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郑成功

移除 8,39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郑成功.jpg|缩略图|右|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鄭成功'''({{bd|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catIdx=Zheng Chenggong}}),原[[名]]'''鄭森''',字'''明儼'''、'''大木''',[[幼名]]'''福松''',為[[南明|南明政权]]的将领、後受[[南明]][[桂王]]封為[[延平王]]。[[隆武帝]]賜[[朱姓|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 ({{lang-nl|Koxinga}}) 、'''鄭賜姓'''、'''鄭國姓'''、'''朱成功'''。因受[[永历帝]]敕封為[[延平王]],而稱'''鄭延平'''。其孫[[鄭克塽]]追諡為'''潮武王''',後世則多尊稱'''延平郡王'''、'''開台尊王'''、'''開台聖王'''、'''開山王'''、'''東寧王'''<ref name="黑蛟子">{{cite web |url= |title=《東寧王》 |accessdate= |last= |first= |coauthors= |date= |work= |publisher = 黑蛟子 }}</ref>等。
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曾為[[海盜]],後為[[南明]][[水師]]將領,出身明朝[[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安海镇|安平鎮]](现分屬[[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福建省]][[泉州市]]轄下的[[晋江市]][[安海镇]]及[[南安市]][[石井镇]])<ref>《郑氏石井宗谱序》中说:“夫我郑自唐光启间入闽,或居于莆〔田〕、于漳〔州〕、于潮〔州〕、于泉〔州〕,是不一其处。”[[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内的《郑氏附葬祖父墓志》(郑成功长孙[[郑克塽]]撰文、次孙郑克举勒石)云:“先世自光州固始县入闽。”</ref>,母[[田川氏 (鄭成功母)|田川氏]]出身於[[江戶幕府|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今日本[[長崎縣]][[平戶市]])。鄭成功生於[[平戶]],六歲時回到[[閩南]]故鄉,及長被送往[[金陵]]求學,成為[[監生]]。后继承发展父业,曾垄断福建和东洋的贸易,凡福建商船出海均需向郑氏纳税,因此与荷兰人的远东利益冲突(见[[台湾荷兰统治时期]])。在明朝尚存时,尚与佔據台灣西南部的荷兰人和睦共处。而在[[南明]]政权陷落后,郑成功的基地僅剩[[廈門]]、[[金門]],为其大軍覓得其它據点,正好此時何斌向鄭成功建議攻取臺灣,驅逐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控制,以建立反清復明基地,鄭成功遂禁止福建商船与荷兰人贸易,断其殖民利益大半,最终成功驱逐荷兰人在台灣西南部的殖民勢力,以台湾西南隅为基地建立南明延平王政权。<ref>《福尔摩沙1662》郑麒杰 著 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出版</ref>
=== 早年经历 ===
==== 出生與童年 ====
{{multiple image | header = 平戶島、台南與鄭氏家族 | align = right | image1 = Birth Rock of Zheng Chenggong.jpg | width1 = 320 | alt1 = [[日本]][[長崎]][[平戶市]][[千里濱]]的鄭成功兒誕石及石碑 | caption1 = [[日本]][[長崎]][[平戶市]][[千里濱]]的鄭成功兒誕石及石碑 | image2 = JapaneseKoxinga.JPG | width2 = 150 | alt2 = 幼年[[田川氏 (鄭成功母)|鄭氏母]]子雕像([[臺南市]]・[[鄭成功祖廟]]) | caption2 = 幼年[[田川氏 (鄭成功母)|鄭氏母]]子雕像([[臺南市]]・[[鄭成功祖廟]])}}
鄭成功父親鄭芝龍原为[[海盗]],一生共有5位妻子,其中第二位妻子[[田川氏 (鄭成功母)|田川氏]]是[[日本人]]。當時的[[日本]][[平戶藩]]很重視鄭芝龍,[[平戶藩]][[藩主]][[松浦]]也送[[宅邸]]給鄭芝龍,讓他可以再來到日本時居住。
