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邲之战」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邲之战</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行 7: 行 7: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File: 邲之战.jpg|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
行 31: 行 31:
 
 伤亡情况: 不明 楚国先锋连尹襄老战死
 
 伤亡情况: 不明 楚国先锋连尹襄老战死
  
 主要指挥官: 荀林父士会赵朔司马韩厥先縠荀首赵括赵同楚庄王孙叔敖子重子反
+
 主要指挥官: 荀林父士会赵朔司马韩厥先縠
 +
 
 +
荀首赵括赵同楚庄王孙叔敖子重子反
  
 
 别 名: 两棠之役
 
 别 名: 两棠之役
行 38: 行 40:
  
 
|}
 
|}
'''邲之战''',又称“两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
+
'''邲之战''',又称“两棠之役”,是[[ 春秋]] 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
 前627年崤之战后,秦立即将其在攻鄀之战中所俘楚将斗克释放,与楚结盟,共同抗晋。 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对付秦、楚两大国的挑战。所以,楚国虽未参加崤之战,但却是崤之战的最大受益者。
+
 前627年崤之战后,秦立即将其在攻鄀之战中所俘楚将斗克释放,与楚结盟,共同抗晋。 晋国为保持霸主[[ 地位]] ,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对付秦、楚两大国的挑战。所以,楚国虽未参加崤之战,但却是崤之战的最大受益者。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率楚军再次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三军再次救郑,双方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展开争夺,在作战中,晋军内部分歧不断,将帅不和,缺乏统一指挥而各自为战,又顾忌秦军从背后偷袭。楚军利用晋军的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率楚军再次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三军再次救郑,双方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展开争夺,在作战中,晋军内部分歧不断,将帅不和,缺乏统一指挥而各自为战,又顾忌秦军从背后偷袭。楚军利用晋军的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 耻辱]] ,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因为泌水入荥阳称“蒗荡渠”,可写作“两棠”,所以此战又可称为“两棠之役”。如《[[吕氏春秋·至忠]]》和贾谊《[[新书·先醒]]》都写作“战于两棠”。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有《[[两棠之役]]》多种。<ref>[ ], , --</ref>
+
 因为泌水入荥阳称“蒗荡渠”,可写作“两棠”,所以此战又可称为“两棠之役”。如《[[吕氏春秋·至忠]]》和贾谊《[[新书·先醒]]》都写作“战于两棠”。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有《[[两棠之役]]》多种。<ref>[https://www.sohu.com/a/224951847_100119346 晋楚邲之战  ], 搜狐 , 2018-03-06</ref>
 春秋时期城濮之战后,晋借城濮之威,长期称霸北方,中原诸侯望风景从。
+
 春秋[[ 时期]] 城濮之战后,晋借城濮之威,长期称霸北方,中原诸侯望风景从。
 
 楚虽受挫于城濮,无力与晋争雄,但城濮之败毕竟属于偏师折衂,井未影响国力,仍然为南方大国。南北两强,虎视中原,势均力敌,不断在争夺和控制中间地带诸中小国家上展开拉锯斗争。
 
 楚虽受挫于城濮,无力与晋争雄,但城濮之败毕竟属于偏师折衂,井未影响国力,仍然为南方大国。南北两强,虎视中原,势均力敌,不断在争夺和控制中间地带诸中小国家上展开拉锯斗争。
 
 城濮之战后,楚北上受阻,转而向东发展。
 
 城濮之战后,楚北上受阻,转而向东发展。
 前627年崤之战后,秦立即将其在攻鄀之战中所俘楚将斗克释放,与楚结盟,共同抗晋。
+
 前627年崤之战后,秦立即将其在攻鄀之战中所俘楚将斗克释放,与楚结盟,[[ 共同]] 抗晋。
 
  
 
  
 
 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对付秦、楚两大国的挑战。所以,楚国虽未参加崤之战,但却是崤之战的最大受益者。
 
 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对付秦、楚两大国的挑战。所以,楚国虽未参加崤之战,但却是崤之战的最大受益者。
 
==庄王雄心==
 
==庄王雄心==
 晋文公以后,襄公继承父业,保持了霸权。但到灵公时,一则年幼,二则昏庸暴虐,晋国君臣不和;而楚成王也在公元前626年为太子商臣所杀,太子商臣即楚穆王。楚穆王乘晋国君臣不和,大力北进,先后灭江、六、蓼。楚大夫范山说:"晋君少,不在诸侯,北方可图也。"正是当时晋、楚两国斗争形势的特点。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又继穆王而立,他重用孙叔敖、伍奢等贤臣,国势更加强大,于是加快了北进与晋争夺中小国家的步伐,并于周定王元年(前606年),借伐陆浑戎之机,观兵于周王畿地区,向周王室问鼎大小轻重,流露出觊觎天下的野心。随后楚国与晋国反复争夺位于中原的郑国,虽楚庄王在前600年的柳棼之战和前599年的颖北之战中,先后败给晋国士会和郤缺率领的救郑晋军,但楚庄王励精图治,毫不气馁,继续亲率楚军伐郑。
+
 晋文公以后,襄公继承父业,保持了霸权。但到灵公时,一则年幼,二则昏庸暴虐,晋国君臣不和;而楚成王也在公元前626年为太子商臣所杀,太子商臣即楚穆王。楚穆王乘晋国君臣不和,大力北进,先后灭江、六、蓼。楚大夫范山说:"晋君少,不在诸侯,北方可图也。"正是当时晋、楚两国斗争形势的[[ 特点]]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又继穆王而立,他重用孙叔敖、伍奢等贤臣,国势更加强大,于是加快了北进与晋争夺中小国家的步伐,并于周定王元年(前606年),借伐陆浑戎之机,观兵于周王畿地区,向周王室问鼎大小轻重,流露出觊觎天下的野心。随后楚国与晋国反复争夺位于中原的郑国,虽楚庄王在前600年的柳棼之战和前599年的颖北之战中,先后败给晋国士会和郤缺率领的救郑晋军,但楚庄王[[ 励精图治]] ,毫不气馁,继续亲率楚军伐郑。
 
  
 
  
 
==服郑之争==
 
==服郑之争==
 争郑是晋、楚两国斗争的焦点。在城濮之战时,楚西有秦国的威胁,中有宋国的叛楚,所以服宋是当时的主要目标,宋服则可控制中原,而在邲之战之前的崤之战后,秦国已与晋国反目,不必再顾虑西方,宋也诚心事楚。惟有郑国受晋的威胁,对楚叛服不常。楚若能降服郑国,则能封锁晋国南下之路,进而控制中原。所以邲之战前,晋、楚双方围绕郑国展开了长久的争夺。
+
 争郑是晋、楚两国斗争的焦点。在城濮之战时,楚西有[[ 秦国]] 的威胁,中有宋国的叛楚,所以服宋是当时的主要目标,宋服则可控制中原,而在邲之战之前的崤之战后,秦国已与晋国反目,不必再顾虑西方,宋也诚心事楚。惟有郑国受晋的威胁,对楚叛服不常。楚若能降服郑国,则能封锁晋国南下之路,进而控制中原。所以邲之战前,晋、楚双方围绕郑国展开了长久的争夺。
 从周匡王五年(公元前608年)到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的三年中,晋国四次伐郑,郑服于晋。而从周定王元年(前606年)到周定王九年(前598年)的八年中,楚七次伐郑,郑又转而服于楚。晋楚两国为争夺郑国,先后爆发了北林之战,柳棼之战和颖北之战;楚国在前608年的北林之战中击败晋军,
+
 从周匡王五年(公元前608年)到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的三年中,[[ 晋国]] 四次伐郑,郑服于晋。而从周定王元年(前606年)到周定王九年(前598年)的八年中,楚七次伐郑,郑又转而服于楚。晋楚两国为争夺郑国,先后爆发了北林之战,柳棼之战和颖北之战;楚国在前608年的北林之战中击败晋军,
 
