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闽南佛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闽南佛学院是一所久负盛名的佛教高等学府,1925年创办,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南普陀寺内。

历史沿革

南普陀寺地处厦门市东南部,鹭岛名山五老峰下。坐北朝南,依山面海。五代即有宗师结庐而住,称“泗洲院”,明初扩建为“普照寺”,清初增建大悲殿,因殿中供奉观世音菩萨,且在浙江普陀山[1]之南,故始易为今名。

南普陀寺后山有“五老凌霄”之美称,乃厦门八大胜景之一。山上林木葱郁,奇石嶙峋,洞壑幽深;登高远眺,海空寥廓,浩渺无边;左邻厦门大学,右毗理工学院,形成一个环境幽美,学习气氛浓厚的文化区。

南普陀寺原属临济宗喝云派师徒剃度的子孙世袭传承制道场,1924年,志存高远的转逢和尚,力主革新,将寺更改为十方选贤的丛林制,推选会泉法师为首届方丈。翌年于寺内创办闽南佛学院,并兼任院长。一九二七年,会泉法师三年方丈任期满后,礼请太虚大师为住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一九三四年春,为整顿闽院学风,改进教学,弘一大师应邀前来,创办了佛教养正院,培养学生的僧格、僧德。一时使闽院精英荟萃,高僧辈出,为海内佛教界造就了众多优秀僧才。当代一些著名的佛教泰斗,如台湾的印顺导师、菲律宾的瑞今大师,已故新加坡宏船长老、广洽老和尚、演培大师、马来西亚的竺摩法师等,都出自闽南佛学院。1937年抗战暴发,闽院被迫停办,12年间共培养出200多名出色僧才。

1981年,悲愿深切的妙湛老和尚复办了停办已久的佛教养正院,1985年,在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新加坡宏船长老的关心支持下,又恢复了闽南佛学院。在老和尚的统理下,教育设施,教学素质,学院规模,均有较大的提高和发展,重现了往昔的辉煌。

1997年,圣辉大和尚接任院长,学院呈现中兴景象。

2016年春,则悟大和尚接任院长,以跻身世界一流佛教院校为愿景,与时俱进地对闽南佛学院进行各项改革,让闽南佛学院承担起“如来使”的重担。

学院宗旨

以“爱国爱教,学修并重”为宗旨;以“学修一体化,学院生活丛林化”的办学方针;教学上坚持“八宗并重,五明兼顾”。

院训

闽南佛学院院训——悲智。

有悲无智,是曰凡夫,悲智具足,乃名菩萨,我观仁等,悲心深切,当更精进,勤求智慧,智慧之基,曰戒曰定,如是三学,次第应修,先持净戒,并习禅定,乃得真实,甚深智慧,依此智慧,方能利生,犹如莲华,不着于,断诸分别,舍诸执着,如实观察,一切诸法,心意柔软,言音净妙,以无碍眼,等视众生,具修一切,难行苦行,是为成就,菩萨之道,我与仁等,多生同行,今得集会,生大欢喜,不揆肤受,辄述所见,倘契幽怀,愿垂玄察。

学制

闽南佛学院的学制为:预科二年,本科四年,国际英语佛学班五年,研究生三年。

师资

闽南佛学院现有法师[2]、教授总计62名,其中男众法师有21名,女众法师23名,聘请社会其他大学兼职教授18名。

视频

闽南佛学院 相关视频

厦门南普陀闽南佛学院
闽南佛学院修学生活篇

参考文献