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鄂尔浑河」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鄂尔浑河</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
 
 
行 8: 行 8:
 
|-
 
|-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2Fpic%2Fe1fe9925bc315c6034a89ce94dfddc1349540923d92a&refer=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57867337&t=2536c0d5e8f4164e5c17669543d7e707 width="250"></center>
+
| <center><img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0908%2F7895f003p00qz42i400icc000u000mim.pn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s://www.163.com/dy/article/H3LEP1II0553276Y.html 来自 网易 的图片]</small>
+
<small>[https://www.163.com/dy/article/GJD3QR6J05439UTU.html 来自 网易 的图片]</small>
  
 
|-
 
|-
行 19: 行 19:
 
| align= light|
 
| align= light|
  
 本名
+
 本名 鄂尔浑河
  
 +
外文名
 +
Orkhon River
  
 +
蒙古语
 +
Орхон гол
 +
 +
主要支流
 +
[[土拉河]]
 +
 +
 +
1130千米
 +
 +
流域面积
 +
132000 km²
 
|}
 
|}
  
'''鄂尔浑河''' :Shilka River 亦作Silka ,是[[ 黑龙江]]的 北源。 发源于[[ 蒙古国]] 北部 的[[ 肯特 山]] 东麓,由[[ 鄂嫩河]] [[ 音果达 河]] 汇合而成 流经[[ 俄罗斯]][[ 赤塔州]] 东南部,与[[ 古纳 ]]汇合后称[[黑龙江]]。
+
'''鄂尔浑河''' :([[蒙古语]]:Орхон гол;英语:Orkhon River )位于[[蒙古]]中部偏北 ,是[[ 蒙古国]] 最长 河流, 发源于[[ 后杭爱省]]的[[ 杭爱 ]] (中国古代称为[[ 燕然山]] ),向北经过1124公里后注入蒙俄边界的[[ 色楞格 河]]。 鄂尔浑河比[[ 色楞格河]] 长,主要支流为[[ 土拉河]] [[ 塔米 尔河]]。
<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H3LEP1II0553276Y.html 鄂尔浑河], 豆瓣电影, 2020-01-18</ref>
+
<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JD3QR6J05439UTU.html 鄂尔浑河], 豆瓣电影, 2020-01-18</ref>
 +
 
 +
== 流域范围==
 +
这条河流整体都在蒙古境内,发源于杭爱山脉森林茂盛的山坡。它向东流出山区,然后转向北,经过古代蒙古帝国的首都哈拉和林。一个断层将鄂尔浑河与色楞格河分开。两条河都流向东北,在俄罗斯边界南侧的贸易中心苏赫巴托尔(Suhbaatar)会合。然后色楞格河继续向北流入俄罗斯。1889年在哈拉和林附近发现8世纪时的墓碑,上面有一些已知最古老的突厥语的文字,称鄂尔浑铭文。
 +
 
 +
==支流状况==
 +
鄂尔浑河全长1130千米,只有在7、8月间可以通航吃水浅的拖船。流域面积约13.2万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土拉(Tuul)、哈拉(Haraa)和友鲁(Yoroo)河,它们都发源于肯特山脉,而且都从右侧注入鄂尔浑河。土拉河在去鄂尔浑河的途中流经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由于雨量不稳定,冬季酷寒,所以沿鄂尔浑河的农业只能维持基本粮作。
 +
 
 +
蒙古北部河流,色楞格河最大支流。发源于蒙古国中部杭爱山脉南麓,流向东北,在接近国境处与色楞格河汇合,注入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全长1124千米,流域面积13.8万平方千米。支流众多,较大者有土拉河。水浅,且涨落变化大,有4个月结冻期,夏季可通小船。流送木材作用大。
 +
 
 +
==历史遗迹==
 +
沿河有数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回纥帝国第一个首都王庭牙帐、蒙古帝国的首都哈拉和林。俄国探险家Пётр Кузьми́ч Козло́в又发现了匈奴单于的坟墓。
 +
鄂尔浑河及其支流塔米尔河河谷附近的蒙古黄金宫帐、回鹘牙帐城、窝阔台夏宫与匈奴三连城。虽然是走马观花,匆匆来去,然而惊鸿一瞥,值得长久铭记。
 +
 