  
 
  
 
 而晋军在前600年的柳棼之战和前599年的颖北之战中,击败楚军。
 
 而晋军在前600年的柳棼之战和前599年的颖北之战中,击败楚军。
行 64: 行 66:
 
 楚国继柳棼之战和颖北之战被晋军击败受挫后,
 
 楚国继柳棼之战和颖北之战被晋军击败受挫后,
 
  
 
  
 于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再次亲率楚军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军再次救郑,双方对垒于邲。郑国为摆脱遭受晋、楚交攻困境,择胜者而从之,企图策动两国决战。遂遣使赴晋军中,请其发兵攻楚。楚为麻痹晋军,两度求和示弱。晋军主将无意决战,遂答应议和。正当双方行将盟会之时,楚军遣小股兵力袭扰诱战,晋将魏錡、赵旃违令攻楚,楚军趁机全力反击,晋军被迫匆促应战。
+
 于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再次亲率楚军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军再次救郑,双方对垒于邲。郑国为摆脱遭受晋、楚交攻困境,择胜者而从之,[[ 企图]] 策动两国决战。遂遣使赴晋军中,请其发兵攻楚。楚为麻痹晋军,两度求和示弱。晋军主将无意决战,遂答应议和。正当双方行将盟会之时,楚军遣小股兵力袭扰诱战,晋将魏錡、赵旃违令攻楚,楚军趁机全力反击,晋军被迫匆促应战。
 
 晋军
 
 晋军
 
 中军将:荀林父 中军佐:先縠 中军大夫:赵括、赵婴齐
 
 中军将:荀林父 中军佐:先縠 中军大夫:赵括、赵婴齐
行 76: 行 78:
 
 右军 - 帅:子反
 
 右军 - 帅:子反
 
==战争前景==
 
==战争前景==
 楚军听说晋军渡过黄河,在内部也就战与和的问题产生了不同意见。楚庄王想要退兵,他的爱臣伍参主战,令尹孙叔敖主和。孙叔敖说:“昔岁入陈,今兹入郑,不无事矣。战而不捷,参之肉其足食乎?”伍参反驳说:“若战而胜利,孙叔敖就是没有谋略了;若战而不胜,我的肉将在晋军那里,您怎能吃到呢?”令尹孙叔敖下令“南辕、反旆”,即掉转车头,大旗反向,准备退兵。
+
 楚军听说晋军渡过黄河,在内部也就战与和的问题产生了不同[[ 意见]] 。楚庄王想要退兵,他的爱臣伍参主战,令尹孙叔敖主和。孙叔敖说:“昔岁入陈,今兹入郑,不无事矣。战而不捷,参之肉其足食乎?”伍参反驳说:“若战而胜利,孙叔敖就是没有谋略了;若[[ 战而不胜]] ,我的肉将在晋军那里,您怎能吃到呢?”令尹孙叔敖下令“南辕、反旆”,即掉转车头,大旗反向,准备退兵。
 
 伍参对庄王说:“晋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克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帅者,专行不获。听而无上,众谁适从?此行也,晋师必败。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庄王无言对答,命令尹孙叔敖调转车头北上,大军驻扎在管(今河南郑州市)地待命,并采纳令尹孙叔敖的意见突袭晋军。
 
 伍参对庄王说:“晋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克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帅者,专行不获。听而无上,众谁适从?此行也,晋师必败。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庄王无言对答,命令尹孙叔敖调转车头北上,大军驻扎在管(今河南郑州市)地待命,并采纳令尹孙叔敖的意见突袭晋军。
 晋军驻扎在敖、鄗(二山俱在今河南省荥阳县北)。郑国为求生存,希望两强决战,以便择胜而从。特派皇戌为使者,劝晋军对楚作战,说:郑国所以屈服楚国,是为挽救国家的覆亡,不敢对晋国抱有二心。楚国因屡战屡胜而骄傲了,楚军在外数月,也已疲劳,又不设备,请晋军攻击,郑军愿做帮手,楚军一定失败。对郑国的态度,晋军将佐看法也不同。中军佐先縠主战,说:打败楚国、威服郑国,就在此举,一定答应郑。赵括、赵同支持先縠意见,说:“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克敌得属又何俟?必从彘子!”而下军佐栾书则认为,楚自战胜庸国(在今湖北省房县、竹山)以来,其君在国无日不教训国人,民生艰难,祸至无日,戒惧不可以懈怠。在军无日不告诫将士,胜利不可仗恃,纣王百战百胜终于灭亡。君臣不骄,军事有备。郑国劝我们交战,我们若胜,他们就会服从我们;我们若败,他们就会服从楚国。是拿我们来占卜啊!不能听郑国的话!赵朔说:栾书说得好,听他的话,能使晋国长久。但是,中军元帅荀林父犹豫不决。
+
 晋军驻扎在敖、鄗(二山俱在今河南省荥阳县北)。郑国为求生存,希望两强决战,以便择胜而从。特派皇戌为使者,劝晋军对楚作战,说:郑国所以屈服楚国,是为挽救国家的覆亡,不敢对晋国抱有二心。楚国因屡战屡胜而骄傲了,楚军在外数月,也已疲劳,又不设备,请晋军攻击,郑军愿做帮手,楚军一定失败。对[[ 郑国]] 的态度,晋军将佐看法也不同。中军佐先縠主战,说:打败楚国、威服郑国,就在此举,一定答应郑。赵括、赵同支持先縠意见,说:“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克敌得属又何俟?必从彘子!”而下军佐栾书则认为,楚自战胜庸国(在今湖北省房县、竹山)以来,其君在国无日不教训国人,民生艰难,祸至无日,戒惧不可以懈怠。在军无日不告诫将士,胜利不可仗恃,纣王百战百胜终于灭亡。君臣不骄,军事有备。郑国劝我们交战,我们若胜,他们就会服从我们;我们若败,他们就会服从[[ 楚国]] 。是拿我们来占卜啊!不能听郑国的话!赵朔说:栾书说得好,听他的话,能使晋国长久。但是,中军元帅荀林父犹豫不决。
 
  
 
  
 
==战争过程==
 
==战争过程==
 
 楚军派樊姬来试深晋国军情,说:我军的行动在于抚定郑国,岂敢得罪晋国,请贵军不必久留此地。晋上军佐士会回答说:“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与郑夹辅周室,毋废王命!’今郑不率,寡君使群臣问诸郑,岂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先縠认为答词诌媚,派赵括重新更改为:寡君派我们把楚军赶出郑国,说:无辟(躲避)敌!我们不敢违命。
 