==== 返回中國 ====
[[File:Anhai Xing Ta 20120228-2.jpg|thumb|幼年的鄭成功曾在安海[[星塔]]下讀書]]
1628年年底,當時的[[福建巡撫]][[熊文燦]]再度[[招安]]鄭芝龍,成為「海防[[遊擊]]」。在鄭森六歲的時候,才被接回[[泉州府]][[晉江縣]]安平鎮(今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鎮]])居住读书,该处现为安海成功小学校址<ref>[http://www.nihaotw.com/zt1/ztfl/ypzt/mtgz/200708/t20070801_274794.htm 星塔郑成功读书处]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212172254/http://www.nihaotw.com/zt1/ztfl/ypzt/mtgz/200708/t20070801_274794.htm |date=2009-02-12 }}</ref>。
==== 廈門攻守 ====
[[File:Zheng Chenggong.JPG|thumb|在厦门市[[鼓浪屿]]的鄭成功雕刻]]
永曆四年(1650年,清順治七年),時鄭成功族叔(一說族兄{{NoteTag|《臺灣外記》、《臺灣鄭氏記事》等文獻多稱鄭彩、鄭聯為鄭成功族兄;近年泉州市鄭成功研究會根據族譜研究,發現兩人與鄭成功是叔姪關係<ref>[http://www.zhengchenggong.cn/NewsInfo.asp?id=74 郑成功族谱破译两大误传]{{Dead link|date=June 2013}}</ref>。}})[[鄭彩]]、[[鄭聯]]的軍隊領有廈門。鄭成功退回閩南之後,為了拓展實力乃藉口鄭聯在廈門橫徵暴斂、使民不聊生;採取施琅的獻策,用計圖取廈門。永曆四年中秋節,鄭成功趁著鄭彩離開廈門的時機,前往廈門拜訪鄭聯,鄭聯大意並未設防,慘遭[[刺殺]]身亡。不久,鄭彩得知鄭聯的死訊,更加不敢與鄭成功作對,回到廈門便將兵權都交了出來;鄭成功自此接收了鄭彩、鄭聯大部分的部隊,並且實際取得廈門、金門作為根據地。
==== 漳州、海澄之役 ====
[[File:Portrait_of_Zheng_Chenggong.jpg|thumb|«鄭成功像»([[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永曆五年(1651年,清順治八年)下半年,鄭軍在閩南[[小盈嶺]]、[[龙海市|海澄]](今[[龙海市]])等地戰鬥,獲得了[[磁灶戰役]]、[[钱山戰役]]和[[小盈岭戰役]]的勝利,克復[[平和]]、[[漳浦]]、[[詔安]]、[[南靖]]等地。年底,包括定西侯[[張名振]]等人皆來投靠,使鄭軍的聲勢愈形高漲。
==== 長江、南京之役 ====
{{Main|鄭成功北伐}}
 
[[File:koxinga_territory.jpg|thumb|600px|鄭成功勢力範圍圖]]
永曆十二年(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十七萬與浙東[[張煌言]]會師,大舉北伐。大軍進入長江之前,於羊山海域遭遇颶風,損失非常慘重,只得暫且退回廈門。
=== 退守臺灣 ===
==== 攻取臺灣 ====
{{main|鄭成功攻台之役}}[[File:被遺誤的福爾摩沙海戰圖.jpg|240px|thumb|揆一《被遺誤的福爾摩沙》(1675年出版)書中插圖,描繪台江內海海戰。]][[File:1652 Plockhoy「大員及其附近地區海圖」與2012google疊合地圖.jpg|thumb|1652 Plockhoy「大員及其附近地區海圖」與2012google疊合地圖]]
自從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在[[小金門]](今[[金門縣]][[烈嶼鄉]])起兵抗清后,鄭軍转战[[浙]]、[[閩]]、[[粵]]等[[行省]]东南沿海,多次帮助[[明朝]][[宗室]]与民众渡海定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地。此外,郑成功让华商领取郑府令牌和“国姓爷”旗号,以帮助保护华人在海外经商时的安全;当时确有很多海外华商采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经商。然而,統領數萬人的大軍抗清,卻始終無法取得較大的根據地,郑成功被迫必須通過海外[[貿易]]筹备粮饷。当时荷兰人常劫夺郑氏和海外华人至東南亞商船,郑成功多次派出水军打击荷兰舰队,并于永曆十年(1656年)到十四年(1660年)期间两次警告[[荷兰人]],除非荷兰人停止劫夺[[华人]]的商船,郑氏将不会与荷兰贸易<ref>陳錦昌,2004,《鄭成功的台灣時代》,p.053-073。台北:向日葵文化。</ref>。
