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郑楼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郑楼镇江苏省宿迁市洋河新区下辖镇,隶属洋河新区。位于宿迁市东南方向,距离市区城区约35公里。北靠大运河与宿豫区仰化镇隔河相望,南沿古黄河与洋河新区仓集镇接壤,西与宿城区洋北镇相连。

京杭运河与古黄河两河穿境而过,东、南、西分别有二级公路连接325省道,宿迁中心城区第一条铁路宿宿淮铁路以及正在建设的徐宿淮盐铁路贯穿境内。

2017年12月21日经省政府同意撤销宿城区仓集镇郑楼镇洋河镇,设立新的洋河镇。以原仓集镇、郑楼镇、洋河镇的所辖区域以及洋北镇的赵圩、卓码、桥北3个村委会,罗圩乡的葛罗、黄庄、马元3个村委会,南蔡乡的兴跃、果园、黄桥3个村委会,陈集镇的闸口、红庙2个村委会区域为洋河镇行政区域。洋河镇人民政府驻黄桥村境内,办公地址为梦都大道10号。[1]

2012年全镇完成财政总收入2483万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56元。

2017年12月撤销仓集镇、郑楼镇、洋河镇,设立新的洋河镇。

区域概况

郑楼镇位于市洋河新区东北部,北靠大运河、南濒古黄河,坐拥"文化历史悠久、生态资源丰富"两大优势。依此打造"城因古多韵,地依水有灵,田披绿成海"的这张"金名片",使郑楼镇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聚宝盆"。

古城郑楼,曾是南北交通要道、茶盐集散大都,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商贾云集之地,郑楼在千年朝代更迭中见证了文明,也培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生态是郑楼最大的优势和特色,把"原生态"理念植入文化因素,将山水生态与特色文化相融合,犹如给这座古镇注入健康基因一般,为该镇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引擎"。镇区总面积60.86平方千米(2017年),可耕地面积4.3万亩,水面面积1350亩。下辖金山、胡李、邱庄、金沟、梁庄、大沟、太平、张渡等8个村和郑楼、陈圩、古城等3个居委会,共有146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42992人(2017年),农业人口4.3万人。京杭运河与古黄河两河穿境而过,东、南、西分别有二级公路连接325省道和徐淮盐高速;正在建设的宿淮铁路贯穿境内。镇区内有运河水运码头1座,古黄河沿线达17.5公里。

历史沿革

1957年设郑楼乡,1958年改郑楼公社,1983年复置郑楼乡,2000年建郑楼镇。1996年,面积60平方千米,人口4.5万人,位于洋河新区东南部,地理位置显耀。2000年撤乡设镇。2003年,辖郑楼、陈圩、古城、张渡4个居委会,胡李、金山、太平、邱庄、大沟、梁庄、金沟7个行政村。2004年,划归宿城区管辖。2013年6月划归洋河新区管辖。

人文历史

郑楼镇历史悠久,曾是南北交通之要道,茶盐集散之大都,历代兵家必争之要地。原始社会,这里是涂山国女娲氏(或称女儿国)九夷部落。九夷,后来音讹为套犹。轩辕黄帝时,套犹人曾与之角逐,军事酋长被人称为蚩尤。后又衍涂为徐,涂山国又称徐国,九夷亦音讹为徐夷。据张用寰《古城会考据》说:"徐国与古埃及金字塔王朝和中国轩辕黄帝同时"。公元前684年,鲁庄公侵扰宋国,宋即迁所属宿国元人于套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废分封制、置郡县,改周之套犹国为套犹县,县治仍在古城。公元405年在此设立宿豫县。 晋永兴二年(公元305年),琅琊王司马睿置邸阁于宿豫城在郑楼镇古城山南麓,古黄河之北侧,相传有72道阶梯直通古黄河底。隋末唐开国将军罗成于古城山经过,留宿古城山,传说其扣过战马之处,每年夏天连蚊子都没有,当地农民在此纳凉睡觉。"古城"是郑楼的"长老",据泗阳县志载:东周时属青州的套犹国,西汉又在套犹国都署套犹县,唐宋年间,古城一直作为宿迁县城所在地。史上为套犹县、宿豫县、徐州、东楚州、泗州等治所,至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城为水漫,州治南移,县治北徙,至今古城仍在水中为沙湮埋。公元762年,宿豫县改为宿迁县。清乾隆年间,淮扬道游击郑永泰于此建楼而得名"郑楼",并兴集市,后王相居此,建"百花万卷草堂"及亭台、楼榭、假山、鱼池,曾经盛极一时。今古城居委会所在地,就是古宿豫城址。 郑楼镇境内的"崔镇"即今张渡村一带,古称"崔镇"又名"崔野镇",自古就是古运河畔有名的驿站,南宋丞相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北去大都(今北京)曾留宿于此。留诗数首,其中《发崔镇》诗曰:"高雁空秋兴,寒蜚破晚眼。淡烟白似海,野水碧于天。兴废嗟何及,行藏信自然。南人乍骑马,北客半乘船"。元代状元、蒙古族大诗人萨天锡、明代大司马史可法皆来过此地。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帝南巡视察黄河水务,于四月二十八日御舟泊崔镇。相传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乾隆帝沿运河南巡,龙船泊港留宿,听说崔镇,因嫌其音同"摧朕",仅留一宿即匆匆离去。 1957年设郑楼乡,1958年改郑楼公社,1983年复置郑楼乡,2000年建郑楼镇。