 楚军派樊姬来试深晋国军情,说:我军的行动在于抚定郑国,岂敢得罪晋国,请贵军不必久留此地。晋上军佐士会回答说:“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与郑夹辅周室,毋废王命!’今郑不率,寡君使群臣问诸郑,岂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先縠认为答词诌媚,派赵括重新更改为:寡君派我们把楚军赶出郑国,说:无辟(躲避)敌!我们不敢违命。
 楚军洞悉晋军将帅不和,又派使者向晋求和,晋国答应了。但在约定了会盟日期以后,楚军突遣许伯、乐伯、摄叔驾单车向晋军挑战,逼近晋军,车右摄叔跳进军垒,杀一人取其左耳,生俘一人而还。晋人分三路追击。楚乐伯射中一麋,奉献于晋追兵鲍癸,鲍癸下令停止追击。
+
 楚军洞悉晋军将帅不和,又派使者向晋求和,晋国答应了。但在约定了会盟[[ 日期]] 以后,楚军突遣许伯、乐伯、摄叔驾单车向晋军挑战,逼近晋军,车右摄叔跳进军垒,杀一人取其左耳,生俘一人而还。晋人分三路追击。楚乐伯射中一麋,奉献于晋追兵鲍癸,鲍癸下令停止追击。
 
 楚军求和本为懈怠晋军,挑战仍在于试探晋军虚实。
 
 楚军求和本为懈怠晋军,挑战仍在于试探晋军虚实。
 
 晋将魏锜、赵旃,一个求做公族大夫,一个求做卿,都没有得到,所以心怀怨恨,想要使晋军失败。他们请求向楚军挑战,未得到允许;要求去请盟,被允许了。
 
 晋将魏锜、赵旃,一个求做公族大夫,一个求做卿,都没有得到,所以心怀怨恨,想要使晋军失败。他们请求向楚军挑战,未得到允许;要求去请盟,被允许了。
 二人走后,上军将佐士会、郤克指出:大军一定要做好迎战准备,否则必然失败。但中军佐先縠说:“郑人劝战,弗敢从也;楚人求成,弗能好也。师无成命,多备何为?”拒绝做战斗准备。于是士会命巩朔、韩穿在敖山前设七道伏兵,进行警备。中军大夫赵婴齐派所部在河岸准备了船只。
+
 二人走后,上军将佐士会、郤克指出:大军一定要做好迎战[[ 准备]] ,否则必然失败。但中军佐先縠说:“郑人劝战,弗敢从也;楚人求成,弗能好也。师无成命,多备何为?”拒绝做战斗准备。于是士会命巩朔、韩穿在敖山前设七道伏兵,进行警备。中军大夫赵婴齐派所部在河岸准备了船只。
 孙叔敖见晋军来挑战,决意先发制人,命左、中、右三军及楚王亲兵布好阵式,掩袭晋军。魏锜先至楚营挑战,为楚将潘尫所驱逐。夜间,赵旃又至楚营,在楚军门之外席地而坐,命部下袭入楚营。楚王指挥左广追逐赵旃,赵旃弃车逃入林中。晋军在魏、赵二人出发后,特派軘车随后迎接。楚将潘尫在追击魏锜道上,望见軘车掀起的飞尘,回营报告说:“晋军至矣!”楚令尹孙叔敖担心楚王有闪失,命令全军出动,布成三个方阵:工尹齐将右矩,唐侯将左矩,向晋军攻击。孙叔敖说:“进之!宁我薄人,无人薄我!《[[诗]]》云‘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先人也。《[[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薄之也。”楚军迅速进击,“车驰卒奔,乘晋军。”
+
 孙叔敖见晋军来挑战,决意先发制人,命左、中、右三军及楚王亲兵布好阵式,掩袭[[ 晋军]] 。魏锜先至楚营挑战,为楚将潘尫所驱逐。夜间,赵旃又至楚营,在楚军门之外席地而坐,命部下袭入楚营。楚王指挥左广追逐赵旃,赵旃弃车逃入林中。晋军在魏、赵二人出发后,特派軘车随后迎接。楚将潘尫在追击魏锜道上,望见軘车掀起的飞尘,回营报告说:“晋军至矣!”楚令尹孙叔敖担心楚王有闪失,命令全军出动,布成三个方阵:工尹齐将右矩,唐侯将左矩,向晋军攻击。孙叔敖说:“进之!宁我薄人,无人薄我!《[[诗]]》云‘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先人也。《[[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薄之也。”楚军迅速进击,“车驰卒奔,乘晋军。”
 
 在进击中,楚将潘尫所率追击魏锜的四十乘战车也加入了唐侯的右翼方阵。
 
 在进击中,楚将潘尫所率追击魏锜的四十乘战车也加入了唐侯的右翼方阵。
 
 晋中军帅荀林父见楚军大举来攻,前有强敌,后有黄河,心中慌乱,竟在中军敲响战鼓说:“先渡过河的有赏!”中、下军混乱中一道涌向河岸,争船抢渡。先上船者挥刀乱砍,船中断指之多,竟至可以捧起。
 
 晋中军帅荀林父见楚军大举来攻,前有强敌,后有黄河,心中慌乱,竟在中军敲响战鼓说:“先渡过河的有赏!”中、下军混乱中一道涌向河岸,争船抢渡。先上船者挥刀乱砍,船中断指之多,竟至可以捧起。
 
 晋军向右翼溃败。楚右矩追逐晋下军,左矩追逐晋上军。晋上军因有战备,从容退去。此役晋仅上军未败。
 
 晋军向右翼溃败。楚右矩追逐晋下军,左矩追逐晋上军。晋上军因有战备,从容退去。此役晋仅上军未败。
 
 在晋军的溃散中,晋下军大夫荀首之子智罃被楚大夫熊负羁俘虏。
 
 在晋军的溃散中,晋下军大夫荀首之子智罃被楚大夫熊负羁俘虏。
 荀首立即率所部族兵,由魏锜驾车,向楚国反攻。下军士卒也多跟随,去寻找知。在反击中,射杀楚国大夫连尹襄老,俘虏楚庄王的弟弟公子谷臣。
+
 荀首立即率所部族兵,由魏锜驾车,向楚国反攻。下军士卒也多跟随,去寻找知。在反击中,射杀楚国大夫连尹襄老,[[ 俘虏]] 楚庄王的弟弟公子谷臣。
 
 荀首的反击虽为救援其子,但在客观上起到了掩护晋中、下军渡河的作用。
 
 荀首的反击虽为救援其子,但在客观上起到了掩护晋中、下军渡河的作用。
 
 溃散的晋军,争舟渡河,喧嚣之声,彻夜不绝。有的战车陷入泥坑,无法前进,楚人教他们抽去车前横木。马仍盘旋不进,楚人又教他们拔去大旗,扔掉辕前横木,战车才冲出陷坑。晋军反而回头对楚人说:“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唉!我没有你们楚国人熟悉逃跑的招数啊!意在讽刺楚国以前老是打败仗,善于逃跑)。”
 
 溃散的晋军,争舟渡河,喧嚣之声,彻夜不绝。有的战车陷入泥坑,无法前进,楚人教他们抽去车前横木。马仍盘旋不进,楚人又教他们拔去大旗,扔掉辕前横木,战车才冲出陷坑。晋军反而回头对楚人说:“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唉!我没有你们楚国人熟悉逃跑的招数啊!意在讽刺楚国以前老是打败仗,善于逃跑)。”
 次日,楚军进驻衡雍,辎重到达邲地。楚王在衡雍祭祀河神,并修筑楚先君的宗庙,向先君庙告捷而后凯旋。
+
 次日,楚军进驻衡雍,辎重到达邲地。楚王在衡雍祭祀河神,并修筑楚先君的宗庙,向先君庙告捷而后[[ 凯旋]]
 
