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释广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净土宗

图片来自plb

释广钦(1892年-1986年),俗名“黄文来”,法名“照敬”,字“广钦”,以字行福建泉州惠安县人,台湾著名的佛教出家众,其信徒经常尊称为“广钦法师”、“广钦禅师”、“广钦老和尚”、“广公上人”、“钦公上人”、“果子师”(水果师)。

生平

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年)出生于福建惠安,自小入伽蓝,为沙弥

过渡南洋

一直于佛寺以未受戒沙弥从事劳务工作的广钦,在他人引介下,越几年即前往泰国高棉等两地的华人地区就业。因为工作地点不是佛教庙宇,从事工作也是与佛教事务无关的商店打杂,因此这段时间可说是广钦的短暂还俗生活。1926年间,广钦与人结队上山伐木,多名伐木同事乘轻便车因翻落山谷身亡。幸未乘坐的广钦于逃过横难后,重新顿悟佛理。并于事故发生不久后,回转中国福建泉州,再度投入佛门修行(时年34岁)。

中年受戒

1927年,35岁的广钦,于中国福建泉州承天寺受戒出家。因本来该寺主持瑞芳法师去世,而由新主持转尘法师剃度,并由该法师赐法名“照敬”,并取一别字“广钦”。

在受戒时程上,各传记叙述不一,也有文献指出,广钦回泉州后仍从事劳役工作,直至42岁左右才受戒剃度。不过,确定的是,他剃度之后除了挂单[1]苦行于福建各佛教庙宇外,也隐居福建泉州清源山山洞,以打禅坐定的生活方式长达七年。在此期间,他仍未于此时程借助佛经而识字。他念经方式,主要为经由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佛教法门为其修行根据。因此在成名之后,他也未曾讲过一部经。另外,他受戒地方(承天寺)及后来多处挂单所在,都是用“参究方法彻见本有佛性为宗旨”禅寺,因此被人在此阶段归类为禅宗法师

成就

广钦最大的成就在于1948年(时年56岁)之后于台湾的佛教宣扬工作,而与其他同时期前往台湾宣教的中国佛教僧侣不同,广钦并不识字,但他凭著苦修挂单的身教宣扬,更重要的是他成为台湾最知名的佛教僧侣之一,也于台湾创立多间佛教庙宇

逸闻

关于广钦的佛教神通与传说相当多,例如传说他1947年-1964年于台多次入定,并于修行期间仅以山林野生水果果腹,未尝食其他种类食物。因此,台湾民间有“果子师”的台湾话尊称。而“伏虎师”一名之由来,乃因曾在山洞中坐禅念佛,终因米粮食尽,改以野果充饥,山中时有猴虎出没,然时日一久,倒也相安,于是有虎皈依、猴献果之奇事。

早年在大陆,曾因入定约四个月之久,被上山砍柴的樵夫误以为他往生去了!樵夫到广老的寺庙里通报,住持和尚就带了弟子,并请人准备柴火,准备将他火化。但这种事鲁莽不得,住持师为慎重计,写信请当代高僧弘一大师来鉴定生死。当时弘一大师在福建永春弘法,知道消息以后,马上表示不可以轻举妄动。弘一大师到了以后,在广老的附近观察一番,赞叹道:“此种定境,古来大德亦属少有。”然后在广老的面前轻轻地弹指三下,过了不久,广老就出定而与大众见面。弘一大师见广老出定就马上告罪,并引众下山,解除了一场灾劫,使广老得以不在当时付之一炬。[2]

在广钦老和尚的问答录里,有这么一段有耐人趣味的谈话。有一个弟子问广钦老和尚说:师父,听说您有神通,没有的话,为什么您会先知道好多东西?到底您是否有神通?广钦老和尚答:我有呷就有通(我有吃就有通,指大小便通)

中华民国七十五年(1986年)2月13日,以95岁高龄圆寂于一手创办的高雄妙通寺,圆寂以前,行不用拄杖,不用人搀扶,身体轻健,动作敏捷。

台湾宣教

台湾光复后,持续佛教修行的广钦法师因为见到台湾佛教受台湾日治时期期间神道教日本佛教的介入而“僧俗不分”、不如往昔,所以发愿渡海改善此一情况。1948年,他依诺成行传灯于台湾,并先后于该地多处创立佛寺,如:台北县新店狮头山山脚的广明寺[3]土城天上山山腰的承天禅寺等等。而很多人认为,来台宣教的中国大陆僧侣中,虽学历、博闻高于他的人甚多,不过因为广钦的闽南语母语与大部分台湾民众相通,因此他能在宣教上较无隔阂的情况下,达到比其他大陆僧侣(如:白圣道安灵源道源东初印顺)更高的佛教宣扬成就。

不倒单

广钦最广为人知的宣扬佛教方式,除了身居僻野不倒单(不平躺睡觉,头陀行)的苦行方法之外,最多的所谓开示方式,即常劝告在家众要实行素食主义。他最常告诫来访“请示”者的佛教法语即为:“念佛!不要吃肉!”
一、不必苦读经文;二、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三、素食:这简单的汉传佛教法门,至今仍深深影响台湾绝大部分的佛教信众。至今仍有许多人认为,广钦之最大成就,在于借此让台湾佛教界重新认同汉传佛教文化。其中影响较深的不仅禅宗也包含净土宗等。

净土就是禅

净土宗讲究“法在人弘”,该宗认为:广大的佛教徒,对于佛教法门的切入与吸取,其实是无法完全从佛教经文得到的“无知无识”。因此,弘法最好就是要由有德行的、为人敬重的长老们来开导、提倡。对于本修禅宗法门的广钦而言,他不谈理论、仅要求信众吃素念佛的务实教授,与本身苦行的做法,除了带来佛教的清高近民形象之外,也符合净土宗的宣教法门。事实上,广钦也多次揭橥过“净土就是禅”的说法。

至今,台湾宗教研究人士仍认为广钦对净土宗的贡献颇大,尤其在早期的台湾北部,广钦法师与李炳南在家居士及煮云法师,并称三大净土代表人物。

台湾佛寺

广钦并不提倡由佛教徒募款以“造高佛像、万佛像”的宣扬佛教方式,他认为“只管念佛、苦行、粗衣淡饭,自然有人供养,比他们装佛像的苦行方式还好。”也最能达到宣教结果。广钦创建较知名的广明寺(新店)或承天禅寺(土城)虽然都是富者为了供养广钦而出钱购地建成的,之后,也利用此方式建成了碧潭寺、广照寺等;然而,这是因为因缘俱足,所以自然有人自愿出来护持、利益众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广钦法师依靠僧人德行,不刻意醵资募款。传灯台湾各界,再蒙各界护持,才成就了这样的良性循环。

此外,广钦也于台湾其他地方担任挂名主持、宣教,如大台北广明寺法华寺及台湾中南部地区的南投仙峰寺嘉义广照寺高雄妙通寺等等。1985年,94岁的他首度传戒于高雄妙通寺,受戒佛教僧侣2200人、出家众500人,受戒人数在当时皆为破纪录。

参考文献

  1. 佛教名词:指行脚僧到寺院投宿;单,指僧堂里的名单;行脚僧把自己的衣挂在名单之下,故称挂单。
  2. 广钦老和尚网路专辑—传奇一生
  3. 广明寺 新北市观光旅游网 - 29区景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