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长三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国际公认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中国第一大经济区。

根据国务院2019年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区域面积 35.8万平方公里。[1]

历史

长江三角洲基底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断沉降。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地壳和海平面频繁升降,最后一次大海侵结束后,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开始在江口发育三角洲。

由于科氏力的作用,主江流不断右偏,使江口沙群依次并入北岸。红桥期黄桥期金沙期海门期北沙期等形成的沙坝、沙洲群,形成今天长江北岸最大的冲积平原城市盐城,以及仪征、邗江、泰兴、靖江、如皋、如东、南通、海门、启东诸县地。江口附近的崇明、长兴、横沙等沙岛,也将按此规律并入北岸。江口沙嘴也同步延伸。北岸沙嘴延伸为今三角洲北界,地面高6~8米,形成江海平原。南岸沙嘴经江阴、太仓、外冈、马桥一线向东延伸,地面高程4.5~6米左右,与钱塘江北岸相连后达杭州湾,包括上海市全部,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的杭嘉湖平原。沙嘴内侧的浅水海湾被淤封成为古太湖的前身。此后浅水海湾不断淤浅,逐渐演变为湖荡罗布、河道交错的低平原。南岸沙嘴外侧滨海地区不断淤积成滨海平原。

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陆地。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2]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是长江入海之前形成的的冲积平原。

在六七千年以前,是一个三角形港湾,长江河口好似一只向东张口的喇叭,水面辽阔,潮汐作用显著。在海水的顶托下,长江每年带来的4.7亿吨泥沙大部分沉积下来,在南、北两岸各堆积成一条沙堤。

北岸沙堤大致从扬州附近向东延伸至如东附近,沙堤以北主要是由黄河、淮河冲积成的里下河平原,另外还有冲积成陆的江海平原(即南通平原)。

南岸沙堤从江阴附近开始向东南延伸,直至上海市金山县的漕泾附近,并与钱塘江北岸沙堤相连接,形成了太湖平原。里下河平原位于长江北岸,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为一碟形洼地。洼地中心湖荡连片,主要有射阳湖、大纵湖等。

长江三角洲上散布着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残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迭系灰岩构成,少数由燕山期花岗岩和粗面岩组成。

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这里地势低平,海拔基本在10米以下,零星散布着一些孤山残丘,如南京的紫金山、扬州高邮神居山、仪征的捺山、常州溧阳的南山、无锡的惠山、苏州的天平山、常熟的虞山、松江的佘山和天马山等。其中常州溧阳的南山海拔508米,为吴越第一峰;它们或兀立在平原之上,或挺立于太湖之中,有的成为游览区,有的成为花果山。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 达4.8—6.7公里。平原上共有湖泊200多个。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角”。

由于地势低洼历史上,洪涝灾害异常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投资兴修水利工程,西挡淮水,东挡海潮,开挖运河,增强排灌能力,使这个十年九涝的多灾区变成江淮流域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

地理主体

太湖平原地处长江以南,是长江三角洲的主体。该平原以太湖为中心,状如一只大盘碟,地形呈周高中低。这样的地形特点使这里上有长江和太湖上游来的洪水,下有海潮倒灌,夏秋季节又常遭台风暴雨袭击,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当地人民为抗御自然灾害,大力开挖河渠,排除积水,修圩建闸,逐步形成了沟沟相通、渠渠相连的稠密水网。

地形

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海拔多在10米以下,间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长江年均输沙量4~9亿吨,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长江中沉积,个别年份高达78%,三角洲不断向海延伸。长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仓市、金山区一带的古沙嘴海拔多为4~6米;长江以北扬州市、泰州市、泰兴市、如皋市一带的古沙嘴海拔7~8米。

水系

长三角区域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主要有江苏的太湖、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邵伯湖和浙江的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鄞县东钱湖等著名湖泊,除淮河、长江、钱塘江、京杭大运河等重要河流以外,还有江苏的秦淮河、苏北灌溉总渠、新沭河、通扬运河,浙江的瓯江、灵江、苕溪、南江、飞云江、鳌江、曹娥江等水系。

气候

长江三角洲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年均最高和最低气温都显著增加,增温率都是冬季和春季较高,夏季最低。大城市站增温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中等城市站,城市化效应对大城市气温基本上都是增温作用,其中对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及贡献率最大,对平均最高气温都最小。长江三角洲气温变化趋势和增温率、城市化效应的增温率及增温贡献率与其他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长三角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两省,其中江苏的矿产资源相对丰富,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和大量的非金属矿产,另有一定数量的金属矿产。浙江的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多用于建筑材料的生产等用途。上海矿产资源相当贫乏,基本无一次常规能源,所需的能源都要靠其他省市的支援。但是,具有一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二次能源生产,产品主要是电力、石油油品、焦煤和煤气(包括液化石油气)。其他可以利用开发的能源还有沼气、风能、潮汐及太阳能。