 这年秋,晋荀林父率残兵回到晋国,自请死罪,晋景公想答应,经士贞子谏止,晋景公仍用荀林父为中军元帅。
 
 这年秋,晋荀林父率残兵回到晋国,自请死罪,晋景公想答应,经士贞子谏止,晋景公仍用荀林父为中军元帅。
 
==战争结果==
 
==战争结果==
 邲之战是晋、楚争霸中的一次重要战役。楚胜晋败,郑国自然屈从了楚国。楚庄王为控制整个中原,又进击宋国。周定王十二年(公元前595年)秋九月,楚庄王出师伐宋,经九个月围困,宋国陷入困境,达到了“易子而食,析骨以爨”的程度。而晋不能救,遂于次年三月力尽降楚。宋降楚后,鲁也转而依附楚国。楚又与齐通好。一时中原形势完全落入楚国的掌握之中,楚庄王如愿以偿地取得了中原霸权。
+
 邲之战是晋、楚争霸中的一次重要战役。楚胜晋败,郑国自然屈从了楚国。楚庄王为控制整个中原,又进击宋国。周定王十二年(公元前595年)秋九月,楚庄王出师伐宋,经九个月围困,宋国陷入困境,达到了“易子而食,析骨以爨”的程度。而晋不能救,遂于次年三月力尽降楚。宋降楚后,鲁也转而依附楚国。楚又与齐通好。一时中原形势完全落入楚国的掌握之中,[[ 楚庄王]] 如愿以偿地取得了中原霸权。
 
==战争分析==
 
==战争分析==
 邲之战的胜负归属与城濮之战不同,但胜负的原因,两场战争却有着某种类似处,即胜败不是由于双方军力强弱的悬殊,而是在于双方战争指导者主观指挥上的正误。
+
 邲之战的胜负归属与城濮之战不同,但胜负的[[ 原因]] ,两场战争却有着某种类似处,即胜败不是由于双方军力强弱的悬殊,而是在于双方战争指导者主观指挥上的正误。
 晋军的失败,主要在于将帅不和,指挥不统一,又顾忌秦军从背后偷袭。晋为救郑而来,但直到晋、楚两军隔河相望时,晋军统帅还在争论打不打的问题。荀林父提出待楚军退后,再行攻郑,实不失为制郑上策。但此策既不能实行,而全军已渡过黄河。渡河后,中军帅荀林父还举棋不定,明知魏锜、赵旃去楚营挑战,也不做战争准备;楚军攻击,又张惶失计,不思退敌良策,反而了「先济者有赏」(“先撤过河的有赏!”)的将令,终于导致中下两军溃败。士会率领的晋国上军,因做好战备,得以保全。
+
 晋军的失败,主要在于将帅不和,指挥不统一,又顾忌秦军从背后偷袭。晋为救郑而来,但直到晋、楚两军隔河相望时,晋军统帅还在争论打不打的[[ 问题]] 。荀林父提出待楚军退后,再行攻郑,实不失为制郑上策。但此策既不能实行,而全军已渡过黄河。渡河后,中军帅荀林父还举棋不定,明知魏锜、赵旃去楚营挑战,也不做战争准备;楚军攻击,又张惶失计,不思退敌良策,反而了「先济者有赏」(“先撤过河的有赏!”)的将令,终于导致中下两军溃败。士会率领的晋国上军,因做好战备,得以保全。
 
  
 
  
 楚军的胜利,则在于作战指导的高明一筹。楚庄王亲自统率楚军,指挥集中统一,不像晋军那样各自为政。在战前一再遣使侦查晋军的虚实,并佯作求和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和松懈晋军的防卫。在作战中,又通过挑战应战,由小战变为大战,迅速展开奇袭突击行动,一举击溃晋军。至于论者多以为楚军没有实施猛烈的追击,以致未能取得更大的战果。这其实是不谙春秋时作战遵循“逐奔不远”军礼原则的误解。在当时军礼原则的规范下,楚军只能是“不穷不能”,而无法脱离具体历史条件去聚歼晋军。
+
 楚军的胜利,则在于作战指导的高明一筹。楚庄王亲自统率楚军,指挥集中[[ 统一]] ,不像晋军那样各自为政。在战前一再遣使侦查晋军的虚实,并佯作求和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和松懈晋军的防卫。在作战中,又通过挑战应战,由小战变为大战,迅速展开奇袭突击行动,一举击溃晋军。至于论者多以为楚军没有实施猛烈的追击,以致未能取得更大的战果。这其实是不谙春秋时作战遵循“逐奔不远”军礼原则的误解。在当时军礼原则的规范下,楚军只能是“不穷不能”,而无法脱离具体[[ 历史]] 条件去聚歼晋军。
 邲之战的失败,虽使晋在与楚争霸中暂处下风,但并未损害晋国元气,所以晋国仍然有力量与楚对抗;而从楚军先锋连尹襄老战死、楚庄王弟弟谷臣被晋军生俘的战况来看,即便是晋军非常有限的反击,也使楚军在此战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
 邲之战的失败,虽使晋在与楚争霸中暂处下风,但并未损害晋国元气,所以晋国仍然有力量与楚对抗;而从楚军先锋连尹襄老战死、楚庄王弟弟谷臣被晋军生俘的战况来看,即便是晋军非常有限的反击,也使楚军在此战中,付出了巨大的[[ 代价]]
 
  
 
  
 两国的争霸战争在新的条件下重又展开。
+
 两国的争霸战争在新的条件下重又[[ 展开]]
 
  
 
  
 春秋五霸的人选历来有争议,有几种排法:一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排法为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
 春秋五霸的人选历来有争议,有几种排法:一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排法为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 楚庄王]]
 
 无论哪一种排序,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都是当之无愧的人选。
 
 无论哪一种排序,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都是当之无愧的人选。
 
 熊侣曾说过,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他的文治武功,给楚国带来了强盛和霸业,从此楚国崛起,成为春秋战国近五百年的强国之一。
 
 熊侣曾说过,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他的文治武功,给楚国带来了强盛和霸业,从此楚国崛起,成为春秋战国近五百年的强国之一。
 楚庄王熊侣在位二十三年,于公元前591年逝世。
+
 楚庄王熊侣在位二十三年,于公元前591年[[ 逝世]]
 
==赵括、赵同==
 
==赵括、赵同==
 
 邲之战,晋国人可谓失掉面子又折兵,几个大夫大玩窝里斗,把文、襄二代创立的霸业拱手送给了楚国人。而窝里斗玩得最欢的赵括、赵同也没什么好下场,很快他们就祸起萧墙。
 
 邲之战,晋国人可谓失掉面子又折兵,几个大夫大玩窝里斗,把文、襄二代创立的霸业拱手送给了楚国人。而窝里斗玩得最欢的赵括、赵同也没什么好下场,很快他们就祸起萧墙。
 赵括、赵同的兄弟赵婴齐和自己侄儿赵朔的老婆、晋成公的女儿庄姬通奸事发,赵婴齐被作为宗主的赵括流放至齐,庄姬从此对赵括、赵同兄弟怀恨在心,向哥哥晋景公告了恶状,说赵括、赵同谋反。
+
 赵括、赵同的兄弟赵婴齐和自己侄儿赵朔的[[ 老婆]] 、晋成公的女儿庄姬通奸事发,赵婴齐被作为宗主的赵括流放至齐,庄姬从此对赵括、赵同兄弟怀恨在心,向哥哥晋景公告了恶状,说赵括、赵同谋反。
 赵氏家庭的内讧给了他的政敌们机会。在栾、郤等其他大夫的鼓动下,公元前583年,晋景公灭赵括、赵同两族。赵氏势力遭到严重打击。
+
 赵氏家庭的内讧给了他的政敌们机会。在栾、郤等其他大夫的鼓动下,公元前583年,晋景公灭赵括、赵同两族。赵氏势力遭到[[ 严重]] 打击。
 
