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镜坝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镜坝镇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中部,紧邻南康城区,康唐公路横贯其中,总面积30.5平方公里。人口3.1万人,户数7200余户,行政村12个,通村水泥路52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主要农副产品有水稻、花生,主要产业有家具制造、生猪生态养殖、水产养殖和土鸡养殖,特色经济有红砖青瓦,主要专业市场有连城和联民两个家具集散地,其中位于连城的家具创业园区入住厂家200多家,有二所中学、10所小学、1所镇医院、13所村卫生所,全镇年总产值4200万元,财政收入300多万元,人均年纯收入4500元。[1]

中文名称: 镜坝镇

所属地区: 赣州市南康区

电话区号: 0797

邮政区码: 341408

地理位置: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中部,紧邻南康城区,康唐公路横贯

面 积: 30.5平方公里

人 口: 3.1万人

方 言:客家语-于信片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车牌代码: 赣B

地理优势

南康区辖镇。市主要产蔗区之一。1965年设镜坝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设镇。位于市境中部,镇政府驻连城村,距市区5公里。面积61平方公里,人口3.1万。康隆公路贯穿南北,章江环绕东南。辖连城、老镜坝、鹅岭、洋江、观河、镜坝、桐木、红星、健民、城埠、爱民、联民等12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板材、钨锡铜加工、红砖、木制品工艺、板鸭等厂及养殖场、康宏矿产品公司。桐木村生产的青砖、青瓦历史悠久。

历史沿革

镜坝名缘于老镜坝圩,老镜坝圩在新镜坝圩西北3里处,朱坊河南岸田坝上。地势低平如镜,故名。清康熙年间方氏从上犹县迁此开基,后钟、李、吴、江、廖、肖姓陆续迁入,遂成圩,名镜坝圩。清乾隆年间李孔安在龙头岭建六角亭经商,名龙头圩,因此处水运交通较老圩方便,致老圩日渐冷落而消失,龙头圩遂改名新镜坝圩、镜坝,原来方氏开基的镜坝圩便相对而名老镜坝。镜坝名因地平如镜而来,这很有点让人联想起赣州清代张照乘题写的“储潭晓镜”。储潭乃赣江上游的第一深潭,且赣江水至此陡然急转,形成深潭,水趋平缓,镜花水月,风光旖旎。可惜,全球性的水资源匮乏,赣南所有江河水都大不如前,便是储潭也没有太宽敞的水面供人们悦情于当年“储潭晓镜”。镜坝境内地名没有太多特色,稍有难度的地名多为谐音而变。园全岭,黎氏初建村时,屋檐前有一小山,名檐前岭,后谐音变成今名;腰里,村建瓦窑旁得名窑里,后谐音变成今名;兰孜坑,叶世道于乾隆年间从唐江迁入此地时,因有一大塘拦住坑口,名拦子坑,后谐音变成今名;石古孜,开基人李文元名石牯子,谐音变成今名;朝屋,建村时草木丛生,名草木坑,后演变成今名;观背,因村建于缺罐窑背,谐音变为观背;乌深井,并非由于村中有井,而是村前江中石潭似井,水深呈乌绿色,因名。因水势凶险,为方便来往行人,明末清初时便建有乌深井古渡口;昌荣,清乾隆年间赖昌荣从信丰来此开基,以人名为地名;洋坑,因坑地较平洋(南康方言为平坦意),故名。

地理环境

镜坝历史悠久,章江、杨眉河在境内合流经赣州与赣江相连,地势平坦,物产丰盛,市场广阔。康唐公路直穿境内,乡、村公里四通八达。交通便利、信息灵敏、工农业生产基础良好,经济开发前景诱人。 镜坝位于南康中部,东邻龙岭镇,南连市区,西接朱坊乡,北界太窝乡。政府驻地连城,距市区5公里。章江水环绕东南,朱坊河穿过中部,在鹅岭汇合东去,镜坝地势平坦,物产丰盛。现辖连城、老镜坝、鹅岭、洋江、观河、镜坝、桐木、红星、健民、城埠、爱民、联民等12个行政村。

经济发展

近年来,镜坝商贸发展迅速。由单一的传统农业渐渐转向农、工、商、贸综合开发,连城街区已初具规模。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涉及建材工业、家具工业、矿产品、建筑。特别是以花岗石板材、红砖、青砖青瓦为主的建材业,木竹制品为主的家具业,板鸭、腐竹、粉丝为主的食品加工业和建筑业,大型养殖业已成为镜坝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品远销省内外,有的还打入了国际市场。市场建设成就瞩目,连城新街区和古老的镜坝圩,张屋坝圩构成了境内五里即市的商品交易网络和农副产品集散地。直通了有线电视,宽带服务,全镇文化、教育、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连城开发区地域开阔,水、电、交通十分方便,市内2路公交直达,已建设成为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投资者理想的发财之风水宝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