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錾胎珐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錾胎珐琅

錾胎珐琅,珐琅器品种之一。錾胎珐琅制作工艺也称为錾胎珐琅。

錾胎珐琅是在金属胎上錾出花纹,使纹样轮廓线起凸,在其下陷处填充珐琅药料,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呈现宝石镶嵌的效果。元明时称为"拂郎嵌"。錾胎珐琅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前的埃及。后传至欧洲,元代由欧洲传入中国。图为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錾胎珐琅仿古牺尊"。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錾胎珐琅

实质; 金属珐琅工艺品种之一

始于; 元代

著名文物; 《錾胎珐琅牺尊》

主要产地; 清代广州

特色处理; 金属胎处理 经雕錾减地

目录

1文物特点

2主要产地

文物特点

元代錾胎珐琅,尚未见其遗物。明代留下的錾胎珐琅实物甚少,已确认的缠枝勾莲圆盒底嵌铜丝"宣德年造"篆体款,铸胎厚重,錾工粗犷,珐琅浅淡失透,与掐丝珐琅一致。

目前最早的錾胎珐琅器实物是明宣德年间制造的《勾莲纹小圆盒》,也是唯一的一件明代錾胎珐琅器实物。造型规整,纹饰清朗,风格古朴,应是明中期的作品。清朝的錾胎珐琅器数量也不多,但是相对于明朝来说有所变化,一是雕工细腻精湛,磨光柔润;二是造型上增加了比较大的器物;三是颜色上已经不单单局限于蓝色和白色,而是与清朝发达的配色技术相适应,出现了多种色彩并存于一器的现象,比如绿色、黑色与褐色等并施的情况。另外,清朝錾胎珐琅的最高成就体现在乾隆时期,其代表作品就是《錾胎珐琅牺尊》。

主要产地

清代錾胎珐琅工艺的中心是广州。广州錾胎珐琅是在欧洲金属工艺和珐琅工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盛期在乾隆时代,乾隆帝降旨在长春园北部修建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式建筑群时,需要大量的室内陈设,遂命粤海关烧造大量巨型錾胎珐琅器运京陈设,促进了广州錾胎珐琅的发展。这批陈设于1860年圆明园遭劫时化为灰烬。传世的广州錾胎珐琅器件头较大,有盘、碗、炉、瓶、罐、缸、宝座、屏风、床、柜等嵌片以及五供、太平有象、 塔龛等。 器胎成型有铸胎和锤拼接两种。铸胎厚重,减地较深;锤胎所用铜片较薄,减地也较浅,技术熟练,錾活匀细,珐琅粘着力较强,很少崩裂或脱落。广州錾胎珐琅造型奇倩,装饰豪华,图案有莲花大卷叶、缠枝莲、夔龙、夔凤、拐子、回纹、万字不到头、芭蕉、如意云头、兽面以及折枝花等,结构严紧,布局繁密,已看不出欧洲图案的影响。嘉庆,道光以后的錾胎珐琅器已很少见,不久也就停产了。只是兼用掐丝珐琅、画珐琅等多种工艺。

内廷珐琅作,北京、扬州也能雕造錾胎珐琅器。不过偶尔制之,在铸胎的錾胎珐琅上也兼用掐丝珐琅。还有的在铸胎掐丝珐琅器上留有局部兼施錾胎珐琅。这种兼有錾胎和掐丝两种珐琅工艺的器物,仅见于乾隆时和晚清。[1]

参考文献

  1. 西艺东扬:故宫馆藏錾胎珐琅赏析, 个人图书馆 , 2019-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