 这个故事后来在司马迁《[[史记·赵世家]]》里,被描述成了千古传唱的赵氏孤儿。事实上,根据《[[左传]]》、《[[国语·晋语]]》、《[[史记·晋世家]]》等史料记载,当时被诛的仅为赵括、赵同二支,而非赵氏全族,赵武(赵朔之子)、赵旃(赵穿之子)两支都未涉案牵连。后来赵武长大,重新接管赵氏和晋国大权。
 
 这个故事后来在司马迁《[[史记·赵世家]]》里,被描述成了千古传唱的赵氏孤儿。事实上,根据《[[左传]]》、《[[国语·晋语]]》、《[[史记·晋世家]]》等史料记载,当时被诛的仅为赵括、赵同二支,而非赵氏全族,赵武(赵朔之子)、赵旃(赵穿之子)两支都未涉案牵连。后来赵武长大,重新接管赵氏和晋国大权。
 
 赵氏孤儿,其实只是一个传说。
 
 赵氏孤儿,其实只是一个传说。
 
==士会==
 
==士会==
 士会,也名范会,人称范武子,其祖士蔿是晋献公时的最重要谋士(晋国公族衰落,此公功劳最大,当初向献公出尽杀桓庄姬姓公族子弟馊主意的就是此公)。城濮之战时,士会就崭露头角,任右将军,但之后,他的政治命运却发生变化。晋襄公死后,赵盾初欲立在秦国为质的襄公庶弟公子雍为君,并派士会、先蔑入秦迎雍。但后来赵盾却为国人所逼,立襄公子夷皋为君,并杀公子雍。士会不敢归晋,留秦为其所用。公元前615年,秦、晋河曲大战,士会为秦康公出谋划策,挫败晋军。赵盾知士会之才,在秦一天就是晋国的祸患,使计将士会骗回晋国,加以重用,任上军主将,成为晋国六卿之一。
+
 士会,也名范会,人称范武子,其祖士蔿是晋献公时的最重要谋士(晋国公族衰落,此公功劳最大,当初向献公出尽杀桓庄姬姓公族子弟馊主意的就是此公)。城濮之战时,士会就崭露头角,任右将军,但之后,他的政治命运却发生变化。晋襄公死后,赵盾初欲立在秦国为质的襄公庶弟[[ 公子]] 雍为君,并派士会、先蔑入秦迎雍。但后来赵盾却为国人所逼,立襄公子夷皋为君,并杀公子雍。士会不敢归晋,留秦为其所用。公元前615年,秦、晋河曲大战,士会为秦康公出谋划策,挫败晋军。赵盾知士会之才,在秦一天就是晋国的祸患,使计将士会骗回[[ 晋国]] ,加以重用,任上军主将,成为晋国六卿之一。
 
 邲之战中,晋军中军、下军皆溃不成军,唯独士会的上军作好了战争准备,从容不迫,为晋军换回了一丝颜面。
 
 邲之战中,晋军中军、下军皆溃不成军,唯独士会的上军作好了战争准备,从容不迫,为晋军换回了一丝颜面。
 
 回国后,士会又率师攻灭强邻赤狄,赤狄之土尽归晋国。
 
 回国后,士会又率师攻灭强邻赤狄,赤狄之土尽归晋国。
行 125: 行 127:
 
==历史评价==
 
==历史评价==
 
 晋楚城濮之战后,由晋文公开创的晋、秦联合对楚的局面,因崤之战的发生而改变。
 
 晋楚城濮之战后,由晋文公开创的晋、秦联合对楚的局面,因崤之战的发生而改变。
 由于晋、秦交恶,相互攻战不息,秦联楚以抗晋,使晋丧失争霸的优势,楚则解除向中原推进的后顾之忧。此时,晋国卿权日重,诸卿相争,内政纷乱,国力有所减弱。而楚庄王即位后,在令尹孙叔敖辅佐下,发展生产,整顿政治,集中权力,改革军事,实力日益增强。楚庄王雄心勃勃,问鼎中原,与晋展开争夺中间地带的斗争,尤以地处中原要冲的郑国为争夺的焦点,由此孕育着晋、楚之间一场新的大战。
+
 由于晋、秦交恶,相互攻战不息,秦联楚以抗晋,使晋丧失争霸的优势,楚则解除向中原推进的后顾之忧。此时,晋国卿权日重,诸卿相争,内政纷乱,国力有所减弱。而楚庄王即位后,在令尹孙叔敖辅佐下,发展生产,整顿[[ 政治]] ,集中权力,改革军事,实力日益增强。楚庄王[[ 雄心勃勃]] ,问鼎中原,与晋展开争夺中间地带的斗争,尤以地处中原要冲的郑国为争夺的焦点,由此孕育着晋、楚之间一场新的大战。
 邲之战是在不利于晋的形势下,晋军主帅虽知“不可以战”,却无力驾驭跋扈之将,迟疑寡断,和战不决,临战不备,受制于人,以致失败。楚军主帅虽知“可以战”而慎战,既战则力争主动,因情施计以误敌,先发制人以决胜。经此一战,晋国丧失长达数十年的霸主地位,楚国夺得中原霸权。是役也,楚庄一战而霸。楚庄王也成为了春秋时期的又一个霸主。
+
 邲之战是在不利于晋的形势下,晋军主帅虽知“不可以战”,却无力驾驭跋扈之将,迟疑寡断,和战不决,临战不备,受制于人,以致失败。楚军主帅虽知“可以战”而慎战,既战则力争主动,因情施计以误敌,先发制人以决胜。经此一战,晋国丧失长达数十年的霸主地位,楚国夺得中原霸权。是役也,楚庄一战而霸。楚庄王也成为了春秋[[ 时期]] 的又一个霸主。
 
  
 
  
 
