁胜与邬臧通室。""通室",按著名西晋学者杜预的注释,就是"易妻",古称"易内",即交换妻妾淫奸,以求新奇刺激,是古代奴隶贵族们彼此之间的无聊游戏。如今世风日下,国内许多地方又泛滥起数千年前就已有的"换偶俱乐部"之类的淫秽机构。到了农历6月,晋顷公堂而皇之地杀了祁盈、杨食我、羊舌氏等人,灭了祁氏势力集团。之后,晋顷公赏赐祁臧的后代食邑于(今山西介休),其后裔子孙世称其祖先祁臧为邬臧。

在邬臧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邬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邬氏正宗。邬氏族人大多尊奉邬臧为得姓始祖。

3、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晋大夫司马弥牟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或官职称谓为氏。在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记载:"邬,邬郡太守司马弥牟之后,因以为氏。"在史籍《左传•昭二十八年》中是这样记载的:在晋顷公姬弃疾灭了以祁盈为代表的祁氏势力之后,晋国由魏献子执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司马弥牟为邬大夫,贾辛为祁大夫,司马乌为平陵大夫,魏戊为梗阳大夫,知徐吾为涂水大夫,韩固为马首大夫,孟丙为盂大夫,乐霄为铜鞋大夫,赵朝为平阳大夫,僚安为杨氏大夫。司马弥牟为邬大夫,当指司马弥牟被分封于原属祁氏家族的食邑之一的邬(今山西介休),亦或是指地为官称,只是去管理邬邑,并没有封予食地,因为邬邑已经封赏给祁臧的后代了。但无论无何,司马弥牟被封为邬大夫是历史事实。后来,司马弥牟的后裔子孙中的大部分人仍旧复姓司马,而另有一部分人则以先祖受职之地名、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邬氏,世代相传至今。

著名的宋朝史学家郑谯在所撰著的《通志•氏族略》中,将姓氏按周朝各诸侯国以邑为氏的统计中,便将邬氏列入晋国邑,属于以邑为氏。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