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闪击战

增加 3,558 位元組, 1 年前
新条目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闪击战</big>'''

|-

|<center><img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3%2F0301%2F6faed8eej00rqu7rg002oc000xc00l5m.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163.com/dy/article/HUOVS1HG0535OT5M.html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闪击战

战争:德国

|}

闪击战:[[德国]]名将古德里安创建的[[战争]]模式。集中优势[[空军]]和陆军机械化部队,闪电般发动突然袭击,迅速摧毁敌方抵抗能力的作战。又称闪电战。<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HUOVS1HG0535OT5M.html    闪击战失利,普京吃一堑长一智,给情报局下任务,酝酿对乌新攻势]网易</ref>

== 基本介绍 ==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武器]]装备迅速发展,军队机动能力、攻击能力大幅度提高的产物。

闪击战思想是20世纪初德国军事家A.von施利芬首先提出的。1905年施利芬在《对法战争备忘录》中对闪击战思想作了详尽阐述。认为德国在陆上一直面临东西两个方向的对手,为了在战争中避免两线作战危险,必须集中优势兵力于一个方向,在战争爆发的短时间内迅速击垮对手,再对付另外一个方向的敌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施利芬按照闪击战思想,拟定了进攻法国的“施利芬计划”。由于当时军队机动能力和攻击能力的制约,计划未能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军事家对战争中首次出现的[[飞机]]、[[坦克]]的使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意大利G.杜黑提出了制空权思想;英国J.F.C.富勒提出机械化战争理论,认为应该组建以坦克为主的新型机械化部队,并且要集中使用坦克部队,而不是把坦克分散配属于步兵,支援步兵作战。30年代,德国将军E.鲁登道夫在闪击战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总体战理论。1933年A.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德国继承了施利芬的军事思想,并吸取了杜黑、富勒、鲁登道夫等人的理论观点,形成了具有德国特色的闪击战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利用闪击战方式发动战争,迅速占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在对苏作战的初期,闪击战也取得了成功。纳粹德国实施闪击战的主要特点是:重视政治欺骗和战略伪装;先于敌国秘密动员、集中和展开军队,不宣而战;在出敌不意的时间和地点突然发动攻击,集中大量飞机、坦克和摩托化部队实施强大的首次突击;在航空兵的掩护下,以大量快速部队实施迂回包围,歼灭敌方重兵集团;以夺取被侵略国家的首都为主要目标,摧毁其指挥中心和抵抗意志,迅速结束战争。由于其战争的非正义性,以及战略企图与实现这一目的的国力不相适应等原因,纳粹德国发动的闪击战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对闪击战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曾在实战中使用。苏联在其大纵深立体作战等军事理论中,也吸收了一些闪击战的思想。现代条件下,闪击战仍被一些国家视为一种有效的作战样式。

== 参考来源 ==
[[Category:590 軍事總論]]
22,7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