==历史点评==
 
==历史点评==
 晋楚邲之战(前597年)是在楚庄王彻底平定若敖氏之乱(前605年)后发生的,若敖氏的势力基本被翦灭,楚庄王的政权巩固,君臣之间的关系稳定。楚庄王在任用孙叔敖、伍参(伍子胥曾祖父)等贤良人才后,楚国国力得以迅速提升。而反观晋国,在赵盾死后,晋国的政权已经失衡,赵家一家独大的局面在慢慢减弱,其他几个大家族相互之间都有明争暗斗。就在这样动荡的政权中,晋国与楚国开战是必定处于劣势的。只不过晋国凭着之前沉淀多年的雄厚国力和兵力在中原地区仍有很强的威慑力,连楚国也不敢与之正面交锋,邲之战是楚国君臣利用了晋国内斗的弱点战而胜之。楚庄王死后,晋国在鄢陵之战再次战胜楚国(之前是在城濮之战战胜)。
+
 晋楚邲之战(前597年)是在楚庄王彻底平定若敖氏之乱(前605年)后发生的,若敖氏的势力基本被翦灭,楚庄王的政权[[ 巩固]] ,君臣之间的关系稳定。楚庄王在任用孙叔敖、伍参(伍子胥曾祖父)等贤良人才后,楚国国力得以迅速提升。而反观晋国,在赵盾死后,晋国的政权已经失衡,赵家一家独大的局面在慢慢减弱,其他几个大家族相互之间都有[[ 明争暗斗]] 。就在这样动荡的政权中,晋国与楚国开战是必定处于劣势的。只不过晋国凭着之前沉淀多年的雄厚国力和兵力在中原地区仍有很强的威慑力,连楚国也不敢与之正面交锋,邲之战是楚国君臣利用了晋国内斗的弱点战而胜之。楚庄王死后,晋国在鄢陵之战再次战胜[[ 楚国]] (之前是在城濮之战战胜)。
  
==  参考来源 ==
+
==  相关视频 ==
{{reflist}}
+
<center>
 +
{{#iDisplay:i3158ipg29b|480|270|qq}}
 +
<center>邲之战,确定霸主地位</center>
 +
</center>
 +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
+
[[Category:650 中國史料]]

於 2021年10月21日 (四) 14:53 的最新修訂

邲之戰
[ 原圖鏈接]

名 稱: 邲之戰

發生時間: 公元前 597年

地 點: 邲(今河南滎陽北)

參戰方: 晉國;楚國

結 果: 楚國大勝,大敗晉軍

參戰方兵力: 不詳

傷亡情況: 不明 楚國先鋒連尹襄老戰死

主要指揮官: 荀林父士會趙朔司馬韓厥先縠

荀首趙括趙同楚莊王孫叔敖子重子反

別 名: 兩棠之役

相關人物: 楚莊王;晉景公;荀林父

邲之戰,又稱「兩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會戰,是當時兩個最強大的諸侯國——晉、楚爭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較量。 前627年崤之戰後,秦立即將其在攻鄀之戰中所俘楚將斗克釋放,與楚結盟,共同抗晉。 晉國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對付秦、楚兩大國的挑戰。所以,楚國雖未參加崤之戰,但卻是崤之戰的最大受益者。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親率楚軍再次圍攻鄭國,晉國派荀林父率三軍再次救鄭,雙方在邲地(今河南鄭州北)展開爭奪,在作戰中,晉軍內部分歧不斷,將帥不和,缺乏統一指揮而各自為戰,又顧忌秦軍從背後偷襲。楚軍利用晉軍的弱點,適時出擊,戰勝對手,從而一洗城濮之戰中失敗的恥辱,在中原爭霸鬥爭中暫時占了上風。楚莊王也由於此役的勝利而一舉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因為泌水入滎陽稱「蒗盪渠」,可寫作「兩棠」,所以此戰又可稱為「兩棠之役」。如《呂氏春秋·至忠》和賈誼《新書·先醒》都寫作「戰於兩棠」。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有《兩棠之役》多種。[1] 春秋時期城濮之戰後,晉借城濮之威,長期稱霸北方,中原諸侯望風景從。 楚雖受挫於城濮,無力與晉爭雄,但城濮之敗畢竟屬於偏師折衂,井未影響國力,仍然為南方大國。南北兩強,虎視中原,勢均力敵,不斷在爭奪和控制中間地帶諸中小國家上展開拉鋸鬥爭。 城濮之戰後,楚北上受阻,轉而向東發展。 前627年崤之戰後,秦立即將其在攻鄀之戰中所俘楚將斗克釋放,與楚結盟,共同抗晉。   晉國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對付秦、楚兩大國的挑戰。所以,楚國雖未參加崤之戰,但卻是崤之戰的最大受益者。

莊王雄心

晉文公以後,襄公繼承父業,保持了霸權。但到靈公時,一則年幼,二則昏庸暴虐,晉國君臣不和;而楚成王也在公元前626年為太子商臣所殺,太子商臣即楚穆王。楚穆王乘晉國君臣不和,大力北進,先後滅江、六、蓼。楚大夫范山說:"晉君少,不在諸侯,北方可圖也。"正是當時晉、楚兩國鬥爭形勢的特點。公元前613年,楚莊王又繼穆王而立,他重用孫叔敖、伍奢等賢臣,國勢更加強大,於是加快了北進與晉爭奪中小國家的步伐,並於周定王元年(前606年),借伐陸渾戎之機,觀兵於周王畿地區,向周王室問鼎大小輕重,流露出覬覦天下的野心。隨後楚國與晉國反覆爭奪位於中原的鄭國,雖楚莊王在前600年的柳棼之戰和前599年的穎北之戰中,先後敗給晉國士會和郤缺率領的救鄭晉軍,但楚莊王勵精圖治,毫不氣餒,繼續親率楚軍伐鄭。  

服鄭之爭

爭鄭是晉、楚兩國鬥爭的焦點。在城濮之戰時,楚西有秦國的威脅,中有宋國的叛楚,所以服宋是當時的主要目標,宋服則可控制中原,而在邲之戰之前的崤之戰後,秦國已與晉國反目,不必再顧慮西方,宋也誠心事楚。惟有鄭國受晉的威脅,對楚叛服不常。楚若能降服鄭國,則能封鎖晉國南下之路,進而控制中原。所以邲之戰前,晉、楚雙方圍繞鄭國展開了長久的爭奪。 從周匡王五年(公元前608年)到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的三年中,晉國四次伐鄭,鄭服於晉。而從周定王元年(前606年)到周定王九年(前598年)的八年中,楚七次伐鄭,鄭又轉而服於楚。晉楚兩國為爭奪鄭國,先後爆發了北林之戰,柳棼之戰和穎北之戰;楚國在前608年的北林之戰中擊敗晉軍,   而晉軍在前600年的柳棼之戰和前599年的穎北之戰中,擊敗楚軍。   鄭國認為:「晉、楚無信,我焉得有信?」採取了「居大國之間而從於強令」的策略,楚強服楚,晉強服晉。這就引發了晉、楚為爭鄭而爆發的邲(bì,音幣)之戰。  

導火線

楚國繼柳棼之戰和穎北之戰被晉軍擊敗受挫後,   於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再次親率楚軍圍攻鄭國,晉國派荀林父率軍再次救鄭,雙方對壘於邲。鄭國為擺脫遭受晉、楚交攻困境,擇勝者而從之,企圖策動兩國決戰。遂遣使赴晉軍中,請其發兵攻楚。楚為麻痹晉軍,兩度求和示弱。晉軍主將無意決戰,遂答應議和。正當雙方行將盟會之時,楚軍遣小股兵力襲擾誘戰,晉將魏錡、趙旃違令攻楚,楚軍趁機全力反擊,晉軍被迫匆促應戰。 晉軍 中軍將:荀林父 中軍佐:先縠 中軍大夫:趙括、趙嬰齊 上軍將:士會 上軍佐:郤克 上軍大夫:鞏朔、韓穿 下軍將:趙朔 下軍佐:欒書 下軍大夫:荀首、趙同 司馬:韓厥 楚軍 楚莊王 令尹孫叔敖 中軍 - 帥:沈尹 左軍- 帥:子重 右軍 - 帥:子反

