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郑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鄭絪(752年-829年),字文明滎陽人。

父郑羡,池州刺史。鄭絪生於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少好學,善屬文,進士出身,登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鄠县尉。最初為西川节度使張延賞掌書記,喜結交名士如張參楊綰常袞等,五代無名氏《玉泉子》記載劉景《商山題詩》受鄭絪的賞識。

唐德宗时期历任补阙起居郎翰林学士、司勋员外郎知制诰等内职。

唐順宗時,帝師王叔文發動永貞改革宦官俱文珍劉光琦不滿,劫持順宗,以長子李淳太子监国,遷鄭絪為中書舍人,不久,俱文珍立李淳為帝,即唐憲宗,順宗退位上皇,鄭絪拜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加集贤殿大学士,转门下侍郎、弘文馆大学士,与杜黄裳同掌朝政。

元和五年(810年),因拜相而谦默無為,被贬秩为太子宾客。三月出为岭南节度使广州刺史、检校礼部尚书。以廉政著称。入为工部尚书,转太常卿,又为同州刺史、长春宫使,改东都留守。入历兵部尚书,旋为河中节度使。大和二年(828年),入为御史大夫、检校左仆射、兼太子少保唐文宗即位后以太子太傅致仕。卒於唐文宗太和三年十月,年七十八歲。赠司空,谥曰宣。

《新唐書》曰:“鄭絪守道寡欲,為人正派。”《旧唐书》载鄭絪以文章出身仕途,生性恬淡,在朝中、朝外为官四十多年,虽然没有赫赫显奕之功,但他“守道敦笃”,爱好读书著作,与当时名士如张参、蒋乂、杨绾、常衮、张籍韩愈等人相交相重,为讲论名理之游,深受时人敬重。

有关典故

刘瞻的父亲是个贫寒的读书人,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在鄭絪身旁管理笔墨砚台等书房用具。十八九岁的时候,鄭絪当上了御史,前往荆部商山巡视,中途在亭子里休息,俯瞰山水。当时刚刚雨过天晴,山峦秀美岩石奇丽,泉水山石分外好看。鄭絪坐了很久,起来走了五六里地,说:“如此美景,却没有作诗,就是观赏到天黑又有什么关系?”于是又返回亭子,想要往亭子上题一首诗。他忽然发现亭子上已经题了一首绝句,墨迹还没有干。郑纟因惊讶于这首诗作得出色。而当时南北方向又都没有行人。随行的人对鄭絪说:“刚才只有刘景落在后面二三里地。”鄭絪同刘景开玩笑说:“莫非是你题的吗?”刘景拜了拜说:“实在是因为看见侍御您欣赏风景起了兴致,所以特意作了这首拙诗题在上面。”说完自我检讨又行了一个礼。鄭絪赞叹了很久才离开。这次巡视回到了京城,鄭絪对自己的后辈郑涵、郑瀚等人说:“刘景将来是个人才,文学上必然有超人的成就,从今以后让他和你们一起到学院,住宿吃饭的标准和你们没有差别。我也不再把他当做仆人指使。”三年以后,刘景所作的文章辞藻都十分华美,经过科举考试被录取。鄭絪推荐他当上了辟法寺学省清级。刘景所生的儿子就是刘瞻,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被录取,最后当了宰相。[1]

子孙

參考書目

  1. 《郑絪》文言文阅读答案,查字典语文网, 201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