 +
过鄂尔浑河大桥北行,贴着杭爱山西麓,走了大约一个半小时,到Khotont县城所在的山谷的谷口,然后西向进入这个山谷。这里已经离开哈拉和林所在的前杭爱省(Ouml;vouml;rkhangai Aimag, Ouml;vouml;r意思是“南”),进入了后杭爱省(Arkhangai Aimag,Ar意思是“北”)。沿此山谷西行,就进入杭爱山腹地了。从山谷深处冷杉林里流出来的小河,出山之后北流,一直流到下午我们要去拜访的窝阔台夏宫。在这个到处是马群的山谷里,有一座古城遗址。国立蒙古历史博物馆馆长敖其尔(Ochir)先生说,这里是一座蒙古古城遗址,一般称为黄金宫帐。古城规模不大,城墙遗存已经不太明显,城内外草地上有数十头老鹰缓缓走动,人靠近了才盘旋而起。这些老鹰体型硕大,目光阴冷。两天前在布尔干省(Bulgan Aimag)的达欣其楞县(Dashinchilen Sum)境内草原上宿营时,宿营地旁边的山崖上,就有一个鹰巢。鹰巢裸露在一块高耸的石崖上,白色的鹰粪让鹰巢和四周崖石看上去如同覆盖在白雪之中。中医药材有所谓“鹰粪白”,用以治疗面部瘢痕,大概就是取其纯白如雪吧。受到不速之客惊扰的老鹰呼啸飞腾,一直巡弋在我们营地的上空。跟那头惊怒之中的老鹰比起来,这里大群的老鹰显得悠闲而又傲慢。
 +
 
 +
从黄金宫帐遗址所在的山谷出来,在平缓辽阔的鄂尔浑河河谷草原的西部边缘继续北行,穿过有着高高的芨芨草的低洼地区。再走不到半小时,汽车突然东转,远远地看到东边草原上突兀而起的古城墙,那就是著名的回鹘牙帐城(Khar Balgas,蒙语意思是“黑虎城”)。敖其尔带着大家走向地上散放着的一些大块石头。当看到那块蟠龙碑首时,有人大声喊了起来:“九姓可汗碑!”是的,这些破碎散放的花岗岩石块,就是著名的已经碎裂上千年的回鹘九姓可汗三体文碑的一部分遗存。所谓三体文,指此碑分别以汉文、突厥鲁尼文和粟特文写成。汉文碑题作“九姓回鹘爱登里罗汨没蜜施合毗伽可汗圣文神武碑”,碑立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是歌颂保义可汗光辉事迹的。
 +
 
 +
九姓可汗碑
 +
 
 +
九姓可汗碑及其附近的回鹘牙帐城遗址,是1890年被芬兰人里克尔(H. Heikel)发现的。碑身当时已经碎为八块,后来破损更为严重。里克尔于1892年在赫尔辛基的Finno-Ougrienne学会的出版物上以《鄂尔浑碑铭》(Inscriptions de L’Orkhon)为题发表了他的惊人发现。那时候突厥文和粟特文都还没有被解读出来,要了解碑铭的意义,只有根据其中文部分。在这方面,中国学者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俄国学者拉德洛夫1892年编订《蒙古考古图录》收有鄂尔浑诸碑,1893年,俄国驻华使节拿着这书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请求帮助,清政府派沈曾植出面,对书中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及九姓回鹘可汗碑的中文部分作了研究。后来李文田编写《和林金石录》,也收录并考释了九姓回鹘可汗碑的中文部分。王国维著有《九姓回鹘可汗碑跋》,利用中文史籍研究碑铭所反映的回鹘历史,把这一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随着突厥文和粟特文的先后成功解读,可汗碑的丰富内容得以充分展示,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了,尽管长年的破损使碑铭的保存状况相当不好。
 +
 