戰爭前景

楚軍聽說晉軍渡過黃河,在內部也就戰與和的問題產生了不同意見。楚莊王想要退兵,他的愛臣伍參主戰,令尹孫叔敖主和。孫叔敖說:「昔歲入陳,今茲入鄭,不無事矣。戰而不捷,參之肉其足食乎?」伍參反駁說:「若戰而勝利,孫叔敖就是沒有謀略了;若戰而不勝,我的肉將在晉軍那裡,您怎能吃到呢?」令尹孫叔敖下令「南轅、反旆」,即掉轉車頭,大旗反向,準備退兵。 伍參對莊王說:「晉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克剛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帥者,專行不獲。聽而無上,眾誰適從?此行也,晉師必敗。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莊王無言對答,命令尹孫叔敖調轉車頭北上,大軍駐紮在管(今河南鄭州市)地待命,並採納令尹孫叔敖的意見突襲晉軍。 晉軍駐紮在敖、鄗(二山俱在今河南省滎陽縣北)。鄭國為求生存,希望兩強決戰,以便擇勝而從。特派皇戌為使者,勸晉軍對楚作戰,說:鄭國所以屈服楚國,是為挽救國家的覆亡,不敢對晉國抱有二心。楚國因屢戰屢勝而驕傲了,楚軍在外數月,也已疲勞,又不設備,請晉軍攻擊,鄭軍願做幫手,楚軍一定失敗。對鄭國的態度,晉軍將佐看法也不同。中軍佐先縠主戰,說:打敗楚國、威服鄭國,就在此舉,一定答應鄭。趙括、趙同支持先縠意見,說:「率師以來,唯敵是求。克敵得屬又何俟?必從彘子!」而下軍佐欒書則認為,楚自戰勝庸國(在今湖北省房縣、竹山)以來,其君在國無日不教訓國人,民生艱難,禍至無日,戒懼不可以懈怠。在軍無日不告誡將士,勝利不可仗恃,紂王百戰百勝終於滅亡。君臣不驕,軍事有備。鄭國勸我們交戰,我們若勝,他們就會服從我們;我們若敗,他們就會服從楚國。是拿我們來占卜啊!不能聽鄭國的話!趙朔說:欒書說得好,聽他的話,能使晉國長久。但是,中軍元帥荀林父猶豫不決。  

戰爭過程

楚軍派樊姬來試深晉國軍情,說:我軍的行動在於撫定鄭國,豈敢得罪晉國,請貴軍不必久留此地。晉上軍佐士會回答說:「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與鄭夾輔周室,毋廢王命!』今鄭不率,寡君使群臣問諸鄭,豈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先縠認為答詞謅媚,派趙括重新更改為:寡君派我們把楚軍趕出鄭國,說:無辟(躲避)敵!我們不敢違命。 楚軍洞悉晉軍將帥不和,又派使者向晉求和,晉國答應了。但在約定了會盟日期以後,楚軍突遣許伯、樂伯、攝叔駕單車向晉軍挑戰,逼近晉軍,車右攝叔跳進軍壘,殺一人取其左耳,生俘一人而還。晉人分三路追擊。楚樂伯射中一麋,奉獻於晉追兵鮑癸,鮑癸下令停止追擊。 楚軍求和本為懈怠晉軍,挑戰仍在於試探晉軍虛實。 晉將魏錡、趙旃,一個求做公族大夫,一個求做卿,都沒有得到,所以心懷怨恨,想要使晉軍失敗。他們請求向楚軍挑戰,未得到允許;要求去請盟,被允許了。 二人走後,上軍將佐士會、郤克指出:大軍一定要做好迎戰準備,否則必然失敗。但中軍佐先縠說:「鄭人勸戰,弗敢從也;楚人求成,弗能好也。師無成命,多備何為?」拒絕做戰鬥準備。於是士會命鞏朔、韓穿在敖山前設七道伏兵,進行警備。中軍大夫趙嬰齊派所部在河岸準備了船隻。 孫叔敖見晉軍來挑戰,決意先發制人,命左、中、右三軍及楚王親兵布好陣式,掩襲晉軍。魏錡先至楚營挑戰,為楚將潘尫所驅逐。夜間,趙旃又至楚營,在楚軍門之外席地而坐,命部下襲入楚營。楚王指揮左廣追逐趙旃,趙旃棄車逃入林中。晉軍在魏、趙二人出發後,特派軘車隨後迎接。楚將潘尫在追擊魏錡道上,望見軘車掀起的飛塵,回營報告說:「晉軍至矣!」楚令尹孫叔敖擔心楚王有閃失,命令全軍出動,布成三個方陣:工尹齊將右矩,唐侯將左矩,向晉軍攻擊。孫叔敖說:「進之!寧我薄人,無人薄我!《》雲『元戎十乘,以先啟行,』先人也。《軍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心』,薄之也。」楚軍迅速進擊,「車馳卒奔,乘晉軍。」 在進擊中,楚將潘尫所率追擊魏錡的四十乘戰車也加入了唐侯的右翼方陣。 晉中軍帥荀林父見楚軍大舉來攻,前有強敵,後有黃河,心中慌亂,竟在中軍敲響戰鼓說:「先渡過河的有賞!」中、下軍混亂中一道湧向河岸,爭船搶渡。先上船者揮刀亂砍,船中斷指之多,竟至可以捧起。 晉軍向右翼潰敗。楚右矩追逐晉下軍,左矩追逐晉上軍。晉上軍因有戰備,從容退去。此役晉僅上軍未敗。 在晉軍的潰散中,晉下軍大夫荀首之子智罃被楚大夫熊負羈俘虜。 荀首立即率所部族兵,由魏錡駕車,向楚國反攻。下軍士卒也多跟隨,去尋找知。在反擊中,射殺楚國大夫連尹襄老,俘虜楚莊王的弟弟公子谷臣。 荀首的反擊雖為救援其子,但在客觀上起到了掩護晉中、下軍渡河的作用。 潰散的晉軍,爭舟渡河,喧囂之聲,徹夜不絕。有的戰車陷入泥坑,無法前進,楚人教他們抽去車前橫木。馬仍盤旋不進,楚人又教他們拔去大旗,扔掉轅前橫木,戰車才衝出陷坑。晉軍反而回頭對楚人說:「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唉!我沒有你們楚國人熟悉逃跑的招數啊!意在諷刺楚國以前老是打敗仗,善於逃跑)。」 次日,楚軍進駐衡雍,輜重到達邲地。楚王在衡雍祭祀河神,並修築楚先君的宗廟,向先君廟告捷而後凱旋。 這年秋,晉荀林父率殘兵回到晉國,自請死罪,晉景公想答應,經士貞子諫止,晉景公仍用荀林父為中軍元帥。

戰爭結果

邲之戰是晉、楚爭霸中的一次重要戰役。楚勝晉敗,鄭國自然屈從了楚國。楚莊王為控制整個中原,又進擊宋國。周定王十二年(公元前595年)秋九月,楚莊王出師伐宋,經九個月圍困,宋國陷入困境,達到了「易子而食,析骨以爨」的程度。而晉不能救,遂於次年三月力盡降楚。宋降楚後,魯也轉而依附楚國。楚又與齊通好。一時中原形勢完全落入楚國的掌握之中,楚莊王如願以償地取得了中原霸權。