经济发展

2012年全镇完成财政总收入2483万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56元,200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6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20万元,财政收入171万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5.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17元。 200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9亿元,比2006年增长15%,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9632万元、4987万元、10311万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3%、15%、1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50万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性收入16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18元,比2006年增长12%。2011年全镇共完成财政总收入1836.15万元,占年初任务数1740万的105.5%,比上年实绩1271.16万元,增收564.09万元,增长44.4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17.49万元,占预算965万元的115.8%,比上年实绩733.83万元,增收383.68万元,增长52.36%,出色地完成了财政收入任务。

产业发展

郑楼镇农业经济别具特色。是著名的"省级无公害金针菜生产基地"、"优质粉丝生产基地"、"畜禽养殖加工基地"、"大棚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工业经济蓬勃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内培外引,2011年新增工业企业14户,实现工业增加值3427万元,增长15.3%;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实际利用外资200万美元,增长5.3%。

通过招大引强,大力发展个私经济和三来一加项目。2006年以来,已有垒莱克斯卫生洁具和康辉食品2个超千万元的企业落户该区工业园南区;菲姆斯五金、兄弟服饰、忠实板材等一批"凤还巢"项目落户镇区;加林针织、金泉电子、万荣玩具等一批来料加工、来样定做、来件装配的"三来一加"企业投产达效。

特色产品

膘鸡:膘鸡制作相当讲究,它选用瘦猪肉糊、鸡蛋黄、馒头屑、淀粉,用盐、葱、姜、胡椒粉、味精等佐料搅拌均匀,然后摊在百叶上,厚约一寸厚,再用肥猪肉糊与去皮的山芋糊、鸡蛋清、葱白、淀粉等搅拌均匀后摊在其上,厚约半寸。做好后将其放入蒸笼,蒸熟后,上层洁白如玉,下层红如玛瑙。一般先改刀成片,配以菠菜、姜葱等佐料,青、红、白三色相映,甚是美观。膘鸡上桌,肉香扑鼻,夹而食之,不肥不腻,娇嫩爽口。

红烧猪手:猪蹄斩小块,焯水后冲净浮沫沥干水备用。热锅下油,油热后,小火下冰糖炒出糖色。入猪蹄翻炒至上色。加葱姜蒜,八角,花椒,干红辣椒,桂皮,炒香,然后再加生抽、老抽和料酒翻炒一会。加入开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40分钟左右。加盐调味,继续煮至软烂。大火收汁,放鸡精翻炒均匀,放熟芝麻,葱花装饰即可。

车轮饼:车轮饼制作方法:先拿出一块生猪大油,用刀切成碎丁。在拿些碎冰糖块和绵白糖,再抓点金桔饼、粮桂花、核桃仁、瓜子仁、红绿丝等,与猪大油一起拌匀,作为车轮饼的馅心。接着,取精面粉,加水加油揉成"水油面";再取精面粉,用纯油合成"油酥面"。然后将两种面分别揪成酒杯口大的剂子。将"水油面"擀成小碗口大的面皮,再把"油酥面"压在"水油面"皮上,卷成筒状,用刀从中间切为两段,垂直压扁。经分别揉搓成为一体后,再擀成薄片。这时两种面组合在一起,因油、水不相溶,界限分明,面皮上便呈现出波浪式的花纹。将馅心放置在两片面皮之间,合起来捏紧,再把周围捏出花边。锅中倒入适量的荤油,烧热后放入包好的车轮饼,炸至表面金黄,内里熟透,发出扑鼻香味时,即可取出!

