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钱塘江大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钱塘江大桥(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境内桥梁)

钱塘江大桥(Qiantang River Bridge),又名钱江一桥,是中国浙江杭州市境的一座跨钱塘江双层桁架梁桥,位于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钱塘江上,由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1] 钱塘江大桥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8月8日; 分别于民国26年(1937年)9月26日和11月17日铁路桥、公路桥建成通车; 于民国26年(1937年)12月23日为阻断侵华日军南下而炸毁;于民国37年(1948年)5月成功修复。 于2006年5月25日被列为中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钱塘江大桥北起上城区二龙山东麓,南至滨江区浦沿街道联庄村上沙埠 全长1453米,公路桥宽9.14米,铁路桥宽4.88米;桥面上层为双向两车道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下层为单线轨道铁路,设计速度120千米/小时 [2]

中文名 钱塘江大桥 宽 度 9.14米(公路桥)、4.88米(铁路桥)
外文名 Qiantang River Bridge 车道规模 双向两车道
始建时间 1934年8月8日 轨道规模 单线轨道
投用时间 1937年9月26日 设计速度 100千米/小时(公路桥)、120千米/小时(铁路桥)
所属地区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 途经线路 沪昆铁路杭州绕行线
类 型 双层桁架梁桥 管理机构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工务段钱塘江大桥车
长 度 1453米

目录

  • 桥梁位置
  • 建设历程
  • 桥梁设计
  • 建设成果
  • 文化特色
  • 运营情况
  • 交通流量
  • 价值意义

桥梁位置

钱塘江大桥位于杭州市区南端,六和塔东侧约700米处,在浙赣铁路南星桥站与钱塘江站之间,北起上城区二龙山东麓,南至滨江区浦沿街道联庄村上沙埠,横贯钱塘江南北,是连接沪杭铁路、杭甬铁路、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3]

建设历程

民国21年(1932年),杭江铁路西兴江边至金华段已通车,继续向玉山、南昌展筑,浙西公路亦逐步发展,但因钱塘江一水之隔,铁路、公路无法贯通,杭江铁路南北两岸货物运输均须先卸车装船,待过江后再卸船装车。为此,浙江省于民国22年成立专门委员会,研讨修桥事宜。同年7月,浙江省建设厅成立“钱塘江桥工委员会”,由厅长曾养甫任主任委员。8月,茅以升任主任委员,组织考察研究,拟定桥建方案。[4]

最终,由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制订的建桥方案获得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采纳,项目总投资510万银元,比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提出的方案减少投资约200万银元。

民国23年(1934年)8月8日,钱塘江大桥开始动工兴建;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举行开工典礼。

民国26年(1937年)8月14日,建设中的钱塘江大桥遭遇到侵华日军空袭;9月26日,铁路桥通车; 11月17日,公路桥通车;12月23日,茅以升接到密令,对钱塘江大桥实施爆破,只留下残存的桥墩。

民国33年(1944年)10月,侵华日军修通铁路桥(公路桥未修复)。

民国36年(1947年)3月,钱塘江大桥临时通车。

民国37年(1948年)5月,在茅以升的主持下,钱塘江大桥成功被修复。

民国38年(1949年)5月3日,钱塘江大桥被往南撤退的国民党工兵部队炸毁了铁路桥的部分铁轨,但由于中共地下党的保护,桥梁的其他部分没有损坏。

1950年4月,钱塘江大桥临时修复。

1953年9月,钱塘江大桥六号墩修复,从此大桥全面修复完工。

1954年3月,钱塘江大桥恢复使用。

2000年,钱塘江大桥更换了公路桥的桥面板。

2006年,钱塘江大桥铁路桥面进行维护;15月25日,钱塘江大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8月,钱塘江大桥进行大修,主要修复正桥共有16孔的其中两孔。[5]

桥梁设计

桥梁结构

钱塘江大桥是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为钢结构桁梁桥,分为分引桥和正桥两个部分。

上部结构

正桥为含铬合金钢简支桁架;引桥为钢拱,以炭钢制造的桁架式双铰系杆拱。北岸引桥西邻六和塔,北接虎跑山谷,引桥宏伟壮观。正桥两端各建桥头堡,桥头堡下作为桥下交通之用。 刘涟清 上海铁路局志编委会.第二节 公铁两用桥.中国铁道出版社:

下部结构

正桥桥墩均系钢筋混凝土空心桥墩,以气压沉箱法下沉,自北起第1至第6号墩墩底在基岩上,第7至第15号墩墩底深入到冲刷线以下3-4米,置放在27-30米长的木桩上。木桩每墩160根,均深达岩层。桥的上层为双车道公路和人行道,以悬臂对称伸出钢梁,铺筑钢筋混凝土板而成。桥的下层为标准轨距单线铁路,每孔钢梁两侧设有避车台。

设计参数

钱塘江大桥全长1453米,宽9.1米,高7.1米,分引桥和正桥两个部分。正桥16孔,桥墩15座。上层公路桥,宽6.1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下层铁路桥长1322.1米,单线行车。

上部结构

正桥共16孔,单孔跨度67米,重260吨;引桥长50米。跨度为48.8米,共4孔(北岸3孔,南岸1孔)。正桥两端各建桥头堡1座。桥头堡下。各架16米上承钣梁1孔。北岸公路引桥长288米,在公路引桥的两端各建一座15米的平台。在两座平台间,建50米的钢拱3孔,以承托公路,桥下则为铁路路基;北端公路自平台上向上下游方向分为两支,成八字形,各建9.2米钢筋混凝土框架5孔,分别连接杭富公路及市区道路。南岸公路引桥长93米,其布置与北岸基本相同,但较简单,有15米及9.2米的平台各一座,中间建50米的钢拱1孔。平台以南,仅有通西兴江边一线,建有9.2米钢筋混凝土框架2孔连接沟通。

