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邹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邹姓,汉族姓氏。

中国姓氏之一,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行第六十七位。

源流颇多,主要源自春秋食于邹邑正考父的后人。

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38%,其次分布于四川、广东、福建、江苏、重庆、吉林、贵州,七省的邹姓又集中了37%。江西为邹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14%。

得姓始祖

微子启死后,弟微仲继位,据《中华邹氏南阳堂谱》记载:微仲八世孙正考父,为宋国上卿,正考父的儿子中有孔父嘉和宣靖父,长子孔父嘉(孔子六世祖)世袭为大司马,宋国发生华乱,孔父嘉罹难,子木金父奔鲁,以亡父之“字”即“孔”为姓;嘉弟宣靖世袭留邑管理,其后人以先父食邑地“邹”为姓。”奔鲁者孔,留邑者邹“。

郡望

邹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主要郡望有: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226年)改涿郡置郡,其治所在蓟县,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县一带。

太原郡:秦汉置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

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广陵郡:秦置广陵县。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辖境相当于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一带。隋改江阳,治今江苏省扬州。南唐恢复广陵原名。宋熙宁五年(1072年)并入江都。

历史考证

源流一

源于姚姓,姚姓之邹:舜帝,姚姓。舜擅长占卜预测,亦称姚舜。姚地大概在今河南濮阳东的濮城镇。 舜帝后裔姚姓族人开创建有邹国,是最早的邹国。 参见舜文化,虞舜文化 。明朝姓名名典《姓觽》:邹国,舜后,姚姓。 是殷(商朝)的诸侯国,邹国古城在今山东邹城 东南的古邹城。 春秋初,邹国为曹姓邹人所夺,邹人被迫迁到今山东邹平南, 后为齐国所灭, 子孙以国为氏,称邹姓,姚姓之邹的历史至少也有3500年,是最早的邹姓。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鲁穆公所改设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分封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曹挟建立了邹国,又称邹娄国,初建都于邹(今山东曲阜陬村),春秋中期又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县纪王城)。邹娄国势小力单,后为大国鲁国的附庸国,并屡受鲁国的欺压和掠夺,周烈王姬喜七年~周显王姬扁二十九年间(公元前369~前340年间),楚宣王熊良夫亲率楚军灭了邹国,即邹、小邹二国,掳走“二邹”的国君臣民,押解向荆楚西南方向迁移,经过数月长途跋涉到当时楚国的偏远荒芜地区居住,并在其地以邹国遗民之名建立了邹城(今湖北黄冈黄州乡禹王城)。邹国为楚国所吞并后,故国子民以原国之名为姓氏,称邹氏,世代相传至今,与廖氏、朱氏同宗同源,是为荆州邹氏。

源流三

源于子姓,出自多部”邹氏宗谱“”邹氏源于轩辕,舜赐子姓于契,受封于商“,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的封地邹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记•殷本纪》及《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武庚的叛乱后,约前1046年把商丘附近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庶兄长微子启,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此源流早于曹侠后裔数百年,为主要来源,约占邹姓百分之七十以上。

源流四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末期女真邹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八旗通志•列女传》记载:满族邹佳氏,亦称组佳氏,满语为Joogiya Hala,世居铁岭(今辽宁铁岭),属于满族老姓之一。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邹氏、组氏、铁氏等。 [1]

南阳郡:①春秋战国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战国为魏南阳,一部分属韩(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韩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湖南省邓县)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南阳市。

渤海郡:靺鞨粟末部为主体所建,先称振国(震国)。西汉置渤海郡,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公元926年,为契丹所灭。

丹阳郡:①古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省秭归东南。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省枝江西,仍名其地为丹阳。②丹阳(杨)县,秦置,在今安徽省当涂东北,唐并入当涂。③汉置丹阳(杨)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三国吴移治建业(今江苏省南京),隋灭陈后废。炀帝又以蒋州(今南京)为丹阳郡。

堂号

碣石堂:战国时期的邹衍,深通阴阳、盛衰、兴亡之道。燕昭王招贤,专门建造了碣石宫来招待邹衍。

讽谏堂:战国时期的邹忌,看到齐威王不喜欢听别人向他提意见,于是以巧妙的方式规劝他。齐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见,下令:凡是对他提出意见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一开始大家都争着给他提意见,两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很少了,三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几乎没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见都提完了。齐威王收集了这些意见,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把国家质理得很好。这就是邹忌讽谏的结果。所以邹氏又称“讽谏堂”。

范阳堂:秦汉时期,邹氏人有一支从今山东省境内迁至范阳,后发展成为望族,所以邹氏人以“范阳”为堂号。

此外,邹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回春堂”、“古经堂”、“敦睦堂”、“显忠堂”、“中和堂”、“敦本堂”、“元恺堂、"三古堂"、”睦亲堂“、”承启堂“、”序论堂“、”泰和堂“、”南阳堂“等。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