 +
国内有回鹘史专家介绍此碑时,称此碑位于“柴达木河畔”,其实是在鄂尔浑河西岸的回鹘牙帐城南,立碑处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建筑遗址,有学者认为应当是一个摩尼寺。可汗碑就位于此寺东端。1996和1997年,日本大阪大学森安孝夫教授领导的考察队(有趣的是,当时的蒙方合作人也是敖其尔教授),两次来到回鹘牙帐城考察,九姓回鹘可汗碑是考察重点。他们对现有碑石、历来有关记录及各国所藏碑铭拓片作了细致和全面的研究。根据他们的研究,原碑三体文字中,中文应当有34行,粟特文45行,突厥鲁尼文可能多至116行。碑铭拓片,分别收藏在圣彼德堡的亚洲博物馆、巴黎的亚洲学会、京都的京都大学综合博物馆与立命馆大学文学部、大阪的大阪大学文学部、乌兰巴托的蒙古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我国有两家图书馆收藏此碑拓片,一是国家图书馆,一是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长久以来,残损的粟特文和突厥文碑铭部分,有多种版本的转写和翻译,最新的转写和翻译,是日本的森安孝夫(突厥文)和吉田丰(粟特文)两位教授完成的。
 +
 
 +
九姓回鹘可汗碑的碑文涉及回鹘史的许多重大问题,比如有关回鹘信奉摩尼教的材料,一直受到学界重视。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回鹘牟羽可汗协助唐军平定安史之乱,次年从洛阳北归时,携带了四名摩尼教僧人,这是摩尼教传入回鹘的开始。据可汗碑的中文部分记录,“爱登里罗汩没蜜施颉咄登蜜施合俱录苾伽可汗”(应当就是牟羽可汗,可汗前面那18个字是可汗号)从东都(即洛阳)北归时,“将睿息等四师入国,阐扬二祀,洞彻三际……故能开正教于回鹘”,造成回鹘“今悔前非,愿事正教”,并且抛弃传统的萨满,使摩尼教在回鹘地区获得独尊地位,“往者无识,谓鬼为佛,今已悟真,不可复事。……慕阇徒众,东西循环,往来教化”。根据森安孝夫教授的转写和翻译,在突厥文部分也有与摩尼教直接相关的文字。
 +
 
 +
与毗伽可汗碑不同,回鹘可汗碑不仅碎裂,而且早就不完整了。据说19世纪末就有俄国人把两块较大的石块运回圣彼德堡了。即使这两块还在,也难以拼合出原碑的模样来。也许正是因此,剩下的碎块才随意散放在草地上。轻风飘过,蚂蚱们从草丛高高跳起,落到可汗碑的碑首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
 
 +
北边不远的地方,就是回鹘牙帐城。我们步行穿过略有起伏的草地,经过了东西排列的那一列塔形夯土堆,下到青草茂盛的护城河里,再从护城河向上,爬上七米多高的夯土城墙,来到牙帐城的城墙上。这下,可以看到全城景象了。在蒙古看到的十多座古城中,回鹘牙帐城无疑是最给人深刻印象的,最高大,最雄伟,让人联想起毛乌素沙地里的统万城。回鹘牙帐城位于后杭爱省Khoton县境内,恰恰在前杭爱省的省界以北,其经纬度是:N47ordm;33.837acute;E102ordm;39.490acute;,当然不同的测定,数据会略有不同。有机会去的,可以凭借GPS直接在鄂尔浑河谷里找到它,即使数据微有误差,高耸挺拔的城墙会在你相距极远的时候就向你发出召唤。漠北回鹘汗国于751年建造此城,后来此城长期作为回鹘的首都,成为漠北的政治文化中心,直到840年黠戛斯人摧毁漠北回鹘汗国。
 +
 