优质的意杨板材:张渡村有丰富的意杨资源,并有大大小小板材加工厂5家,主要进行板材的初级加工,产品供不应求。

金针菜: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称为苎草,忘忧草等。在金针菜种植方面,郑楼有悠久的历史,境内的古城、大沟、郑楼等村民自古以来以种植、加工金针菜为业,在绵延十数里的金针菜基地上,精耕细作,通过精细加工形成了地方特色产业,有道是"十里黄花十里香,烈日炎炎采花忙;农家自有'忘忧草',带给全家福寿长"。金针菜又名黄花菜,也叫忘忧草,老革命家董必武在赠其夫人的诗中写道:"赠我含笑花,报以忘忧草,莫忧儿女事,常笑偕吾老。"郑楼人民自古以来正是靠这"十里黄花香"的金针菜种植,才使百姓衣食无忧。清乾隆年间官宦王相来此,为当地"十里黄花香"的美景所迷,在郑楼兴建"百花万卷草堂"及亭台、楼榭、假山、鱼池等,使郑楼古镇曾盛极一时。郑楼一带为多次黄泛冲积土,有机质丰富,土壤特别肥沃,加之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所产金针菜色泽金黄纯正,入口气味芳郁,口感极佳,且药用价值独特。

相传三国华佗曾在郑楼一带行医,教人采摘苎草花食用以安神健脑。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金针菜具有较佳的健脑、抗衰老功能。日本某教授在其专著中列举了八种健脑食品,金针菜位居第一,他说:"金针菜具有获得营养平衡的健脑效果,也可以把它叫做健脑菜,对于神经过于疲劳的人来说,应该大量食用。"国内研究表明,金针菜具有显著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因此,它又是预防中老年人疾病和延缓机体和智力衰老的佳蔬。同时因其含有冬碱等成份,所以又具有止血、消炎、健胃、安神等功能,其花、茎、根均可入药。

金针菜的营养价值很高,与冬笋、香菇、木耳齐名,被誉为山珍之一。据化验,每百克干菜中含蛋白14?1克,脂肪1?1克,碳水化合物62?6克,钙463毫克,磷173毫克,以及多种维生素,特别是葫萝卜素含量最为丰富,干菜每百克含葫萝卜素3?44毫克,在蔬菜中名列前茅。

金针菜的食法很多,通常是和肉、鸡、银鱼等红烧,或与肉丝、干丝、葫萝卜等烧食,若配以木耳、香菇、榨菜、韭菜等烧汤,则味道极鲜。除用干菜烹制食品外,也有用新鲜金针菜调制成凉拌菜,用其佐餐能极大提高食欲。

金针菜为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繁殖方法大多用剥蘖法。农历10月间,将需要更新的老菜整丛连根挖出,从根部将分蘖剥开,剪去老根和叶片的中上部分,每穴栽1-2个分蘖苗。翌年春季即从根部长出新叶,叶丛生,狭长形,状如芝草。每株分蘖苗当年即可抽出一梗茎,至5、6月间梗颈顶端开花,花一朵或数朵,单瓣色黄,有香味,微甜。一般在花蕾即将开花前采摘上笼蒸馏,再晒或烘成干菜即成。

当地人民在金针菜种植和加工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种植上以传统方式耕作,有机肥料施培,无公害无污染,并摸索和掌握了采收、蒸制、晾晒(或烘干)的独特加工工艺,故加工出的金针菜色泽黄亮、体形大、口感好、气味香。通过多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地方传统产业的发展和保护,兴建了绵延十数里的5000亩金针菜基地,培植了地方金针菜加工龙头企业,进行金针菜的深加工开发,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金针菜产业。2003年国家农业部认定郑楼金针菜为"无公害农产品",2004年"富嘴"牌金针菜被宿迁市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定为"宿迁市名牌产品",并通过了省级绿色食品认定。传统产业的开发保护,使郑楼的菜农亩种金针菜效益达到3000元以上,许多菜农因此改变了贫困面貌,迈上了小康之路,"富嘴"牌金针菜也成为享誉海内外的餐桌珍品。

