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图片来自inewsdb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位于中国湖北省大冶市西郊铜绿山,1982年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001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遗址面积约250万平方米,经多次发掘清理出数百口竖井、斜井、盲井和百余条平巷,其中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矿井开采深度约为地下20~30米,战国至汉代的矿井开采深度约为地下40~50米,井巷断面约0.8米见方。同时发现8座春秋时期的炼铜竖炉。遗址出土有铜斧等生产、生活用具一千余件。[1]

介绍

铜绿山里有前后两个时期的采铜和冶铜遗址,前期属春秋时期或稍早,后期属战国至汉代。铜绿山蕴藏有丰富的铜铁矿床,古矿井主要集中在大理岩与火成岩的接触带上。这里氧化富集带中矿石的含铜品位可达5%~8%,主要有孔雀石、赤铜矿、自然铜等。古代工匠为掘取铜矿石,开凿竖井、平巷与盲井等,并用木质框架支护,采用了提升、通风、排水等技术。

春秋时期的井巷较小,木质方形框架的长宽均为60厘米左右;战国时期井巷增大,框架直径达110~130厘米,并使用辘轳提升矿石及汲出地下水。采掘工具有斧、凿、锄、钻等,春秋矿井中只出土青铜工具,战国矿井中多为铁工具。此外还有木锹、竹筐、藤篓、绳索、木钩、木槽、桶、勺等器具。经清理的春秋时期冶铜炉,由炉基、炉缸、炉身3部分组成。炉基下有风沟,冶炼时可确保炉缸的温度。炉缸设有放铜、排渣的金门。炉身有鼓风口。

炼炉附近有工棚遗迹和碎石用的石砧、石球,加工过的矿石及陶片、铜块等。经模拟实验证明,这种竖炉可以连续加料、连续排渣、间断放铜,性能好、炉龄长、操作简便,每炉日产铜不低于300千克。古炉渣总量超过40万吨。经化验,炉渣的酸度适宜,含铜量仅0.7%,说明东周时期的冶铜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历史沿革

1973年起发掘。

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开建古铜矿遗址博物馆。

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2006年12月,因故被从候选了10年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中撤了下来。

2010年8月19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修缮一新,重新开馆。

2012年11月17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与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大冶铁矿露天采场组成的“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时隔6年后重新入选。

参考文献

  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至第五批·第Ⅱ卷. 文物出版社. 2004: 527. ISBN 7-5010-1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