 +
全城呈不规则方形,历来测量数据都很不一致。据森安孝夫教授等人1997年测定,北城墙长424米,西城墙长335米,南城墙长413米,东城墙长337米。南、西、北三面城墙外都有护城壕,由于低洼,壕内草长得格外好,郁郁葱葱,形成深绿色的长条。在保存较好的北侧护城壕的内侧,还能看到另有一列较矮的短墙,似乎是某种军事设施。城东西各有一门,西门还有很大的瓮城,瓮城外似乎还有低矮的城墙。城内有明显的坊墙遗迹,看得出城内有规整的街区规划。苏联学者在城内做过发掘,据说找到有唐代风格的莲花纹瓦当。城内东南角有一片明显高出城内地基约四、五米的高台,其规模应当相当于一座大型建筑。从地上的砖瓦残片来看,这里的确曾经有建筑。这个高台俯瞰全城,形势优越,与中古洛阳的金墉城颇可相类。猜想这里应当是可汗宫帐所在。在东城墙以外,还有明显的街区遗迹,坊墙格局与城内相近。这也许是普通民众的生活区,遇有外敌时,他们可以从东门撤入城内。从南城墙向外看,相当大的范围内也都有田垄或矮墙的遗迹。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灌溉农业的痕迹。
 +
 
 +
蒙古佛塔
 +
 
 +
城南北两侧,在城壕之外约50米处,各有一列夯土塔形建筑。这与哈拉和林的额尔德尼召周围的白色佛塔有些相像。城内西侧,有一个巨大的高塔。城内外的塔形建筑究竟是什么?蒙古学者认为是佛塔。从很早以来,欧洲很多学者如拉德洛夫等也都认为是佛塔,当然另有学者认为是用作军事瞭望的高塔。一般的旅游指南(如著名的Lonely Planet系列)也都说是佛塔。可是,回鹘崇信摩尼教,怎么会有佛塔呢?说是佛塔显然是不符合回鹘汗国宗教生活实际的。苏联的米诺尔斯基、日本的森安孝夫等,都不赞成这种解释。关于城内高塔的属性,新疆吉木萨尔的北庭古城内也有这么一座土塔,因此很多学者倾向于把它解释为军事设施(联想一下,河北定州还有一座绝高的北宋料敌塔)。那么,城外南北两侧的两列塔形夯土建筑,又是什么呢?显然还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
 
 +
摩尼教禁杀生,禁食荤腥,所谓“食菜事魔”。九姓回鹘可汗碑里也说回鹘汗国信奉摩尼教之后,“熏血异俗,化为蔬饭之乡;宰杀邦家,变为劝善之国”。这对游牧经济下的回鹘社会生活方式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当然并不是所有汗国人民都彻底放弃传统生活,严格遵守摩尼教义。但即使是核心集团微小程度的改变,也需要有足够的经济上的支撑。筑城定居,灌溉农业,集中工匠,等等,大概都是与此相辅相成的社会变革。回鹘与唐朝政权之间十分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安史乱后唐朝每年给予回鹘的巨额赐赠,以及每年的马缣交易的“和市”(白居易诗所谓“五十匹缣易一马,缣去马来无了日”),给回鹘汗国统治阶层维持其脱离于传统游牧经济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基础。在回鹘牙帐城看到城内外规整的坊墙街区和规模宏大的田垄格局,也让人恍恍惚惚以为自己身处农业地区,而不是在蓝色天穹下的漠北草原上。
 +
 
 +
窝阔台夏宫
  
== 简介==
+
  窝阔台夏宫(Doytyn Balgas 。夏宫遗址上可随处见到有着孔雀蓝琉璃面的墙砖,这种蓝色在中国很难见到。考察队不少人都捡拾了几块 号称要带回去作纪念。事实上一路上大家都在收集各类砖瓦碎片,每离开一个宿营地,都会见到被丢弃的收集品。夏宫北 是一个几近干涸的小湖Doytyn Tsagaan,周围草地盐碱化严重 大概当 还是一个肥美的牧场 从窝阔台夏宫向北行车1小时40分钟 午5点 到达塔米尔(Tamir)河。塔米尔河 量很大 河谷青草茂密 桦树成林
河流全长1368公里(以鄂嫩河为河源 ), 流域 积20.6万平方公里 河口处年平均流量550立方米/秒, 径流量14立方公 里。 形成中俄界河黑龙江 [[斯列坚斯克]]以 通航。7—8月为汛期 常有洪 。10月末—11月初至4月末—5月上旬结冰 封冻期约半年。在中国旧籍记载中 以石勒喀河为黑龙江上源
 
