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部长

增加 27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部长”一词在英语的对应字汇为“Minister”或“Secretary”,皆用来指称中央政府部门的首长。因而议会制国家便分别将“Minister”及“Secretary”引用至中央政府部门的首长的称衔中,并加以区分等级,如英国即是一例。而在总统制国家则多在二者择其一,美国便是代表,但美国政府中负责外交事务的国务卿(英语:Secretary of State)在中文不译作“国务部长”。
在总统制国家,部长通常由总统任命 <ref> [http://www.docin.com/p-1404603239.html [试题<nowiki>]</nowiki>总统制、议会制、内阁制、共和制],豆丁网,2015-12-25</ref> ;在议会制地区,部长通常由立法部门按政党议席多寡分配。
现代常见部长有:外交部长、国防部长、财政部长、内政部长等。
==历史==
秦汉建立的九寺 <ref>[https://www.sohu.com/a/130799714_195944 古代最高人民法院叫“寺”] ,搜狐,2017-3-28</ref> 类似于现代政府的各部,到魏晋时地位下降,其权力逐渐被六部制度取代,但此后历代在形式上一直保留九寺机构,作为虚职。九寺长官称九卿,原本各有专名(如太常、大鸿胪、光禄勋),梁武帝将其官名统一为“某某卿”(如太常卿、鸿胪卿、光禄卿);唐朝以后称某某寺卿(如太常寺卿、鸿胪寺卿、光禄寺卿),沿用到清代。
自隋唐至清,中国历代朝廷都实行六部制度,一部之长称为尚书,副长官称侍郎。
而在香港,在任何时期均非中央机关单位,并没有类似的部会职称。
 
==参考文献==
35,32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