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锦江级巡逻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锦江级巡逻舰
图片来自中华民国海军

锦江级巡逻舰中华民国海军联合船舶设计发展中心[1] 参考海关购自荷兰的缉私舰(谋星舰福星舰,现已移交海巡使用)的设计,并由国内联合造船厂(已被中信造船购并)建造而成的500吨级巡逻舰,用于近海巡逻之用。

由于锦江级巡逻舰是中华民国海军第一次设计500军舰,因此在设计上有不少缺失,在首舰完工之后测试修改花了3年的时间才正式定型,后续量产在1997年后才开始进行;修改后的量产舰表现堪称稳定耐用,而船体设计也被中华民国海巡署运用(台北舰南投舰)。

发展

锦江级飞弹巡逻舰研发当初的目的是为了取代汰换的山字级飞弹巡防舰。光华三号计画预计共建造12艘,但在第一艘锦江舰完成后耗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在修正设计缺失;因此原型舰后测试期间长达2年后,后续舰才进行开标。

后续舰开标后,因指定主机采购问题引起立法院质询(德国MTU厂及法国PIELSTICK厂两款主机之争),更造成所有民营造船厂包含原承造厂联合公司的共同抵制,而4次流标后续11艘舰总值新台币80亿元预算的建造工程便停顿下来。本案最后以4次流标为由改与中船议价发包(还有一种说法是海军此次发包不付订金,以至民间业者皆不敢标,最后只剩中船投标)。最后合约造舰价款约为新台币55亿元(全案预算约新台币78亿元),于1997年6月30日签约。

性能升级

阳字号届龄汰除,武进计划安装的新武装尚能使用。中华民国海军为妥善运用除役舰艇上的武器,将除役阳字号的76mm快炮、雄风二型反舰飞弹W-160射控雷达、H930MCS战斗系统,移植至设计留有升级馀裕的锦江级巡逻舰上增强该级舰艇火力,经过武器强化的锦江级满载吨位提升到730吨。改装过的锦江级武装基本上将武进三号的反舰运作单元拆来续用,防空单元则拆往济阳级巡防舰

因武三套件数量不足,在当时的提升中并不是所有锦江级都接受改装,2010年前后未安装反舰飞弹的同级舰陆续进厂强化武装。除了主炮升级为76mm快炮,对舰武器则装设2座双联装雄风三型反舰飞弹;导控快炮及飞弹的射控则装设中科院开发的CS/SPG-6N射控雷达,取代已经服役超过20年,妥善率与性能日趋不理想的W-160射控雷达。除却攻击火力,锦江级在电子战系统部分长期为空白状态,虽然有极少量舰艇装设卫江威胁预警自动反制电战系统,但并未普及化;经过火力升级的锦江级因吨位提升,也导致航速下降与舰体稳定性恶化的问题,作为巡逻舰目前锦江级的航速仍有馀裕,不需要浪费过多吨位在高功率主机及燃料上去追求有限而无意义的较高航速,但舰体稳定性恶化问题成为必要之恶,也缩减了军舰使用寿命。


锦江级量产型强化武装后,长期以来配备雄风一型的锦江舰显得有些突兀。雄风一型飞弹服役年龄超过20年,龙江级退役后只剩锦江舰(PGG-603)使用,考量操作效益之下海军决定将雄一飞弹除役;2013年6月,平面媒体拍摄到拆除雄风一型飞弹更换为雄风二型的锦江舰,同时改装烟囱之后的上层结构,但未安装后桅与射控雷达;湘江舰(PGG-611)在2014年曾被摄得舰首主炮外罩更换为有匿踪构型的设计,但外型与义大利原厂不同,后了解为中科院研发制造的匿踪外型炮塔壳,该炮塔壳后续已拆除,后转用于沱江号飞弹巡逻舰武昌号巡防舰等船只上,目前锦江级76快炮并无使用新型炮塔外罩。


据媒体报导指出,未来沱江舰量产型开工建造后,锦江级舰部分的OTO 76mm快炮,会更新组件与炮管,加装上匿踪炮塔后,会移转到沱江级巡逻舰上使用,锦江级改用40快炮,同时移除雄二与雄三飞弹等武器系统与装备,整艘舰可减轻到排水量500吨,这些移除武器装备的锦江级舰,海军规划加装电子作战装备后,成为以电战为主的水面舰,除重量减轻外,人力也会减少,多出的空间规划加装电子战的装备,未来会沱江级成军一艘,锦江级舰就会有一艘转成电子作战舰,来更强化海军电子战领域的作战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