下部结构

正桥桥墩15座,木桩每墩160根。桥的上层车行道宽6.1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2米。设计载重人行道为391千克/平方米,汽车道为H-15级。桥的下层铁道宽4.88米,高6.7米。设计活载为古柏氏E-50级。[6]

技术标准
设计速度 100千米/小时(公路桥)、普通列车为160千米/小时,货运列车为60千米/小时(铁路桥)
车道设置 双向两车道
轨道设置 单线轨道
荷载等级 H-15级(公路桥)、E-50级(铁路桥)

建设成果

技术难题

选址

由于钱塘江底的地质情况相当复杂。江底有些地方有40多米深的淤泥,下面还有厚厚的粗砂卵石,最底下的岩层又自北向南有明显倾斜。经过反复比较,建桥者们最终将桥址选在江底淤泥较薄、水势相对较缓的杭州六和塔附近的月轮山下。

打桩

为了使钱塘江大桥桥基稳固,需要施工人员穿越41米厚的泥沙在9个桥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桩。由于木桩立于沙层之上,而且沙层又厚又硬,打轻了下不去,打重了断桩。面对这种困境,施工人员经过实地调研,决定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这是世界桥梁建筑史上首次采用气压法沉箱掘泥打桩获得成功,打破了外国人认为“钱塘江水深流急,不可能建桥”的预言。该方法一经采用就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加快了工程进度。 [7]

建立桥墩

为了解决钱塘江水流湍急,难以施工的状况,施工人员创立“沉箱法”。他们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然后在沉箱上再筑桥墩。最终建成的大桥桥墩,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建筑。每个桥墩底部是130根30米长打入江底的木桩,木桩上安放长18米,宽11米,高6米,重达600多吨的混凝土沉箱,沉箱上建桥墩,桥墩顶部离江面10多米高。[8]

架设钢梁

由于传统建设大桥钢梁采用“伸臂法”需要等到桥墩按照顺序全部建好之后,钢梁才能够从两岸逐步深入江心合拢。但是为了赶工期,桥墩完工的次序被打乱,因此钱塘江大桥不适合采用这种方法。为此,以茅以升为代表的施工团队虚心请教熟悉钱塘江水文规律的当地人士,充分发挥施工人员集体智慧,最终发明了“浮运法”,把整孔钢梁装载在二条灌上半舱水的船上,巧妙利用钱塘江涌潮的落差,把钢梁安全安装到位。

文化特色

文物保护

2006年5月25日,钱塘江大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9月,钱塘江大桥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9]

2018年1月,钱塘江大桥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旅游资源

钱塘江大桥是杭州市著名的旅游景点,主要由钱塘江大桥纪念馆、[[]茅以升]]铜像和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组成。

钱塘江大桥纪念馆

钱塘江大桥纪念馆位于钱塘江大桥西北侧,由原上海铁路局建造,于1999年12月14日开馆,总建筑面积330平方米,共分为三个展厅,包括“建桥序曲”、“攻克难关”、“历经沧桑”、“养桥护桥”、“卓越成就”、“茅以升生平”六个篇章,纪念馆收藏有收藏有建桥、修桥等实物70多件,以及茅以升手稿、著作和使用过的办公生活用品40余件。

茅以升铜像

茅以升铜像位于钱塘江大桥北堍,该像为全身铜像,是为了怀念桥梁专家茅以升,同时也提醒着人们不忘钱塘江大桥的这一段惨痛的传奇历史。[10]

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

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位于钱塘江大桥北岸,占地16亩,陈列馆面积800平方米,馆外广场1000平方米。广场上有9米高的蔡永祥烈士塑像。陈列馆于1968年11月开馆,全馆陈列蔡永祥烈士事迹,系统地介绍了蔡永祥烈士的苦难家史、成长过程和入伍后忠于职守、守护大桥,最后为抢救列车、保卫大桥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11]

文学作品

茅以升炸桥前曾赋诗一首:徒地风云突变色,挥泪炸桥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此诗流露出茅以升被迫炸桥的无奈,以及今后复建的决心,诗中第三句“五行缺火真来火”很多人都不明白究竟,把“钱塘江桥”联系起来,你就能看出这第三句的韵味来。因为前四个字的偏旁是金、土、水、木,唯独没有火。没想到,炸桥后,五行不缺火了,桥却断了。

运营情况

交通流量

截至2015年9月,钱塘江大桥日均通汽车数万辆,列车60余趟。 据2017年12月《风雨洗礼八十载——纪念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80周年》一文显示,钱塘江大桥主要通行沪昆和萧甬方向普速列车,每天通行30多对。

建设规划

据2017年12月《风雨洗礼八十载——纪念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80周年》一文显示,钱塘江大桥途径铁路将被改造成为城际铁路。未来游客乘坐高铁到杭州后,可乘坐这条城际铁路,慢游杭州。这将降低大桥的承载,线路运行速度120至160千米/小时,适合大桥的状况。

价值意义

钱塘江大桥是茅以升在20世纪30年代主持设计和建造的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现代化大桥。这座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的大桥,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而且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人民铁道网 评)[12]

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