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长崎事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长崎事件
图片来自ifuun

长崎事件(亦称镇远骚动),日方称长崎清国水兵事件,是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清朝北洋水师造访日本长崎市的期间,因清军违法乱纪而引发的一起暴动事件。

事件最终以双方的妥协而不是清廷的单方面退让收场,所以有人认为这是清廷在鸦片战争之后的第一次外交胜利。然而此事件也种下日本民间反清情绪的种子,被视为日清战争的原因之一。

缘起

1886年7月,当时尚未正式成军的北洋舰队李鸿章之命抵达朝鲜元山一带巡弋操演“以振国威”,后又奉命前往俄国海参崴访问。鉴于铁甲舰在长途航行后,需回港保养维护,而当时清廷的旅顺军港尚未完工,李鸿章遂决定由水师提督丁汝昌镇远号定远号威远号济远号四舰前往位于日本三菱重工业长崎造船所进行检修,并展开对日本的“亲善访问”。这也是中国铁甲舰队首次访问日本。

经过

1886年8月13日,五百多名北洋海军违反军纪上岸,其中十多人前往当地一所妓院寻欢作乐,醉酒后闹事斗殴。闻妓院报案而赶至的两名当地警察很快拘捕了滋事水兵并平息事端,经口头严厉警告后释放。被捕之水兵却不甘受辱,其后煽动三百多名同袍上岸,强行闯入当地派出所袭击警员。一名警员当场被水兵斩死,另一名警员被刺成重伤、最后不治,遇袭受伤的警员不计其数。事件立即于全国掀起民愤,日本国民蜂起声讨来访的北洋舰队。最后长崎县警派大队逮捕全数肇事水兵,平息民怨。[1]

事后,李鸿章对于北洋水兵的违纪行为采取姑息的态度,他说道:“争杀肇自妓楼,约束之疏,万无可辞。”“弁兵登岸为狭邪游生事,亦系恒情。即为统将约束不严,尚非不可当之重咎,自不必过为急饰也。”

8月15日,在两天前发生暴力冲突的阴影下,李鸿章仍授意全舰队放假一天,并允许四百五十名水兵登岸自由观光。虽然丁汝昌明令禁止水兵携军械上岸,然而据日方记载,许多水兵手执棍棒刀器,或是从当地店铺购买日本刀携带。

由于两天前的纠纷所带来的不满,观光很快演变为了械斗。据日方记载,数名清兵伏击并杀死一名警察,引发了械斗。可是,早有防备的警察,将数百名水兵分割包围,街边市民更加以配合以石块攻击水兵。事后统计显示,水兵方面有五人死亡(一说为十人死亡)、四十四人受伤、五人失踪。警察被打死二人、十九人受伤,而长崎市民亦有多人受伤。

冲突中,在长崎市同时出现了短暂的敌视清国人的浪潮,许多已入日籍的华人受到牵连。

结局

与以往处理外交事件不同的是,清廷表现出了相当强硬的态度。

  • 武力解决路线
    • 原因:北洋水师船舰总监督琅威理(William M. Lang,英国籍)当时派出四位英国籍随扈到长崎港当地警局,试图要营救被日本警方扣留的大清水兵,但遭到长崎港当地警局局长拒诸门外。琅威理得知后非常不满,转向英国驻长崎港的商馆求助,其后由英国商馆馆长对日本外务省施压。但事发两天以后,长崎港当地警局仍然没有释放被扣留的大清水兵。琅威理得知后非常愤怒不满,甚至要求英国驻日本使馆要求与日本断交及提议北洋舰队炮轰长崎(当时船舰炮弹已处在随时发射状态)。琅威理一度想以武力解决此事,但其馀北洋水师舰长处于静待观察状态。
  • 外交谈判路线
    • 原因:北洋大臣兼北洋舰队船舰总提督李鸿章则派出外交顾问伍廷芳与日本外务省谈判,外交顾问伍廷芳与大清帝国驻日使馆人员向日本外务省进行外交谈判,并且1887年2月底,双方达成彼此让步的协议,双方一致认定是语言不通和民俗习惯导致了误会的发生,所以将所有肇事者交由本国政府自行处置,而死伤人员则由对方予以抚恤。值得一提的是,日方所支付的抚恤金数额大大超出了大清帝国,换句话说等于日本向中国进行赔款。

但也有人认为当时的日本还未开始强军政策,中国军舰的实力具有压倒性优势,如在长崎事件中采用琅威理的建议,一挫实力尚在中国之下的日本舰队,则以后中日海军强弱必大不相同,甚至甲午战争也不会发生。

参考文献

  1. 史春林. 史海回眸:清朝中囯北洋舰队两次访日(3). 《炎黄春秋》. 2004年9月1日 [2015-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