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郤缺」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先秦人物信息框 |image = |姓 = |名 = 缺 |氏 = 郤 |zi = |hao = |官位 = 晋国…”)
 
行 1: 行 1:
 +
[[File:郤缺.jpg|250px|缩略图|右|[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0229b18350867f13.jpg 原图链接][https://cn.bing.com/images/search?q=%E9%83%A4%E7%BC%BA+&FORM=HDRSC2 图片来自必应]]]
 +
 
{{先秦人物信息框
 
{{先秦人物信息框
 
|image      =  
 
|image      =  
行 20: 行 22:
 
|子女    = [[郤克]]
 
|子女    = [[郤克]]
 
}}
 
}}
 +
 +
郤缺(xì quē),姬姓,郤氏,名缺,即郤成子,春秋时期晋国上卿。东周时晋国冀(故里在今河津范家庄一带)人,因其食邑在冀(今山西河津东北),又称冀缺(这也是"冀"姓的来历)。 生年不详,卒年约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主要活动在晋文公、襄公、灵公、成公时期(前636-前600年)。
 +
 +
基本信息
 +
本名
 +
郤缺
 +
 +
别称
 +
郤成子
 +
 +
所处时代
 +
春秋时期
 +
 +
出生地
 +
晋国冀
 +
 +
 +
去世时间
 +
晋景公三年
 +
 +
官职
 +
晋成公六年为中军元帅
 +
 +
政治主张
 +
政治上主张德治
 +
 +
性格特点
 +
稳健
 +
 +
 +
== '''人物简介''' ==
 +
 +
郤缺之父郤芮在晋惠公时为大夫,因反对晋文公归国而被杀。晋文公即位,郤缺因是罪臣之子,不得入仕,躬耕于冀野。
 +
 +
一次,晋文公的大臣胥臣路经冀野,看见郤缺在田里锄草,其妻送饭到田间,二人相敬如宾,很受感动。胥臣回去以后,对晋文公说,他看出郤缺是有德君子,可以治民,不能因为他父亲有罪就摒弃他,应该充分利用他的德才为晋国服务。由于胥臣的极力推荐,晋文公任命郤缺为下军大夫。
 +
 +
晋襄公元年(前627年),晋与狄战于箕(今山西蒲县东北),郤缺擒获白狄的首领,使人们认识到他的军事才干。战后,襄公特别赏赐了胥臣举荐郤缺的功绩,同时任命郤缺为卿,参与国政。
 +
 +
此后,郤缺在晋国的地位日渐重要。晋灵公六年(前615年),任上军主将。九年,兼帅上下两军伐蔡,使其订城下之盟。晋成公六年(前601年),任中军元帅,掌晋国大政。<ref>[https://baike.so.com/doc/545877-577888.html来源360百科] </ref>
 +
 +
 +
== '''政治主张''' ==
 +
郤缺在政治上主张德治。他与赵盾论晋国作为霸主所应贯彻的政治路线,就表明了这样的观点。他认为,晋国既为诸侯的盟主,自身要"务德",对各诸侯国要"示德"。不过,他的观点与后来儒家的德治主张并不相同。他认为,霸主之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威与惠。诸侯国不服从霸主,必须武力讨伐,示之以威,诸侯国服从霸主,则应多方怀柔,友好相待,示之以惠。由比可以看出,郤缺是十分成熟的政治家,他的这种政治思想,后来法家用"刑赏二柄"来表述,秦汉以来的封建政治家用"恩威并施"来表述,都是同样的内涵。
 +
 +
郤缺从政多年,历事数君,未见失误,是晋国史上少有的稳健的政治家。<ref>[https://baike.so.com/doc/545877-577888.html来源360百科] </ref>
 +
 +
  
 
'''郤缺'''({{bd||?|前597年||catIdx=X}}),[[郤氏]],[[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郤缺'''({{bd||?|前597年||catIdx=X}}),[[郤氏]],[[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行 33: 行 82:
 
{{end box}}
 
{{end box}}
  
{{人物小作品}}
+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
{{Reflist}}
 +
 
*《[[左传]]》
 
*《[[左传]]》

於 2019年3月25日 (一) 17:54 的修訂

郤缺
諡號
國家 魯國
官位 晉國中軍將
逝世日期 前597年
郤芮
子女 郤克

郤缺(xì quē),姬姓,郤氏,名缺,即郤成子,春秋時期晉國上卿。東周時晉國冀(故里在今河津范家莊一帶)人,因其食邑在冀(今山西河津東北),又稱冀缺(這也是"冀"姓的來歷)。 生年不詳,卒年約在晉景公三年(前597年)。主要活動在晉文公、襄公、靈公、成公時期(前636-前600年)。

基本信息 本名 郤缺

別稱 郤成子

所處時代 春秋時期

出生地 晉國冀


去世時間 晉景公三年

官職 晉成公六年為中軍元帥

政治主張 政治上主張德治

性格特點 穩健


人物簡介

郤缺之父郤芮在晉惠公時為大夫,因反對晉文公歸國而被殺。晉文公即位,郤缺因是罪臣之子,不得入仕,躬耕於冀野。

一次,晉文公的大臣胥臣路經冀野,看見郤缺在田裡鋤草,其妻送飯到田間,二人相敬如賓,很受感動。胥臣回去以後,對晉文公說,他看出郤缺是有德君子,可以治民,不能因為他父親有罪就摒棄他,應該充分利用他的德才為晉國服務。由於胥臣的極力推薦,晉文公任命郤缺為下軍大夫。

晉襄公元年(前627年),晉與狄戰於箕(今山西蒲縣東北),郤缺擒獲白狄的首領,使人們認識到他的軍事才幹。戰後,襄公特別賞賜了胥臣舉薦郤缺的功績,同時任命郤缺為卿,參與國政。

此後,郤缺在晉國的地位日漸重要。晉靈公六年(前615年),任上軍主將。九年,兼帥上下兩軍伐蔡,使其訂城下之盟。晉成公六年(前601年),任中軍元帥,掌晉國大政。[1]


政治主張

郤缺在政治上主張德治。他與趙盾論晉國作為霸主所應貫徹的政治路線,就表明了這樣的觀點。他認為,晉國既為諸侯的盟主,自身要"務德",對各諸侯國要"示德"。不過,他的觀點與後來儒家的德治主張並不相同。他認為,霸主之德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威與惠。諸侯國不服從霸主,必須武力討伐,示之以威,諸侯國服從霸主,則應多方懷柔,友好相待,示之以惠。由比可以看出,郤缺是十分成熟的政治家,他的這種政治思想,後來法家用"刑賞二柄"來表述,秦漢以來的封建政治家用"恩威並施"來表述,都是同樣的內涵。

郤缺從政多年,歷事數君,未見失誤,是晉國史上少有的穩健的政治家。[2]


郤缺(?-前597年),郤氏春秋時期晉國大夫

其父是晉惠公的謀主郤芮,因隨父食邑於冀(今山西稷山),故又稱冀缺

晉文公繼位,殺死了郤芮,郤缺淪為平民,夫耕妻餉,相敬如賓。胥臣看郤缺有品德,向晉文公推薦。郤缺成為下軍大夫。晉襄公時,參與對白作戰,俘獲其首領。晉靈公時,趙盾成為正卿,郤缺成為趙盾的心腹。趙盾死後,郤缺繼承中軍將的位置,重得冀封,輔佐晉成公晉景公。他在邲之戰之前去世,諡號成,又稱郤成子荀林父繼承正卿之位。其子郤克後來也成為正卿。

前任:
趙盾
春秋晉國正卿
前601年—前597年
繼任:
荀林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