然而,雖然[[連雅堂]]先生並未特別注明〈與荷蘭守將書〉的引用來源(但有注明使者攜帶書信日期),交戰時期雙方文件記錄各說各話(為了利益或面子)的情形古今中外屢見不鮮,如明萬曆年間的「[[沈有容諭退紅毛番碑]]」。<ref>{{cite web|title=全台第一碑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url=http://www.phsea.com.tw/travel/index.php/%E5%85%A8%E5%8F%B0%E7%AC%AC%E4%B8%80%E7%A2%91%E6%B2%88%E6%9C%89%E5%AE%B9%E8%AB%AD%E9%80%80%E7%B4%85%E6%AF%9B%E7%95%AA%E9%9F%8B%E9%BA%BB%E9%83%8E%E7%AD%89|publisher=澎湖時報|accessdate=2015-01-28|language=中文|date=2006-07-19}}</ref>
[[File:Tainan Taiwan Fort-Provintia-01.jpg|thumb|240px|立於普羅民遮城址的赤崁樓]]
在取得普羅民遮城做為據點之後,鄭軍隨即由海、陸兩面圍困熱蘭遮城。由於考慮到兩萬大軍的糧餉調度不易,鄭成功並沒有做持久戰的打算,一開始即對熱蘭遮城施壓,試圖脅迫[[荷蘭軍隊]]投降。遭荷蘭[[大員長官]][[揆一]]({{lang|nl|Frederik Coyett}})拒絕其投降要求之後,鄭成功一度下令強攻熱蘭遮城,卻遭遇荷軍極頑強抵抗,鄭軍損失慘重。由於強攻不下,加之大軍糧食短缺,使得鄭成功被迫改變策略,派出大部分的軍隊至南北各地屯田、徵收錢糧,以解大軍乏糧的燃眉之急,對熱蘭遮城改採長期包圍的戰略。
永曆十五年八月中旬,荷、鄭兩軍於台江內海展開激烈海戰,鄭軍大獲全勝,擊沉一艘荷蘭軍艦,並奪取船隻數艘,自此荷軍喪失主動出擊的能力。
[[File:Zeelandia model.JPG|thumb|240px|熱蘭遮城復原模型]]
永曆十五年十二月(1662年1月),[[日耳曼人|日耳曼裔]]荷蘭士官Hans Jeuriaen Rade叛逃,鄭成功在其提供之情報的幫助下,砲轟擊毀熱蘭遮城的烏特勒支碉堡,使熱蘭遮城之破終成定局。
=== 後宮 ===
[[File:鄭成功王妃董氏.jpg|right|150px|thumb|正室董氏青年時期。]]
*正室[[董王妃 (台灣)|董王妃]](1623年10月17日—1681年7月30日<ref>见《郑氏族谱》。</ref>),福建[[惠安]][[進士]][[禮部]]侍郎[[董颺先]]侄女
*另有[[側室]]莊氏、林氏、史氏、蔡氏、曾氏、蔡氏等諸位不知名的[[夫人]]
=== 子女 ===
==== 王子 ====
[[File:藩府二鄭公子墓.JPG|250px|thumb|鄭成功四子鄭睿與十子鄭發逝世後合葬於今臺南市南區的[[藩府二鄭公子墓]],該墓為少數未被清朝遷回中國大陸的明鄭古墓。]]
{| class="wikitable"
|-
== 墓葬及紀念 ==
=== 鄭成功墓 ===
[[File:鄭成功墓址紀念碑.JPG|thumb|[[臺南市]][[永康區]]的鄭成功墓址紀念碑。]][[File:Zheng Chenggong Mu 20120228-6.jpg|thumb|福建省南安市水头镇的[[郑成功墓]]]]
鄭成功死後原葬[[臺南]]近郊洲仔尾(今屬[[永康區]]);[[鄭克塽]]降清遷居北京後,上疏表示「念台灣遠隔溟海,祭掃維艱」,請遷內地。[[康熙]]皇帝對此下詔:「朱成功係明室之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敕遣官,護送成功及子經兩柩,歸葬南安,置守塚,建祠祀之。」並提贈輓聯:「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農曆五月二十二日,鄭成功、鄭經父子遷葬[[福建省]][[南安縣]]康店鄉覆船山,附葬於七世祖鄭樂齋墳墓內。<ref>陳錦昌,2004,《鄭成功的台灣時代》,p.301-302。台北:向日葵文化。</ref>也有說法稱<ref>[http://www.szblzj.com/%E6%B0%91%E6%97%8F%E8%8B%B1%E9%9B%84%E9%83%91%E6%88%90%E5%8A%9F/ 民族英雄郑成功]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5063814/http://www.szblzj.com/%E6%B0%91%E6%97%8F%E8%8B%B1%E9%9B%84%E9%83%91%E6%88%90%E5%8A%9F/ |date=2016-03-05 }}</ref>,為免[[台灣人]]起抗清之心,鄭氏諸祖在台諸墳悉遭[[朝廷]]下令遷葬[[大陸]]。
