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铁蒺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铁蒺藜。原图链接

铁蒺藜是古代中国最原始的防御型武器,一种军用的质尖刺的撒布障碍物,迟滞敌军行动。其外型有4根伸出的铁刺,长数寸,凡著地约有一刺朝上,刺尖如草本植物“蒺藜”,故名。铁蒺藜制造简易,敷设方便。除用铁铸造外,也可以用代替。

起源

仿长满尖刺的蒺藜果实

铁蒺藜产生甚早,战国时代已使用,是一种铁质尖刺的撒布障碍物,有的铁蒺藜中心有孔,可用绳串连,以便敷设和收取,二千多年以来一直是战争中套用的障碍器材。铁蒺藜来源于一种低矮的蔓生草生植物,生长蒺藜果的植物,属于蒺藜科蒺藜属一年生草本,该植物学名叫白蒺藜。白蒺藜,多见于生长在北方荒漠地上,果实外壳有三角形尖刺,长满尖刺的果实成熟后掉地,总有一刺朝上能够扎穿刺伤路人。它有许多别名-名茨、屈人、旁通、休羽、止行、升推等。蒺藜常生于田野、路旁、草丛等地,在沙地、荒地、山坡和村庄附近都能见到。[1]根据植物仿生学,按其果实外形成功地仿制出了铁蒺藜。

防御器材

秦汉以后,铁蒺藜成为军队中常用的防御器材,除在道路、防御地带、城池四周布设外,部队驻营时,也有营区四周布设。

宋代后种类增多

宋代以后,铁蒺藜的种类逐渐增多,如布设在水中的“铁菱角”,联缀于木板上的“地涩”,拦马用的“揭蹄”,在刺上涂敷毒的“鬼”等。[2]

  • 地涩:将逆须钉于长阔各约二三尺,厚约三寸的木板上,伏置(埋藏)于路上,用土、杂掩饰。
  • 铁菱角:“状如蒺藜,要道置之,以刺人马。”也可以安放在城壕、水池、河川渡口的水下。
  • 揭蹄:在角径七寸的方形木做成的方框里外,“横施逆须钉其上”,用来拦陷、刺伤敌军匹。

军战船上也装载大量铁蒺藜,大型船1000枚,中型船 800枚。交战时,向敌船投掷,使敌人在船上难于行动和作战。

史册记载

《墨子·备城门》记载,在战国时的城市防御战中,“皆积参石、蒺藜”。
《六韬·虎韬》记载:“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秦汉以后,铁蒺藜成为军队中常用的防御器材,除在道路、防御地带、城池四周布设外,部队驻营时,也在营区四周布设。
《宋史·扈再兴传》中记载,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金兵攻枣阳,将扈再兴“夜以铁蒺藜密布地,黎明佯遁,驰中蒺藜者十踣七八”。
《纪效新书》 (戚继光 )明朝军队广泛使用铁蒺藜。在戚继光的军队中,每名藤牌手、挨牌手“各带蒺藜十串,每串六个接连”,便于野战布营。

禅林用语

禅林用语。 (一)蒺藜为一种药草,蔓生,果实有锐刺五对。铁蒺藜,即以铁作蒺藜果之形,用为防敌之武器,转用以比喻禅宗师家之指导严密难侵。碧岩录第十二则(大四八‧一五二下):“僧问洞山:‘如何是佛?’(铁蒺藜,天下衲僧跳不出)”(二)全一卷。明代别传道经撰,元贤、元晃等编。全称庐山别传禅师铁蒺藜。该书揭示碧岩录百则之本文,并附颂。 p6879[3]

民间铁蒺藜

刺绳

铁蒺藜是刺绳的另一种叫法,刺由全自动化的刺绳机拧编而成,民间俗称铁蒺藜、刺铁丝,可以分为单拧刺绳、双拧刺绳、正反拧刺绳。原材料是低碳钢丝(电镀,热镀锌,涂塑,喷塑等表面处理,做了表面处理可以加强刺绳的防腐强度,使寿命增长,喷塑、涂塑有多种颜色可选。依表面处理不同有镀锌刺绳及pvc包塑刺绳。镀锌刺绳的表面处理是镀锌的,又可以分为电镀锌和热镀锌;PVC刺绳为表面处理是PVC包塑处理的,里面的刺绳丝为黑丝、电镀丝或热镀丝。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