  
  石勒喀河是黑龙江的北源,流域位于今俄罗斯境内赤塔州,其上源为鄂嫩河。发源于蒙古国北部肯特山东麓,在石勒喀附近与音果达河汇合后始称石勒喀河。继续向东北流经560公里(348哩),与额尔古纳河交汇形成中俄界河黑龙江。流域面积206,000平方公里(80,000平方哩),音果达河口以下可通航运。
+
  三连城
  
  石勒喀河流域 清初为[[喀尔喀布里亚特]]蒙 部落及[[索伦]](今称[[鄂温克]])部游牧地区。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中俄两国签订《[[尼 楚议界条约]]》 该河自[[格尔必齐河]]口至[[额 古纳河]]口 中俄界河
+
  三连城(Hudgiyn Denj) 是三座大型 城东西并列分 布, 敖其 般认 是匈奴时代的
  
 
== 参考来源 ==
 
== 参考来源 ==

於 2022年6月20日 (一) 14:20 的最新修訂

 鄂爾渾河

來自 網易 的圖片

本名 鄂爾渾河

外文名 Orkhon River

蒙古語 Орхон гол

主要支流 土拉河

長 1130千米

流域面積 132000 km²

鄂爾渾河:(蒙古語:Орхон гол;英語:Orkhon River)位於蒙古中部偏北,是蒙古國最長的河流,發源於後杭愛省杭愛山脈(中國古代稱為燕然山),向北經過1124公里後注入蒙俄邊界的色楞格河。鄂爾渾河比色楞格河長,主要支流為土拉河塔米爾河[1]

流域範圍

這條河流整體都在蒙古境內,發源於杭愛山脈森林茂盛的山坡。它向東流出山區,然後轉向北,經過古代蒙古帝國的首都哈拉和林。一個斷層將鄂爾渾河與色楞格河分開。兩條河都流向東北,在俄羅斯邊界南側的貿易中心蘇赫巴托爾(Suhbaatar)會合。然後色楞格河繼續向北流入俄羅斯。1889年在哈拉和林附近發現8世紀時的墓碑,上面有一些已知最古老的突厥語的文字,稱鄂爾渾銘文。

支流狀況

鄂爾渾河全長1130千米,只有在7、8月間可以通航吃水淺的拖船。流域面積約13.2萬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土拉(Tuul)、哈拉(Haraa)和友魯(Yoroo)河,它們都發源於肯特山脈,而且都從右側注入鄂爾渾河。土拉河在去鄂爾渾河的途中流經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由於雨量不穩定,冬季酷寒,所以沿鄂爾渾河的農業只能維持基本糧作。

蒙古北部河流,色楞格河最大支流。發源於蒙古國中部杭愛山脈南麓,流向東北,在接近國境處與色楞格河匯合,注入俄羅斯境內的貝加爾湖。全長1124千米,流域面積13.8萬平方千米。支流眾多,較大者有土拉河。水淺,且漲落變化大,有4個月結凍期,夏季可通小船。流送木材作用大。

歷史遺蹟

沿河有數處重要的歷史遺蹟:回紇帝國第一個首都王庭牙帳、蒙古帝國的首都哈拉和林。俄國探險家Пётр Кузьми́ч Козло́в又發現了匈奴單于的墳墓。 鄂爾渾河及其支流塔米爾河河谷附近的蒙古黃金宮帳、回鶻牙帳城、窩闊台夏宮與匈奴三連城。雖然是走馬觀花,匆匆來去,然而驚鴻一瞥,值得長久銘記。

