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钟扬(1964-2017),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党员。

他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他艰苦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赴内蒙古为民族干部授课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

2018年3月29日,中央宣传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

2018年6月,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8年12月,入选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1]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钟扬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信仰—— 马克思主义
出生地—— 湖南新宁
出生日期—— 1964年5月
逝世日期—— 2017年9月25日
职业—— 植物学家、生命科学家
毕业院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日本国立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
主要成就—— 2001年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人物履历

 
植物学家钟杨原图链接

1964年出生于湖南新宁;

1979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1984年毕业于该校无线电电子学系,获无线电电子学工学学士;留学日本国立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TheGraduateUni鄄versityforAdvancedStudies),获生物系统科学博士;

1984-1999年在中科院武汉植物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2)、研究员(1996)、副所长(1997);

1992-199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和密西根州立大学合作研究4年;

2000年起,钟扬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2002年-2005年Graduate University for Advanced Studies, Japan 博士研究生;

在最近十几年间,他走遍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收集可能上百年后会对人类有用的植物种子;

从2010年开始,钟扬自愿申请了第六批、第七批援藏,他培养出了一批藏族科研人才,为西藏大学培养的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如今已成为了教授;

从2007年开始,他还领团队引种红树,希望破解红树北移难题,探索50年后在上海见到最美海岸线的可能性;

2017年,遭遇车祸去世。

主要荣誉

2001年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 (排名第二)。

2015年9月17日,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2015“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中,钟杨被推选为活动“特别关注教师”。

2017年12月12日,中共上海市委印发《关于追授钟扬同志"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文件,追授钟扬同志"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8年3月29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钟扬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2018年12月,入选《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

钟扬精神

 
钟扬在野外科考原图链接

钟扬曾说,“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共产党员就是这样的先锋者。”

钟扬曾说,“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人生没有绝对,不必等到临终才来回首自己的人生,只要把每个年龄段该干的事都干了,就能不负人生。”三十余年教龄,十六年援藏,海边的那片红树林,多少人含泪重读这一切,想念那个挑战极限只为播种未来的钟老师!

十六年援藏,只为填补西藏的生态学植物学空白,为带出一支留得下的学术队伍;十七年参与科普志愿服务,让公益与学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在青藏高原这个最艰苦卓绝的地方奋斗不止,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用科技报效国家……每一项事业的进步,都是震惊中外的大担当、大作为,都是那么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何况这些奉献还仅来自于钟杨教授一人之举。

作为一名党员,他对党和国家忠诚,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用奋斗诠释着一身不渝的追求,以“持久的热情和长期的投入”,为共和国科学事业埋下珍贵的“种子”,默默生根,努力开花,砥砺前行。

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对科学事业忠诚,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深深扎根于祖国西部这片鲜有问津的土地上,让科研的精神遍布高原大地。

作为一名教师,他对“传道授业”的伟业忠诚,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尽心尽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国家积蓄科研伟力和人才后劲。

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钟扬教授正是习总书记所称赞的奋斗者。钟扬曾说:“我想带出一批博士生团队,探索一种高端人才培养的支教模式,帮助西藏形成人才培养的造血机制。”他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敞开胸怀,迎接援藏的人才,挑起担子,甘做事业的高峰。

钟杨教授将忠诚、敬业、奋斗、责任、担当等优秀品质永远地留在了所热爱的事业之上,凝聚成一座巍峨的丰碑,更竖立起了一座精神上的“珠穆朗玛峰”,为勇敢坚毅者、奋进作为者点亮了前行的明灯。我们全社会都要珍视,并学习好钟杨同志的先进品质、优秀人格、伟大德行,共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进步奉献力量、积蓄后劲、成就未来。[2]


永久的呼吁

作为一名援藏多年的科技工作者,党的干部,钟扬发出的呼吁要求应该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

钟扬多次指出:

西藏的面积占我国的1/7,但是它的植物,在科的等级占到了32%,在属的等级占到了38%,超过了1/3。其中,青藏高原一共有将近6000个高等植物物种,就是能够结种子的,占到全国的18%。更为重要的是,其中有1000个左右是只有在西藏才有的植物,我们把它称之为特有种。不仅数量很大,而且质量非常好。

西藏的大量植物“特有种”,急需世界科学家重视;西藏大量的像墨脱县一样的人迹罕至的荒原,急需植物学家涉足考察。[3]

钟扬语录摘编

“ 这十多年来,既有跋山涉水、冒着生命危险的艰辛,也有人才育成、一举实现零的突破的欢欣;既有组织上给予的责任和荣誉为伴,也有窦性心律过缓和高血压等疾病相随。就我个人而言,我将矢志不渝地把余生献给西藏建设事业……”
——015年,钟扬教授于ICU病房

“ 在野外考察中,发生生命危险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在考察路上,石头飞下来,有一次是砸中我们的车,但是没有砸中人。
对青藏高原的长期效应,很可能到十年以后才能慢慢显现,所以我有一种紧迫感,我再给自己十年。所以我现在一年是150天在西藏。”
——2013年,《党员说》视频

“ 我的愿望是,50年甚至100年以后,上海的海滩也能长满繁盛的红树,人们提起上海的时候,会毫不吝啬地称其为‘美丽的海滨城市’。虽然我不一定能看到这一幕,但上海的红树林将造福子子孙孙,成为巨大的宝藏——这是我们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2016年,钟扬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复旦科研团队的红树引种之路

“ 我想带出一批博士生团队,探索一种高端人才培养的支教模式,帮助西藏形成人才培养的造血机制。一百年后我肯定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我的学生们还在,他们早晚有一天会发现那颗改变我们国家命运的种子。”
——2014年,钟扬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高原科学人才培养(《为高原留下科学的种子》)

“ 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事业,而科学家的特质则是从中提取欢乐!”
——2011年,钟扬教授在第十一届秋烨生命节讲座上鼓励青年学子

“ 人生没有绝对,不必等到临终才来回首自己的人生,只要把每个年龄段该干的事都干了,就能不负你的人生。珍惜自己的岗位和状态,是走向更高更远前程的重要因素。珍惜现有的环境和当下的体验,不把自我发展寄托于别人,不论终点落于何处,都能有精彩的收获。”
——2017年,钟扬教授在上海市教卫直属机关青年工作委员会首场报告会上谈青年成才不可或缺的三个重要品质。

视频

1,播种未来——学习钟扬精神,勇当时代先行者

2,180207社会纵横 钟扬 用一生播种未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