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针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针茅(学名:Stipa capillata L.)是禾本科、针茅属多年生密丛草本植物。秆直立,丛生,高可达80厘米,常具节,基部宿存枯叶鞘。长于节间;叶舌披针形,叶片纵卷成线形,上面被微毛,下面粗糙,圆锥花序狭窄,几全部含藏于叶鞘内;小穗草黄或灰白色;颖尖披针形,第一颖、第二颖具脉;外稃背部具有排列成纵行的短毛,芒两回膝曲,光亮,边缘微粗糙,第一芒柱扭转,第二芒柱稍扭转,芒针卷曲,基盘尖锐,具淡黄色柔毛;颖果纺锤形,腹沟甚浅。6-8月开花结果。

针茅分布于中国新疆的准格尔盆地西部山地、天山北坡和阿尔泰山,甘肃也有分布;欧洲、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均有分布。针茅在中国新疆天山北坡从海拔1200米的丘陵到海拔2300米的广大山地,均有生长。在山地垂直带中占有重要地位。针茅适宜在中性和微碱性的黑钙土、栗钙土上生长。

针茅的营养成分、适口性和耐牧性均很高,是草原地带的优良饲用植物。

针茅形态特征

针茅多年生密丛草本。 秆直立,丛生,高40-80厘米,常具4节,基部宿存枯叶鞘。叶鞘平滑或稍糙涩,长于节间;叶舌披针形,基生者长1-1.5毫米,秆生者长4-8(10)毫米;叶片纵卷成线形,上面被微毛,下面粗糙,基生叶长可达40厘米。

圆锥花序狭窄,几全部含藏于叶鞘内;小穗草黄或灰白色;颖尖披针形,先端细丝状,长2.5-3.5厘米,第一颖具1-3脉,第二颖具3-5脉(间脉多不明显);外稃长1-1.2厘米,背部具有排列成纵行的短毛,芒两回膝曲,光亮,边缘微粗糙,第一芒柱扭转,长4-5厘米,第二芒柱稍扭转,长约1.5厘米,芒针卷曲,长约10厘米,基盘尖锐,长2-3毫米,具淡黄色柔毛;内稃具2脉。颖果纺锤形,长6-7毫米,腹沟甚浅。花果期6-8月。[1]

针茅生长环境

针茅在中国新疆天山北坡从海拔1200米的丘陵到海拔2300米的广大山地,均有生长。在山地垂直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常以建群种或优势种与沟羊茅、窄颖赖草、超旱生小半灌木蒿、灌丛锦鸡儿、金丝桃叶绣线菊形成干草原、荒漠草原和灌丛草原。针茅适宜在中性和微碱性的黑钙土、栗钙土上生长。针茅为草原型放牧场的中质牧草。通常盖度可达35-45%。在新疆北疆冷季牧场中占重要地位。

针茅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新疆的准格尔盆地西部山地、天山北坡和阿尔泰山,甘肃也有分布;欧洲、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均有分布。

针茅生长习性

针茅为多年生广早生密丛禾草,是典型的草原植物。生态幅度广由于针茅有发达的须状根系和适应干旱气候的一些生理生态特性,因此,它具有很强的抗旱能力,在雨水不足的条件下,能忍受大气和土壤的长期干旱而仍保持生活状态。但是,它对水分条件也很敏感,地上绿色部分产量的多寡,主要取决于在生长季节里降水量的多少,雨水较多时,植株可大量分蘖,草丛密集,营养枝增多,营养期也延长,同时可以大量抽穗结实。秋季产生的分蘖芽,包被在叶鞘内越冬,第二年春季发育成短营养枝。冬季地上部分枯萎。

针茅主要价值

针茅为中等高度的多年生密丛禾草,茎叶稍硬,后期粗糙。针茅的营养价值不低于一般禾草,特别是营养生长期粗蛋白质含量较高。

针茅在春季萌发,秋季再生的嫩叶适口性良好,马最喜食,其次是羊和牛,骆驼不喜食。在针茅草场上放牧马时,马的体质很快恢复,而且马奶产量也得以提高。在临近抽穗时,适口性迅速下降,而在开花时就完全不采食。直到秋季,适口性又有所提高,冬季枯·草保存良好,冬季枯草保存良好,多数株丛较大,牲畜较易从雪下采食。幼嫩期的叶子和茎的顶端是家兔最喜食的饲草。

针茅的产量,中国新疆紫泥泉种羊场,在针茅+沟羊茅山地干草原中,三年平均针茅在最高产量月,可提供干草每亩30公斤,占总产量的50.1%。在蒿子+针茅+沟羊茅+苔草荒漠草原中,针茅在最高产量月,可提供干草每亩16.5-17.5公斤,占总产量的36%左右。[2]

针茅草场使用

针茅春季萌发稍晚,营养生长期较长,结实期可延至初秋,放牧利用时间较长,而且再生性强,耐牧。针茅的外稃有坚锐的基盘和呈膝状弯曲的长芒,末端有扭曲的芒柱,受湿能自行扭转,极容易扎在绵羊身上。能刺入毛、皮、皮下组织乃至肌肉,严重时常引起死亡。因此在秋季牧场上,针茅带稃的颖果是绵羊的大害。在针茅拔节早期放牧,抑制其秋季结实,或者秋季放牧前用机械方法打落颖果,可以减少危害,这时可用放牧粗毛羊、山羊和马、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