過鄂爾渾河大橋北行,貼着杭愛山西麓,走了大約一個半小時,到Khotont縣城所在的山谷的谷口,然後西向進入這個山谷。這裡已經離開哈拉和林所在的前杭愛省(Ouml;vouml;rkhangai Aimag, Ouml;vouml;r意思是「南」),進入了後杭愛省(Arkhangai Aimag,Ar意思是「北」)。沿此山谷西行,就進入杭愛山腹地了。從山谷深處冷杉林里流出來的小河,出山之後北流,一直流到下午我們要去拜訪的窩闊台夏宮。在這個到處是馬群的山谷里,有一座古城遺址。國立蒙古歷史博物館館長敖其爾(Ochir)先生說,這裡是一座蒙古古城遺址,一般稱為黃金宮帳。古城規模不大,城牆遺存已經不太明顯,城內外草地上有數十頭老鷹緩緩走動,人靠近了才盤旋而起。這些老鷹體型碩大,目光陰冷。兩天前在布爾干省(Bulgan Aimag)的達欣其楞縣(Dashinchilen Sum)境內草原上宿營時,宿營地旁邊的山崖上,就有一個鷹巢。鷹巢裸露在一塊高聳的石崖上,白色的鷹糞讓鷹巢和四周崖石看上去如同覆蓋在白雪之中。中醫藥材有所謂「鷹糞白」,用以治療面部瘢痕,大概就是取其純白如雪吧。受到不速之客驚擾的老鷹呼嘯飛騰,一直巡弋在我們營地的上空。跟那頭驚怒之中的老鷹比起來,這裡大群的老鷹顯得悠閒而又傲慢。

從黃金宮帳遺址所在的山谷出來,在平緩遼闊的鄂爾渾河河穀草原的西部邊緣繼續北行,穿過有着高高的芨芨草的低洼地區。再走不到半小時,汽車突然東轉,遠遠地看到東邊草原上突兀而起的古城牆,那就是著名的回鶻牙帳城(Khar Balgas,蒙語意思是「黑虎城」)。敖其爾帶着大家走向地上散放着的一些大塊石頭。當看到那塊蟠龍碑首時,有人大聲喊了起來:「九姓可汗碑!」是的,這些破碎散放的花崗岩石塊,就是著名的已經碎裂上千年的回鶻九姓可汗三體文碑的一部分遺存。所謂三體文,指此碑分別以漢文、突厥魯尼文和粟特文寫成。漢文碑題作「九姓回鶻愛登里羅汨沒蜜施合毗伽可汗聖文神武碑」,碑立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是歌頌保義可汗光輝事跡的。

九姓可汗碑

九姓可汗碑及其附近的回鶻牙帳城遺址,是1890年被芬蘭人里克爾(H. Heikel)發現的。碑身當時已經碎為八塊,後來破損更為嚴重。里克爾於1892年在赫爾辛基的Finno-Ougrienne學會的出版物上以《鄂爾渾碑銘》(Inscriptions de L』Orkhon)為題發表了他的驚人發現。那時候突厥文和粟特文都還沒有被解讀出來,要了解碑銘的意義,只有根據其中文部分。在這方面,中國學者發揮了自己的作用。俄國學者拉德洛夫1892年編訂《蒙古考古圖錄》收有鄂爾渾諸碑,1893年,俄國駐華使節拿着這書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請求幫助,清政府派沈曾植出面,對書中闕特勤碑、毗伽可汗碑及九姓回鶻可汗碑的中文部分作了研究。後來李文田編寫《和林金石錄》,也收錄並考釋了九姓回鶻可汗碑的中文部分。王國維著有《九姓回鶻可汗碑跋》,利用中文史籍研究碑銘所反映的回鶻歷史,把這一研究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隨着突厥文和粟特文的先後成功解讀,可汗碑的豐富內容得以充分展示,研究也越來越深入了,儘管長年的破損使碑銘的保存狀況相當不好。