日本存在[[小中華思想]]且深受[[水戶學]]影響,而[[水戶學]]基於明朝遺臣[[朱舜水]]影響,使得日本史更重視[[大義名分]]論而發展為尊皇論。《[[大日本史]]》即是其扼要之精神依歸。無論[[明治維新]]思想,亦或今日歷代天皇系譜,無一不受《大日本史》思想之沾染。在此思想體系下,對於明朝遺臣鄭成功一生從事反清復明的功過,日人[[四方赤良]]評為:忠義空傳國姓爺,終看[[韃靼]]奪中華([[韃靼]]本蒙古一[[部落]],為明朝中後葉時的外患,明朝時的漢人,通稱住在[[長城]]以北的[[蒙古人]]和[[女真人]]為韃靼)。
 
=== 中華民國 ===
[[File:Kinmen_Koxinga_Shrine.JPG|thumb|300px|金門的延平郡王祠]]
 
要了解戰後中华民国政府對鄭成功的評價,可觀察擔任「[[民族英雄]]鄭成功祭典」主祭者的變化。此一始於1946年由台南市政府主辦的活動,起初由台南市長主祭,1963年之後由行政院派內政部部長擔任主祭官,升格為中樞祭典;2017年,行政院尊重社會各界多元聲音,回復由地方首長,即[[台南市市長]]主祭。<ref>〈[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096519 打破54年慣例 中樞不再主祭鄭成功]〉 </ref>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後,由[[國民政府]]派遣來臺宣撫的[[中華民國國防部|國防部長]][[白崇禧]],途經台南時,即前往延平郡王祠向鄭成功行禮,並立一石坊於祠前表彰鄭成功的「忠肝義膽」{{NoteTag|[[延平郡王祠]]前石坊,上撰有對聯:「孤臣秉孤忠,浩氣磅礡留萬古。正人扶正義,莫教成敗論英雄。」,橫批「忠肝義膽」;在石坊之上,還鑲嵌了代表黨國的「[[青天白日]]徽」的圓形石刻。}},藉此宣揚忠於領袖、國家的精神。1950年,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撤退來臺後不久,[[中華民國總統|總統]][[蔣中正]]親題「[[振興中華]]」匾額,懸掛於延平郡王祠正殿入口。1963年拆除原福州式建築改以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以示正統。
 
由於鄭成功退入臺灣的情境,與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落敗的國民黨蔣介石政府相似,且鄭成功「民族英雄」、「忠於領袖」、「傳統文化美德」等形象可作為宣傳樣板,因此除官方祭祀、宣傳外,[[教科書]]中也多所讚揚鄭氏的「民族精神」,並強調他「光復台灣」與「矢志反攻大陸」的事蹟,將其與[[蔣中正]]同樣宣稱為偉人;「民族英雄鄭成功」在臺灣遂逐漸成為連詞,至今在臺灣的許多雕像與文獻上,仍然能夠看到。但目前台灣的歷史教科書不再指鄭成功「收復台灣」,而是改以「驅逐荷蘭,進入台灣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來表達。蓋因台灣在[[台灣荷治時期|荷治時期]]以前,本來就不曾受中國或任何國家管轄<ref>[http://culture.edu.tw/history/smenu_photomenu.php?smenuid=855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建立]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17113308/http://culture.edu.tw/history/smenu_photomenu.php?smenuid=855 |date=2013-10-17 }}, 歷史文化學習網</ref><ref>[[李筱峰]],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dec/29/today-o9.htm 台灣自古不屬中國/教科書看不到的歷史《系列四》]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1025152255/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dec/29/today-o9.htm |date=2012-10-25 }}, [[自由時報]],2009-12-29</ref><ref>{{cite news |author=丁榮生 |url=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artnews/0,3409,112003011300694+110513+20030113+news,00.html |title = 福爾摩沙特展專輯 