戰爭分析

邲之戰的勝負歸屬與城濮之戰不同,但勝負的原因,兩場戰爭卻有着某種類似處,即勝敗不是由於雙方軍力強弱的懸殊,而是在於雙方戰爭指導者主觀指揮上的正誤。 晉軍的失敗,主要在於將帥不和,指揮不統一,又顧忌秦軍從背後偷襲。晉為救鄭而來,但直到晉、楚兩軍隔河相望時,晉軍統帥還在爭論打不打的問題。荀林父提出待楚軍退後,再行攻鄭,實不失為制鄭上策。但此策既不能實行,而全軍已渡過黃河。渡河後,中軍帥荀林父還舉棋不定,明知魏錡、趙旃去楚營挑戰,也不做戰爭準備;楚軍攻擊,又張惶失計,不思退敵良策,反而了「先濟者有賞」(「先撤過河的有賞!」)的將令,終於導致中下兩軍潰敗。士會率領的晉國上軍,因做好戰備,得以保全。   楚軍的勝利,則在於作戰指導的高明一籌。楚莊王親自統率楚軍,指揮集中統一,不像晉軍那樣各自為政。在戰前一再遣使偵查晉軍的虛實,並佯作求和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和鬆懈晉軍的防衛。在作戰中,又通過挑戰應戰,由小戰變為大戰,迅速展開奇襲突擊行動,一舉擊潰晉軍。至於論者多以為楚軍沒有實施猛烈的追擊,以致未能取得更大的戰果。這其實是不諳春秋時作戰遵循「逐奔不遠」軍禮原則的誤解。在當時軍禮原則的規範下,楚軍只能是「不窮不能」,而無法脫離具體歷史條件去聚殲晉軍。 邲之戰的失敗,雖使晉在與楚爭霸中暫處下風,但並未損害晉國元氣,所以晉國仍然有力量與楚對抗;而從楚軍先鋒連尹襄老戰死、楚莊王弟弟谷臣被晉軍生俘的戰況來看,即便是晉軍非常有限的反擊,也使楚軍在此戰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兩國的爭霸戰爭在新的條件下重又展開。   春秋五霸的人選歷來有爭議,有幾種排法:一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另一排法為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 無論哪一種排序,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都是當之無愧的人選。 熊侶曾說過,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他的文治武功,給楚國帶來了強盛和霸業,從此楚國崛起,成為春秋戰國近五百年的強國之一。 楚莊王熊侶在位二十三年,於公元前591年逝世

趙括、趙同

邲之戰,晉國人可謂失掉面子又折兵,幾個大夫大玩窩裡鬥,把文、襄二代創立的霸業拱手送給了楚國人。而窩裡鬥玩得最歡的趙括、趙同也沒什麼好下場,很快他們就禍起蕭牆。 趙括、趙同的兄弟趙嬰齊和自己侄兒趙朔的老婆、晉成公的女兒莊姬通姦事發,趙嬰齊被作為宗主的趙括流放至齊,莊姬從此對趙括、趙同兄弟懷恨在心,向哥哥晉景公告了惡狀,說趙括、趙同謀反。 趙氏家庭的內訌給了他的政敵們機會。在欒、郤等其他大夫的鼓動下,公元前583年,晉景公滅趙括、趙同兩族。趙氏勢力遭到嚴重打擊。 這個故事後來在司馬遷《史記·趙世家》里,被描述成了千古傳唱的趙氏孤兒。事實上,根據《左傳》、《國語·晉語》、《史記·晉世家》等史料記載,當時被誅的僅為趙括、趙同二支,而非趙氏全族,趙武(趙朔之子)、趙旃(趙穿之子)兩支都未涉案牽連。後來趙武長大,重新接管趙氏和晉國大權。 趙氏孤兒,其實只是一個傳說。

士會

士會,也名范會,人稱范武子,其祖士蔿是晉獻公時的最重要謀士(晉國公族衰落,此公功勞最大,當初向獻公出盡殺桓莊姬姓公族子弟餿主意的就是此公)。城濮之戰時,士會就嶄露頭角,任右將軍,但之後,他的政治命運卻發生變化。晉襄公死後,趙盾初欲立在秦國為質的襄公庶弟公子雍為君,並派士會、先蔑入秦迎雍。但後來趙盾卻為國人所逼,立襄公子夷皋為君,並殺公子雍。士會不敢歸晉,留秦為其所用。公元前615年,秦、晉河曲大戰,士會為秦康公出謀劃策,挫敗晉軍。趙盾知士會之才,在秦一天就是晉國的禍患,使計將士會騙回晉國,加以重用,任上軍主將,成為晉國六卿之一。 邲之戰中,晉軍中軍、下軍皆潰不成軍,唯獨士會的上軍作好了戰爭準備,從容不迫,為晉軍換回了一絲顏面。 回國後,士會又率師攻滅強鄰赤狄,赤狄之土盡歸晉國。 士會後來升任中軍主帥,執掌晉政,被晉景公封地於范。范氏亦成為晉國的卿族豪強。  

歷史評價

晉楚城濮之戰後,由晉文公開創的晉、秦聯合對楚的局面,因崤之戰的發生而改變。 由於晉、秦交惡,相互攻戰不息,秦聯楚以抗晉,使晉喪失爭霸的優勢,楚則解除向中原推進的後顧之憂。此時,晉國卿權日重,諸卿相爭,內政紛亂,國力有所減弱。而楚莊王即位後,在令尹孫叔敖輔佐下,發展生產,整頓政治,集中權力,改革軍事,實力日益增強。楚莊王雄心勃勃,問鼎中原,與晉展開爭奪中間地帶的鬥爭,尤以地處中原要衝的鄭國為爭奪的焦點,由此孕育着晉、楚之間一場新的大戰。 邲之戰是在不利於晉的形勢下,晉軍主帥雖知「不可以戰」,卻無力駕馭跋扈之將,遲疑寡斷,和戰不決,臨戰不備,受制於人,以致失敗。楚軍主帥雖知「可以戰」而慎戰,既戰則力爭主動,因情施計以誤敵,先發制人以決勝。經此一戰,晉國喪失長達數十年的霸主地位,楚國奪得中原霸權。是役也,楚莊一戰而霸。楚莊王也成為了春秋時期的又一個霸主。  

歷史點評

晉楚邲之戰(前597年)是在楚莊王徹底平定若敖氏之亂(前605年)後發生的,若敖氏的勢力基本被翦滅,楚莊王的政權鞏固,君臣之間的關係穩定。楚莊王在任用孫叔敖、伍參(伍子胥曾祖父)等賢良人才後,楚國國力得以迅速提升。而反觀晉國,在趙盾死後,晉國的政權已經失衡,趙家一家獨大的局面在慢慢減弱,其他幾個大家族相互之間都有明爭暗鬥。就在這樣動盪的政權中,晉國與楚國開戰是必定處於劣勢的。只不過晉國憑着之前沉澱多年的雄厚國力和兵力在中原地區仍有很強的威懾力,連楚國也不敢與之正面交鋒,邲之戰是楚國君臣利用了晉國內鬥的弱點戰而勝之。楚莊王死後,晉國在鄢陵之戰再次戰勝楚國(之前是在城濮之戰戰勝)。

相關視頻

邲之戰,確定霸主地位

參考資料

  1. 晉楚邲之戰 ,搜狐 , 2018-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