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郭光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郭光灿,男,1942年12月9日生,汉族,籍贯福建惠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

现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物理系教授;中科院方向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量子通信和量子信息技术"的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中科院-北京大学超快光科学和激光联合中心双聘院士。华南师范大学双聘院士。

2015年8月,郭光灿及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李传锋研究组,在固态系统中首次实现对三维量子纠缠态的量子存储,保真度高达99.1%。

2017年9月,郭光灿院士加盟哈尔滨理工大学理学建设队伍。 2018年2月,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半导体量子芯片研制方面再获新进展,创新性地制备了半导体六量子点芯片,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半导体体系中的三量子比特逻辑门操控,为未来研制集成化半导体量子芯片迈出坚实一步。

郭光灿
出生 (1942-12-09) 1942年12月9日(81歲)
中国福建省惠安县
国籍 中国
职业 量子信息学家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郭光灿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中国福建省惠安县

出生日期 1942年12月9日


职业 量子信息学家

毕业院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信仰 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品 《量子光学》

人物经历

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量子光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理事、固态量子信息研究部主任。

2017.09,郭光灿院士以领军者身份加盟哈尔滨理工大学理学建设队伍 1988年-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1985年-198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 1981年9月-1983年9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 1965年-198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师。 1960年-1965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学士。 1955年-1960年,泉州五中。

荣誉奖项

2016年,郭光灿受聘电子科大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名誉院长 2013年,年度科技创新人物。 2013年,南京邮电大学,名誉教授。 2012年,郭光灿先生主讲的《来自量子世界的新技术》入选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 200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7年,获安徽省重大科技进步奖。 2006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5年,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2004年,华南师范大学,双聘院士。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信息科学学部)。 2003年,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3年,《量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1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郭光灿教授长期从事光学和物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在科研方面获得一系列国际水平的成果,被中科院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年度人物

郭光灿院士入评科学中国人(2011)年度人物评选

提名理由:郭光灿院士主要从事量子信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由他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纠缠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制备出八光子纠缠态,刷新了多光子纠缠制备与操作数目的世界记录,该项成果标志着科学家对多光子纠缠的制备与操控达到前所未有的八光子水平,将在量子通信网络、基于纠缠的量子计算等量子信息过程中获得重要应用,同时推动了量子纠缠的特性与分类等基本物理问题的研究。

郭光灿院士当选"2013年度CCTV科技创新人物"

当选理由:郭光灿院士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量子密码、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在量子信息的研究中,提出概率量子克隆原理;在实验上研制成功概率量子克隆机和普适量子克隆机,证实相关的理论预言; 提出量子避错编码原理,该原理成为三种不同原理的量子编码之一,已被实验证实;提出一种新型的量子处理器,可有效地降低腔消相干的影响,并实现多种信息功能,已被实验证实;在量子密码研究中,通过商用通信光路实现北京到天津之间125公里单向量子密钥传输;发明量子密码通信网络的关键部件-"量子路由器",并通过商用光纤实现四端口量子密码网络的通信,实现芜湖量子政务网;实验上实现量子受控非门的隐形传送,理论上提出固态容错量子计算新方案,为解决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提出一种新型的量子点纠缠光源,该光源可以成为一种高效的光纤远程通讯的纠缠光源;证明量子信道的私密容量是不可加的;关于量子关联和量子力学波粒二像性的系列研究。曾获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奖,安徽省2007年重大科技成就奖。培养博士生数十名,其中四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