明朝中國 帶荷蘭人登陸台灣 |work=中時電子報 |language=zh-tw |date=2003-01-13 |accessdate=2013-04-14檢閱 |deadurl=yes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17081926/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artnews/0%2C3409%2C112003011300694%20110513%2020030113%20news%2C00.html |archivedate=2013-10-17 }}</ref><ref>{{cite news | author = 楊淳卉 | title = 中研院台史所所長:鄭成功沒有「光復」台灣 | url = http://newtalk.tw/news/view/2015-10-12/65526 | newspaper = [[新頭殼]] | location = [[臺北市]] | date = 2015年10月12日 | accessdate = 2016年5月13日}}</ref>。鄭成功本人亦將台灣視為「海外」、「不服之區」{{NoteTag|鄭成功在出征台灣之前,所發表的文告:「本藩矢志恢復,切念中興,恐孤島之難居,……冒波濤,欲闢不服之區,暫寄軍旅,養晦待時,非為貪戀海外,茍延安樂。」<ref>《[[台灣通史]]》卷一‧開闢紀)</ref>}}。
 
在2013年,[[臺南市議會]]原住民議員[[谷暮·哈就]]質詢[[臺灣原住民|原住民]]遭到不平待遇,她問[[臺南市政府]]舉辦的鄭成功文化節「與原住民有什麼關係?這是對原住民的[[殖民]],也是原住民的文化浩劫」。她批評市府歌頌鄭成功,鄭成功到台灣「是漢人的殖民政權,原住民真正的聲音在哪裡?台灣的獨特歷史難道只是鄭成功,有沒有看到原住民的啜泣與眼淚?」教育局長[[鄭邦鎮]]在答詢時表示,相關節慶缺乏[[臺灣主體性|主體思維]],台灣都是後來的人在統治,屬於[[殖民]],而不是經由原來住民同意而移入的[[移民]],反而最早到的人被趕走,就像原住民<ref>[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891395&type=%E6%94%BF%E6%B2%BB&Slots=Live 南市教育局長:光復節是台灣再淪陷日]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29201850/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891395&type=%E6%94%BF%E6%B2%BB&Slots=Live |date=2013-10-29 }}, [[自由時報]], 2013年10月28日</ref><ref>[http://www.nownews.com/n/2013/10/28/1004065 原住民議員谷暮 哈就:原住民不是黃帝子孫也不是中國人],[[ETtoday]], 2013年10月28日</ref>。
 
現今有部分台灣人主張鄭成功與荷蘭、西班牙、日本、清朝和國民黨政府一樣,都是外來殖民政權,主張政府應顧及不同族群的情感。<ref>[http://www.peoplenews.tw/news/865f06cb-4a7f-4160-9a82-426aeb377a0f 官網稱原住民來自中國Kolas籲熱線抗議要求下架]</ref>
 
2017年3月,中華民國原住民立法委員[[Kolas Yotaka]]更要求內政部長取消「民族英雄鄭成功祭典」<ref>{{cite news |url =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0306/878792.htm|title=不要蔣介石!也要打破鄭成功! 綠委要求取消中樞祭拜 |author=陶本和 |date=2017-03-06|work=ETtoday東森新聞雲 |accessdate=2017-03-06 }}</ref>。同年4月行政院核定鄭成功祭典改由台南市長主祭,中央政府不再派內政部長代表出席,打破自1963年以來的中樞主祭慣例。<ref>{{cite news |url = http://m.ltn.com.tw/news/focus/paper/1096519 |title = 打破54年慣例 中樞不再主祭鄭成功 |authors = 陳鈺馥、洪瑞琴 |date=2017-04-23 |newspaper=自由時報 |accessdate=2017-04-25}}</ref>
== 傳說和演繹 ==
[[Category: 中國古代 明朝 政人物]][[Category:清朝军 政人物]]
25,9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