土地资源

长三角地区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地表覆盖多样。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共有6大类14小类,分别是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林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其它林地)、草地(包括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和低覆盖度草地)、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坑塘、海涂和滩地)、建设用地(包括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公交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包括裸土地和裸岩石用地)等。

水资源

长江三角洲包括三角洲平原及周边丘陵山地,天然的水环境良好,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量为537.79亿立方米,长江干流多年平均过境水量9730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长江总体水质尚好,主泓水质多为Ⅱ类,沿岸部分具有Ⅲ类水。太湖是上海、苏州、无锡的主要饮用水源,但水质一直在下降,总体为Ⅲ类水(占70 %) ,Ⅱ类水仅占15 %,其他河道、小湖泊均为Ⅳ类和Ⅴ类水。钱塘江水系以Ⅱ类、Ⅲ类水为主。京杭运河为Ⅴ类、劣Ⅴ类水。[4]

人口

总量

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统计局发布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两省一市”范围的长三角常住人口达到15610.59万人。

变动

长三角区域的人口自然变动情况与全国的情况趋于一致,部分地区略有不同。经过建国后的两次人口生育高峰,长三角两省一市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逐渐过渡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状况,其中,江苏、浙江两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近年来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海市的人口自然变动继续维持负增长。

长三角区域内的人口构成变化的最明显趋势是人口老龄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少儿人口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较快,老龄化社会的形成有加快的趋势。[5]

工业经济概念

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这里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长江三角洲快速积聚的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不仅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以其特有的活力强有力地推动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超级巨人”上海,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超1.6万亿元,位列中国第一;一批“小巨人”城市其国内生产总值都成飞速增长。经济总量基本都过千亿人民币。为“长三角”都市圈带来丰富性和层次感的县域经济,极具竞争力。2005年11月揭晓的中国百强县市竞争力排名中,有七个“长三角”的县市(区)进入前十位。县域经济的崛起,使“长三角”城市连片化、都市化成为可能。

这一经济巨人群,更直接吸引了众多世界级经济巨人的目光。截至2007年,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这一地区落户,其中,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的就有逾200家,仅在苏州投资的有81家,投资项目达188个。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地区合同利用外资累计已近1500亿美元;长江三角洲已变成一个吸引国际资本与技术的强大磁场。

在“长三角”这个都市圈里,作为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企业独领风骚。2007年,长三角集中了近半数的中国经济百强县,聚集着100多个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还有包括万向集团、金山石化、扬子乙烯、大众汽车、上海贝尔、东方通信等在内的数千家巨人型企业。[6]

城市经济概念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大地区,该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商品经济发达,水陆交通方便,是中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

经济

2009年,长三角两省一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达72494.10亿元,占同期中国经济总量的21.29%。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3538.76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0.05%,第二产业产值为36476.64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3.14%,第三产业产值为32478.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2.00%。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长三角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4.88∶50.32∶44.80,与2008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2.49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则分别下降了0.17个和2.32个百分点。

农业

2009年,长三角第一产业增加值3538.76亿元,以当年价计算,增长7.0%;长三角第一产业总产值5972.57亿元,以当年价计算,增长5.69%。从第一产业总产值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上海市第一产业总产值为283.15亿元,占长三角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74%;江苏省第一产业总产值为3816.02亿元,占长三角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3.89%;浙江省第一产业总产值为1873.40亿元,占长三角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1.37%。

工业

2009年,长三角工业增加值达到32391.9亿元,占中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3.95%。第二产业总产值为36260.88亿元,比上年增长5.16%。

建筑业

2009年,长三角建筑业增加值4084.74亿元,占全国建筑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24%。从建筑业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上海市建筑业增加值为593.03亿元,占长三角建筑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52%,占全国建筑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65%;江苏省建筑业增加值为2101.43亿元,占长三角建筑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1.45%,占全国建筑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38%;浙江省建筑业增加值为1390.28亿元,占长三角建筑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4.04%,占全国建筑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21%。

