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郑兰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郑兰荪
出生 (1954-10-22) 1954年10月22日(69岁)
国籍 中国
籍贯 江苏吴江
民族
母校 厦门大学
职业 教授
研究领域 原子团簇科学研究

郑兰荪[1]
无机化学家,1954年10月22日生于福建厦门,籍贯江苏吴江。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6年获美国Rice大学博士学位。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育背景[2]

  1. 1978--1982年,厦门大学化学系 本科
  2. 1982年8月,美国赖斯大学 研究生
  3. 1986年5月,美国Rice大学 博士学位

人物生平

  • 1978年2月进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学习

1986年5月获博士学位,随即回厦门大学化学系工作至今 1995年当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教育部化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现任厦门大学纳米科技中心主任,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结构化学、配位化学、原子分子物理和波谱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

研究方向

  • 主要从事原子团簇科学研究

科研成果 [3]

  • 设计了独特的激光溅射团簇离子源
  • 研制了多台激光产生与原位原子团簇的仪器装置,发现了一系列新型团簇,研究了它们的特性和规律
  • 建立了液相电弧、激光溅射、辉光放电、微波等离子体等多种合成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特殊构型的团簇及其相关的纳米结构
  • 研究了C60等碳原子团簇的生长过程,发现和总结了原子团簇的统计分布规律,建立了团簇形成的动力学方程及相关理论
  • 制备了管、线、鞘/核、球、孔洞、螺旋等多种形态和多种组分的纳米结构,并研究了它们的特殊性质。在《Science》等刊物上发表了三百多篇论文

主要奖项 [4]

  • 199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 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 2000年,被聘任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 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04年,被授予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的称号
  • 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参考资料

  1. [1] 中国科学院
  2. [2] 科学网
  3. [3] 郑兰荪院士
  4. [ ] 中国青年网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