粉丝:曾几何时,郑楼人民与粉丝结下了浓厚情意,郑楼因粉丝而名声远播。在郑楼付咀一带加工粉丝历史可追溯千年之久,由于当地的特定气候和土壤环境,使得郑楼种植的山芋所加工出的淀粉结构与他地所产迥然有别,风味独特,加工的粉丝色泽晶莹剔透,入口气味芳香,口感柔中含韧,绵而爽滑,食之难忘。当地人民在粉丝加工方式上,以手工为主,工艺十分讲究,用水极为考较,流程颇为繁杂,加工出的粉丝与别处所产相比触目可辨,缕缕粉丝细长均匀,丝体剔透,入锅久煮不糊,口感极佳。由于工艺复杂,所产数量有限,几乎被外地的"大娘水饺"、"金陵鸭血粉丝"等商家定购一空,市场颇为紧俏。尤其在山芋淀粉的提取和纯化方面,当地加工户自有妙方。

郑楼粉丝历史悠久,相传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乾隆皇帝沿运河南巡,龙船泊港留宿于郑楼境内的"崔镇"小镇(今张渡村境内),品尝了当地的粉丝,赞不绝口:"真乃玉丝也!非富嘴而难常食之",因郑楼的"崔镇"与"摧朕"谐音,乾隆皇帝在此仅留一宿即匆匆离去,临行还嘱人带走粉丝待入京御用,地方官员为不负钦命,连夜于百姓家中征集十余大车加工精细的粉丝,于黎明时分运抵运河口,装船而行。南宋名将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北去大都(今北京)时也曾途经今张渡、胡李一带运河之上,并宿于"崔镇",尝罢当地粉丝,颇感口味独特,兴致倍增,执笔留诗一首《崔镇驿》"万里中原役,北风天正凉;黄河漫道路,苍耳满衣裳。野阔人声小,日斜驹影长,解鞍身似梦,游子意茫茫。"文天祥离别之时,百姓含泪送别,精心烹制当地特产的粉丝汤为其饯行,留下一段"缕缕粉丝缕缕情"的佳话。从改革开放以来付咀的粉丝加工规模日渐扩大,粉丝已俏销大江南北,为寻常百姓所尝,地方党委政府更是大力扶持和保护地方的传统产业,不断培植加工大户,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特别是粉丝加工企业"宿迁市金泉经贸有限公司",更是严格控制粉丝加工工艺流程,不断发掘传统工艺流程秘方,制定和执行国家有关标准,使粉丝加工惠及百姓,让百姓因粉丝而致富,郑楼因粉丝而闻名,由于百姓因此致富,粉丝基地的"付咀"(原叫付咀村)也就为百姓改称"富嘴"了,"付咀"的粉丝便也成了"富嘴"粉丝,如今"富嘴"粉丝的品牌已名声远播,郑楼的百姓也与粉丝结下不解之缘,是真正的"缕缕粉丝缕缕情"了。

水陆交通

公路

京杭运河与古黄河两河穿境而过,东、南、西分别有二级公路连接325省道和徐淮盐高速;正在建设的宿淮铁路贯穿境内。镇区内有运河水运码头1座,古黄河沿线达17.5公里。洋郑路按省规划将实行扩宽。

铁路

宿宿淮铁路西起津浦铁路符离集车站,东至新长铁路袁北站,途经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泗县、江苏省泗洪县、宿迁市(洋河镇)、泗阳县、淮安市。在江苏境内正线总长度97.562公里,宿迁段78.03公里(其中泗洪县23.5公里,途经青阳镇、梅花镇、归仁镇;宿城区32.1公里,途经陈集镇、洋河镇、洋北镇、郑楼镇;泗阳县22.43公里,途经临河镇、众兴镇、八集乡),淮安段19.532公里;设有泗洪、宿迁、泗阳三个客货运中间站,归仁、郑楼、韩圩三个会让站。江苏境内共有大中桥17座,特大桥8座,分别为宁宿徐高速公路特大桥、徐洪河特大桥、安河特大桥、宿淮盐高速公路特大桥、立新大沟特大桥、京杭运河特大桥、北门大沟特大桥、淮沭新河特大桥、淮沭新河特大桥。线路在江苏境内永久占地4000多亩,临拆迁房屋约110000平方米。