國內有回鶻史專家介紹此碑時,稱此碑位於「柴達木河畔」,其實是在鄂爾渾河西岸的回鶻牙帳城南,立碑處有一座規模很大的建築遺址,有學者認為應當是一個摩尼寺。可汗碑就位於此寺東端。1996和1997年,日本大阪大學森安孝夫教授領導的考察隊(有趣的是,當時的蒙方合作人也是敖其爾教授),兩次來到回鶻牙帳城考察,九姓回鶻可汗碑是考察重點。他們對現有碑石、歷來有關記錄及各國所藏碑銘拓片作了細緻和全面的研究。根據他們的研究,原碑三體文字中,中文應當有34行,粟特文45行,突厥魯尼文可能多至116行。碑銘拓片,分別收藏在聖彼德堡的亞洲博物館、巴黎的亞洲學會、京都的京都大學綜合博物館與立命館大學文學部、大阪的大阪大學文學部、烏蘭巴托的蒙古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我國有兩家圖書館收藏此碑拓片,一是國家圖書館,一是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長久以來,殘損的粟特文和突厥文碑銘部分,有多種版本的轉寫和翻譯,最新的轉寫和翻譯,是日本的森安孝夫(突厥文)和吉田豐(粟特文)兩位教授完成的。

九姓回鶻可汗碑的碑文涉及回鶻史的許多重大問題,比如有關回鶻信奉摩尼教的材料,一直受到學界重視。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回鶻牟羽可汗協助唐軍平定安史之亂,次年從洛陽北歸時,攜帶了四名摩尼教僧人,這是摩尼教傳入回鶻的開始。據可汗碑的中文部分記錄,「愛登里羅汩沒蜜施頡咄登蜜施合俱錄苾伽可汗」(應當就是牟羽可汗,可汗前面那18個字是可汗號)從東都(即洛陽)北歸時,「將睿息等四師入國,闡揚二祀,洞徹三際……故能開正教於回鶻」,造成回鶻「今悔前非,願事正教」,並且拋棄傳統的薩滿,使摩尼教在回鶻地區獲得獨尊地位,「往者無識,謂鬼為佛,今已悟真,不可復事。……慕闍徒眾,東西循環,往來教化」。根據森安孝夫教授的轉寫和翻譯,在突厥文部分也有與摩尼教直接相關的文字。

與毗伽可汗碑不同,回鶻可汗碑不僅碎裂,而且早就不完整了。據說19世紀末就有俄國人把兩塊較大的石塊運回聖彼德堡了。即使這兩塊還在,也難以拼合出原碑的模樣來。也許正是因此,剩下的碎塊才隨意散放在草地上。輕風飄過,螞蚱們從草叢高高跳起,落到可汗碑的碑首上,發出清脆的聲響。

北邊不遠的地方,就是回鶻牙帳城。我們步行穿過略有起伏的草地,經過了東西排列的那一列塔形夯土堆,下到青草茂盛的護城河裡,再從護城河向上,爬上七米多高的夯土城牆,來到牙帳城的城牆上。這下,可以看到全城景象了。在蒙古看到的十多座古城中,回鶻牙帳城無疑是最給人深刻印象的,最高大,最雄偉,讓人聯想起毛烏素沙地里的統萬城。回鶻牙帳城位於後杭愛省Khoton縣境內,恰恰在前杭愛省的省界以北,其經緯度是:N47ordm;33.837acute;E102ordm;39.490acute;,當然不同的測定,數據會略有不同。有機會去的,可以憑藉GPS直接在鄂爾渾河谷里找到它,即使數據微有誤差,高聳挺拔的城牆會在你相距極遠的時候就向你發出召喚。漠北回鶻汗國於751年建造此城,後來此城長期作為回鶻的首都,成為漠北的政治文化中心,直到840年黠戛斯人摧毀漠北回鶻汗國。