财政

2009年,长三角地区一般预算收入为7911.45亿元,同比增长12.26%,比2008年同期增长速度降低约5.39个百分点。其中,江苏一般预算收入在长三角中占比最高,约40.08%,其次为上海32.11%。2009年,长三角地区一般预算支出为9598.95亿元,同比增长18.89%,比2008年同期增长速度降低4.14个百分点。其中,江苏一般预算支出在长三角中占比最高,约41.21%,其次为上海31.15%。

居民收入

2009年,长三角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稳步提高。长三角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09年为24667元,比2008年增长了4973.2元,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为16609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097.8元。2009年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112元,比2008年增加了778.7元,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为7661元,比上年增加了489.9元。职工年平均工资2009年为38711元,比上年增长了3606元。

对外贸易

2009年长三角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8042.6亿美元,比上年(下同)下降13.5%,占全国外贸比重36.4%。其中,出口4741.5亿美元,同比下降15%,占全国出口比重39.5%。贸易顺差1440.4亿美元。

金融业

2009年,上海、浙江和江苏两省一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为138582.58亿元,比2008年增加30494.8亿元,增长28.21%,存款总额占全国比重为17.67%,比2008年低4.92个百分点;贷款发放量增长平稳,两省一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额为104204.7亿元,比2008年增加24219.21亿元,增长30.28%,贷款总额占全国比重为18.79%。

证券业

2009年末,上海地区集合理财产品共有9个,首发规模超过150亿元,涵盖股票、债券、货币、FOF、混合型等多种形式。江苏省境内上市公司由上年末的117家增加到128家。2009年末浙江省证券经营机构数位居全国第三。全年证券市场交易规模增长72.8%,交易总额居全国第三,证券营业部平均利润水平居全国第二。期货公司综合实力和盈利能力继续保持领先,期货经营机构代理交易金额居全国第一,增长87.6%。期货公司规范运作水平持续提升,实现规模增长和强化风险管理双重目标。总体来看,长三角地区证券市场表现良好,在金融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保险业

2009年,长三角地区保险业平稳发展。如图所示,两省一市2009年保费收入总额221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4.83%,占全国比重为19.92%,略高于2008年。上海,江苏和浙江保费收入均有所上涨,其中,江苏省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907.7亿元,依然为长三角之首,占据长三角保费收入41%的份额。上海市和浙江省分别实现保费收入665.03亿元、645.5亿元。从增幅来看,江苏省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7.06%。

园区

截至2010年,长三角两省一市已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15个,国家级保税区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个。除此之外,长三角还拥有4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各地还拥有众多不同类型的省市级开发区,其中,上海建成宝山工业园区等市级工业开发区26个,江苏则有省级开发区116个,浙江有省级开发区100个。

2009年,与中西部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较大,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均出现了负增长。2009年长三角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23.69亿元,占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总量的28.90%,同比下降了0.72个百分点,其中苏州工业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最多,达到1120.09亿元,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最快,为31.27%。[7]

交通

2009年,长三角地区公路总里程达26.2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7821公里,同比增长0.77%和5.21%,内河航道总里程达43621公里。长三角港口吞吐量为27.06亿吨,比上年增长12.97%。

2009年,长三角地区共完成客运周转量3578.3亿人公里,占全国的14.44%,其中公路完成2011.2亿人公里、铁路完成653.7亿人公里、水运完成15.1亿人公里,分别占全国的比例为14.95%、8.3%、21.88%;完成货运周转量25250.2亿吨公里,占全国的20.83%,其中铁路完成672.2亿吨公里、公路完成2403.8亿吨公里、水运完成21637.8亿吨公里,分别占全国的比例为2.66%、6.61%和37.67%。

铁路

京沪铁路、沪宁高铁、沪杭高铁、宁杭高铁、京沪高铁、宁启铁路、沪杭铁路、浙赣铁路、沪蓉高铁合宁段、甬台温铁路、新长铁路、陇海铁路、沪通铁路(建设中)、连盐铁路(建设中)、江苏沿海铁路(建设中)、宁安城际铁路(建设中)、连淮扬镇铁路、徐宿淮盐城际铁路、杭黄高铁、商合杭高铁(建设中)、北沿江高铁。

到2019年底,长三角区域内铁路营业里程超11500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5095公里,保持全国前列;区域路网密度达到321公里/万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

根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到2025年,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轨道上的长三角基本建成,铁路网密度将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未来6年新建铁路将达6600公里。