文化历史

宿豫城位于宿迁市宿城区郑楼镇古城山南麓。古时,这里山岭起伏,淮泗汇聚。为南北交通之要路,茶盐集散之大都,历代兵家必争之要地。

宿豫城历史悠久。夏代即为徐国都城,西周为厹犹国都,秦初为厹犹县治。晋惠帝永兴二年(三0五年),安东将军琅琊王司马睿在此置邸阁。东晋义熙元年(四0五年),置宿豫县时始建城池。梁武帝天监五年(五0六年),太子右卫张惠绍"堑其罗城,引泗环之"。 唐代宗宝应元年(七六二年),宿豫县改名宿迁县后,于宋初治所北徙,后故城淹没于泗水之中。此前,宿预故城既为县治,又为宿预郡、东楚州、南徐州、东徐州、北徐州、安州、下邳郡和泗州等郡州治所。但因史料无载,古城规模不详。

宿豫城北迁后,古邑不失要冲地位。人丁兴旺,街市繁荣。明清时曾在此设立巡检司、古城驿。历代文人常临此地,并留下吟咏诗篇。

宿豫故城历经战乱水患 ,旧时形势不可复睹,然古城山鹤立于淮泗平原,仍现卓然不凡之势。其北麓峭然壁立,各文化层显露如画,清晰可辨。这里曾出土东汉、六朝以前的城砖、陶器及唐宋时代的瓷片和近代庙宇建筑构件等文物。西北麓尚有三义庙、百子堂遗址,与山顶之观音庵遗址鼎足相望。二00五年六月,宿豫城遗址被公布为地级宿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尔今,古城巨变,旧貌新颜。勒石铭史,以襄盛世。是为记。

历史诗文

《晚次宿预馆》唐·钱 起:乡心不可问,秋气又相逢。飘泊方千里,离悲复几重。回云随去雁,寒露滴鸣蛩。延颈遥天末,如闻万国钟。

《夜半步次古城》唐·杨 衡: 茫茫死复生,惟有古时城。夜半无乌雀,花枝当月明。

《发崔镇》宋·文天祥:高雁空秋兴,寒螀破晓眠。淡烟白似海,野水碧于天。兴废嗟何及,行藏信自然。南人乍骑马,北客半乘船。

《阻风崔镇有感》元·萨都剌:逆风吹河河倒行,阻风时节正清明。南人北人俱上冢,桃花杏花开满城。虽云年

有同船好弟兄。

《夜泊古城》明·张惟恕:细雨生寒满,扁舟次古城。风柔春浪息,月落夜潮平。

《古城春望》明·李梦阳:阴阴日欲暮,迢迢春望稀。野色吹寒立,林鸦逆雨归。孤城还麦秀,白草且花飞。临路柳长袅,前朝今是非。

《过宿迁县》清·弘 历:大堤临运水,宿豫过名城。烟火隔堤庶,仓箱际岁亨。殷勤询吏治,亲切爱民情。花柳迟何碍,吾宁问景行。

《过古城谒三义庙》清·吴伟业:庙貌高原古,村巫荐白苹。河山虽两地,兄弟只三人。旧俗传香火,残碑误鬼神。普天皆汉土,何必史书真。

《古城春望》清·郑牧民:古堞春深色自奇,倾城应有绿珠姿。季伦原是豪华客,一望浑非金谷时。

《薄暮发古城》清·王士祯: 一水天未明,余霞乱相射。错落披金膏,喷流萧瑟瑟。长啸招天风,为我驭海席。吴越指顾间,黄花正秋色。

《古城义聚》清·眭文焕:昔年龙战野,此地跃真龙。不有紫阳笔,万古皆昏蒙。鱼水时未合,飘荡寄孤穷。君臣而骨肉,高义薄苍穹。千载抚遗迹,古驿荒烟丛。圣神长庙享,吴魏直沙虫。正气满天地,长河振烈风。

《古城汉寿亭侯庙》清·李鼎元:兄弟君臣义,遥遥聚古城。三分基已植,六出势先成。剑舞邮亭月,觞飞邸舍旌。河干遗庙在,千载气如生。

相关视频

万全镇郑楼镇小学93届五(2)班23载同学聚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