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金顶石经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金顶石经幢
图片来自m.iichajd.com

金顶石经幢,又称宝坻石幢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华北地区保留下来的三座时期经幢之一,辽圣宗开泰年间建成,位于天津宝坻区老县城中央,海滨街道学街与北街交口处,是全城地势最高点。

金顶石经幢为宝坻古城著名的"宝坻八景"之一。其造型华美挺拔、雕刻艺术精湛,是典型的佛教文化中原文化、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雕刻艺术巧妙融合的古建代表作,国内现存宋、辽时期诸幢中享有盛名。

历史沿革

辽圣宗开泰年间建成。辽道宗清宁六年(1060年)重修。[1]

明英宗 正统,明正统三年戊午(1438)至正统四年己未(1439)发生的两次地震使石幢被损坏。正统六年(1441)重新修葺。

清圣祖 康熙十八年己巳(1679)地震,石幢倾碎。康熙二十年(1681)重修。

清穆宗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因天津地震受损。清德宗光绪元年(1875)重修石幢,并重刻康熙二十年(1681)《重修石幢记》,且在石幢第四级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在第五、六级复雕佛像;宝盖四匝雕兽头和仿丝缕垂幔纹饰;最上一层雕瓦檐图案再上是莲台,中立铸铁幡杆,顶置如意宝珠。 还在第一、二级幢身的周围增加八根石柱,其中第一级雕蟠龙,五条合嘴,三条张嘴。[2]

1956年,宝坻县人民政府对其修葺加固。

1966年,被红卫兵摧毁。

1988年,由天津市文化局拨款十一万元,寻原构件重修。

1991年,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6月,因石幢向东南偏斜,宝坻区文化广播影视局委托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石经幢修缮工程勘察设计方案》。

2019年,根据方案对其修葺加固。[3]

建筑特色

宝坻石幢通高11.6米,共由三层方形台基、两层须弥座、六层石幢体和一层宝顶组成,一二、三四、五六每一组的上层与下层的比例皆非常接近黄金比例0.618,石幢的一、二层周匝均有8根石柱支撑,在华北地区现存的石幢中尚为孤例。

台基最下两层为1988年重修时后加,以便群众欣赏观瞻。第三层台基周身刻有佛本生故事28幅,现遗失8幅半,遗失部分以素面石块替代,最近又寻回残片1幅半。剩馀19幅半大部分保存完好,每幅皆有标题,叙述释迦牟尼生平故事。

可辨的标题有"菩萨骑象托应之处""摩耶夫人得梦之处""九龙灌顶之处""太子入学之处""与恶友相扑之处""太子与恶友斩竹之处""太子东门见老之处""...... 寮秉照太子之处""太子马鞭指孕之处""涅槃""往灵山觅太子之处"等。

台基上为两层八边形须弥座,饰以仰莲,均为后作。一、二层各有8根石柱围绕满刻佛像的石幢体,据史料记载为光绪年间加建,形制独特。现存部分为1988年重修时后建。

一层幢体为同时期后建,浮雕较浅。二层幢体为原建,其雕刻古朴精美。三层刻有清康熙重修石幢时所作的《重修石幢记》,据记载为清光绪元年(1875)重修时后刻。四层现为1988年后作的素面石,据资料推测其原刻应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的咒语部分。五、六层及宝顶除五层顶兽头华盖一部分为原件其馀均为1988年重修时后建,据老照片所示,五层周身刻有佛像,顶层幢檐下系有风铃

参考书目

  • 《宝坻县志》、宝坻县志编修委员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0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