全城呈不規則方形,歷來測量數據都很不一致。據森安孝夫教授等人1997年測定,北城牆長424米,西城牆長335米,南城牆長413米,東城牆長337米。南、西、北三面城牆外都有護城壕,由於低洼,壕內草長得格外好,鬱鬱蔥蔥,形成深綠色的長條。在保存較好的北側護城壕的內側,還能看到另有一列較矮的短牆,似乎是某種軍事設施。城東西各有一門,西門還有很大的瓮城,瓮城外似乎還有低矮的城牆。城內有明顯的坊牆遺蹟,看得出城內有規整的街區規劃。蘇聯學者在城內做過發掘,據說找到有唐代風格的蓮花紋瓦當。城內東南角有一片明顯高出城內地基約四、五米的高台,其規模應當相當於一座大型建築。從地上的磚瓦殘片來看,這裡的確曾經有建築。這個高台俯瞰全城,形勢優越,與中古洛陽的金墉城頗可相類。猜想這裡應當是可汗宮帳所在。在東城牆以外,還有明顯的街區遺蹟,坊牆格局與城內相近。這也許是普通民眾的生活區,遇有外敵時,他們可以從東門撤入城內。從南城牆向外看,相當大的範圍內也都有田壟或矮牆的遺蹟。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灌溉農業的痕跡。

蒙古佛塔

城南北兩側,在城壕之外約50米處,各有一列夯土塔形建築。這與哈拉和林的額爾德尼召周圍的白色佛塔有些相像。城內西側,有一個巨大的高塔。城內外的塔形建築究竟是什麼?蒙古學者認為是佛塔。從很早以來,歐洲很多學者如拉德洛夫等也都認為是佛塔,當然另有學者認為是用作軍事瞭望的高塔。一般的旅遊指南(如著名的Lonely Planet系列)也都說是佛塔。可是,回鶻崇信摩尼教,怎麼會有佛塔呢?說是佛塔顯然是不符合回鶻汗國宗教生活實際的。蘇聯的米諾爾斯基、日本的森安孝夫等,都不贊成這種解釋。關於城內高塔的屬性,新疆吉木薩爾的北庭古城內也有這麼一座土塔,因此很多學者傾向於把它解釋為軍事設施(聯想一下,河北定州還有一座絕高的北宋料敵塔)。那麼,城外南北兩側的兩列塔形夯土建築,又是什麼呢?顯然還難以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摩尼教禁殺生,禁食葷腥,所謂「食菜事魔」。九姓回鶻可汗碑里也說回鶻汗國信奉摩尼教之後,「熏血異俗,化為蔬飯之鄉;宰殺邦家,變為勸善之國」。這對遊牧經濟下的回鶻社會生活方式是一個巨大的改變。當然並不是所有汗國人民都徹底放棄傳統生活,嚴格遵守摩尼教義。但即使是核心集團微小程度的改變,也需要有足夠的經濟上的支撐。築城定居,灌溉農業,集中工匠,等等,大概都是與此相輔相成的社會變革。回鶻與唐朝政權之間十分密切的聯繫,特別是安史亂後唐朝每年給予回鶻的巨額賜贈,以及每年的馬縑交易的「和市」(白居易詩所謂「五十匹縑易一馬,縑去馬來無了日」),給回鶻汗國統治階層維持其脫離於傳統遊牧經濟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基礎。在回鶻牙帳城看到城內外規整的坊牆街區和規模宏大的田壟格局,也讓人恍恍惚惚以為自己身處農業地區,而不是在藍色天穹下的漠北草原上。

窩闊台夏宮

窩闊台夏宮(Doytyn Balgas)。夏宮遺址上可隨處見到有着孔雀藍琉璃面的牆磚,這種藍色在中國很難見到。考察隊不少人都撿拾了幾塊,號稱要帶回去作紀念。事實上一路上大家都在收集各類磚瓦碎片,每離開一個宿營地,都會見到被丟棄的收集品。夏宮北面是一個幾近乾涸的小湖Doytyn Tsagaan,周圍草地鹽鹼化嚴重。大概當年這裡還是一個肥美的牧場。從窩闊台夏宮向北行車1小時40分鐘,約下午5點,到達塔米爾(Tamir)河。塔米爾河水量很大,河谷青草茂密,樺樹成林。

三連城

三連城(Hudgiyn Denj),是三座大型古城東西並列分布,敖其爾說一般認為是匈奴時代的。

參考來源

  1. 鄂爾渾河, 豆瓣電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