公路

京沪高速公路、沪昆高速公路、沈海高速公路、盐靖高速公路、宁杭高速公路、杭绍甬高速公路、苏绍高速公路、绍诸高速公路、嘉绍高速公路、南京绕城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宁合高速公路、宁通高速公路、宁马高速公路、甬舟高速公路、沪常高速公路、苏州绕城高速公路、锡澄高速公路、常州西绕城高速、江苏沿江高速公路、上三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盐淮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宁淮连高速公路、宁宿徐高速公路、宁靖盐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起点黑龙江省同江市,终点为海南省三亚市)、盐徐高速公路、连徐高速公路、泰镇高速、镇丹高速、宿扬高速、扬州绕城高速公路。

机场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扬州泰州国际机场、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常州奔牛机场、徐州观音国际机场、南通兴东机场、盐城南洋国际机场、淮安涟水机场、连云港白塔埠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宁波栎社国际机场、舟山普陀山机场、温州龙湾国际机场、台州路桥机场、义乌机场、衢州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

航运

上海港、南京港、无锡港、常州港、徐州港、扬州港(仪征港)、镇江港、泰州港、苏州港、南通港、南通洋口港、盐城大丰港、连云港港、宁波港、绍兴港、舟山港、台州港、温州港、滁州港、乍浦港、马鞍山港。

桥梁

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南京长江三桥、南京长江四桥、南京长江五桥(建设中)、江阴长江大桥、润扬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泰州长江大桥、大胜关长江大桥、沪通铁路长江大桥(建设中)、高邮湖特大桥、扬州大桥、杭州钱江大桥、钱江二桥(彭埠大桥)、钱江三桥(西兴大桥)、钱江四桥(复兴大桥)、钱江五桥(袁浦大桥)、钱江六桥、钱江七桥、钱江八桥、钱江九桥、钱江隧道(钱江十桥)钱江铁路新桥、江阴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马鞍山长江大桥、舟山跨海大桥、东海大桥、杭州湾三大通道(杭州湾跨海大桥、嘉绍跨海大桥、崇启大桥等。

海港

江苏954公里海岸线上,建设中的三大沿海港群(自北向南建设以连云港港为龙头,包括灌河口海港组和中山港的北部港口群;以盐城大丰港为龙头,包括盐城射阳中部港口群;以南通港为龙头,包括吕四港和洋口港的南部港口群。)正串珠成线,串出一个南融长三角、北联渤海湾、沟通中西部的江苏“黄金海岸”。2007年8月,《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出台,江苏将利用10年时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万亿元。依托沿海大港建设,打造以新能源、海洋特色产业、现代物流业、临港大型石化产业为重点的沿海产业带,加速形成新型工业化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8]

社会

科技事业

2009年,长三角地区R&D支出总额为1768.6亿元,其中上海432亿元、江苏717.1亿元、浙江619.5亿元。专利申请受理量为34.5万件,其中上海5.3万件、江苏17.4万件、浙江10.9万件。专利申请授权量为20.2万件,其中上海3.5万件、江苏8.7万件、浙江8万件。

教育事业

2009年末长三角两省一市共有普通中等学校、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合计17137所,比2008年增加42所。其中普通中等学校7020所,比2008年增加453所;小学9911所,比2008年减少411所。

文化事业

截至2010年,中国的三大文化产业带(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中,文化产业资产拥有量超过1000亿元的省市自治区有6个,长三角的上海、江苏、浙江均在其中。[9]

人文

长江三角洲有理性、开放、创新和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有良好的人文环境。江浙沪三地的精神财富,单看能量有限,合起来潜力无穷。特别是江苏经济长期以来在强势文化的影响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创造了“苏南模式”和经济增长奇迹。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江苏人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及时对文化进行再造,用“创业、创新、创优”来提升和修正传统文化中的不足之处,使之更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升级,使得经济发展提速,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领跑长三角。专家在探徇江苏富民的缘由时,一致用了“文化再造”一词。从另一角度看,现代市场经济确立了经济发展的文化价值体系,塑造了现代人文性格,自由、平等、开放、竞争、诚实信用、开拓创新成了现代人文精神的重要特征,由此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10]

旅游

概况

江浙沪两省一市拥有25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48个国家AAAA级旅游区,拥有中国总量20%左右的旅行社,在中国百强国内旅行社中占有一半的席位。而且这三个省市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脉相连,在旅游资源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景点

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中华艺术宫(原世博会中国馆)、世博会主题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科技馆、恒隆广场、正大广场、上海欢乐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原世博文化中心)、尚街、8号桥、M50、智造局、同乐坊、迪斯尼乐园、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东滩世界地质公园、淀山湖、奉贤碧海金沙海滩、上海野生动物园、上海植物园上海世纪公园滴水湖[11]

相关视频

长三角论坛新闻简讯(浙江卫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